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电荷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专一性,识别,荧光探针,半胱氨酸
内电荷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初雨萌,张文鸽,吕文博,徐小翠,王婧涵[1](2019)在《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半胱氨酸(Cys)诱导的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环化反应来恢复探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ICT),成功合成一种专一性识别半胱氨酸的荧光探针。研究表明,探针分子仅对Cys具有显着的青色荧光增强响应,明显区分于非硫醇氨基酸和含硫醇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荧光可以恢复42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MDA-MB-231细胞内Cys的荧光成像证明了该有机分子具有潜在检测细胞内Cys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2](2019)在《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分子的光学性质.通过计算探针分子Mol.1、Mol.2和Mol.3与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反应前后的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研究了碳碳叁键和苯环结构对荧光探针性质的影响.随着给电子体叁苯胺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碳碳叁键的加入,探针分子的振子强度逐渐增大,展现出了更好的荧光探针性质.同时,研究了不同侧枝数目对探针分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枝分子Z1和叁枝分子Mol.3,两个侧枝的探针分子Z2振子强度更大,检测效果更佳.增加了碳碳叁键和苯环后的单枝新型探针分子Mol.4,相较于具有叁枝结构的探针分子Mol.3,具有良好的探针性质,且结构更为简单.(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4期)
王钰,张立鹏,赵榆霞[3](2019)在《具有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芳香酮衍生物的结构与光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芳香酮的具有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结构特性的化合物,通过线性光物理性质与双光子吸收性质的表征,研究了分子结构中不同共轭基团和不同取代基位置对化合物光谱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溶剂效应研究了化合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结合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分子的共轭骨架和取代基的位置都能显着影响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其中芴酮系列的化合物表现出了较强的双光子吸收与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在生物荧光成像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欧阳峰,张莹莹,张兴旺,黄译文,赵冰[4](2019)在《一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亚硫酸氢盐比率测量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2-甲基苯并噻唑与对苯二甲醛一步反应制得含有苯甲醛结构的半菁染料HCy,通过1H NMR与MS对目标染料HCy进行了表征。考察了HCy在水溶液及DMSO溶液中对HSO3-的识别性能以及不同环境对HCy光谱的影响,并测试了HCy对肝细胞(HL-7702)与肝癌细胞(Hep G2)的毒性。结果显示,荧光探针HCy对亚硫酸氢盐显示出优异的选择性及高灵敏度,在水溶液中及DMSO溶液中均可快速响应,适宜于作为HSO3-的比率测量荧光探针;此外,HCy对GSH有特异性响应,细胞实验表明,HCy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文芳,郭玉玮,尹晓芬,要飞虎[5](2019)在《1-甲基-酰胺基蒽醌中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1-甲基-酰胺基蒽醌(MAAQ)的基态和激发态性质做了一系列计算研究.在基态,MAAQ中酰胺基与蒽醌分子是共平面的,并且酰胺基和蒽醌分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分子内氢键C=O…H-N. S_0→S_1的跃迁属于一个明显的π→π~*特性.在第一单重激发态,MAAQ具有两个稳定结构(平面构型nMAAQ和扭曲的构型tMAAQ).其中,nMAAQ是占优势的构象.同时,在MAAQ的溶剂中,观察不到tMAAQ的发射光谱.在激发态,MAAQ发生了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过程.在基态MAAQ与F~-形成了一个分子间氢键F…H-N,而激发态MAAQ-F~-复合物发生了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孟令炎[6](2019)在《分子对称性对1,3,4-恶二唑衍生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指的是分子内的不同基团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近些年来,具有ICT特性的有机小分子由于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化学传感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受到人们密切关注。而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发光效率比较低。为了满足器件商业化需求,人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开发具有优异ICT性质的有机共轭小分子材料,并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我们知道,材料的应用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性质绝大部分取决于材料的分子结构,通过分子结构的设计,可以实现对材料性质的调控。