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并恶嗪酮论文-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

吡唑并恶嗪酮论文-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唑并恶嗪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唑并嘧啶,哒嗪酮,诱导抗病性,黄瓜枯萎病

吡唑并恶嗪酮论文文献综述

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1](2018)在《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叁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邵金辉,冯桂花[2](2015)在《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ppo3a、ppo3b和ppo3i对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ppo3a、ppo3b和ppo3i对He 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0,40,80μM)的ppo3a、ppo3b、ppo3i处理Hela细胞48 h,通过SRB(sulforhodamine B)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ppo3a、ppo3b、ppo3i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He La细胞的增殖,但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LDH活性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40μM ppo3a、ppo3b、ppo3i处理48 h能够显着诱导He La细胞凋亡。结论 ppo3a、ppo3b和ppo3i可显着抑制He La细胞增殖,这与其诱导细胞凋亡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5年06期)

张金花[3](2009)在《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嗪酮类化合物是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吡嗪酮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抗过敏、抗哮喘、抗凝血、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血管疾病。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化学家们深入研究的热点之一。吡嗪酮类化合物无论是单一,还是与一个或多个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结合在配药学上都是可行的。在结构修饰方面通过药效基团的合理搭配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生物活性。因此在具有消炎、止痛、退热、抑菌、杀菌、抗高血糖、抗癌、抗凝血等药理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中引入吡嗪酮化学结构,以进一步探索吡嗪酮衍生物潜在药理活性和新用途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成一系列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评价其潜在的生物活性,筛选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诱导剂。本研究的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在常规加热的条件下,以1-(2-溴乙基)-3-芳基-1H-吡唑-5-甲酸乙酯衍生物为原料,与胺反应合成一系列的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3(3a-3r)。产物结构由~1H NMR、IR及MS进行了表征。2.在微波促进的条件下,以1-(2-溴乙基)-3-芳基-1H-吡唑-5-甲酸乙酯衍生物为原料,与胺反应合成一系列的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3.化合物3的晶体培养与晶体结构表征,用溶剂(乙酸乙酯)在室温条件下缓慢挥发法得到适于X-射线衍射实验的晶体3k、3l。X-射线衍射测得化合物的结构图,验证了化合物的结构。4.在合成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3(3a-3r)的基础上,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生物活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在16-24μM浓度范围内3f、3m、3n、3o以及3q均能有效的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其中,3o效果最为显着。5.在其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构效关系(SAR)。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化合物3a-3r的活性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有关。氯取代的3m、3n和3o显示出更高的抑制活性。总之,本文以1-(2-溴乙基)-3-芳基-1H-吡唑-5-甲酸乙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的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并将一种新颖、高效、绿色的微波辐射的反应方法应用到5-取代基-2-(4-芳基)-6,7-二氢吡唑并[1,5-a]吡嗪-4(5H)-酮衍生物的合成中,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评价了这一系列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为研究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探讨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20)

吡唑并恶嗪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ppo3a、ppo3b和ppo3i对He 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0,40,80μM)的ppo3a、ppo3b、ppo3i处理Hela细胞48 h,通过SRB(sulforhodamine B)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ppo3a、ppo3b、ppo3i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He La细胞的增殖,但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LDH活性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40μM ppo3a、ppo3b、ppo3i处理48 h能够显着诱导He La细胞凋亡。结论 ppo3a、ppo3b和ppo3i可显着抑制He La细胞增殖,这与其诱导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唑并恶嗪酮论文参考文献

[1].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8

[2].邵金辉,冯桂花.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ppo3a、ppo3b和ppo3i对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肿瘤药学.2015

[3].张金花.新型吡唑并吡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山东大学.2009

标签:;  ;  ;  ;  

吡唑并恶嗪酮论文-石延霞,张晓慧,谢学文,柴阿丽,徐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