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差分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分码偏差,稳定性,电离层模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差分码论文文献综述
梅登奎,闻德保[1](2019)在《MGEX北斗差分码偏差两种精确处理方法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码偏差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高精度定位和电离层建模中需精确处理的系统误差之一.利用MGEX发布的2017年全年和2018年6月的BDS卫星的差分码偏差数据,比较分析了DLR和CAS分别解算的BDS卫星差分码偏差的日解值、月平均值和稳定性的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DLR与CAS估算的BDS卫星差分码偏差值差异不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7年CAS估算的BDS卫星C2I-C6I差分码偏差稳定性略优于DLR,C2I-C7I差分码偏差稳定性与DLR相当,且均具有较高稳定性;2018年6月DLR C2I-C6I差分码偏差月平均值稳定性优于CAS;C2I-C7I差分码偏差的稳定性明显优于C2I-C6I差分码偏差,卫星差分码偏差月平均值稳定性优于日解值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岳珊[2](2019)在《多模GNS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时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码偏差(DCB,包括卫星DCB和接收机DCB)既是GNSS提取高精度电离层TEC估计值的重要误差源,又是衡量接收机硬件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定位和授时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研究仍局限于美国GPS及俄罗斯GLONASS,且已发布的接收机DCB产品种类偏少,难以满足当前GNSS应用对多模多类型接收机DCB的需求。随着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不断现代化以及欧盟GALILEO、中国BDS、印度NAVIC、日本QZSS等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多模GNS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密处理与时变研究对GNSS定位、导航、授时应用以及电离层TEC精确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多模GNSS接收机DCB应用需求,系统地开展多模GNSS接收机DCB的时变特性方面的研究。1.多模接收机频内DCB短期变化特性研究(1月内)基于IGS跟踪网络15个基准站2018年1月的GNSS观测数据,采用几何无关组合技术和“零基准”约束确定多模接收机频内DCB,分析接收机频内DCB一个月的短期变化规律。多模接收机频内DCB短期变化具有优良的稳定性,频内DCB精度较P1-P2类型频间DCB有明显提高。不同型号的接收机DCB不同,表明接收机DCB与其本身硬件性能具有密切关系。其中,SEPT POLARX5型号的接收机DCB短期稳定性最优,标准差为0.01ns。2.多模接收机频内DCB长期变化特性研究(1年内)引入“拟稳”阈值优化零基准,在此基础上基于MGEX观测数据(2018全年内)对GPS、GLONASS两系统的多类型频内接收机DCB进行解算,分析多模接收机频内DCB 一年的长期变化特征。基于“拟稳”方法确定的GPS及GLONASS各类型频内DCB在一年内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中,SEPT POLARX4型号接收机DCB一年内稳定性较其他4个类型接收机稳定性最好,C2W-C2LDCB标准差为0.02s。以CODE和DLR发布值作为参考分析“拟稳”零基准方法确定接收机DCB参数的精度和可靠性,不同方法对比分析表明“拟稳”零基准分离SPR确定DCB参数精确值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较优。3.多模接收机频间DCB长期变化特性研究(1年内)基于MGEX跟踪网络7个基准站2018年的GNSS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叁角级数函数模型、无几何组合技术和“拟稳”零基准确定多模GNSS接收机频间DCB,分析4个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多模接收机频间DCB长期变化特征。各类型接收机频间差分码偏差计算值一年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围绕某一固定值上下波动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GPS、GLONASS接收机DCB稳定性优于GALILEO、BDS。其中,NOV OEM6型号的接收机DCB一年内稳定性较其他4个型号接收机稳定性最好,标准差分别为GPS C1C-C2W 0.30ns、GPS C1C-C5Q 0.42ns、GLO C1C-C2P 0.33ns、GAL C1C-C5Q 0.50ns。以DLR发布值(非“拟稳”)为参考,“拟稳”零基准确定4个系统的频间接收机DCB参数在卫星严重“失稳”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聂文锋[3](2019)在《多系统GNSS 全球电离层监测及差分码偏差统一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电离层格网产品是全球用户获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信息最直接的来源。影响电离层格网产品精度的电离层观测量以及函数模型精度最终都反映在全球电离层格网产品中。