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随笔论文-朱鑫磊

伊利亚随笔论文-朱鑫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利亚随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艺术特色

伊利亚随笔论文文献综述

朱鑫磊[1](2018)在《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查尔斯兰姆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被世人所熟知。他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创作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文学着作中独树一帜。本文旨在探讨《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兰姆本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伊利亚随笔》;第叁部分分析兰姆《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10期)

杨立学[2](2016)在《存在美学视域下兰姆的生存场与《伊利亚随笔》》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在存在美学的视域下研究兰姆随笔的生成过程。首先研究兰姆的生存场所生成的独特生存情感,然后从学校教育、文学界的友谊与自我修养叁个方面探讨兰姆文学底蕴的积淀过程。此生存情感与文学底蕴的结合,再经兰姆不懈的文学探索,形成了《伊利亚随笔》。这一随笔是其超越性生存情感的显现与遮蔽,亦即感性真理的领域。(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6年08期)

刘兰[3](2016)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在翻译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译者及其主体性研究才得到重视。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既能体现译者的主动性,又能体现译者的主动性发挥是在一定的约束之下,因此避免过于强调其主动性。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可以分为文本选择和重建两个阶段。在文本选择阶段,译者通过适应内部需要、外部需要和能力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重建阶段,译者主要通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选择,两个阶段的适应和选择均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伊利亚随笔》是英国19世纪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的代表作,也被公认为英国散文的典范之作。刘炳善译本为最早的、较全的选译本,被冯亦代称赞“为选译英国散文开辟了一条新路”,译文质量很高,被英国伦敦大学卜立德教授称赞“恰如其分”,是“爱的劳动”。目前对刘炳善译本研究较少,仅有两篇硕士论文分别从幽默语言的翻译和风格再现角度研究。刘炳善译本语言活泼生动,处处彰显一个优秀译者的巧思,其主体性有待研究。因此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刘炳善译《伊利亚随笔》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他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适应和选择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发现,在文本选择阶段刘炳善综合考虑作者、源文本、读者、译语等因素,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适应。他选择翻译《伊利亚随笔》是出于对内部需要、外部需要以及对能力的适应。在重建阶段刘炳善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了选择。语言维主要涉及词汇、句法和文体层面的选择;文化维主要涉及对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的处理;交际维主要涉及人名和称呼语的翻译以及考虑到英汉思维差异做的调整。刘炳善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译者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译本的质量,他的适应和选择都体现出他作为一名优秀译者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陆天舒,王超然[4](2015)在《兰姆散文翻译探微——以刘炳善和高健的《伊利亚随笔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英国着名散文家兰姆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选》为研究范本,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以刘炳善和高健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先结构、原文选择、译者风格及读者群下的主体性差异,并结合实例从翻译宏观策略、翻译风格及翻译方法上具体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兰姆散文翻译在不同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下差异显着,在开展散文翻译实践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胡笑瑛[5](2015)在《查尔斯·兰姆散文中的典故翻译——以《伊利亚随笔》中的“New Year’s Eve”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比《伊利亚随笔》在国内最早和最晚的两个译本,发现译者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对典故的翻译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刘炳善和姜焕文两位学者的译本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都算得上目前国内《伊利亚随笔》较为成熟的译本。(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鸽[6](2015)在《高健版与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副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健版和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中丰富的副文本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翻译家高健和刘炳善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副文本的评价是翻译作品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两版本中副文本因素的研究也使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宪平[7](2014)在《19世纪英国期刊散文《伊利亚随笔》文学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发展速度飞快,尤其体现在小说和诗歌方面,同时,英国期刊散文在当时也红极一时。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写作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谋生的特殊职业,很多英国文学作家转变了思想成熟、文字高雅的写作形式,开始迎合普通读者的兴趣进行写作。同时,英国期刊散文作家也逐渐出现了分化,作为"精英"作家代表的阵营向其他期刊散文作家进行人身攻击和现实批判,由此形成了"伦敦佬"的文化争端。(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04期)

陈惠[8](2012)在《从《伊利亚随笔》中见证坎坷人生途中达观的兰姆》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利亚随笔》是英国随笔大家兰姆的传世名作。他描写伦敦的都市生活,题材平凡,但写法独特、寓意深刻、行文风趣。但是谁能想到如此幽默诙谐的文章却出自一个出生贫寒、命运绝不能用"幸福"二字来形容的人之手。兰姆用自嘲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回忆、世事观感和见闻,塑造了一个面带笑容、机智幽默的伊利亚,用幽默的笔调书写人生的痛苦,以通达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生活的痛苦从而醒悟。从《伊利亚随笔》中我们了解兰姆,见证坎坷人生途中却依然达观的兰姆。(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教师版)》期刊2012年04期)

