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摄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认知负荷理论,限制液体摄入,健康教育策略
摄入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覃艳斯,韦玲慧,梁莹[1](2019)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限制液体摄入健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限制液体摄入健康教育策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依从性差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认知负荷理论构建并实施患者限制液体摄入健康教育策略,观察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液体摄入依从性及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液体摄入依从性总分均较干预前显着提高,且观察组依从性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肌肉痉挛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实施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健康教育策略,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限制液体摄入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史灵芝,刘秉诚[2](2019)在《自我管理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我管理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理论。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及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均有所提高(P <0. 05),但观察组提高效果更为显着(P <0. 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无明显变化(P> 0. 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显着减少(P <0. 05)。结论自我管理理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可显着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降低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莹[3](2017)在《怀特海的“摄入”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怀特海的"摄入"理论在其整个过程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怀特海过程哲学中最核心和最新颖的概念之一。通过对"摄入"理论的分析,提出其对教育的叁点启示,即教育的目的:创造性;教育的理念:多元性;师生的关系:共生性。对怀特海"摄入"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对理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当前教育模式的发展有着深刻启发。(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7年21期)
程琼[4](2017)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整体照护策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整体照护策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血液透析室筛选出液体摄入不依从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照护策略,观察组在常规照护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的整体照护策略。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的液体摄入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脱水量、每日液体摄入量、透析期间体重增加(IDWG)/干体重比值3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F-36评分中体能、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精力5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整体照护策略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保护动机,提高病人液体摄入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7年10期)
逯美娜[5](2017)在《跨理论模型在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摄入护理及容量平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在腹膜透析患者维持容量平衡、提高自身容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中的应用效果,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为长期居家的腹膜透析患者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患者居家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护理人员制定针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跨理论模型为依据的水盐摄入综合干预,观察时间3个月,比较患者在基线、1个月、3个月的容量管理行为能力及容量状态指标。容量管理能力评估运用容量管理行为量表,容量状态指标包括体重、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尿量、24小时超滤量、水肿程度。结果1、干预前后患者的行为阶段比较:干预3个月干预组患者较干预前行为阶段发生正向递进,多半患者处于行动及维持阶段,较干预前患者各行为阶段的人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交互作用: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容量指标进行组间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容量指标在时间和组间效应中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作用随着干预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两组间的差异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即两组患者容量控制趋势不同,干预组容量控制状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5.321;P<0.05)。4、两组患者基线与干预3个月水肿程度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水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综合干预,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于容量管理行为评分量表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评分均高于基线水平,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跨理论模型为框架的水盐摄入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行为阶段的正向递进,提高患者的容量管理能力。进而预防或纠正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心衰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制定既遵循治疗原则又利于患者接受的干预策略,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制定良好的健康教育方案,完善在临床中优质可行的延续护理模式。(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童赟,胡国玉,林泽文,陈裕美,李松波[6](2016)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60例液体摄入依从性差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分5个阶段进行干预,在最长干预6个月后进行液体摄入依从性评估、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值/干体质量比值、透析前血压达标率、急性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液体摄入依从性、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值/干体质量比值、透析前血压达标率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性透析相关并发症中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降低急性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长期生存率。(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6年14期)
刘贞,邓远琼,陈凯云,陈谷霖,邓丽花[7](2015)在《保护动机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液体摄入不依从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实施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为期6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于干预1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液体摄入依从患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5),透析间期体重相对增加值、日液体摄入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液体摄入相关知识、液体摄入自我管理、液体摄入自我效能总均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对血透患者实施有关液体摄入控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液体摄入依从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7期)
吴苏苹[8](2014)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语言摄入使其全身心投入的理论与实践——评《如何在语言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又能让他们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实践中才是教师的根本教学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笔者发现,故事教学对于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大有裨益。因为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尝试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理解故事内容。这相比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要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久而久之,语言能力水平也自然见涨。然而,笔者这里提到的故事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平常人们常常提高的对语言故事的趣味方法教学,同时更强调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它利用学生对故事文本本身的喜爱来对学生灌输相关语言知识。一篇生动活泼的故事本身就有很多乐趣,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本身也包含着许多词汇、句法结构、句式句(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曾茂林[9](2013)在《主体摄入视野中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混合学习理论主要从学习资源优化的外部视角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到主体神经部位对应的加工知识类型开展内外协调的混合学习研究。从主体摄入知识的视角考察混合学习,由于主体学习目标和学习类型的差异,其选择混合学习的课程模块就会有所不同,相应地其有机混合学习中运用的课程理论就不同。该文将特定学习理论研究对应的神经部位与其适用的学习领域有机结合,建构出基于学习主体神经系统与学习领域相互映射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有助于学习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针对学习领域及其涉及的大体神经部位,准确选择相关理论进行混合,组成个性化的有机混合应用理论,并以思维导图、学习地图的方式予以可视化的呈现,从而形成高效率的混合学习操作模式。这种根据主体摄入学习需要,与其神经系统和学习领域相映射,所组成的个性化有机混合学习理论,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混合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将知识学得更深、技术掌握得更牢。(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3年08期)
赵明蕊,张景亚,王舒雨,王克[10](2012)在《熵理论解释限制能量摄入与延长寿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熵增加原理应用于生命现象,对探究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角度,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中限制能量摄入与延长寿命的关系。结果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可逆过程,也是熵增加的过程,当熵达到最大值时,则会出现热力学平衡态,即物理意义上的死亡。结论为了延长人的寿命,可以在中年后通过限制能量摄入方式减缓熵增加的速率,从而延长寿命。(本文来源于《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摄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理论。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及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均有所提高(P <0. 05),但观察组提高效果更为显着(P <0. 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无明显变化(P> 0. 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显着减少(P <0. 05)。结论自我管理理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可显着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降低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入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覃艳斯,韦玲慧,梁莹.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限制液体摄入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19
[2].史灵芝,刘秉诚.自我管理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限制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3].张莹.怀特海的“摄入”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4].程琼.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整体照护策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
[5].逯美娜.跨理论模型在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摄入护理及容量平衡中的应用[D].锦州医科大学.2017
[6].童赟,胡国玉,林泽文,陈裕美,李松波.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6
[7].刘贞,邓远琼,陈凯云,陈谷霖,邓丽花.保护动机理论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
[8].吴苏苹.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语言摄入使其全身心投入的理论与实践——评《如何在语言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4
[9].曾茂林.主体摄入视野中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
[10].赵明蕊,张景亚,王舒雨,王克.熵理论解释限制能量摄入与延长寿命的关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