一方面,多频多模GNSS(包括GPS,GLONASS,BDS和Galileo)意味着更多的卫星数量、信号类型及复杂的星座构成,为GNSS电离层观测量提取与建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以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度GNSS大地测量手段越来越成熟,为电离层精细化监测提供了另外一种手段与途径。差分码偏差参数蕴含于电离层观测量中,与电离层函数模型系数同时估计,相互耦合。分离出差分码偏差的电离层观测量即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因此差分码偏差参数与电离层观测量及函数模型都相关,是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提取与建模的重要误差源。本文针对GNSS电离层中涉及的多系统全球电离层观测量提取、建模与监测以及差分码偏差的统一处理问题,系统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建立了多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全球球谐电离层模型,并生成了IONEX全球格网产品SDU。目前IGS电离层分析中心提供的电离层格网产品主要以相位平滑伪距观测量作为电离层观测量,随着多系统GNSS的发展,GNSS电离层观测资料日益丰富。本文首先基于相位平滑伪距观测量建立了多系统GNSS全球电离层模型,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全球电离层格网产品的精度。以2018年7月CODE发布的电离层格网最终产品为参考,本文统计评估了 SDU/JPL/ESA/UPC四家机构提供的电离层格网产品,结果表明ESA/JPL/UPC/SDU与CODE的平均偏差Bias为0.07,-1.99,-0.84,-0.13 TECU,均方根误差RMS 分别为1.15,2.19,1.45,1.64 TECU。二、评估了相位平滑伪距和PPP电离层观测量的精度,并进一步基于双层层析技术,分析比较了单层与双层全球电离层层析模型的精度。首先,针对相位平滑伪距和非差模糊度固定PPP电离层观测量,基于六组共站单差实验,评估了 2014年年积日150-180期间两者的精度,结果表明:非差模糊度固定PPP电离层观测量的精度均优于相位平滑伪距。具体而言,非差模糊度固定PPP电离层观测量的精度为0.05-0.11 TECU,而相位平滑伪距观测量精度为0.65-1.65 TECU,说明非差模糊度固定PPP电离层观测量精度要高于相位平滑伪距观测量一个数量级。其次,基于小时解接收机DCB,量化分析了接收机间DCB变化(BR-DCB)对单差电离层观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收机DCB变化是电离层观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最后,本文评估了不同太阳活动下不同电离层观测量与函数模型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包括以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观测量和球谐函数模型建立的EHRG,以PPP电离层观测量和球谐函数模型建立的GAG1以及以PPP电离层观测量和双层层析函数模型建立的FPPP。结果表明:(1)不论在太阳活动弱和强时,FPPP模型的精度均是最优,RMS值最小(太阳活动弱时为0.73TECU和太阳活动强时为2.12 TECU),其次是GAG1和EHRG;(2)EHRG和GAG1的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观测量,PPP电离层观测量精度更高,用于建模的效果更好;(3)相对于采用单层模型的GAG1,同样采用PPP电离层观测量,但是采用双层层析的FPPP模型的精度更高,改正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基于单频伪距单点定位结果表明不同太阳活动强度下,采用FPPP进行电离层改正的定位结果最优,其次是GAG1和EHRG。具体而言,相对于EHRG,在太阳活动弱和强时,采用FPPP误差改正的定位精度最大能提高32%和38%。以上结论表明:GNSS电离层产品最终的精度取决于电离层观测量与函数模型的精度,高精度的电离层观测量需要匹配高精度的电离层函数模型。具体而言,全球球谐函数模型的精度与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观测量的精度相当,但是全球球谐函数模型无法反映PPP电离层观测量的精度,而基于双层层析的FPPP模型更适合于PPP电离层观测量的建模。叁、实现了 GPS/GLONASS卫星差分码偏差的频内与频间偏差估计。差分码偏差是电离层TEC提取的最大误差源。本文基于IGS测站分析了GPS/GLONASS卫星频内与频间偏差的精度与稳定性。以2018年7月CODE发布DCB月产品为参考,在频内偏差方面,SDU解算GPS P1C1和P2C2产品月稳定度为0.07和0.06ns,与CODE的均方根误差为0.09和0.13ns,GLONASS P1C1和P2C2月稳定度为0.18和0.08ns,与CODE的均方根误差为0.29和0.27ns;在频间偏差方面,SDU解算GPS和GLONASS P1P2月稳定度为0.03和0.09ns,与CODE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和0.19ns。整体而言,SDU解算出的GPS/GLONASS卫星频内和频间偏差精度与目前国际水平相当。四、分析了 GPS卫星差分码偏差参数的短时稳定性,并揭示了接收机差分码偏差与电离层TEC模型误差的耦合关系,以及以温度为主的物理因素对差分码偏差的影响。首先,基于2014年年积日150-180期间观测数据,计算了 GPS卫星DCB小时解的结果。研究表明:GPS卫星一个月平均的DCB单天标准差为0.20ns左右,且每颗卫星DCB的稳定性都相差不大;而DCB月度标准差由于单日边界不连续性(DBD)的影响,范围为0.60到0.75ns之间,平均0.70ns左右。其次,在DCB变化与模型误差耦合方面,电离层模型误差和DCB变化的季节性和纬度特性证明了电离层模型误差与DCB变化相互耦合。而引起电离层模型误差季节性变化或DCB变化季节性的因素很大程度归因于太阳活动,即太阳活动的周日/周年变化影响电离层TEC模型误差的周期性变化。由于太阳活动周日特性导致了电离层模型误差的周日特性,小时解接收机DCB受太阳活动影响高于单天解接收机DCB,小时解DCB与太阳活动指数GEC相关性最高达到83.4%。