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时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时代性,凝视黑暗,弥赛亚时间,悬置
同时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侠[1](2019)在《电影如何具有“同时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无疑是最便捷贴近时代也最擅长制造时代感的当代艺术之一。阿甘本的"同时代性"经验对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启示:凸显"黑暗"及其"凝视黑暗"行为,不是批判否定,而是为了勘测光明的地带。电影应当从高调、坚决、激烈的批判立场降低下来,既摆脱主流知识分子惯有的精英立场与自恋心态,又具有与时代、主流保持距离的差异性经验;"弥赛亚时间"具有卓越的同时代性,是一种不同时代(过去、当下)统摄在一起,与自身发生关联的时间。电影叙事即是在当下体验隐含价值内在一致的起源。它既需要通过剪辑制造影像自动化的幻觉,发挥连续性时间,又需要将异质性元素、价值时间的空间并置,从起源处(包括事件因果的开端、理想价值的双重意义)整合过去与当下,统摄传统与现代。悬置事件的目的在于展开话语分析,暴露原来发生作用的权力机制,并最终使之失效。这要求当下的断裂、非连续性事件,应当与藏身于过去的机制密切相关。从当下入手,富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件,成为深入揭露当下、具备同时代性经验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孙若圣[2](2019)在《同时代性·抵抗·苦斗——论松井博光对竹内好中国文学观的继承与扬弃》一文中研究指出松井博光是竹内好培养的第一位学者,同时也是竹内好在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席位的衣钵传人。1980年代松井处理中国新时期文学时援引竹内的"同时代性"论述,确认了新时期文学经过10年的发展也具备了"同时代性",同时通过中国作家的历史使命由"抵抗"向"苦斗"的转变,在两个时代的"同时代性"之间建立了谱系性。松井援引竹内思想资源的目标在于通过强调中国文学自主产生的"同时代性",使用"断续中寻找连续"的治学方法来抵抗日本学界将当代文学比附为政治史附庸的现状。在抵抗的过程中,松井沿着竹内的足迹,通过编制研究资料目录和促进译介活动两种实践策略完善中国文学研究业态,将具有"同时代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带进日本。(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唐宏峰[3](2019)在《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宝[4](2019)在《同时代性:汤因比的文明魔方》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汤因比"所有文明都是同时代的"之判断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文明"同时代性"模型的构建。表面上,"同时代"像是一块平面的棋盘,"文明"如同散落在上面的棋子,但汤因比"同时代"的概念本质上具有历时性和相对论的色彩,是其将文明史放在漫长的生命历史和地球存在历史中进行比较而得出的概念,是经过"时空压缩"而成,它在历时性的角度上有更多纵深的层次,如同无数平面棋盘的层层迭加,因此汤因比文明"同时代性"的模型不是平面的"棋盘",而是立体的"魔方";第二,文明模型的运动方式。"棋盘"和"魔方"的模型本身隐含了运动的本质,不论是棋盘上的棋子,还是附着在魔方每一个层面上文明的立足点,中间都是"间性"的存在,没有"间性",就没有"差异",就没有了诸多文明的个体。棋子在平面上的运动使得棋子间的距离和空间被拉伸或压缩,形状被不断改变;魔方的运动使得每一个方块都存在与任何一个方块以不同形式接触的可能性。文明间的这种运动,我们常称之为对话,但这种运动的前提是间性的存在,间性在文明的运动中不断发生形态的改变,或者说,运动就是间性的本质属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勇,傅庶[5](2019)在《以偏离的方式接近——论铁凝小说的“同时代性”与个人性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凝的小说虽常常表现出与时代社会主题的偏离,但她并不能也没有回避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她以对"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的表达作为自己的目标,实现的其实是对时代的独特切入。这样一种奇特关系,在她的小说中往往以人物内心的逻辑的方式显现出来。她的小说常常看似无关乎时代,但其实是从更高的层面上表现自己的时代。铁凝的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同时代性"的文学表现。(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1期)
