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气体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气体吸收,氨法脱硫,膜吸收塔,煤化工废气
膜气体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刘铮,关毅鹏,曹震,李雪梅,陈颖[1](2018)在《膜气体吸收-氨法脱硫技术在煤化工废气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有专利的膜气体吸收-氨法脱硫技术和自行设计的膜吸收塔进行煤化工废气脱硫实验研究,考察该项技术对煤化工废气中SO_2的脱除效率、尾气中的氨逃逸量以及脱硫后吸收液的成分和纯度.实验中的废气处理量为85~100m~3/h,待处理SO_2浓度范围为1 500~3 500mg/m~3.实验结果表明,膜吸收塔连续运行状态稳定,尾气中SO_2浓度远低于国家允许排放限值,同时尾气中的氨浓度始终低于10mg/m~3,对氨逃逸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脱硫后吸收液的纯度高,浓缩结晶后可用于生产高品质的硫酸铵.实验证实了膜气体吸收-氨法脱硫技术对煤化工废气处理的优异效果,对传统氨法脱硫技术的升级与改进提供了有效方案,具备工业化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孙秀云,褚禛,吴一,李睿,李健生[2](2015)在《膜气体吸收法分离混合气中的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的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装置,以N-甲酰吗啉(NFM)水溶液为吸收剂,疏水性多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HEPPM)为膜接触器,研究膜气体吸收法分离C6H6/N2混合气性能,考察含苯废气流量、质量浓度,吸收剂流量、NFM体积分数、温度及负载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FM体积分数为40%,含苯废气质量浓度为3.6~9.6 mg/L,吸收剂流量为15~75 m L/min,含苯废气流量为50~300 m L/min条件下,苯的去除率为52.8%~99.3%,总体积传质系数为0.008~0.026 s-1;采用膜气体吸收法分离C6H6/N2混合气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较快的传质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崔丽云[3](2014)在《膜气体吸收过程中疏水性微孔膜的润湿机理及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塔吸收技术设备投资高,操作稳定性差,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近年来以经济、节能、平稳、安全、高效率为目标的膜接触器吸收技术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该过程是传统吸收技术与膜分离的耦合技术。以微孔疏水膜作为气—液相界面的支撑,使气—液两相能有效接触而互不参混。膜接触器的引入显着地增加了单位体积气液接触面积,避免了经常发生在传统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不正常操作现象,过程易放大,且其传质效率是传统塔设备的30倍。然而,膜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膜相阻力,而且由于膜润湿的存在膜相阻力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即使仅有一小部分的膜孔被浸润了,传质通量和总传质系数也会急剧下降,当膜孔完全被液体充满时,膜相的传质阻力将成为传质控制阻力。膜润湿的发生不仅包括由于膜两侧压差导致的瞬间浸润,还包括由于凹液面处溶质分子吸附扩散导致的缓慢浸润过程。本文通过考察膜孔内凹液面处分子的吸附和扩散,主要研究了疏水性微孔膜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和二氧化碳吸收剂溶液中的缓慢浸润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将疏水性微孔膜浸泡在不同浓度和温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水溶液中,采用在线测量软件通过高精度电子天平实时测量记录膜重量的变化,得出微孔膜润湿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同时考察了溶液温度,浓度以及膜材料结构对膜润湿的影响。与SDBS溶液相似,本文还研究了疏水性微孔膜在二乙醇胺(DEA)和甘氨酸钾(PG)水溶液(二氧化碳吸收剂)中的浸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与SDBS溶液的浸润现象相同,疏水性强的微孔膜润湿速率小,且温度的升高加快了膜的润湿;然而,与其相反,随着DEA溶液浓度的增大,微孔膜的润湿速率是下降的,这是由于DEA溶液的粘度随浓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这大大减慢了液体在膜孔内的渗入速率。因此,溶液种类,浓度和温度对膜润湿的影响响主要归结于溶液表面张力和粘度的相对大小对膜润湿的影响。2.基于毛细管渗入机理,考察膜孔径大小、结构和分布,本文提出了一个微孔膜润湿百分率与时间的动力学方程,并分别对微孔膜在SDBS和DEA溶液中的润湿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与实验数据吻合性非常好的拟合结果。由计算得到的模型参数ψ值可以看出,液体在膜孔内的前进接触角非常接近于(但小于)90°,因此渗入速率非常缓慢,与润湿实验结果相吻合。同时采用该润湿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微孔膜结构参数对膜浸润的影响。3.采用疏水性中空纤维膜(PVDF, PP和PTFE)接触器进行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实验,通过考察膜相传质系数随吸收时间的降低来研究微孔膜润湿程度随吸收时间的变化。与此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吸收剂浓度、温度、微孔膜材料结构以及操作条件(液相/气相流速)对膜润湿的影响。升高温度或增大液相流速均可加速膜的润湿;而增大溶液浓度则将减慢膜的润湿;在一定的实验范围内,改变气体流速对微孔膜润湿没有明显的影响。4.膜孔内运动液体同时受到毛细管压力、膜两侧压差以及分子内部粘性阻力叁个作用力,由于液体在膜孔内的渗入速率非常小,所以假定此时液体受力达到平衡。通过该力学平衡方程,加入膜孔径分布因素,推导得出了膜吸收过程中的膜润湿动力学方程。由方程可知,膜润湿百分率是吸收时间和膜组件轴向分布的函数,理论计算可知膜润湿百分率沿膜组件轴向由液体进口到出口是不断减小的。为了能更好的对比实验数据,积分计算得到了不同吸收时间膜组件的平均膜润湿百分率,并对吸收实验的润湿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由模型计算可知,当平均膜润湿百分率达到20%时,膜相阻力在总传质阻力中所占比例增加了近80%。(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12-02)
