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体论文-王苇琪,叶飞

德育主体论文-王苇琪,叶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育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话关系,德育主体

德育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苇琪,叶飞[1](2019)在《批判性思维:德育主体对话的内在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不能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积极反思教师的观点、言论,那么其只能在默认权威的过程中丢失自我;如果教师没有批判性思维,那么他仅仅是一个权威"传声筒",将书本知识搬运给学生,却不能教会学生思考道德现象、作出道德判断。于是,所谓的德育对话就会被异化为权威力量之下的等级式传话。(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9年17期)

吴丽君,彭国兴[2](2019)在《浅探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德育主体的构成及职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中国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作为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德治和德政"应该由谁来实施?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又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担负什么责任?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执政党、学校、党员干部、家庭社会、人民群众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陈晓峰[3](2019)在《关于中学主题班会“德育主体原则”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班级日常德育活动的主阵地。班会课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班会课大多停留在任务布置、口号宣讲或者相关文字材料的流水展示等方面,其形式较为机械刻板,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发展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而"德育主体原则"是基于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提出的重要理念,班会课(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婷婷[4](2019)在《新保守主义下教师德育主体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主体性是针对当前德育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针对德育实效性较低的现实而提出的。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和实践中加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的思考,把德育真正放在首位,提高德育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德育主体性是针对当前德育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针对德育实效性较低的现实而提出的。所谓"新保守主义"即我们应当将学生主体性发挥作为教师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或本质去看待。本文赞同教师是德育的主体,这样我们就既能照顾到教育活动整体(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9年03期)

刘纯,霍群[5](2019)在《对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传统德育模式的主体性困境在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探讨中得到消解,但主体间性亦有其自身的不足,应该辩证的看待主体间性问题,而不要对其盲目的推崇。(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02期)

傅寿松[6](2018)在《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是德育有所成效的关键,本文从五方面进行了论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德育的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把外在教育逐步转化成其自身的自觉行为,德育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杜红娜,杨占伊[7](2018)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主体性教育途径实证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从班级向宿舍阵地迁移、实行导师制;建立健全"学院+书院"两院共同育人新模式;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载体进行隐形教育;成立七方书院六个方面研究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主体性教育途径。(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夏珺[8](2018)在《学校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矛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德育主体包括学校里的所有人,文从关键性教师群体——专门的德育教师入手,将其放在全员德育之背景下,分析其多重角色及其与学生的关系矛盾。教师与学生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关系系统,既包括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复杂而容易产生矛盾,必须进行多重关系梳理和厘清,以实现其多重关系矛盾的化解。为此,须弄清德育主体普通人与人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叁种关系矛盾冲突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划清叁重关系的边界。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用案例法、文献法等,探讨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的矛盾问题。首先,通过对德育主体交往实践的案例分析,发现普通人与人的关系会侵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会使其人与人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受到一定伤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会越界损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普通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对这叁种关系矛盾的分析揭示出其矛盾的实质是德育主体教师作为普通人、作为教师与作为德育教师这叁重角色之间的冲突。(1)其次,为了化解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矛盾,研究探索出造成德育教师叁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即师生情感、教师职责、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厘清师生情感、教师职责、人的需要层次的内涵,并用普通人之间的基情感表示教师普通人角色与学生的情感,用关怀伦理情感表示教师角色与学生的情感,用道德审美情感表示德育教师角色与学生的情感;用成人对儿童的义务表示普通人角色对学生的职责,用教育法规对教师角色的规定表示教师角色对学生的职责,用德育教师素养结构来表示德育教师角色对学生的职责;因为人的需要会贯穿于整个德育主体关系之中,所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德育主体需要层次的理论支撑。用其理论来帮助理解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矛盾如何化解,如:第一,人的需求会呈现自下而上阶梯状逐级递增状。第二,在同一时期,人的需要可能有好几种,但是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总有一种需要。第叁,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第四,人对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在次,研究得出教师多重角色的冰山模型层次结构:德育教师普通人角色居于底层,其与学生建立的朋友关系,是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的基础;教师角色居于中间层,其以教师身份与学生建立的关系,是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的关键;德育教师角色居于顶层,其以德育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的关系,是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的核心;而教师以叁重角色与学生在实践中交往时,其关系是互相交织的水平结构。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用师生情感需求、教师职责、人的需要层次的内容,对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结构进行建构。最后,在全员德育背景下,用德育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提取其中理解与尊重、对话与交往、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主体间关系建构的途径,获得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矛盾化解的启示;同时用尊重、育人与立德依次作为德育主体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德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行为指标,用向善、信仰与幸福依次描述其关系的达成状态。用实际案例对实践中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的理想状态进行描述,并对德育主体多重关系矛盾化解研究的限制因素和挑战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16)

夏珺[9](2018)在《多元德育主体的角色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中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含纵向层面的国家主体、学校主体、家庭主体和个人主体,横向层面则包含国家主体、学校主体及家庭主体内部的各个主体;共存无序样态下多元德育主体质量亏匮、结构失调、数量缺失的现状,会混乱儿童价值观、增加道德选择困难、降低德育实效性;建立契洽共同体,重塑多元德育主体角色须在契洽关系中沟通、协作——由"沉默"向"交流",在契洽关系中尊重、理解——化"冲突"为"合作",在契洽关系中共享、共愿——从"旁观"到"参与"。摆脱其各自为营的斗争关系,变寄生互利为互惠互利,继而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9期)

郑英[10](2017)在《论职业院校德育主体的失落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和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德育专门化表现为知性德育和德育管理专门化。知性德育把教师异化为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异化为概念的匣子,德育管理的专门化把教师当作管制工具、把学生当作嫌疑对象,使得现代德育在实际上失去了教师和学生这一对道德教育的主体。实现德育主体的回归,必须做到理念回归、还教于师、还学于生,发挥教育的超越性,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30期)

德育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中国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作为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德治和德政"应该由谁来实施?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又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担负什么责任?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执政党、学校、党员干部、家庭社会、人民群众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育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苇琪,叶飞.批判性思维:德育主体对话的内在要求[J].中国德育.2019

[2].吴丽君,彭国兴.浅探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德育主体的构成及职能[J].山西青年.2019

[3].陈晓峰.关于中学主题班会“德育主体原则”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

[4].杨婷婷.新保守主义下教师德育主体的认识[J].山海经.2019

[5].刘纯,霍群.对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J].东西南北.2019

[6].傅寿松.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

[7].杜红娜,杨占伊.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主体性教育途径实证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

[8].夏珺.学校德育主体的多重关系矛盾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夏珺.多元德育主体的角色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8

[10].郑英.论职业院校德育主体的失落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标签:;  ;  ;  ;  

德育主体论文-王苇琪,叶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