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悖论论文-张栋

精神悖论论文-张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悖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精神客体,客体化,客观存在

精神悖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栋[1](2019)在《略论精神的客体化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体论中,精神作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的;而在认识论中,精神客体又被赋予客观性,甚至被当作客观实在。这在理论上是相悖的,也会引发许多现实问题。精神客体是客体化的主观精神,是客观的精神存在,能够成为客体是因为它成为了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客观性,更不需要成为客观实在。精神客体不是客观实在,也不是主观存在,澄清这一点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潘琼,杜义飞[2](2019)在《悖论视角下本土企业家精神内涵及动态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组织和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动态、复杂和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精神获得新的关注。本研究以本土企业家褚时健为案例,基于整体性、过程性的悖论视角,以中国传统"阴阳"哲学为基础,着眼于企业家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中对于冲突、变化的理解和回应,逐渐凝炼企业家精神内涵以及动态形成过程。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和平衡过程是企业家精神的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企业家不断释放潜力,形成强大的悖论张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行为主体活动的一致性和持续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潘天波[3](2019)在《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兼及经济转型中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匠精神的社会学考察认为,工匠精神并非适切于所有社会领域,所有领域的工匠精神弘扬与传承都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工匠精神在其形态、观念与目标上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实践指向,它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优才制度之间存在着无可争辩的价值悖论。优才制度的土壤与气候不利于发挥普通民众的工匠精神,它极容易迫使一般民众隐身于精英群体聚光灯下的暗影之中,特别是在急功近利的柔性组织内是无法容纳工匠精神的。化解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现代职业教育或为此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从优才制度视角阐释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及其悖论有益于当代社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4期)

文静[4](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薛征[5](2018)在《芝诺悖论与时尚的精神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已经认识到,在具体的纷繁复杂的时尚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普遍概念意义上的时尚。单个的时尚总是转瞬即逝,但时尚本身的运作机制却具有一种极为稳定的模式和结构。时尚的运作方式表现为:在空间上,时尚不断传播和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被(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4-24)

文静[6](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空间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的空间观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和接受:空间不是单一同质的、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人的主观感知结果,甚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及主体。文学中的空间不再仅仅作为背景出现,也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制造者,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成为文学作品中象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空间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甚至被称为“空间的诗学”。《修正》(Korrektur,1975)是伯恩哈德的第四部叙事作品,在主题和语言风格上与作家早期的作品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同时,其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如伯恩哈德本人所说,该小说也是其对自身的一次修正,可谓是其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和转折,印证了其风格的不断成熟。《修正》的主人公—改伯恩哈德早期作品中的“精神狂人”形象,而作为一个医学意义上“健康”的、极度理智的人物出现,与其行为的非理性形成了强烈对比,以此达到人物矛盾的升级,塑造出更为丰满的伯恩哈德式“精神狂人”。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叁个重要空间——家宅、朋友赫勒的阁楼以及为妹妹建造的锥型别墅——构成了主人公罗特哈默的外部生存环境以及内心世界,完美地勾勒出人物的发展轨迹。这些空间形象以及囊括在其中的人与物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象征世界,人物的矛盾性在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的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映照。本文聚焦小说中的空间形象,通过阐释空间的象征意义以及大与空间的关系,来探索罗特哈默的毁灭历程。家宅生活的基本特征——代表家乡的父亲与代表入侵者的母亲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他的根本生存状态,即自我与外界的对立。在这一对立中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空间,家宅成为了一个充满个体压迫的监狱,象征着整个陌生而暴力的外部世界。逃离家宅则意味着逃离整个外界,因而他的我实现之路始终是“向内”的。朋友赫勒的阁楼是一个特殊的中点站,它是锥型别墅的诞生地,有着矛盾的空间结构:一方面,阁楼代表理性和光明,是一个封闭的理想精神界·,而另一方面,阁楼位于赫勒~家的生活空间之上,始终以世俗世界为基础,无法完全封闭。因此,阁楼是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过渡空间。此外,阁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危险的河流隘口处——暗示了这一空间的不安全性。阁楼无法保障罗特哈默的生存,于是他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完美锥型别墅。名义上别墅为妹妹建造,但实际上妹妹象征主人公自身,因此建造别墅是罗特哈默的一次自我实现。锥型别墅位于森林中央,与阁楼相反,它是一个与世隔绝、排除一切威胁的封闭建筑,一间代表精神的冥想室作为其中心。锥型别墅是罗特哈默为自己建造的精神乌托邦,但它却导致了妹妹的死亡,这一乌托邦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源就在于,罗特哈默根本无法与外界分离,他厌恶母亲的家宅以及世俗世界,但又依赖其生存,自我孤立和封闭只能导致他的灭亡。家宅到锥形别墅标志着主人公从危险的外部世界到极端封闭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罗特哈默一次次通过变换自己的生存空间来“修正”世界,陷入了修正与自我否定的怪圈,最终走向彻底的灭亡:死亡才是真正的修正。他特意选择代表虚无的林中空地作为自杀地点,但空地却因他的出现不再空空如也。在小说的结尾,被破坏的林中空地再次印证了人物的讽刺性。小说中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和内在分裂,与此对应,空间也呈现出强烈的内化性和矛盾性。从空间视角勾勒出的人物更加接近伯恩哈德意义上的精神狂人的本质,即其内在的极端矛盾性。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象征为基础,为解读伯恩哈德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17)