夏天[6](2018)在《现实感、乡土与同时代性的写作——格非《望春风》读札》一文中研究指出《望春风》是格非自"江南叁部曲"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关注一个江南村庄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当下的变迁。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格非完整经历了先锋文学运动的壮大与沉寂,也自觉调整着自己的写作立场与姿态。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变许多先锋作家都意识到,先锋文学的叙事成规常常提供给他们一套处理现实和历史的方式,但这也让小说文本显(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金理[7](2016)在《“同时代性”:文学批评的“起跑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时代性"是文学批评的一条"起跑线"。"同时代"不仅意味着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指向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在方法上,文学批评的"同时代性"意味着一种身处局限性中、特殊的研究姿态;并且试图在创作"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预期未来"更好的途程"。在今天,诸多文学版块的内部以及版块的缝隙间,存在着产生新意义与可能的空间,尽管目前这些空间也许还很暧昧、不稳定,但这正是具备"同时代性"自觉的文学批评在今天的出发点。(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6年01期)
金理[8](2013)在《文学批评的“同时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自己在从事文学批评写作时,关注的对象大多是我的同时代人。因了共同承受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同时代人会形成此一代际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文化品格、精神结构乃至群体意识;但无疑,即便共同于一段时空而存在于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也不可避免形形色色的差异。所谓的(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3-06-21)
柴红梅,刘伟[9](2011)在《伊藤虎丸的创造社研究——大正日本文学语境中的“同时代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藤虎丸创造社研究的独特性在于:一方面把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进行同时代性考察,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异同与根源;一方面与同样具有留日背景却有着不同特征的鲁迅作非同时代性的比较考察。与此同时,伊藤虎丸并未忽略创造社作为留日学生在本质上与本土文化和现实的血缘关系,注意把握他们与日本文学不同的精神面貌,并揭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赵京华[10](2010)在《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重返世界普罗文学运动的历史现场最近,旅美学者张旭东对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有一个很特别的解读。他在把"中国革命"区别为先后有别的历史层面(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文化革命)和政治层面(共产党领导的阶级革命)的两个革命之后,强调《讲话》是要在这(本文来源于《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10)
同时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井博光是竹内好培养的第一位学者,同时也是竹内好在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席位的衣钵传人。1980年代松井处理中国新时期文学时援引竹内的"同时代性"论述,确认了新时期文学经过10年的发展也具备了"同时代性",同时通过中国作家的历史使命由"抵抗"向"苦斗"的转变,在两个时代的"同时代性"之间建立了谱系性。松井援引竹内思想资源的目标在于通过强调中国文学自主产生的"同时代性",使用"断续中寻找连续"的治学方法来抵抗日本学界将当代文学比附为政治史附庸的现状。在抵抗的过程中,松井沿着竹内的足迹,通过编制研究资料目录和促进译介活动两种实践策略完善中国文学研究业态,将具有"同时代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带进日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时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林侠.电影如何具有“同时代性”?[J].文化研究.2019
[2].孙若圣.同时代性·抵抗·苦斗——论松井博光对竹内好中国文学观的继承与扬弃[J].现代中文学刊.2019
[3].唐宏峰.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J].民族艺术研究.2019
[4].刘宝.同时代性:汤因比的文明魔方[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徐勇,傅庶.以偏离的方式接近——论铁凝小说的“同时代性”与个人性内涵[J].当代文坛.2019
[6].夏天.现实感、乡土与同时代性的写作——格非《望春风》读札[J].文艺评论.2018
[7].金理.“同时代性”:文学批评的“起跑线”[J].东吴学术.2016
[8].金理.文学批评的“同时代性”[N].文艺报.2013
[9].柴红梅,刘伟.伊藤虎丸的创造社研究——大正日本文学语境中的“同时代性”考察[J].齐鲁学刊.2011
[10].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C].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