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靶标论文-孙初一,党聪,汪芳,姚洪渭,叶恭银

杀虫靶标论文-孙初一,党聪,汪芳,姚洪渭,叶恭银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虫靶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t杀虫蛋白,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商值

杀虫靶标论文文献综述

孙初一,党聪,汪芳,姚洪渭,叶恭银[1](2018)在《两种Bt杀虫蛋白对叁种非靶标生物风险商值HQ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对环境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在转基因抗虫作物大量种植之前,对非靶标生物进行系统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时,可以通过测定转基因作物表达的Bt蛋白对选取的不同非靶标指示生物的最大无影响浓度(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concentrations,NOAECs),以及测定转基因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表达的Bt蛋白的浓度,求出不同非靶标指示生物的环境评估浓度(estimate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EECs),从而求出不同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风险商值HQ(the hazard quotient,HQ=EEC/NOAEC),通过风险商值与1进行比较,判断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即风险商值小于或等于1时,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以表达Bt杀虫蛋白Cry2A和Cry1C的转基因水稻品系T2A-1和T1C-19为实验对象,选取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家蚕(Bombyx mori)作为非靶标生物。在实验室内以Cry2A和Cry1C纯蛋白制备饲料,测定Cry2A和Cry1C对褐飞虱的NOAEC分别为50μg/g和70μg/g,褐飞虱主要取食水稻叶鞘,测得T2A-1和T1C-19叶鞘Bt蛋白的平均浓度为(5.42±0.51)μg/g和(0.28±0.05)μg/g,即褐飞虱的EEC分别为5.42μg/g和0.28μg/g,求得Cry2A和Cry1C对褐飞虱的HQ分别为0.108和0.004,这两个值小于1,所以T2A-1和T1C-19对褐飞虱没有不利影响。实验室测定Cry2A和Cry1C对异色瓢虫的NOAEC均大于320μg/g,田间异色瓢虫主要取食褐飞虱和黑尾叶蝉等,通过其取食规律求得Cry2A和Cry1C对异色瓢虫的EEC分别为1.084μg/g和0.056μg/g,求得Cry2A和Cry1C对褐飞虱的HQ分别为3.39×10~(-3)和1.75×10~(-4),这两个值远小于1,故认为T2A-1和T1C-19对异色瓢虫没有安全风险。测定家蚕的相关数值时,共选取了4种家蚕品系,分别是菁松,皓月以及两者杂交后代品系。结果表明,纯合品系对Bt杀虫蛋白更加敏感,其中皓月对Bt杀虫蛋白最敏感。Cry2A和Cry1C对皓月的NOAEC分别为4μg/g和1μg/g,对于水稻田边的桑田,桑叶上的平均花粉量为92.9个/cm~2,而T2A-1和T1C-19花粉中Cry2A和Cry1C浓度分别为(28.15±1.19)μr/g和(2.40±0.08)μg/g,即可求得Cry2A和Cry1C对皓月的EEC为3.419μg/g和0.292μg/g,即Cry2A和Cry1C对家蚕HQ分别为0.855和0.292,这两个值也小于1,即T2A-1和T1C-19水稻品系对家蚕没有安全风险。总的来说,通过风险商值的测定,Cry2A和Cry1C对叁种非靶标生物均没有安全风险。风险商值的测定为转基因非靶标生物的安全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标准,为得到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多的非靶标生物的风险商值需要测定。(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冯明星[2](2018)在《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是萝藦科(Asclepiadaceae)杠柳属的一种蔓生性灌木,又名北五加、香加皮、羊角桃,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在我国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显着,具有抗炎、强心、抗癌等作用。近年来,本实验室从杠柳根皮提取物中发现系列的糖苷类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有杠柳毒素NW及杠柳新苷P和T等。进一步研究表明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为昆虫中肠,腹部肿胀为其最典型的中毒症状。目前,国内外研究中,除Bt和苦皮藤素外,仅杠柳新苷类被发现为作用于昆虫中肠的另一种植物源农药。但是,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引发昆虫的典型中毒症状与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和苦皮藤素完全不同。至今,其对昆虫的杀虫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东方粘虫幼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为供试昆虫,通过定量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进行鉴定,并借助酶学、真核表达体系构建、同源模建、定点突变和体外结合等手段对鉴定得到的疑似靶标蛋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定量差异蛋白质学技术(2-DE)获得了杠柳新苷P(PSP)作用于东方粘虫中肠刷状绝缘囊泡(BBMV)上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量分析质谱技术(MALDI-TOF/TOF)分析鉴定得到11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转铁蛋白(transferin)、二硫化物异构酶前体(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recursor)、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原肌球蛋白同工型(tropomyosin-2 isoform 4)、V型ATP酶A亚基(V-type ATPase A subunit)、丝氨酸蛋白酶(diverged serine protease)、类胰蛋白酶(trypsin-like protease)、39S核糖体蛋白(39S ribosomal protein L46,mitochondrial-like)、法尼酸O-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氨肽酶N1(aminopeptidase N1)和热激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 cognate 72)。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以上差异表达蛋白的细胞功能,利用STRING软件对其进行了GO富集分析。综合前期的症状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推测V-ATP酶A亚基和氨肽酶可能为杠柳新苷类化合物的疑似靶标。