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生针茅论文-张蕊,赵学勇,左小安,刘新平,曲浩

沙生针茅论文-张蕊,赵学勇,左小安,刘新平,曲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生针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生物量,降雨量增减

沙生针茅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赵学勇,左小安,刘新平,曲浩[1](2019)在《荒漠草原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降雨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野外降雨量增减试验平台,研究了荒漠草原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降雨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降雨量增加或减少均能导致物种的改变,使物种多样性发生变化。处理中,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8月高于6月。降雨量减少40%时,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Patrick指数最低,减少20%时,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降雨量增减也能够导致盖度与生物量的响应。降雨量减少60%、40%、20%时,6月植被盖度高于8月;降雨量增加20%、40%、60%时,6月植被盖度低于8月。降雨量减少和增加对荒漠草原植被盖度都有累加效应,即随时间变化,增雨处理使植被盖度持续升高,反之亦然。随降雨量增加,地上现存生物量逐渐升高,且在降雨量增加60%时达最大。降雨量减少60%、40%、20%和增加20%,都会显着降低凋落物生物量(P<0.05)。随降雨量增加,地上现存生物量与凋落物生物量的比值增大。在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群落中,降雨量增加,有利于地上现存生物量的积累和地上总生物量的提高。影响荒漠草原地区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降雨量变化范围为减雨40%~20%和增雨40%~60%。超出该范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降雨变化的响应都会减弱。增雨20%~40%对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2期)

肖斌,王立,张杰,魏林源,李发明[2](2015)在《沙生针茅种子吸水特性及其萌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民勤沙生针茅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蒸馏水处理、GA3处理、PEG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处理下的沙生针茅种子发芽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其吸胀率呈递增趋势,且不同水温浸泡下沙生针茅种子的吸水率差异极显着;GA3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80 mg/L的GA3溶液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分别为54%、48%,第7天达萌发高峰期,有效得缩短了萌发周期;随着PEG溶液的增加,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得到不同程度的诱发,PEG溶液浓度越低,诱发作用越明显,PEG溶液浓度在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高,说明干旱胁迫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沙生针茅种子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土壤生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34期)

郑庆钟,李发明,朱淑娟,刘淑娟,刘克彪[3](2016)在《不同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生针茅是重要的荒漠植物,研究其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响应对于认识其生存适应性以及荒漠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沙生针茅种子常处休眠状态、不易萌发,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揭示各种因素和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论文报道了不同因素、不同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 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26%、38%和32%;(2)-20/20℃变温处理96 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48%和46%;(3)切除绝大部分胚乳(3/4)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可达到58%和54%;(4)用80 mg·L~(-1)赤霉素(GA3)水溶液浸泡种子24 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4%和48%;(5)用聚乙二醇(PEG-6000)处理,随浓度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种子萌发水分胁迫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15.9%和26.3%;(6)盐胁迫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随盐碱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Na2CO3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Na Cl,表明碱性盐胁迫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中性盐胁迫;(7)采用综合处理方法,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78%和76%。(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刘克彪,李发明,张元恺[4](2015)在《沙生针茅种子破除休眠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破除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种子休眠,采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测定各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解除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1)解除种皮休眠: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26.32%、38%和32%;机械划破种皮,种子发芽率达到34%。2)解除胚生理休眠:-20、-20℃变温处理96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48%和46%;切除种子3/4胚乳,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8%和54%;用80mg·L-1赤霉素(GA3)水溶液浸泡种子24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4%和48%。3)解除种子综合休眠:采用变温+浸泡+GA3方法,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78%和76%。种子存在的萌发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大于种皮不透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5d,切除胚乳和GA3水溶液浸泡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8d。(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发明,张莹花,王飞,朱淑娟,刘克彪[5](2015)在《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蒸馏水水分、盐分胁迫等生态因子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了沙生针茅种子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蒸馏水浸泡种子,以60℃温水浸泡、自然降温至常温12h最好;(2)低温处理与未经低温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沙生针茅种子不存在生理后熟因素影响;(3)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沙生针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下降趋势,种子发芽率的PEG-6000浓度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15.9%和26.3%;(4)沙生针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Na2CO3处理下的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NaCl,表明沙生针茅种子对相同质量浓度的Na2CO3的耐受能力显着低于对NaCl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5年03期)