最后,在DCB随温度变化方面,BR-DCB变化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因不同的接收机配置而不同,在本文中,两者相关系数最大能达到84%(HERT-HERS),且随着绝对温度的升高,相关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单差接收机DCB可能抵消非差接收机DCB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项,因此,基于BR-DCB变化与温度变化实验计算的相关系数可以认为是DCB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的最低限度,实际中非差DCB与温度相关性应该高于本文计算结果。五、实现了多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差分码偏差的估计,并进一步分析了多系统差分码偏差向绝对码偏差统一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统一处理流程及计算结果。基于MGEX测站研究了多系统GPS/GLONASS/BDS/Galileo卫星和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度与稳定性。SDU解算的2018年7月的多系统差分码偏差与DLR产品相比,GPS C1C-C2W、C1C-C5X、C1C-C5Q平均外符合精度RMS分别为0.07、0.12和0.09ns,平均月稳定度为0.09、0.07和0.08ns;GLONASS C1C-C2P和C1C-C2C的平均外符合精度RMS为0.14和0.20ns,平均月稳定度均为0.09ns;BDS C2IC7I和C2IC6I平均外符合精度RMS分别为0.17和0.29ns,平均月稳定度均为0.10ns;Galileo C1X-C5X、C1X-C7X、C1X-C8X、C1C-C5Q、C1C-C7Q和C1C-C8Q六种类型DCB的平均外符合精度RMS为0.07,0.08、0.28,0.08,0.09和0.08ns,平均月稳定度分别为0.07,0.07,0.26,0.09,0.09和0.09ns。进一步,以GPS C1XC5Q观测值进行消电离层组合伪距定位为例,阐明了多系统差分码偏差统一处理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多系统差分码偏差统一处理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卫星钟差基准,将差分码偏差还原为绝对码偏差。本文最后给出了详细的处理流程以及计算结果。同样以GPS C1XC5Q观测值进行消电离层组合伪距定位为例,证明了统一后的多系统绝对码偏差相对于差分码偏差的巨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张明凯[4](2019)在《多频GNSS差分码偏差估计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码偏差是GNSS码信号在卫星与接收机硬件通道内的时延偏差,该参数既是GNSS电离层TEC精确提取建模必须扣除的硬件误差,与之相关的TGD、BGD也是GNSS广播星历中的基本播发参数。同时,DCB的精确估计可以为卫星和接收机的硬件及固件性能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当前GNSS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多系统DCB参数的精确确定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针对GNSS的卫星和接收机的DCB解算做了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详细介绍了GNSS差分码偏差的计算原理,对比分析了DLR和IGG两机构的DCB计算模型,探讨了使用相位平滑码观测值对DCB解算的利弊。分析了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等因素对DCB解算所需的码观测值的误差影响情况。(2)基于零均值基准约束方法,本文提出了顾及卫星高度角、电离层精度和测站纬度的多频GNSS DCB解算方法。该方法分为:顾及卫星和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等因素的综合改正模型。针对北斗系统卫星,该模型也包含了卫星星内多径改正;顾及卫星高度角和接收机纬度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定权模型,该模型有利于提高使用全球范围内的测站进行DCB解算的精度。(3)根据提出的DCB解算模型,对多频GPS、BDS、Galileo和QZSS卫星及接收机的DCB进行解算,获得了GNSS DCB的长期时间序列。对于GNSS卫星的DCB,将本文结果和现有产品转换为同一基准进行比较,并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于GNSS接收机的DCB,将不同品牌接收机的DCB进行对比,获得了不同品牌接收机、不同GNSS的接收机端DCB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4)分别使用CUM、DLR、IGG的卫星和接收机DCB产品进行了GPS、BDS、Galileo及多模GNSS的单频、双频和叁频的非差非组合PPP实验,分析不同机构DCB产品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解算的DCB定位精度优于已有的DLR、IGG等机构产品。(5)开发了基于本文提出模型的DCB解算软件——CUM-DCB(CUMt DCB)软件,该软件可批量进行多站多天DCB的解算并生成标准BSX(Bias-SINEX)格式的DCB产品文件。通过对比已有的DCB产品,该软件获得的DCB产品满足的PPP应用要求,可以进行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赵俊兰,王岳珊,李子申[5](2019)在《基于P1-C1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短期时变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频内(P1-C1)差分码偏差的测码组合解算不依赖电离层的优势,本文基于零基准分离站星综合差分码之和的方法对15个IGS观测站接收机差分码偏差进行解算,分析各测站接收机差分码偏差在1个月内的时变特性.