2.采用载毒叶片饲喂法测定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3龄粘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杠柳新苷P(PSP)和杠柳新苷T(PST)对3龄粘虫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LC_(50)(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60和1.23 mg/mL,杠柳新苷A(PSA)、杠柳新苷D(PSD)和杠柳新苷F(PSF)仅表现出微弱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LC_(50)值分别为28.68、22.44、21.31 mg/mL,而杠柳新苷E(PSE)则无明显杀虫活性。对东方粘虫幼虫中肠细胞BBMV中叁种特征酶氨肽酶、碱性磷酸酶及V-ATPase活性影响的测定表明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杀虫活性化合物PSP和PST可浓度依赖方式地显着地抑制V-ATPase的活性。因此,推测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初始作用位点位于V-ATP酶A亚基上。3.基于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的蛋白质表达技术,成功构建了由pBacPAK9作为表达载体的真核表达系统,且该系统诱导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在细胞裂解液的上清中呈可溶状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新苷类化合物PSA、PSD、PSE、PSF、PSP和PST与野生型重组蛋白pBacPAK9/VatpA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引起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0.81×10~5、1.42×10~5、0.50×10~5、1.62×10~5、6.95×10~5和4.4×10~5L·mol~(-1)。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得到PSA、PSD、PSE、PSF、PSP和PST滴定野生型重组蛋白的结合常数K_a分别为1.86×10~5、2.48×10~5、1.35×10~5、2.67×10~5、9.25×10~5和8.27×10~5 L·mol~(-1)。这些结果表明杠柳新苷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其和野生型重组蛋白pBacPAK9/VatpA的结合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4.以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V-ATPase A亚基X-ray得到的叁维结构(其PDB ID编号为:5BW9.1)为模板,通过Swiss-Model软件对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A亚基进行了同源模建。基于同源模建后的叁维模型,通过SYBYL软件对V-ATPase A亚基模型的活性结合腔进行了预测和定义,发现V-ATPase A亚基模型的表面存在两个潜在的活性结合腔(A和B),进而将供试的杠柳新苷类化合物与活性结合腔A和B分别进行了柔性分子对接,并预测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酶A亚基活性腔中的Lys85、Arg171、Glu199、Gln207、Val208、Pro226、Gln242和Arg400八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为杠柳新苷类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5.对预测的东方粘虫V-ATPase A亚基活性位点中的8个氨基酸残基进行了两组突变处理。一组为丙氨酸突变,即将8个氨基酸残基均替换为丙氨酸,分别为K85A、R171A、E199A、Q207A、V208A、P226A、Q242A和R400A;另一组,根据氨基酸本身的性质(酸碱性、极性、电荷等),对8个氨基酸进行变义氨基酸残基替换,分别为K85D、R171D、E199K、Q207T、V208G、P226S、Q242T、R400D。基于Bac-to-Bac/BmNPV的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16个突变体重组蛋白的表达体系。突变体重组蛋白在细胞裂解液的上清中均呈可溶状态,进而采用Ni-NTA His?Bind Resin column获得纯化的突变体重组蛋白。6.基于荧光猝灭光谱和ITC分别研究了PSP和PST与8个丙氨酸(Ala)突变体蛋白和8个错义突变体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定点突变验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A亚基上存在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预测的活性结合腔A上的K85、R171为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方鸣,柴一秋,陈官菊,章金明,吕要斌[3](2016)在《小菜蛾腺苷受体基因PxAdoR克隆及杀虫靶标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蝉花虫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代谢产物N6-(2-羟乙基)腺苷(HEA)作用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获得差异表达的片段,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小菜蛾中克隆全长1828 bp的小菜蛾腺苷受体(Plutella xylostella adenosine receptor,Px Ado R)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蛋白质结构,Px Ado R为分子量49.2 k D,没有信号肽,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具有7次跨膜螺旋结构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s)。利用HEA及哺乳动物腺苷受体A2a R抑制剂SCH58261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结果显示联合使用HEA和SCH58261后36~60 h,可使HEA引起的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着降低(42.7%~53.9%,P<0.05);而联合用药后36、48、60 h小菜蛾2龄幼虫体重增长抑制率由43.3%、38.3%、46.2%显着降低(P<0.05)到13.2%、10.3%、8.6%。本研究表明SCH58261能显着降低HEA引起的小菜蛾2龄幼虫的死亡率和体重增长抑制率,HEA可能是通过Px Ado R而起作用,Px Ado R基因可以作为新的杀虫靶点用于害虫控制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赵西梅[4](2016)在《以V-ATP酶为靶标的二氢沉香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V-ATP酶(vacuolar-type ATPase)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以ATP为能量跨膜转运H~+,是一种依赖于ATP的质子泵。