王情[9](2012)在《《伊利亚随笔》与19世纪英国期刊文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的英国文学,在蓬勃发展的诗歌和小说之外还有另一朵奇葩,那就是19世纪的期刊散文。随着工业的发展,报纸、杂志兴盛起来,在经济因素的驱动下,写作渐渐变为一种可以谋生的职业,于是许多作家抛弃了以往写作的金科玉律(语言精练、思想纯熟、内容高雅等),迎合书商、大众读者的口味,以“速写”的方式进行写作。面对这种自由放任的消费主义,古典的传统作家和某些不随波逐流的期刊作家产生了深切的焦虑,纷纷对此表示批判。同时,期刊作家内部出现了分化,部分作家或评论家将自己列入精英作家的阵营,对另外一批期刊作家发起人身攻击,形成“伦敦佬”的争端。在19世纪着名的期刊散文作家中,兰姆最为特别,他通过《伊利亚随笔》消解了期刊文学发展带来的焦虑,同时表明,存在于期刊作家内部的“伦敦佬”的争论是无意义的。兰姆散文的成功使19世纪期刊文学在整个英国文学中大放异彩,而且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兰姆做为一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中产阶级分子,在推动英国中产阶级在文化上使自己日渐增长的政治、经济权利合法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彭英[10](2009)在《目的论观照下幽默性语言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利亚随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涉及人生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幽默是兰姆散文的精髓,因此,本文拟以《伊利亚随笔》中幽默性语言为个例,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上对刘炳善的译本展开研究,试图探讨源语幽默效果在目的语中的再现问题。刘炳善可称中国翻译史上的奇才,其深厚的中文底蕴以及出色的英文功底成就无数的翻译精品,在翻译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伊利亚随笔》汉译本有五种,从读者市场反应来看,刘炳善汉译本更为多数人所喜爱,这说明该译本具有某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刘对幽默性语言的“充分”翻译便是其中一鲜明特色。本文在目的论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理论指导下,依次对译文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解决叁个问题:译者是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幽默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哪些美学价值得以重创?此外,通过运用描写翻译法,对本文的另外两个中译本——1982年版的梁遇春译本和1999年版的高健译本——进行比较,以分析其幽默翻译的异同。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背景知识、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预期结果。第二部即为第一章,从目的原则来探讨译者对幽默性语言的翻译。首先,对《伊利亚随笔》中的幽默语进行幽默分类,并对其中幽默的主要特点进行探讨。然后在目的原则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幽默翻译策略的取舍问题,指出翻译目的作为衡量策略取舍的最佳标准。第二章,从连贯原则来研究译者对幽默语言的翻译。分别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来探讨刘炳善如何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幽默的效果再现于译文中,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幽默。第叁章从忠实原则来探讨译者对幽默语的翻译。详尽地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叁个层面来研究刘炳善译文与原文的忠诚度,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忠诚的。第四章,从情景幽默,非情景幽默两个层面来评估刘炳善的译文中幽默效果传达问题。第叁部分为结论部分,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刘的译文是“充分”的,同时该研究也反证了目的论能够描述和解释翻译中的现象和问题,对翻译实践有一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伊利亚随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在存在美学的视域下研究兰姆随笔的生成过程。首先研究兰姆的生存场所生成的独特生存情感,然后从学校教育、文学界的友谊与自我修养叁个方面探讨兰姆文学底蕴的积淀过程。此生存情感与文学底蕴的结合,再经兰姆不懈的文学探索,形成了《伊利亚随笔》。这一随笔是其超越性生存情感的显现与遮蔽,亦即感性真理的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利亚随笔论文参考文献

[1].朱鑫磊.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的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8

[2].杨立学.存在美学视域下兰姆的生存场与《伊利亚随笔》[J].社会科学论坛.2016

[3].刘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6

[4].陆天舒,王超然.兰姆散文翻译探微——以刘炳善和高健的《伊利亚随笔选》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5].胡笑瑛.查尔斯·兰姆散文中的典故翻译——以《伊利亚随笔》中的“NewYear’sEve”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

[6].张鸽.高健版与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副文本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

[7].杨宪平.19世纪英国期刊散文《伊利亚随笔》文学性分析[J].作家.2014

[8].陈惠.从《伊利亚随笔》中见证坎坷人生途中达观的兰姆[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

[9].王情.《伊利亚随笔》与19世纪英国期刊文学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0].彭英.目的论观照下幽默性语言翻译[D].中南大学.2009

标签:;  ;  ;  ;  

伊利亚随笔论文-朱鑫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