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除KIR8站、ONS1站外,其余13测站接收机差分码偏差1个月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同时,本文以CODE发布值为参考分析各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确定值的精度,GP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精度可达0. 009ns、GLONAS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精度可达0. 015 ns,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确定接收机(P1-C1)差分码偏差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辉,郝金明,刘伟平,周蕊,田英国[6](2019)在《估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GPS/BDS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多系统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模型中,电离层延迟会吸收部分接收机码硬件延迟,其估计值可能为负数。提出了一种估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参数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BDS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非组合PPP模型,将每个系统第1个频率上的接收机码硬件延迟约束为零,对接收机DCB进行参数估计,达到了分离电离层延迟和接收机码硬件延迟的目的,降低了接收机钟差和电离层延迟的相关程度。利用4个多星座实验(multi-GNSS experiment,MGEX)跟踪站的GPS/BDS数据进行了静态和动态PPP试验,结果表明,与不估计DCB参数的PPP模型相比,采用估计DCB参数PPP模型后,静态模式下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平均提高了29.3%和29.8%,动态模式下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平均提高了15.7%和21.6%。(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袁运斌,张宝成,李敏[7](2018)在《多频多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密估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探测大气电离层需要精确处理由接收机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ade bias,DCB)引起的系统误差。准确掌握接收机DCB的多时间尺度精细变化等特性是联合美国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和欧盟Galileo等多GNSS技术监测电离层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了基于零基线精密估计站间单差接收机DCB的方法,并对站间单差接收机DCB的日加权平均值进行了分析。基于4台多模接收机采集于2013年的双频观测值,揭示了站间单差接收机DCB的变化可能受3种因素的影响,即接收机内置软件的版本升级(实验中引起了约3 ns的显着增加)、拆卸个别接收机所导致的观测条件改变(实验中引起了约1.3 ns的显着减少)和估计方法的误差(引起了与导航系统卫星几何结构重复性相一致的周期性变化)等。(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王健,党亚民,王虎,刘洋洋,任政兆[8](2018)在《融合BDS/GPS/GLONASS解算卫星差分码偏差及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差分码偏差是影响用户导航定位和授时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融合BDS/GPS/GLONASS叁系统数据,采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i GMAS分析中心自主研发的软件解算卫星差分码偏差。结果表明:GPS卫星P1P2差分码偏差与CODE产品非常吻合,精度非常高,且非常稳定; BDS卫星B1B3差分码偏差与CODE产品基本吻合,且基本稳定; GLONASS卫星P1P2差分码偏差与CODE产品相对吻合,精度较高,且比较稳定。对比叁系统,GPS系统P1P2差分码偏差精度最高,且最稳定; GLONASS系统P1P2差分码偏差精度和稳定性比GPS略低; BDS系统B1B3差分码偏差精度和稳定性最低,可能是星座不完善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徐丹丹,赵兴旺,徐跃,邓永春[9](2018)在《GPS双频观测值差分码偏差估计及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接收机仪器偏差中的码偏差是影响电离层中电子总含量求解精度的重要因素,若忽略仪器的码偏差对电离层的影响,将会给电子含量的求解带来9~30TECU偏差,因此对接收机码偏差的精确求解至关重要.本文基于6个欧洲站6天的GPS双频观测数据,在最小二乘的基础下,联合4阶球谐函数模型估算接收机中的差分码偏差,将求解的结果与CODE分析中心电离层产品所给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接收机差分码偏差估算的结果进行精度的评定,结果表明:文中估算方法所得的结果与CODE分析中心中电离层产品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且估算的精度较高,因此,该方法对差分码偏差的提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全球定位系统》期刊2018年05期)