近年来,以V-ATP酶做为靶标来开发新型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领域,而农药领域较少。最近,研究表明苦皮藤素V作用于昆虫V-ATP酶的H亚基从而导致昆虫死亡,为了探索基于V-ATP酶的杀虫剂,以期开发新型高效杀虫剂,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并对其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化合物合成与结构鉴定(1)以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1)为原料,经甲基磺酸酯保护后再经四氢铝锂还原得到一个具有双呋喃环的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与丙酮反应生成1-和9-位的羟基被保护的产物(3),化合物3在钠氢的作用下与邻氟氯苄反应生成化合物3.11,化合物3.11在0.8%H2SO4的催化作用下脱保护生成关键中间体4,最后,化合物4在钠氢的作用下与一系列卤代烃反应生成相应的目标化合物4.1-4.10。该过程共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文献检索表明这些化合物均为未报道化合物。(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分别与丙酮、3-戊酮、4-庚酮、5-壬酮、环戊酮、环己酮和环庚酮反应生成1-和9-位的羟基被相应的酮保护的产物3和5-10,然后这些化合物在钠氢的作用下分别与相应的卤代烃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3.1-3.11、5.1-5.11、6.1-6.11、7.1-7.11、8.1-8.11、9.1-9.11、10.1-10.11。该过程共合成了77个目标化合物,其中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65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主要通过1H NMR、13C NMR和DEPT-135°鉴定。另外,化合3.1-3.11、5.1-5.11、6.1-6.11、7.1-7.11、8.1-8.11、9.1-9.11、10.1-10.11的结构还通过IR、MS和HRMS鉴定,其立体结构通过6.7和8.7的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2.杀虫活性测定本实验通过载毒叶碟法测定了合成的87个衍生物对叁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在浓度为40 mg/mL时化合物4.2、4.3、4.7、3.7、3.10、5.7、6.3、6.6、6.7、7.3、7.6和8.7在36 h内对叁龄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活性。LD_(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4.2、4.3、3.7、5.7、6.3、6.6、6.7、7.6和8.7在36 h内对叁龄粘虫幼虫的LD_(50)均小于阳性对照苦皮藤素V,特别是6.7,其LD_(50)=21.1μg/g,比苦皮藤素V的LD_(50)值(327.6μg/g)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该项研究表明以β-二氢沉香呋喃为先导化合物有望开发出一类基于新的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卢莉娜[5](2015)在《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农药创制的基础是靶标的创新,研究药物作用靶标可以为新农药的创制提供思路,而以天然产物为探针是发现新靶标的主要途径。从植物苦皮藤根皮部分离鉴定出的一系列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东方粘虫幼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为供试昆虫,对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进行了鉴定和验证,为创制一类作用于昆虫消化系统的新型杀虫剂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采用靶标鉴定的亲和层析方法,以苦皮藤素V为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代表,在其C-6位衍生合成氨基乙酸酯,通过自发偶联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反应生成亲和基质,从粘虫幼虫中肠BBMV提取物中分离结合蛋白。经质谱鉴定,获得11个如下结合蛋白: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跨膜蛋白1(Transmembrane protein 1)、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TPx))、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E3 SUMO-蛋白连接酶RanBP2(SUMO E3 ligase RanBP2)、肌动蛋白(actin)、氨肽酶N3(APN3)、V-ATPase a亚基、B亚基和H亚基。结合文献已报道的前期症状学观察结果及这些蛋白的功能推测可知,APN和V-ATPase为疑似靶酶。2.采用口腔直接饲喂法测定了12个供试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对5龄粘虫的毒力,供试化合物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KV-6-异丁酸酯、KV-6-酮、NW57、NW62在供试浓度668.45μg/g剂量下对供试5龄粘虫不表现出胃毒活性;雷公藤次碱(WR)、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NW69、NW03、NW70对供试5龄粘虫有胃毒活性,LD50分别为:0.597、679.479、33.605、767.811、309.559、379.286、86.271μg/g。测定了12个供试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对粘虫幼虫中肠APN和V-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APN活性没有影响,但是大多数该类化合物对V-ATPase活性有抑制作用。供试化合物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KV-6-异丁酸酯、KV-6-酮、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NW69、NW70、NW03、NW57、NW62、雷公藤次碱(WR)对V-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14.19%、19.83%、12.72%、12.30%、6.72%、24.04%、12.63%、29.64%、33.98%、1.9%、6.90%、54.78%。供试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对试虫中肠V-ATPase的抑制活性呈正相关性,说明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酶为V-ATPase。3.基于V-ATPase H亚基功能的重要性,采用RACE技术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H亚基进行克隆。获得了粘虫幼虫中肠H亚基基因1807 bp,其中CDS区基因的全长共1425 bp,5'-UTR为136 bp,3'-UTR为246 bp。CDS区编码474个氨基酸,经预测编码氨基酸的分子量为54.8 KDa,等电点(pI)为6.26。4.