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返抑制论文-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

回返抑制论文-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返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坐骨神经,神经挤压,脊髓,回返性抑制

回返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1](2011)在《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导致脊髓单突触反射回返性抑制的长时程减弱》一文中研究指出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神经损伤后再生肌肉和运动神经元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虽然其中一部分因素已被阐明,但多局限于受损神经局部,而对于再生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RI)通路的功能变化却很少被报道。本文研究大鼠短暂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神经再支配(reinnervation)情况下,脊髓RI通路的功能变化。在正常或坐骨神经挤压(crush)受损后的成年大鼠上,通过刺激离断的脊髓背根(L5),在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lateral gas-trocnemius-soleus,LG-S)神经或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神经记录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MSR),并同时在另一神经给予条件性刺激,以检测LG-S和MG运动神经元间RI的变化。结果显示:(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RI在坐骨神经挤压受损后即基本丢失(<5周),至损伤6周后部分恢复至正常的50%,并至少维持至损伤14周后;(2)一侧的坐骨神经损伤对对侧的RI没有影响;(3)外周神经损伤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本身并不发生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即使在神经再支配后仍会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RI的长时程减弱,RI的减弱使运动神经元通过增强其功能来补偿损伤后外周肌肉力量上的减弱,提示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中枢脊髓运动环路的可塑性变化。(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连勇军[2](2008)在《工作记忆容量影响回返抑制—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与注意的关系研究提示高容量者通常具有较强的注意抑制能力。Mayr和Keele(2000)发现在一个中间任务之后,受试者重复执行同一个任务所需时间长于该任务居于非重复序列内,该效应命名为回返抑制(backward inhibition,BI)。例如,有A、B、C叁项任务,以ABA序列再出现的第3顺序的A任务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T)要长于其以CBA序列出现时。当注意脱离旧任务而转向新任务时,会伴随针对旧任务的抑制以排除对新任务的干扰。BI产生时段是在线索加工阶段还是反应选择阶段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筛选不同WMC个体从事可产生BI效应的认知任务序列,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时空模式考察工作记忆与注意的关系,确定BI效应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方法和对象24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本研究,均为右利手,无神经精神疾患及精神病家族史、(矫正)视力正常,剔除没有BI效应或ERP数据干扰太大者。先进行延迟匹配样本任务。从0-9十个数字中随机选取8个组成数字阵列,受试者按键判断其后出现的一个靶数字是否在阵列中出现过,根据反应绩效按Pashler-Cowan公式计算WMC:K=刺激项目×(击中率-虚警率)。再进行叁种线索提示下的数字属性判断任务并记录脑电。选2、3、4、7、8、9六个阿拉伯数字,以红、黄、绿叁种颜色48号字体大小单个呈现,数字出现前对应会有相同颜色的符号线索:红斜杠/黄叁角/绿大于号分别提示随后出现的数字属性:质数或合数、奇数或偶数、大于或小于五,受试者分别运用左右手按键进行是/否判断。ABA类型任务重复序列为测试组,CBA类型非重复任务序列构成对照组。记录对应ABA序列(测试组)和CBA序列(对照组)第3个任务的反应正确率和反应时间:RT_(ABA),RT_(CBA)。利用通用型19导系统记录ERP,分析从线索刺激起始(靶刺激前600 ms)至靶刺激后1400 ms的ERP数据。根据K值从大到小划分出高低WMC两组,运用SPSS13.0软件对高低组的K值、BI效应值(BI值=RT_(ABA)—RT_(CBA))和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RT和ERP分别进行混合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容量(高/低)为随机因素,任务序列(ABA/CBA)为重复测量因素。各通道ERP对应F值经插值获得统计参数映像(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SPM(F);进一步分别对高低容量组的ERP进行不同任务序列间的配对t检验,各通道ERP对应t值经插值获得SPM(t)。显着性水平α=0.05。结果5名受试者因无BI效应、1名受试者的ERP数据干扰太大予以剔除,18名受试者数据纳入最后统计分析,高低容量组各9人,年龄无显着差异。两组WMC的K值差异显着(t(16)=7.252,P=0.000<0.001);正确率无显着差异(t(16)=0.738,P=0.471>0.05),BI效应差异显着(t(16)=2.345,P=0.032<0.05),高容量组BI效应值更大。RT的容量与任务交互效应不显着(F(1,16)=0.074,P=0.789>0.05);容量主效应也不显着(F(1,16)=1.467,P=0.243>0.05);但任务序列主效应显着(F(1,16)=14.859,P=0.001),RT_(ABA)更长。ERP时空模式的SPM(F)显示任务主效应在-500至-400 ms和450至500 ms的额顶区;容量主效应在-200至150 ms和600至950 ms的额顶区;容量与任务的显着交互效应出现在两个阶段的几乎相同的脑区:靶刺激前的-390至-370 ms和靶刺激后的250至290 ms的额顶区,进一步的SPM(t)显示前一个时段两者涉及两侧半球的差异,而后一时段的电位差异变化方向却相反。结论ERP时空模式分析提示高、低容量者的神经相关的差异体现在额—顶网络工作方式的不同:且BI效应相关脑区也为额—顶区构成的网络,恰好重迭于跨模式的工作记忆网络和注意网络。BI效应产生时段既可以是线索评价和保持阶段,也可以是靶刺激的评价和反应准备阶段。行为结果提示工作记忆容量影响BI效应,高容量者BI效应显着大于低容量者。高、低容量者不同的BI效应根源于线索评价和靶刺激评价两个阶段利用额—顶网络的方式不同。(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08-04-15)