王珏,宝音陶格涛[6](2014)在《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群落组成及其地上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荒漠草原沙生针茅植物群落进行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沙生针茅群落植物种类较为贫乏,四年封育中物种组成无大的变化;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2=0.97,P<0.05),但与主要物种的重要值呈负相关;四年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2=0.96,P<0.05),而且猪毛菜的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变化对群落总密度及总地上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珏[7](2014)在《内蒙古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群落及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荒漠草原沙生针茅植物群落进行了为期四年(2010-2013年)的封育处理。就围栏内外沙生针茅草原群落组成,初级生产力动态,群落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荒漠草原区的物种组成特征,沙生针茅草原恢复的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沙生针茅群落植物种类较贫乏,四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均无大变化,单位面积内植物种数在6到8种之间。群落中主要以多年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包括丛生禾草、根茎苔草、灌木、多年生杂类草、一年生杂类草五个功能层片。2、围栏内沙生针茅群落总地上生物量与年总降水量正相关关系显着(R2=0.97,P<0.05)。且年际间降水量的变化会引起一年生杂类草层片地上生物量的波动。围栏内群落中猪毛菜等一、二年生植物的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会对群落总密度及地上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3、经过四年封育,围栏内沙生针茅群落的Margar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呈现小幅度上升。并且群落多样性指数(以重要值为参数计算)与均匀性指数为正相关,与主要物种优势度为负相关。4、围栏内沙生针茅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增多,在0-30cm土层内不具有表聚性。土壤全磷含量低于于我国土壤磷含量平均值0.56g/kg。5、封育处理后的沙生针茅群落物种组成与围栏外群落无大差异,但地上生物量及密度均大于围栏外。6、围栏外沙生针茅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大于围栏内。说明封育处理下沙生针茅群落物种分布较围栏外不均匀。7、经四年封育处理,沙生针茅群落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较处理前群落均有所上升,群落土壤C:N小于封育前,并有显着性差异。封育前后群落中C:P差异性不显着(P>0.05)。群落土壤N:P封育后大于封育前,且差异性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4-01)

李发明,刘淑娟,张莹花,朱淑娟,刘克彪[8](2013)在《光照和沙埋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特征和休眠机理的研究,采用种子萌发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划破种(果)皮及切除不同比例胚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模拟野外条件对不同沙埋深度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显着高于光条件下;移走胚乳75%时,种子萌发最快;不同沙埋深度以0.5 cm的浅层沙埋时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而休眠率最低;沙埋超过2 cm后,种子萌发率、幼苗出土率与沙埋深度呈负相关,休眠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沙生针茅种子为休眠型暗条件萌发类型。人工播种应以0.5~2 cm深度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31期)

张锦华,周忠浩,尼玛洛卓,张新全,粱川[9](2003)在《临时公路干扰对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群落的影响——以阿里地区沙生针茅型草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临时公路干扰下西藏阿里地区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从群落特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有性更新能力几个方面分析其对干扰的响应和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干扰群落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增加,第二优势种(轮叶棘豆)下降,群落中开始有新的物种入侵(高原芥、灌木亚菊)。重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迅速降低而被高原芥取代,群落特征发生质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多样性程度最高,重度干扰下最低。中度干扰下群落生产能力下降显着,地面生物量仅为原始群落的50.97%,经济类群变化不大;重度干扰下群落地面生物量为原始群落的45.14%,同时其经济类群发生显着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保持了相当的有性繁殖能力,重度干扰则使群落基本丧失了原有的有性繁殖能力。(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3年S1期)

沙生针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民勤沙生针茅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蒸馏水处理、GA3处理、PEG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处理下的沙生针茅种子发芽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其吸胀率呈递增趋势,且不同水温浸泡下沙生针茅种子的吸水率差异极显着;GA3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80 mg/L的GA3溶液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分别为54%、48%,第7天达萌发高峰期,有效得缩短了萌发周期;随着PEG溶液的增加,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得到不同程度的诱发,PEG溶液浓度越低,诱发作用越明显,PEG溶液浓度在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高,说明干旱胁迫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沙生针茅种子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土壤生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生针茅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蕊,赵学勇,左小安,刘新平,曲浩.荒漠草原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降雨量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9

[2].肖斌,王立,张杰,魏林源,李发明.沙生针茅种子吸水特性及其萌发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3].郑庆钟,李发明,朱淑娟,刘淑娟,刘克彪.不同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4].刘克彪,李发明,张元恺.沙生针茅种子破除休眠的方法[J].草业科学.2015

[5].李发明,张莹花,王飞,朱淑娟,刘克彪.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草原与草坪.2015

[6].王珏,宝音陶格涛.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群落组成及其地上生物量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4

[7].王珏.内蒙古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群落及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4

[8].李发明,刘淑娟,张莹花,朱淑娟,刘克彪.光照和沙埋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

[9].张锦华,周忠浩,尼玛洛卓,张新全,粱川.临时公路干扰对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群落的影响——以阿里地区沙生针茅型草地为例[J].山地学报.2003

标签:;  ;  ;  ;  

沙生针茅论文-张蕊,赵学勇,左小安,刘新平,曲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