采用微量热泳动(MST)技术,测定供试12个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与H亚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KV-6-酮、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KV-6-异丁酸酯、NW57、NW62不与H亚基结合,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NW70、NW69、NW03、雷公藤次碱(WR)与H亚基结合,通过拟合结合曲线计算得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53.0、144.0、156.0、164.0、186.0、203.0、59.0μM。经过KD值与杀虫毒力LD50及对V-ATPase活性抑制率的相关性分析知,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的作用靶标是V-ATPase H亚基。5.借助Discovery Studio软件,采用同源建模法,以已知结构的酵母H亚基为模型,构建了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H亚基的模型,并预测了18个可能的结合位点。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供试12个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与H亚基模型对接,通过对接得分与KD值相关性分析可知,位于H亚基C端结构域空腔内的位点17(其氨基酸残基为半光氨酸(Cys)、组氨酸(His)、色氨酸(Trp)、丝氨酸(Ser)、赖氨酸(Lys)、丙氨酸(Ala)、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等)为可能的作用位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8-01)

袁一杨,Paul,Henning,Krogh,Dick,Roelofs,陈法军,Keyan,Zhu-Salzman[6](2012)在《非靶标土壤动物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对Bt杀虫蛋白(Cry1Ab/1Ac)影响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Bt基因水稻对于我国害虫治理、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为了分析其对土壤生物的生态风险性,筛选其潜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我们利用定制基因芯片与qPCR技术,分析了Bt杀虫蛋白Cry1Ab和Cry1Ac对土壤模式跳虫Fol-somia candida(Collembola:Isotomidae)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Cry1Ab和Cry1Ac对F.candida的繁殖率和死亡率均无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只有3个基因可以进行注释,其余基因功能未知,说明Cry1Ab和Cry1Ac对F.candida的比较安全。进一步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分别与组织蛋白酶L2(cathepsin L2)和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F.candida体内的外源Bt蛋白可能被肽链内切酶降解,而热激蛋白70可能在肽链内切酶或Bt蛋白的折迭与生物活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又对这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Cry1Ab和Cry1Ac浓度梯度的实验,发现其中10个基因均可由Cry1Ab和Cry1Ac诱导上调表达,只有1个基因仅能由Cry1Ac诱导。以表达Cry1Ab和Cry1Ac的3种Bt水稻(克螟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及其非Bt亲本水稻喂养F.candida后,检测了这1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Bt水稻中的Bt蛋白含量较低,这些基因表达的差异主要由Bt水稻与非Bt水稻之间植物成分的差异造成。显然,我们所筛选出F.candida对Bt蛋白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所需Bt蛋白浓度较高,它们可作为潜在的F.candida对Bt蛋白反应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郭志波[7](2008)在《松油烯-4-醇类化合物杀虫作用靶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杀虫作用机理是农药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指导新农药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松油烯-4-醇是存在于多种植物精油中的一种单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粘虫、棉铃虫、玉米象等多种昆虫均表现出强烈的熏蒸、忌避及触杀活性。为明确松油烯-4-醇的杀虫作用靶标,本研究在明确了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乙酸酯Z1、丙酸酯Z2、丙烯酸酯Z3、苯甲酸酯Z4、苯磺酸酯Z5、对甲苯磺酸酯Z6、甲醚M1、乙醚M2、氟代L1、氯代L2、溴代L3、巯基取代Q1、脱水产物T1、T2、T3、T4,加氢饱和产物S1、环氧化产物S2和羟基化产物S3)对家蝇成虫活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其对家蝇成虫头部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如下:(1)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对家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活性,但衍生物的熏蒸活性大多下降,LC50多在6.0μL/L以上,仅氯代和环氧化产物的熏蒸活性有所升高,LC50分别为2.61和1.68μL/L。其熏蒸毒力是松油烯-4-醇的1.72倍和2.67倍(2)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对家蝇具有较高的触杀活性,其中丙酸酯衍生物的触杀活性最高,LD50为0.0387mg/头,触杀活性是松油烯-4-醇的3.42倍,苯甲酸酯、苯磺酸酯和对甲苯磺酸酯衍生物活性也有所提高,LD50分别为0.0555、0.0778和0.0948mg/头;丙烯酸酯活性则大幅下降,LD50为1.7324mg/头;其他衍生物的触杀活性变化不大,LD50与松油烯-4-醇的相当。 (3)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对家蝇的典型中毒症状为:兴奋、痉挛和麻痹,最终死亡。各化合物的差异仅表现在中毒速度及症状出现的剧烈程度不同。(4)以家蝇敏感品系头部神经系统为材料,研究了pH、温度和底物浓度对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确立了家蝇Na+,K+-ATP酶活力测定最佳反应体系,具体为:pH7.2,温度37℃,底物浓度0.6mmol/L。