左云霞,吴前,闵龙秋,杨邦祥[3](1997)在《普鲁卡因对海马锥体细胞兴奋性及GABA回返性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通过离体海马脑片孵育,细胞外记录,结合双脉冲刺激技术,研究低浓度普鲁卡因对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实验方法实验用8只SD大鼠。断头取脑,剥离一侧海马,沿海马槽纤维走向连续切成400μm薄片4~6片,移置孵育槽孵育。人工脑脊液持续灌流,恒温(37C±0.5C),通入恒量流速混合气。1小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刺激(本文来源于《中华麻醉学杂志》期刊1997年09期)

回返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与注意的关系研究提示高容量者通常具有较强的注意抑制能力。Mayr和Keele(2000)发现在一个中间任务之后,受试者重复执行同一个任务所需时间长于该任务居于非重复序列内,该效应命名为回返抑制(backward inhibition,BI)。例如,有A、B、C叁项任务,以ABA序列再出现的第3顺序的A任务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T)要长于其以CBA序列出现时。当注意脱离旧任务而转向新任务时,会伴随针对旧任务的抑制以排除对新任务的干扰。BI产生时段是在线索加工阶段还是反应选择阶段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筛选不同WMC个体从事可产生BI效应的认知任务序列,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时空模式考察工作记忆与注意的关系,确定BI效应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方法和对象24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本研究,均为右利手,无神经精神疾患及精神病家族史、(矫正)视力正常,剔除没有BI效应或ERP数据干扰太大者。先进行延迟匹配样本任务。从0-9十个数字中随机选取8个组成数字阵列,受试者按键判断其后出现的一个靶数字是否在阵列中出现过,根据反应绩效按Pashler-Cowan公式计算WMC:K=刺激项目×(击中率-虚警率)。再进行叁种线索提示下的数字属性判断任务并记录脑电。选2、3、4、7、8、9六个阿拉伯数字,以红、黄、绿叁种颜色48号字体大小单个呈现,数字出现前对应会有相同颜色的符号线索:红斜杠/黄叁角/绿大于号分别提示随后出现的数字属性:质数或合数、奇数或偶数、大于或小于五,受试者分别运用左右手按键进行是/否判断。ABA类型任务重复序列为测试组,CBA类型非重复任务序列构成对照组。记录对应ABA序列(测试组)和CBA序列(对照组)第3个任务的反应正确率和反应时间:RT_(ABA),RT_(CBA)。利用通用型19导系统记录ERP,分析从线索刺激起始(靶刺激前600 ms)至靶刺激后1400 ms的ERP数据。根据K值从大到小划分出高低WMC两组,运用SPSS13.0软件对高低组的K值、BI效应值(BI值=RT_(ABA)—RT_(CBA))和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RT和ERP分别进行混合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容量(高/低)为随机因素,任务序列(ABA/CBA)为重复测量因素。各通道ERP对应F值经插值获得统计参数映像(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SPM(F);进一步分别对高低容量组的ERP进行不同任务序列间的配对t检验,各通道ERP对应t值经插值获得SPM(t)。显着性水平α=0.05。结果5名受试者因无BI效应、1名受试者的ERP数据干扰太大予以剔除,18名受试者数据纳入最后统计分析,高低容量组各9人,年龄无显着差异。两组WMC的K值差异显着(t(16)=7.252,P=0.000<0.001);正确率无显着差异(t(16)=0.738,P=0.471>0.05),BI效应差异显着(t(16)=2.345,P=0.032<0.05),高容量组BI效应值更大。RT的容量与任务交互效应不显着(F(1,16)=0.074,P=0.789>0.05);容量主效应也不显着(F(1,16)=1.467,P=0.243>0.05);但任务序列主效应显着(F(1,16)=14.859,P=0.001),RT_(ABA)更长。ERP时空模式的SPM(F)显示任务主效应在-500至-400 ms和450至500 ms的额顶区;容量主效应在-200至150 ms和600至950 ms的额顶区;容量与任务的显着交互效应出现在两个阶段的几乎相同的脑区:靶刺激前的-390至-370 ms和靶刺激后的250至290 ms的额顶区,进一步的SPM(t)显示前一个时段两者涉及两侧半球的差异,而后一时段的电位差异变化方向却相反。结论ERP时空模式分析提示高、低容量者的神经相关的差异体现在额—顶网络工作方式的不同:且BI效应相关脑区也为额—顶区构成的网络,恰好重迭于跨模式的工作记忆网络和注意网络。BI效应产生时段既可以是线索评价和保持阶段,也可以是靶刺激的评价和反应准备阶段。行为结果提示工作记忆容量影响BI效应,高容量者BI效应显着大于低容量者。高、低容量者不同的BI效应根源于线索评价和靶刺激评价两个阶段利用额—顶网络的方式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返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导致脊髓单突触反射回返性抑制的长时程减弱[J].生理学报.2011

[2].连勇军.工作记忆容量影响回返抑制—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8

[3].左云霞,吴前,闵龙秋,杨邦祥.普鲁卡因对海马锥体细胞兴奋性及GABA回返性抑制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

标签:;  ;  ;  ;  

回返抑制论文-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