解为良[10](2018)在《多系统GNSS高精度电离层建模和差分码偏差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作为空间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无线电传播和航空航天等相关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GNSS导航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电离层延迟严重制约了 GNSS单频用户的定位精度。同时,由于电离层色散特性的存在,使得利用地面GNSS双频观测值监测电离层成为可能。与传统的电离层监测技术相比,GNSS具有反演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全天候连续观测等优势。基于GNSS的电离层探测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电离层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在GNSS电离层监测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 GNSS电离层建模的基本理论,并实现了电离层产品的日常发布。但是,目前GNSS电离层产品的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差分码偏差(DCB)作为电离层观测值中不可忽略的偏差项,其数值可以达到几十纳秒。在GNSS高精度定轨、定位、授时等数据处理中,也必须进行DCB改正。随着近年来BDS和Galileo系统的快速发展,多系统GNSS DCB参数的精确估计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可用的DCB产品仍多局限于GPS和GLONASS系统。针对当前多系统GNSS的应用需求,开展多系统GNSS电离层建模和DCB参数精确估计的研究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多系统GNSS高精度电离层建模和DCB估计相关理论方法,力求为全球导航定位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GNSS全球电离层和DCB产品。围绕该核心目标,本文评估了不同电离层观测值提取方法和多系统GNSS融合对电离层建模的贡献,并基于IGS小时更新观测文件生成近实时电离层产品。实现了 GPS、GLONASS、BDS和Galileo系统DCB参数的精确估计,结合GLONASS和BDS卫星的特性对其DCB参数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系统总结了 GNSS电离层建模和DCB估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GNSS基础观测方程出发,详细推导了不同电离层观测值提取方法。总结了 GNSS电离层建模中较常用的投影函数和拟合模型。推导了多系统GNSS DCB估计的具体方法,并给出了 DCB参数的精度评价指标。(2)分析了多系统GNSS观测值融合和PPP固定解电离层观测值提取方法对电离层建模的贡献。利用全球IGS/MGEX网的观测数据实现单GPS、GPS+GLONASS、GPS+BDS、GPA+GLONASS+Galileo 以 及GPS+GLONASS+BDS+Galileo五种组合模式的全球电离层建模,并对不同组合模式生成的电离层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观测值组合生成的电离层产品间偏差值基本在1 TECU以内,多系统GNSS观测值对当前全球电离层建模的贡献不明显。PPP固定解与传统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观测值提取方法相比,其对全球电离层建模的贡献不明显。但采用区域网内插时,PPP固定解比相位滑伪距的电离层产品精度高约0.5 TECU。单频PPP的结果表明,采用PPP固定解改正电离层延迟比相位平滑伪距方法在E、N、U方向的定位精度提升分别接近30%、36.4%和 37.5%。(3)针对实时GNSS导航定位用户,利用IGS小时更新的观测文件生成了近实时全球电离层产品。该近实时产品与CODE电离层产品在全球大部分区域的偏差小于2 TECU,统计偏差的均值和STD分别在4 TECU和6 TECU以内。以CODE电离层产品为参考,近实时电离层产品与事后产品的偏差基本相当。对叁种电离层产品进行单频PPP的结果表明,近实时产品与事后产品精度基本相当,比CODE事后电离层产品略差。(4)实现了 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DCB参数的精确估计,并对估计的多系统DCB产品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估计的DCB产品与DLR和IGG的产品符合得较好,叁个机构GPS、GLONASS、BDS和Galileo卫星DCB的偏差分别在0.2 ns、0.5 ns、0.2 ns和0.2 ns以内。在DCB参数的稳定性方面,本文估计的GPS、GLONASS、BDS和Galileo卫星DCB的STD分别小于 0.05 ns、0.14 ns、0.11 ns 和 0.15 ns,比 DLR 和 IGGDCB 产品的 STD 略小。(5)针对GLONASS卫星信号采用频分多址编码方式,提出一种顾及GLONASS频间偏差的DCB估计方法,并评估其频间偏差对DCB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顾及GLONASS频间偏差进行DCB估计时,其观测值残差出现与频率通道相关的系统误差,而顾及GLONASS频间偏差的DCB估计方法能消除该系统误差。将顾及和忽略频间偏差估计的DCB参数作差,得到不同频率通道上DCB偏差的最大值达到7ns。