(5)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对家蝇Na+,K+-ATP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体条件下,20种化合物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随着中毒症状的加剧而增强,对该酶的抑制率达到30%以上;离体条件下,20种化合物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在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6)经相关性分析,松油烯-4-醇及其衍生物对家蝇24h的触杀LD50与对Na+,K+-ATP酶的I50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可见,松油烯-4-醇及其19种衍生物对家蝇具有一定的触杀和熏蒸作用,且触杀活性强于熏蒸,均对Na+,K+-ATP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为松油烯-4-醇的主要作用靶标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万鹏[8](2004)在《长江中游棉区转Cry1A基因棉花杀虫蛋白表达及对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转Bt基因棉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用来控制棉花害虫的重要工具。我国的华北棉区及长江流域棉区也先后对Bt棉逐步放开。为了摸清Bt棉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抗虫表现,更好地发挥Bt棉在长江中游棉区棉花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提供的转Bt基因棉GK19(含Cry1A基因)和美国孟山都公司提供的转Bt基因棉BG1560(含Cry1Ac)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长江中游棉区毒蛋白的季节性表达规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的抗性,以及对主要的非靶标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棉区,Bt棉毒蛋白的表达量随Bt棉组织、生育期及品种的不同而呈显着变化(P<0.05),但无年度间的差异(P=0.8362)。一般而言,杀虫蛋白的含量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前期较高,到中期时有所下降,但到晚期时则又有回升。在大多数标样日期里,Bt棉叶、蕾、花瓣及花柱内毒蛋白的含量要高于子房和铃。与BG1560相比,GK19对毒蛋白的表达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变化更大。 用Bt棉各组织对棉铃虫的室内饲喂表明,Bt棉对棉铃虫表现出了较好的杀虫活性,其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体重抑制率随组织器官及棉花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为繁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前期活性高于后期活性。对Bt棉田棉铃虫幼虫的种群动态进行调查表明:与常规棉相比,Bt棉GK19田内棉铃虫幼虫数量在2001年和2002年里分别下降了92.04%和81.85%,BG1560田内棉铃虫的数量下降了96.84%和91.80%。但两Bt棉田棉铃虫的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显着差异(P>0.05),棉铃虫幼虫在Bt棉各组织上的分布与常规棉田也基本相同。 对Bt棉田红铃虫的卵密度及幼虫密度的调查显示,两Bt棉田与常规棉田的红铃虫卵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幼虫密度则显着低于常规棉田。与常规棉相比,Bt棉GK19对各代红铃虫的控制效果为73.14-100%,BG1560的控制效果为89.42-100%,它们均高于化防田54.32-87.83%的控制效果。 通过室内饲喂Bt棉的不同组织和使用Bt杀虫剂对斜纹夜蛾进行毒力测定表明,取食不同品种棉叶、花瓣和花心的斜纹夜蛾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但取食Bt棉BG1560棉蕾的斜纹夜蛾的死亡率显着高于其它相应的处理。Bt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LC50高达1170Pm。大田调查表明,两Bt棉田斜纹夜蛾幼虫的种群动态与非Bt棉田的无显着差异。 室内生测和大田试验表明,与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Bt棉6K19和BG1560对棉蚜的存活率、生活历期及繁殖力均无显着影响,Bt棉与常规棉田棉蚜的发生动态及为害情况也一致。 对Bt棉在长江中游棉区对各种主要靶标及非靶标害虫影响的系统评价表明,在长江中游棉区种植Bt棉,将有助于控制该地区的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危害,减少棉田农药的使用次数,控制棉蚜的暴发,使棉田生态系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Bt棉对棉田斜纹夜蛾几乎无毒杀作用,这有可能导致斜纹夜蛾成为Bt棉田的主要害虫,从而威胁Bt棉在该地区的成功使用。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Bt棉田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种群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其灾变规律开展研究,以期能有效地控制其在Bt棉田的为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4-06-01)

白耀宇[9](2004)在《转Bt基因水稻Cry1Ab杀虫蛋白的环境动态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6年世界上第一例转Bt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这些转入了外源Bt杀虫基因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克螟稻2号(KMD2)和华池B_6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和田间研究,对其所表达的杀虫蛋白在环境中的动态以及对一些非靶标昆虫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1.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在稻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比较了KMD2叶片干粉中的Cry1Ab杀虫蛋白在叁种水稻土即青紫泥田(Blue clayey paddy soil)、黄筋泥田(Pale paddy soil on quaternary red clay)和黄松田(Marine-fluvigenic yellow loamy paddy soil)中的降解动态,以及华池B_6叶片、KMD1稻茎和叶片中的Cry1Ab杀虫蛋白在这叁种土壤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的降解动态,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温度对KMD2粉碎叶片中Cry1Ab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Bt水稻供试组织中Cry1Ab杀虫蛋白在水稻土中的降解均以前期较快,中后期降解速度缓慢,Cry1Ab残留量和时间之间关系符合一级化学降解动力学指数方程,半消减期为1.8~11.6d。Cry1Ab蛋白的降解动态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在青紫泥田中降解最快,其次为黄筋泥田,黄松田中降解最慢。