吴一[4](2013)在《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处理含苯废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C6H6/N2混合气体为研究体系,以亲水性有机溶剂N-甲酰吗啉(NFM)水溶液为吸收剂,疏水性多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为反应器,并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开展了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净化含苯废气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工艺研究、膜孔润湿对膜组件传质性能的影响及该组合工艺工业化推广的研究。利用膜气体吸收实验装置,开展了膜气体吸收技术净化含苯废气工艺的研究,分析了含苯废气的流量、浓度,吸收剂的流量、浓度、初始温度和负载,运行方式和膜组件结构等参数对苯去除效率和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并考察了由于膜两侧压差等因素所引起的膜孔润湿对膜组件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含苯废气流量为50~300mL·min-1,含苯废气浓度为1.7~10.1mg·L-1,吸收剂流量为15~75mL·min-1,吸收剂中NFM体积分数为40%,吸收剂初始温度为10~37℃,吸收剂负载为7.03~70.3mg·L-1的条件下,采用管程运行方式,膜组件封装分率为55.6%时,苯的去除率为44.1%-99.3%,总体积传质系数为0.007-0.074s-1;膜组件连续运行60h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膜两侧的压差对膜孔润湿影响较大,且膜组件在膜孔完全润湿时的总体积传质系数仅为膜孔非润湿时的50%左右。利用减压膜蒸馏实验装置,开展了减压膜蒸馏技术再生含苯吸收剂工艺的研究,分析了含苯吸收剂的流量、浓度、温度和负载,冷侧真空度和膜组件结构等参数对再生效率和苯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含苯吸收剂流量为10~90mL·min-1,含苯吸收剂中NFM体积分数为40%,含苯吸收剂初始温度为25~37℃,含苯吸收剂负载为0.25~1.0g·L-1,冷侧真空度为0.3~0.9Mpa,膜组件封装分率为55.6%的条件下,吸收剂再生效率为8.1%~99.3%,苯通量为0.2~8.1×10-3mg·cm-2·min-1。以小试实验数据为依据,研究开发了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中试装置,并考察其运行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剂流量为300mL·min-1,含苯废气流量为1000mL·min-1时,苯的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01-01)
彭海媛,洪凡[5](2011)在《膜气体吸收技术脱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气体分离膜技术、液膜吸收技术和气体吸收膜技术,综述了膜气体吸收技术在减少电厂模拟烟气CO2排放中的研究状况,并对不同类型的电厂采用不同工艺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膜气体吸收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指出膜气体吸收技术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彭海媛[6](2010)在《膜气体吸收法脱除电厂模拟烟气CO_2》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膜吸收法和低温蒸馏法等烟气减排技术,综述了近几年气体吸收膜法在减少电厂模拟烟气CO2排放中的研究进展及福建省膜研究开发情况,总结了气体吸收膜法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指出膜气体吸收法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0年09期)
李睿,徐军,张丽珍,王连军,李健生[7](2010)在《混合气中C_6H_6的膜气体吸收分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疏水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气液接触膜,n-甲酰吗啉(n-Formyl morpholine,NFM)水溶液为吸收剂,研究了膜气体吸收技术分离混合气中苯的传质过程,考察了各操作参数对传质过程的影响,建立传质阻力模型,对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提高气液相流量及浓度、吸收剂浓度,降低吸收液负载有利于提高传质通量.传质过程受液膜控制;在实验条件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最大误差为20.2%,平均误差为9.2%.(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陆建刚,陈敏东,张慧,嵇艳,王连军[8](2009)在《膜气体吸收过程中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个膜吸收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计算模型,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了胺类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增强因子,研究了Hatta准数Ha、气液流速、吸收剂浓度等因素对增强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评价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Ha>2,增强因子E值近似等于Ha,胺类膜吸收CO2的反应可作为拟一级快速反应处理;吸收剂浓度对增强因子的影响很大,随吸收剂浓度增大增强因子迅速增大;液速增大,增强因子也增大,但增大幅度有限;气速对增强因子几乎无影响。数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化学增强因子,预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8.7%,最大为15.5%。(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9年10期)