所以,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开发高性能的有机ICT小分子材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合成了叁种新型的1,3,4-恶二唑衍生物,分别为直线型的1,3-二(3,5-二-甲氧基苯-1,3,4-恶二唑基)苯(L-OXD),折线型的1,4-二(3,5-二-甲氧基苯-1,3,4-恶二唑基)苯(B-OXD)和星型的1,3,5-二(3,5-二-甲氧基苯-1,3,4-恶二唑基)苯(T-OXD),讨论了分子结构的对称性的不同对ICT性质的影响。分子中的甲氧基苯基团和恶二唑基团构成推拉电子结构,通过调整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改变推拉电子基团的分布,最终得到了稳定性高、光电性能好的有机分子内电荷转移材料。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光谱性质研究:在不同溶剂的吸收光谱中,L-OXD的吸收峰的位置在320nm左右,B-OXD在290nm左右,T-OXD在300nm左右。各分子的吸收光谱没有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出现大幅度的移动,这说明各个分子的基态和Franck-Condon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性质变化不大。与吸收光谱不同,各个分子的荧光发射光谱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出现了较大的红移现象,这证明了各个分子存在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并且电荷转移激发态表现出了比Franck-Condon激发态更强的极性。从低极性的CHEX到高极性的ACN,L-OXD和B-OXD红移了大约30~40nm,T-OXD出现了更明显的溶致变色现象,红移了100nm左右,这说明叁取代的结构更能提高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2、理论计算: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叁种分子的几何优化结构、电子跃迁形式、基态与激发态的性质以及其电荷转移的具体过程。在气相条件时,对于L-OXD来说,S0-S1具有较高的振子强度(f=1.74),主要由HOMO-LUMO轨道跃迁贡献。对于B-OXD来说,振子强度较高的也是S0-S1(0.76),由HOMOL+1和H-1-LUMO轨道跃迁贡献。T-OXD则比较复杂,S0-S1的振子强度为0,S0-S2和S0-S3的振子强度都是1.30,涉及的轨道有:HOMO,H-1,H-2,LUMO,L+1和L+2。另外,加入溶剂和增加溶剂极性后,T-OXD中发生跃迁的激发态顺序发生了改变,从气相条件的S0-S2和S0-S3变为S0-S1和S0-S2。除此之外,各个分子的激发能量都表现出与气相条件类似的行为。同时,我们计算了各个分子的基态和主要激发态之间垂直激发时的电子密度差异图,可以确认甲氧基苯基团为电子供体,1,3,4-恶二唑基团和中心苯环为电子受体,电荷转移的方向是从分子末端的电子供体到中间的电子受体。我们还用原子偶极矩校正Hirshfeld(ADCH)方法模型对各分子在发生电荷转移的过程中的电荷量的变化进行了计算:气相条件下,L-OXD的S0和S1之间的电荷变化值的总和为0.0821|e|;BOXD的S0-S1跃迁的电荷变化总和与L-OXD相近,为0.0810|e|;对于T-OXD,我们计算了S0-S2和S0-S3的跃迁的电荷变化量,皆为0.1379|e|,证明了T-OXD的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最明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万生,乔庆龙[7](2019)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发现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万生 通讯员乔庆龙)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徐兆超团队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刘晓刚合作,在前期获得高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系列新型荧光染料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命名为分子内扭转电荷穿梭。该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推进了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4-16)
辛春雨,王野[8](2018)在《7-Hydroxyflavone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激发态分子间多重质子转移机制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的基组水平上模拟了7HF-(H_2O)_4复合物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复合物中的7HF部分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过程。同时,由于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复合物中的7HF部分在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发生了分子结构的扭转,如图1所示。这两种变化揭示了复合物在第一电子激发态存在扭转的分子(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李慧[9](2018)在《染料分子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过程是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超快动力学角度研究激发态ICT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ICT过程的光物理机制,在有机光学材料、探针分子和太阳能存储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在本文中,应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几种染料分子的激发态ICT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TDDFT)研究了分子间氢键对香豆素340(C340)分子ICT过程的影响。通过静电势分析与几何构型优化,我们发现C340分子可以与四氢呋喃(THF)溶剂形成分子间氢键复合物C340-THF。