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趋势面分析,时空演化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1](2019)在《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①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②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③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④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昕[2](2018)在《戈壁荒漠系统的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总体城市设计是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结合的一次实践。克拉玛依虽自然、油气和风景资源丰富,却面临"旅游难成产业,石油破坏风景,生态未发挥效益"的突出矛盾,规划通过研究城市整体空间发展定位,整合协调城市内部矛盾,梳理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空间格局、形态肌理、城市风貌、开放空间、景观轴线等,明确城市特色与风貌特征,探索适合戈壁荒漠系统的人居环境营造模式。(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8年09期)

李陈,沈世勇,孟兆敏[3](2018)在《长叁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口系统、居住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网络支撑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建立人居环境系统分析框架,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26座中心城市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从整体发展情况看,长叁角城市群整体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于相对良好的发展水平。从空间差异上看,长叁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中的沪苏、浙江、安徽叁大区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组内差异的贡献率要远高于组间差异,有两座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高度协调类型,两座城市处于拮抗阶段低度协调类型,4座城市处于磨合阶段良好协调类型,17座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良好协调类型。从时序变动上看,研究期内26座中心城市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经历"有升有降"的变动过程。(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施金荣[4](2016)在《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芜湖市城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芜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中的排水和污水处理问题,受到了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7月,在全市开展了为期叁年的城市雨污水管网普查和雨污分流工程,提出了雨污水管网普查成果服务于城市建(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期刊2016年19期)

高振庆[5](2014)在《坚实的足迹 闪光的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201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日前揭晓,潍坊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此项殊荣。其中,潍坊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探索开创出的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环卫GPS监控系统(本文来源于《潍坊日报》期刊2014-02-27)

汪增峰[6](2013)在《城市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城市绿地系统是凝聚城市独有的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及地带性植物群落,并与文化传统、宗教历史相融合的城市开敞空间。它不仅是城市的生态基础,也反映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城市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本文浅谈了城市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为同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3年12期)

李陈[7](2012)在《基于人-地系统的长叁角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构建自然—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2005、2007和2010年长叁角25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人-地关系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1)自然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小,社会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大;(2)自然系统的稳定态减轻了社会系统的差异特征,使综合得分差异相对缩小,但仍然较大;(3)大部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处于一般协调,人-地协调度呈"橄榄状"分布;(4)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呈现等级性特征,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高,而宿迁、淮安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排名靠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高成元[8](2012)在《人居环境下的当代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eam10曾预言,“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当代功能复合、体量巨大的城市综合建筑组群的出现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具有明显的“城市性”特征。然而在多种因素干预下,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本文研究重点在于以人类聚居要素讨论为出发点,结合共生理论,将模糊系统特性运用于建筑综合组群空间营造过程中,使模糊空间成为城市建筑群单体关系及其与城市空间关系的修复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空间区域整体性问题,并展现其社会、人文和景观多重价值。文章前半段论述模糊“间界”在城市使用空间之间存在的必然性,试图通过对模糊空间存在与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现象及构成手法的分析与了解,以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五大系统对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的设计及其价值实现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文章的后半部分研究了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的生成及建构过程,通过功能分类比较深圳、杭州等地区大型建筑群案例,对建筑组群模糊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同时结合作者自身设计作品及实践提出建筑组群模糊空间设计的几点启示;最后,探讨城市模糊空间设计与实施有关问题及其对策,完成对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的实证研究及其发展展望。全文试图强调对群形态特性和模糊空间形态建构的研究分析,引导设计者正确地在建筑组群中运用模糊空间设计,这对于城市空间的整体营造、有机更新、历史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5-18)

王凯[9](2012)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整体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要议题。而相对国外城市的发展,强调文化的现代性、生长性与差异性,我国对城市的人文性关注较少,城市建设发展中对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建设,盲目地追求经济指标、工业发展使城市缺乏人文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关注人本身发展的宜居城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城市人居环境体系的核心是人,以满足城市居民居住为目的,同时将城市文化、城市建筑、城市社会系统融入其中,是反映城市宜居水平、城市综合实力重要系统,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发展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人居环境安全,是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发展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的准确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客观认识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同时及时解决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中的问题,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本文在整理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安全隐患,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思想,明确了选题角度和基本思路,从系统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选取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尝试建立城市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在克服一般安全评价研究指标的单一性的弊端同时,尝试建立层次分明的人居环境安全指标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明确研究时间段、模型步长,通过分析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内部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采用地理仿真方法之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的Vensim软件进行系统内部因果分析及模型反馈回路分析,进而整理指标数据,构建系统流程图并输入相应指标数据及系统运算方程,对模型进行参数确定和模型检验后,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安全系统发展现状分析,再利用模型进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以期全面综合的分析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的发展现状,为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为大连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王文华[10](2011)在《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人口改变了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口的人居活动和当地人口的人居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该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关于外来人口的界定分歧很大,给相关研究带来很大不便。本文把来自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以外的人口定义为外来人口,依据外来人口来大连的目的和动机将外来人口分为外来学习交流人口、外来投资人口、外来旅游人口、外来务工人口和投亲访友人口以及无业盲流人口,并把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干扰因素,采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是以人居活动为主体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包括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为研究外来人口的人居活动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的影响。对物质系统的叁个子系统选择2000年以来的10年的15个指标150个数据与大连外来人口进行相关性分析,对非物质系统叁个子系统选取17个指标170个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分别建立外来人口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的的数学模型。经过分析发现物质系统中的住宅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与外来人口的相关度高,外来人口人居活动对城市非物质系统的影响最大的是: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商业和服务业、客运量、供水、供电、固定投资、教育和科研投入,而与娱乐文化宣传的相关性差,说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性不强。通过分析,结合大连人居环境系统的实际提出了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基于外来人口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外来人口的分歧的限制,定性分析时对外来人口采用最宽泛的定义,在定量分析时采用权威外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模糊分析,对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总体城市设计是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结合的一次实践。克拉玛依虽自然、油气和风景资源丰富,却面临"旅游难成产业,石油破坏风景,生态未发挥效益"的突出矛盾,规划通过研究城市整体空间发展定位,整合协调城市内部矛盾,梳理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空间格局、形态肌理、城市风貌、开放空间、景观轴线等,明确城市特色与风貌特征,探索适合戈壁荒漠系统的人居环境营造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科学.2019

[2].张昕.戈壁荒漠系统的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18

[3].李陈,沈世勇,孟兆敏.长叁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2018

[4].施金荣.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芜湖市城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概述[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

[5].高振庆.坚实的足迹闪光的成就[N].潍坊日报.2014

[6].汪增峰.城市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探讨[J].建设科技.2013

[7].李陈.基于人-地系统的长叁角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8].高成元.人居环境下的当代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2

[9].王凯.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0].王文华.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论文-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