淹水可显着加快水稻组织残体的腐解,从而促进Cry1Ab蛋白的降解。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温度与Cry1Ab蛋白降解速率呈显着的相关性。发现土壤微生物是影响Bt水稻Cry1Ab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因子之一。pH较低的酸性土壤不利于Cry1Ab蛋白的降解,Cry1Ab蛋白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降解较快。低温不利于Cry1Ab蛋白的降解,温度越高降解越快。 2.Bt水稻组织中Cry1Ab杀虫蛋白表达及其在田间残留的时空动态 用ELISA技术检测了KMD1和KMD2各生育期不同组织中cry1Ab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了水稻收割后不同时间植株地表残体(茎和叶)、根系及土壤中Cry1Ab的含量。结果表明,KMD1和KMD2生长期间cry1Ab基因在茎、叶片、根系、花粉及种子中均有表达。分蘖初期至成熟期,KMD1茎、叶片和根系中Cry1Ab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3.74~7.50μg/g、3.78~9.13μg/g和0.51~0.56μg/g;KMD2分别为3.97~8.25μg/g、4.19~8.84μg/g和0.47~0.51μg/g;KMD1和KMD2花粉干粉中Cry1Ab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3.12和31.4μg/g;中文摘要KMDI根系分泌物中Cry1Ab蛋白的含量为1.18~21.85n岁株/d。在收割后160d,KMDI植株地表残体和根系中的Cry1Ab蛋白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29林留g和0.07协留g,KMDZ分别为0.38林岁g和。.09林留g。在Bt水稻生长期间,或在收割后其植株残体(包括根系)腐解过程中,向土壤中释放的Cry1Ab蛋白量均很低,低于试剂盒的检测下限0.5n岁g(土壤鲜重)。3.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在水体中的残留及其对水生昆虫的影响 以KMDI和KMDZ成熟后期的茎叶为材料,测定了其经浸水处理后残体中和水体中Cry IAb杀虫蛋白的含量:调查了华池B6分孽初期、分桑盛期和分粟末期稻田主要几类(鞘翅目、摇蚊科和蟀蟒目)水生昆虫的数量。结果表明,KMDI和KMDZ茎叶经浸水lood后,水体中Cry1Ab杀虫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52ng/mL和1.osng/mL,160d后分别为1.22ng/mL和1.33ng/mL。除分桑末期华池B6稻田中的蟀蟒目昆虫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田(嘉早935)外,其它各类昆虫在两类稻田间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Bt水稻植株组织残体释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水体中残留和积累,但含量低,不会对稻田主要水生昆虫种群数量产生显着的影响。4.Bt水稻对龟纹瓢虫取食适合度的影响 龟纹瓢虫尸八¥少laeaj即onica是稻田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具有取食稻花补充营养的习性。本研究通过龟纹瓢虫直接取食Bt水稻花粉以及通过捕食Bt水稻上饲养的稻褐飞虱NIIaPa洲ata lugens两种途径,评价了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对该飘虫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取食Bt水稻花粉其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和成虫生殖参数与取食非转基因水稻花粉的相比无显着差异;捕食Bt水稻上饲养的褐飞虱(其成虫体内可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后,其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和成虫生殖参数与捕食非转基因水稻上的稻褐飞虱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这表明,龟纹瓢虫直接取食Bt水稻花粉,或通过褐飞虱这一营养联系,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均未能对其适合度产生显着影响。5.Bt水稻花粉对中华通草蛤产卵和成虫寿命的影响 中华通草岭Chrysoperla sinica是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成虫嗜食植物花粉和花蜜。本研究分别用含5%的KMDI、KMDZ和对照XSll花粉的人工饲料饲喂中华通草岭初羽化成虫,发现两类Bt水稻花粉对该虫产卵前期、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命参数均无显着影响。人工饲料中水稻花粉的比例加大后(上升至20%和80%),KMDI、KMDZ和XSn花粉处理中的草岭均出现产卵前期延长、产卵量减少和产卵天数缩短的趋势,且在同一花粉比例下这些参数在叁个花粉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表明Bt水稻花粉对中华中文摘要通草岭的产卵和成虫寿命无显着影响。6.Bt水稻对弹尾虫的影响 调查了Bt水稻生长季节和收割后稻田弹尾虫的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韩招久[10](2002)在《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及神经靶标乙酰胆碱受体的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杀虫单、甲胺磷是防治水稻螟虫的主导药刑。由于长期、大量的施用,近年来我国的浙江、江苏很多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甲胺磷产生了抗药性,甚至导致个别地区防治失败。研究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的机制,是确定科学的抗性治理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对二化螟抗药性现状、动态进行了监测;测定了抗感品系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多功能氧化酶等解毒酶活性,分析了抗性的生化机制;研究了杀虫单等杀虫剂对二化螟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抑制作用,分析了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增效的机制。从二化螟体内克隆了杀虫单作用靶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功能亚基(α亚基)的cDNA全序列,分析了基因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特异性;比较了抗感品系序列上的差异,分析了序列多态性,讨论了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另外,对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功能亚基(α亚基)cDNA片段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 对浙江瑞安、慈溪、温岭、桐庐和苍南五地,江苏常熟、徐州、高淳等地以及贵州贵阳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甲胺磷的抗性现状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在浙江除温岭种群对杀虫单较为敏感仅有6.0倍的抗性,其它地区均达到很高的水平,苍南、慈溪和瑞安叁地二化螟的抗性分别达到了65.5、37.7和95.8倍。