同时,基于MGEX和iGMAS网的观测数据对BDS2和BDS3卫星DCB间的系统偏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GEX/iGMAS同一网内接收机,BDS2和BDS3卫星DCB间不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而对于网间接收机BDS2和BDS3卫星DCB间出现了明显的系统偏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差分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差分码偏差(DCB,包括卫星DCB和接收机DCB)既是GNSS提取高精度电离层TEC估计值的重要误差源,又是衡量接收机硬件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定位和授时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研究仍局限于美国GPS及俄罗斯GLONASS,且已发布的接收机DCB产品种类偏少,难以满足当前GNSS应用对多模多类型接收机DCB的需求。随着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不断现代化以及欧盟GALILEO、中国BDS、印度NAVIC、日本QZSS等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多模GNS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密处理与时变研究对GNSS定位、导航、授时应用以及电离层TEC精确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多模GNSS接收机DCB应用需求,系统地开展多模GNSS接收机DCB的时变特性方面的研究。1.多模接收机频内DCB短期变化特性研究(1月内)基于IGS跟踪网络15个基准站2018年1月的GNSS观测数据,采用几何无关组合技术和“零基准”约束确定多模接收机频内DCB,分析接收机频内DCB一个月的短期变化规律。多模接收机频内DCB短期变化具有优良的稳定性,频内DCB精度较P1-P2类型频间DCB有明显提高。不同型号的接收机DCB不同,表明接收机DCB与其本身硬件性能具有密切关系。其中,SEPT POLARX5型号的接收机DCB短期稳定性最优,标准差为0.01ns。2.多模接收机频内DCB长期变化特性研究(1年内)引入“拟稳”阈值优化零基准,在此基础上基于MGEX观测数据(2018全年内)对GPS、GLONASS两系统的多类型频内接收机DCB进行解算,分析多模接收机频内DCB 一年的长期变化特征。基于“拟稳”方法确定的GPS及GLONASS各类型频内DCB在一年内的变化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中,SEPT POLARX4型号接收机DCB一年内稳定性较其他4个类型接收机稳定性最好,C2W-C2LDCB标准差为0.02s。以CODE和DLR发布值作为参考分析“拟稳”零基准方法确定接收机DCB参数的精度和可靠性,不同方法对比分析表明“拟稳”零基准分离SPR确定DCB参数精确值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较优。3.多模接收机频间DCB长期变化特性研究(1年内)基于MGEX跟踪网络7个基准站2018年的GNSS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叁角级数函数模型、无几何组合技术和“拟稳”零基准确定多模GNSS接收机频间DCB,分析4个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多模接收机频间DCB长期变化特征。各类型接收机频间差分码偏差计算值一年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围绕某一固定值上下波动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GPS、GLONASS接收机DCB稳定性优于GALILEO、BDS。其中,NOV OEM6型号的接收机DCB一年内稳定性较其他4个型号接收机稳定性最好,标准差分别为GPS C1C-C2W 0.30ns、GPS C1C-C5Q 0.42ns、GLO C1C-C2P 0.33ns、GAL C1C-C5Q 0.50ns。以DLR发布值(非“拟稳”)为参考,“拟稳”零基准确定4个系统的频间接收机DCB参数在卫星严重“失稳”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分码论文参考文献
[1].梅登奎,闻德保.MGEX北斗差分码偏差两种精确处理方法对比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9
[2].王岳珊.多模GNS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时变特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聂文锋.多系统GNSS全球电离层监测及差分码偏差统一处理[D].山东大学.2019
[4].张明凯.多频GNSS差分码偏差估计方法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赵俊兰,王岳珊,李子申.基于P1-C1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短期时变特性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
[6].张辉,郝金明,刘伟平,周蕊,田英国.估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GPS/BDS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7].袁运斌,张宝成,李敏.多频多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密估计与特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
[8].王健,党亚民,王虎,刘洋洋,任政兆.融合BDS/GPS/GLONASS解算卫星差分码偏差及精度分析[J].测绘通报.2018
[9].徐丹丹,赵兴旺,徐跃,邓永春.GPS双频观测值差分码偏差估计及精度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2018
[10].解为良.多系统GNSS高精度电离层建模和差分码偏差估计[D].武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