李睿,徐军,许志良,王连军,李健生[9](2008)在《膜气体吸收技术分离VOCs/N_2混合气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6H6/N2混合气为代表,疏水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气液接触膜,n-甲酰吗啉(NFM,n-formyl morpholine)水溶液为吸收剂,研究了膜气体吸收法分离VOCs/N2混合气性能。考察了吸收剂流量、吸收剂体积分数、进口气流量、进口气浓度和膜组件结构等诸因素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收剂流量为20~100 mL/min,进口气流量为40~300 mL/min,进口气浓度为10.2 mg/L的条件下,苯的去除率为65.0%~99.6%,总体积传质系数为0.0157~0.08412 s-1。实验证明,采用疏水性多孔膜气体吸收法,NFM水溶液吸收分离VOCs/N2混合气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较快的传质速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许志良[10](2008)在《膜气体吸收法处理含苯废气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n-甲酰吗啉(NFM)水溶液为吸收剂,分别研究了膜气体吸收技术分离混合气中苯(C_6H_6)的传质过程和减压膜蒸馏技术对吸收液进行再生的过程。在膜气体吸收过程,考察了吸收剂流量、吸收剂体积分数、进口气流量、进口气浓度和膜组件结构等因素对去除率η和总传质系数k_(ov)的影响,建立传质阻力模型,对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膜气体吸收过程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较快的传质速率:在NFM体积分数为40%,液速为20 mL·min~(-1)-100 mL·min~(-1),进口气流量为100 mL·min~(-1)-200mL·min~(-1)条件下,总传质系数K_(ov)在0.8×10~(-6)m·s~(-1)-2.5×10~(-6)m·s~(-1)之间;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在该条件下符合较好,最大误差为20.2%,平均误差为7.9%;证明传质阻力方程模型能够用来模拟膜气体吸收C_6H_6过程,并为膜接触器的放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在减压膜蒸馏过程中,主要考察了浓度、液速、温度等因素对吸收液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膜蒸馏技术对含苯NFM水溶液具有较好的再生效率,可达80%以上。提高富液流速和浓度,增加减压膜蒸馏过程中的温度,能够提高富液的再生率和膜通量;在NFM体积分数为40%,液速为20 mL·min~(-1)-100 mL·min~(-1),浓度为0.18 g·L~(-1)-0.45g·L~(-1),温度为15℃-40℃条件下,膜通量在0.5×10~(-3)-5.5×10~(-3)mg·cm~(-2)·min~(-1)之间。(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膜气体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自行设计的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装置,以N-甲酰吗啉(NFM)水溶液为吸收剂,疏水性多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HEPPM)为膜接触器,研究膜气体吸收法分离C6H6/N2混合气性能,考察含苯废气流量、质量浓度,吸收剂流量、NFM体积分数、温度及负载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FM体积分数为40%,含苯废气质量浓度为3.6~9.6 mg/L,吸收剂流量为15~75 m L/min,含苯废气流量为50~300 m L/min条件下,苯的去除率为52.8%~99.3%,总体积传质系数为0.008~0.026 s-1;采用膜气体吸收法分离C6H6/N2混合气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较快的传质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气体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铮,关毅鹏,曹震,李雪梅,陈颖.膜气体吸收-氨法脱硫技术在煤化工废气处理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18
[2].孙秀云,褚禛,吴一,李睿,李健生.膜气体吸收法分离混合气中的苯[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崔丽云.膜气体吸收过程中疏水性微孔膜的润湿机理及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4].吴一.膜气体吸收—减压膜蒸馏组合工艺处理含苯废气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彭海媛,洪凡.膜气体吸收技术脱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1
[6].彭海媛.膜气体吸收法脱除电厂模拟烟气CO_2[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
[7].李睿,徐军,张丽珍,王连军,李健生.混合气中C_6H_6的膜气体吸收分离过程[J].膜科学与技术.2010
[8].陆建刚,陈敏东,张慧,嵇艳,王连军.膜气体吸收过程中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预测[J].化学工程.2009
[9].李睿,徐军,许志良,王连军,李健生.膜气体吸收技术分离VOCs/N_2混合气性能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
[10].许志良.膜气体吸收法处理含苯废气工艺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