江苏省各地二化螟对杀虫单普遍产生了抗药性,特别是常熟、高淳和江都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126、68.5、33.2,达到了高抗水平,其它地区也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贵州贵阳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水平还不高,仅为9.6倍。浙江各地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苍南和温岭地区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分别为99.3和84.8倍,抗性最低的桐庐地区也达到了33倍。除高淳地区二化螟对甲胺磷产生了较高抗性,达到了34倍,江苏其它地区二化螟对甲胺磷抗性水平还维持在中等水平。贵州贵阳地区二化螟对甲胺磷抗性极高,达144倍。对浙江慈溪二化螟田间各世代对杀虫单、甲胺磷和叁唑磷的抗性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产生了高抗性,对叁唑磷的抗性水平还不高;抗性动态各有其特点,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第1代低,第2、第3代上升较快,第4代有所下降。二化螟对 二化蚁对杀虫申和甲胺瞰的抗刊肌理及神拧靶标乙酚叫碱受体的缺饲克险甲胺磷和叁哇磷的抗性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室内饲养条件下,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在1-6代变化不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浙江慈溪二化螟抗性种群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是37厂和52.7倍。代谢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和N-脱甲基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3.3和1.34倍2 而梭酸酯酶活性Vin与米氏常数Km在抗感种群间没有差异I 谷耽甘肽转移酶(GSTS)的活性在不同底物(CDNB和 DCNB)时表现出一定的底物特异性,抗性种群GSTS对CDNB的酶活性比敏感品系高。这说明在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抗性形成中,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并且由于O-脱甲基作用的底物(对硝基苯甲醚)与甲胺磷,N-脱甲基作用的底物 (对氯氮甲基苯氨)与杀虫单存在结构相似性,因此可以认为多功能氧化酶0-脱甲基活性揭扁主要与二化螟对甲胺磷抗性有关,而N-脱甲基活性提高则是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0TS的某些同工酶可能参与了二化螟抗性的形成。 以h化螟为材料研究了杀虫单、甲胺磷和 DEM对谷肤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的抑制作用。离体抑制试验的结果表明,杀虫单和DEM都对H化螟GSTS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实验设置的反应体系中,1.25mM、2.smM杀虫单和人卫smM、smMDEM对GSTS押制的时间曲线均呈抛物线型。杀虫单和DEM对G盯S的抑制中率 (50)分别是 1.33和 1.71mM,甲胶磷没有抑制作用。0.05….IM杀虫单、甲胶磷和 DEM分别处理二化螟的活体实验结果显示,48小时后,杀虫单和 DEM对 GS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是 10.3和 14.5%,甲胺磷则表现出 8,6%的诱导。酶动力学实验显示,杀虫单和 DEM都是 GSTS的可逆性抑制剂,这种抑制作用不是竞争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单是GSTS的强抑制剂,这在杀虫单的毒杀机制中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lKR枝术,对二化螟n*hM亚基全长co*A进行了分子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这是一个新的。亚基基因,定名为CS。1。基因全长为1997个核苦酸,包含了 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 1个509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和 1个24 A基酸的信号肽。氮基酸序列具有神经系统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亚基的一些共同特征:一个通过两个半耽氨酸之间二硫键形成包括 15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的 128-142氨基酸)的包外环000p),这种包外环也是其它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如 GABA、谷氨酸、甘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通道亚基的结构特征;四个跨膜结构域TM斗;以及一个可能的糖基化位点,位于 24氨基酸恤 勺,它存在于所有昆虫受体亚基和大多数?(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杀虫靶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是萝藦科(Asclepiadaceae)杠柳属的一种蔓生性灌木,又名北五加、香加皮、羊角桃,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在我国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显着,具有抗炎、强心、抗癌等作用。近年来,本实验室从杠柳根皮提取物中发现系列的糖苷类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有杠柳毒素NW及杠柳新苷P和T等。进一步研究表明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为昆虫中肠,腹部肿胀为其最典型的中毒症状。目前,国内外研究中,除Bt和苦皮藤素外,仅杠柳新苷类被发现为作用于昆虫中肠的另一种植物源农药。但是,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引发昆虫的典型中毒症状与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和苦皮藤素完全不同。