刘清平[7](2018)在《理性精神扭曲下的自由意志——康德自由意志观的悖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虽然意识到了休谟关于是与应当的区分对于探究自由意志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且因此提出了某些深刻的洞见,但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维度而陷入了自败泥潭。首先,他在二律背反中将原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自由与必然直接对立,结果只是给出了文不对题的分析论证。其次,他凭借认知维度上的感性与理性之分,越界将欲求维度上的自由意志切割为二,并且站在理性主义的规范性立场上推崇理性良善意志而贬抑感性任意意志,结果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中扭曲了自由意志的实然性本来面目。(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伟[8](2018)在《始于悖论,终于悲悯——浅谈贾颖作品的精神内核》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和贾颖曾经是报社同事,后来,她工作调动,离开了报社。此时,已经是2017年的8月,距她的小说《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获第六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已过了叁个月,距她的童话《野狼老巴布》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也已七年。作为曾经的同事,为她笔耕不辍和取得的成绩祝贺的同时,集中阅读了她的若干个中短篇,有感而发。1对小说家而言,综合性地检阅其作品是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单独地阅读其某篇小(本文来源于《满族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陈劲骁[9](2018)在《无意识:一个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悖论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基本临床概念,由于其独有的理论特色,诸多现象学家试图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或提出质疑。结果表明,无意识概念在哲学现象学中是无法直接自洽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为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的沟通提供了契机,由于现象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病的现象学反思是基于具体的临床分析经验而非抽象的先天逻辑结构,其对现象学的期待也停留在形式上的借鉴和启发上,而从未试图越界以某个现象学概念去直接取代无意识概念的临床地位,因此只有当精神分析和现象学被共同置于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中,才有可能打破二者之间的天然隔阂。通过将对无意识概念的科学性反思转变为无意识在临床中的合理性问题,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能够找到突破无意识困境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金春平[10](2017)在《乡土的内在性悖论与民间精神的复魅——评王秀琴小说集《婚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学乡土小说经验的丰厚,为当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可供汲取的高质量文学范式,但以既定的经验方式去应对日益更迭的乡土生活变迁,它可能又成为隐秘制约文学行进的禁锢之牢,造成文学审美的同质化泛滥。于是,寻求乡土世界的"新"的讲述方式,发现乡土生活被遮蔽的真实面目,展示乡土在人世沧桑与人心激荡中的永恒力量,就成为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情境中新乡土小说所着力构建的方向,而历(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7年22期)

精神悖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组织和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动态、复杂和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精神获得新的关注。本研究以本土企业家褚时健为案例,基于整体性、过程性的悖论视角,以中国传统"阴阳"哲学为基础,着眼于企业家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中对于冲突、变化的理解和回应,逐渐凝炼企业家精神内涵以及动态形成过程。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和平衡过程是企业家精神的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企业家不断释放潜力,形成强大的悖论张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行为主体活动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悖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栋.略论精神的客体化悖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潘琼,杜义飞.悖论视角下本土企业家精神内涵及动态形成过程[J].中国文化与管理.2019

[3].潘天波.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兼及经济转型中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适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4].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J].德语人文研究.2018

[5].薛征.芝诺悖论与时尚的精神动力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6].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7].刘清平.理性精神扭曲下的自由意志——康德自由意志观的悖论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

[8].刘伟.始于悖论,终于悲悯——浅谈贾颖作品的精神内核[J].满族文学.2018

[9].陈劲骁.无意识:一个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悖论难题[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10].金春平.乡土的内在性悖论与民间精神的复魅——评王秀琴小说集《婚驮》[J].雨花.2017

标签:;  ;  ;  ;  

精神悖论论文-张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