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与复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复合控制
与复合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敬秋霞,罗玉涛[1](2019)在《基于IPMSM的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复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中单一方法不适用于全速范围的缺点,基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提出一种全速范围内无位置传感器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权数据转速平滑变化的加权函数将脉振高频注入法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结合,同时通过制定复合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流程,解决了因多估计观测器而带来的复杂性问题,实现了复合控制系统的快速整定。动静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复合控制策略在全速范围内位置与转速估计中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跟踪精度,大幅降低了脉振高频注入法引入滤波器带来的相位延迟而导致的估计误差,同时克服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在低速反电动势低时导致的估计误差大的缺点。(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云龙,周平,李明杰,荣键[2](2019)在《一类线性随机系统的DOBC与GMVC复合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控制精度,针对一类带有附加干扰的线性随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复合分层控制方法。假定位于输入通道的干扰可由一个带有摄动的外部动态方程来描述。基于最小方差准则,就系统状态可量测和系统状态不可量测两种情形来分别设计干扰观测器,并且可以依据分离原理,将观测器设计与控制器设计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步骤先后进行。通过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方法(DOBC)与广义最小方差控制(GMVC)方法相结合,不仅能够抵消可建模干扰,而且能够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最后,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郑宏,赵伟,林勇,沈思伦,曹其超[3](2019)在《单相并网逆变器的复合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相并网逆变器在采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时不能实现无静差跟踪,且输出滤波电容较大,使得系统不稳定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准比例谐振(QPR)与PI的复合控制方法,既实现了对并网电流的无静差跟踪,又消除了PI控制引起的相位误差,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与实验充分地证明了QPR与PI的复合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电流的无静差跟踪。(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5期)
李士心,范超男,张海[4](2019)在《基于结构抗震复合控制的哈密顿H_∞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制约结构抗震复合控制在工程中应用的执行器输出饱和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哈密顿模型的H_∞输出饱和控制器。首先对用多自由度描述的建筑物模型和隔震装置建立了哈密顿模型,然后根据地震波的有界特性,将地震波视为有界扰动,据此设计H_∞控制器。为了保证在执行器输出饱和情况下该H_∞控制器仍能保证稳定,在确定最大椭球体的基础上利用LMI方法计算得到了干扰抑制水平常数下限。以业界常用叁层楼模型为例对此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执行器存在输出饱和情况下,可以较好地抑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且优于现有被动控制方案。(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明环,马万超,郭云鹤,徐胜利[5](2019)在《具有鸭舵/尾舵多操纵面的导弹复合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具有鸭舵/尾舵多操纵面的导弹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导弹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小扰动线性化,构建了鸭舵/尾舵复合控制系统,基于序列二次规划法设计了鸭舵/尾舵复合分配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鸭舵/尾舵复合控制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还能够在减小阻力的同时确保导弹从低空低速到高空高速都具备高机动能力,证明了新算法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丁野,郝贤鹏,王玉坤,王智[6](2019)在《带衰减因子优化的压电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惯性传感器中压电驱动器的迟滞非线性,提高系统响应线性度,同时为适应空间环境变化,满足无超调快速响应的控制要求,提出了带衰减因子优化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方法。前馈环节采用MPI(Modified-Prandtl-Ishlinskii)模型,补偿迟滞非线性;反馈环节采用带衰减因子优化的PID控制器,克服由于积分项带来的滞后及系统超调问题,显着提高动态响应。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采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MPI逆模型补偿与不补偿相比,迟滞率从18.99%降至0.31%,降低98.37%。带有衰减因子的PID控制算法和传统PID控制相比,迟滞率从1.73%降至0.19%,降低89.02%。因此上述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克服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系统控制精度,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10期)
刘祥,李爱军,郭永,王硕,王长青[7](2019)在《固定时间收敛的空空导弹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带有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系统的空空导弹控制律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时间收敛的滑模控制理论和动态控制分配技术的复合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导弹纵向运动模型设计一种固定时间收敛的滑模控制器,获得建立导弹过载所需要的虚拟控制力矩,并实现过载跟踪误差在指定时间内收敛;其次采用动态控制分配技术将期望控制力矩分别映射到气动力和直接力装置;然后,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了系统是固定时间收敛的,可以快速收敛到平衡点;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复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庄鹏,冯正平,毕安元,郑天海,潘万钧[8](2019)在《近水面低速工况下的潜航器深度复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低速航行时舵效较低,潜航器水平控制面产生的升力不足以抵消其在近水面时所受的波吸力扰动,所以引入压载水机构改进深度控制系统的性能,从而使其具有过驱动特征.本文提出了适用于这种过驱动控制系统的复合控制策略,其中前馈控制器输入为由扰动观测器估计的不平衡力,输出为压载水质量;反馈控制器输入为深度偏差,输出为水平舵偏转角.水下压载试验结果表明,扰动观测器可以精确地估计潜航器所受的不平衡力.水池自航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潜航器深度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贺云波,陈家俊[9](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复合控制及参数自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性能不足,以及PID参数手动调整不便等问题,对前馈控制结构及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叁闭环+前馈"的复合PID控制结构。利用RBF神经网络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在线辨识,结合梯度下降法对控制器的PID参数进行了自动调整,并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常规的叁闭环PID控制器和"叁闭环+前馈"的复合PID控制器的对比实验,以及位置环PID参数自整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PID控制结构,复合控制结构的位置响应性能提高了12%,速度响应性能提高了31%;利用RBF神经网络能够实现PID参数的自整定,且整定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吴蕊,陈俊,廖冬初,潘健,王鹿军[10](2019)在《一种基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复合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叁相并网逆变器在常规比例积分(PI)控制下交流量会产生静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I)+准比例谐振(QPR)复合控制的叁环控制策略。并网侧电感电流控制器用I+QPR复合控制器代替常规比例积分控制器,实现并网电流的无静差跟踪,同时采用有源阻尼控制抑制LCL滤波器带来的高频谐振问题。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对比常规双环控制和叁环控制下的波形,验证了基于该复合控制的叁环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实现无静差跟踪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与复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控制精度,针对一类带有附加干扰的线性随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复合分层控制方法。假定位于输入通道的干扰可由一个带有摄动的外部动态方程来描述。基于最小方差准则,就系统状态可量测和系统状态不可量测两种情形来分别设计干扰观测器,并且可以依据分离原理,将观测器设计与控制器设计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步骤先后进行。通过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方法(DOBC)与广义最小方差控制(GMVC)方法相结合,不仅能够抵消可建模干扰,而且能够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最后,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与复合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敬秋霞,罗玉涛.基于IPMSM的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复合控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刘云龙,周平,李明杰,荣键.一类线性随机系统的DOBC与GMVC复合控制方法[J].控制工程.2019
[3].郑宏,赵伟,林勇,沈思伦,曹其超.单相并网逆变器的复合控制策略[J].电子器件.2019
[4].李士心,范超男,张海.基于结构抗震复合控制的哈密顿H_∞控制器设计[J].测控技术.2019
[5].张明环,马万超,郭云鹤,徐胜利.具有鸭舵/尾舵多操纵面的导弹复合控制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6].丁野,郝贤鹏,王玉坤,王智.带衰减因子优化的压电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7].刘祥,李爱军,郭永,王硕,王长青.固定时间收敛的空空导弹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8].庄鹏,冯正平,毕安元,郑天海,潘万钧.近水面低速工况下的潜航器深度复合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9].贺云波,陈家俊.永磁同步电机的复合控制及参数自整定研究[J].机电工程.2019
[10].吴蕊,陈俊,廖冬初,潘健,王鹿军.一种基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复合控制策略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