前线分子轨道结果显示,C340单体和C340-THF在电子激发态均会发生ICT过程。结合C340-THF氢键复合物的氢键键能、红外振动光谱以及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等研究结果,我们证实分子间氢键在电子激发态相对于基态而言显着加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发态分子间氢键的加强机制可以促进C340分子ICT过程的发生。(2)采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技术和DFT/TDDFT理论方法研究了溶剂的供氢能力对染料LD 490分子ICT过程的影响。超快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LD490分子在1,4-二氧六环(Diox)、甲醇(MeOH)和六氟异丙醇(HFIP)叁种溶剂中均存在两个超快过程,分别归属为振动弛豫(IVR)过程和ICT过程。随着溶剂供氢能力的增加,IVR过程逐渐减慢,而ICT过程逐渐加快。结合理论计算,我们证实了溶剂供氢能力的增加使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LD 490分子的激发态ICT过程。(3)应用高压稳态荧光光谱和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压力对香豆素7(C7)分子在乙腈(ACN)溶剂中TICT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液相ACN溶剂中,C7分子存在一个单荧光峰。结合DFT/TDDFT理论计算,我们将其归属为ICT态荧光,并解释了C7分子TICT态不发射荧光的机理;当高压诱导ACN溶剂从液相转变至固相,C7分子出现了一个新荧光峰。我们证实ACN的结晶限制了氨乙基基团的转动,导致C7分子在电子激发态形成了一个新TICT态,从而辐射荧光。在常压下,通过提高溶剂粘度的方法来抑制氨乙基基团的旋转,却无法实现TICT态发光。我们还发现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C7分子TICT过程的时间尺度在液相ACN溶剂中逐渐变慢;在固相ACN中,TICT过程逐渐变快。研究结果表明,高压不仅能够将C7分子的TICT态从不发光态转变至发光态;同时还可以诱导ACN溶剂的液固相变,从而有效地调控C7分子的TICT过程。(4)应用DFT/TDDFT理论方法,我们对2-(1H-pyrazol-5-yl)pyridine(PP)分子在丙醇(1-PrOH)溶剂中的ICT与激发态双质子转移(ESDPT)的耦合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几何构型和红外振动光谱分析,我们发现PP分子与1-PrOH可以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氢键复合物(PPP),并且PPP复合物在电子激发态能够通过分子间氢键发生ESDPT过程。前线分子轨道和跃迁密度矩阵结果揭示,PPP被光激发后会发生ICT过程,从而导致PP分子的氢键给体和受体官能团得失电子能力均明显增加,为发生ESDPT过程提供了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爱森,马志勇,李平,耿乙迦,杨兵[10](2017)在《叁苯胺-蒽分子内电荷转移态的高压拉曼和荧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压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信息存储、显示及传感等领域应用广泛,该类材料也成为研究热点[1,2]。其中,具有电子给受体结构的有机小分子材料广受关注[3]。本课题组在之前的研究中对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2-01)
内电荷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分子的光学性质.通过计算探针分子Mol.1、Mol.2和Mol.3与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反应前后的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研究了碳碳叁键和苯环结构对荧光探针性质的影响.随着给电子体叁苯胺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碳碳叁键的加入,探针分子的振子强度逐渐增大,展现出了更好的荧光探针性质.同时,研究了不同侧枝数目对探针分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枝分子Z1和叁枝分子Mol.3,两个侧枝的探针分子Z2振子强度更大,检测效果更佳.增加了碳碳叁键和苯环后的单枝新型探针分子Mol.4,相较于具有叁枝结构的探针分子Mol.3,具有良好的探针性质,且结构更为简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电荷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初雨萌,张文鸽,吕文博,徐小翠,王婧涵.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9
[2].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3].王钰,张立鹏,赵榆霞.具有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芳香酮衍生物的结构与光谱性能研究[J].化学通报.2019
[4].欧阳峰,张莹莹,张兴旺,黄译文,赵冰.一种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亚硫酸氢盐比率测量荧光探针[J].化学通报.2019
[5].刘文芳,郭玉玮,尹晓芬,要飞虎.1-甲基-酰胺基蒽醌中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孟令炎.分子对称性对1,3,4-恶二唑衍生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7].刘万生,乔庆龙.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现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
[8].辛春雨,王野.7-Hydroxyflavone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激发态分子间多重质子转移机制的理论研究[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李慧.染料分子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李爱森,马志勇,李平,耿乙迦,杨兵.叁苯胺-蒽分子内电荷转移态的高压拉曼和荧光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