至今,其对昆虫的杀虫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东方粘虫幼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为供试昆虫,通过定量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进行鉴定,并借助酶学、真核表达体系构建、同源模建、定点突变和体外结合等手段对鉴定得到的疑似靶标蛋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定量差异蛋白质学技术(2-DE)获得了杠柳新苷P(PSP)作用于东方粘虫中肠刷状绝缘囊泡(BBMV)上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量分析质谱技术(MALDI-TOF/TOF)分析鉴定得到11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转铁蛋白(transferin)、二硫化物异构酶前体(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recursor)、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原肌球蛋白同工型(tropomyosin-2 isoform 4)、V型ATP酶A亚基(V-type ATPase A subunit)、丝氨酸蛋白酶(diverged serine protease)、类胰蛋白酶(trypsin-like protease)、39S核糖体蛋白(39S ribosomal protein L46,mitochondrial-like)、法尼酸O-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氨肽酶N1(aminopeptidase N1)和热激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 cognate 72)。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以上差异表达蛋白的细胞功能,利用STRING软件对其进行了GO富集分析。综合前期的症状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推测V-ATP酶A亚基和氨肽酶可能为杠柳新苷类化合物的疑似靶标。2.采用载毒叶片饲喂法测定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3龄粘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杠柳新苷P(PSP)和杠柳新苷T(PST)对3龄粘虫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LC_(50)(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60和1.23 mg/mL,杠柳新苷A(PSA)、杠柳新苷D(PSD)和杠柳新苷F(PSF)仅表现出微弱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LC_(50)值分别为28.68、22.44、21.31 mg/mL,而杠柳新苷E(PSE)则无明显杀虫活性。对东方粘虫幼虫中肠细胞BBMV中叁种特征酶氨肽酶、碱性磷酸酶及V-ATPase活性影响的测定表明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杀虫活性化合物PSP和PST可浓度依赖方式地显着地抑制V-ATPase的活性。因此,推测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初始作用位点位于V-ATP酶A亚基上。3.基于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的蛋白质表达技术,成功构建了由pBacPAK9作为表达载体的真核表达系统,且该系统诱导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在细胞裂解液的上清中呈可溶状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新苷类化合物PSA、PSD、PSE、PSF、PSP和PST与野生型重组蛋白pBacPAK9/VatpA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引起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0.81×10~5、1.42×10~5、0.50×10~5、1.62×10~5、6.95×10~5和4.4×10~5L·mol~(-1)。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得到PSA、PSD、PSE、PSF、PSP和PST滴定野生型重组蛋白的结合常数K_a分别为1.86×10~5、2.48×10~5、1.35×10~5、2.67×10~5、9.25×10~5和8.27×10~5 L·mol~(-1)。这些结果表明杠柳新苷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其和野生型重组蛋白pBacPAK9/VatpA的结合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4.以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V-ATPase A亚基X-ray得到的叁维结构(其PDB ID编号为:5BW9.1)为模板,通过Swiss-Model软件对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A亚基进行了同源模建。基于同源模建后的叁维模型,通过SYBYL软件对V-ATPase A亚基模型的活性结合腔进行了预测和定义,发现V-ATPase A亚基模型的表面存在两个潜在的活性结合腔(A和B),进而将供试的杠柳新苷类化合物与活性结合腔A和B分别进行了柔性分子对接,并预测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酶A亚基活性腔中的Lys85、Arg171、Glu199、Gln207、Val208、Pro226、Gln242和Arg400八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为杠柳新苷类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5.对预测的东方粘虫V-ATPase A亚基活性位点中的8个氨基酸残基进行了两组突变处理。一组为丙氨酸突变,即将8个氨基酸残基均替换为丙氨酸,分别为K85A、R171A、E199A、Q207A、V208A、P226A、Q242A和R400A;另一组,根据氨基酸本身的性质(酸碱性、极性、电荷等),对8个氨基酸进行变义氨基酸残基替换,分别为K85D、R171D、E199K、Q207T、V208G、P226S、Q242T、R400D。基于Bac-to-Bac/BmNPV的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16个突变体重组蛋白的表达体系。突变体重组蛋白在细胞裂解液的上清中均呈可溶状态,进而采用Ni-NTA His?Bind Resin column获得纯化的突变体重组蛋白。6.基于荧光猝灭光谱和ITC分别研究了PSP和PST与8个丙氨酸(Ala)突变体蛋白和8个错义突变体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定点突变验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A亚基上存在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预测的活性结合腔A上的K85、R171为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结合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虫靶标论文参考文献

[1].孙初一,党聪,汪芳,姚洪渭,叶恭银.两种Bt杀虫蛋白对叁种非靶标生物风险商值HQ的测定[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2].冯明星.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方鸣,柴一秋,陈官菊,章金明,吕要斌.小菜蛾腺苷受体基因PxAdoR克隆及杀虫靶标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

[4].赵西梅.以V-ATP酶为靶标的二氢沉香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卢莉娜.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袁一杨,Paul,Henning,Krogh,Dick,Roelofs,陈法军,Keyan,Zhu-Salzman.非靶标土壤动物白符跳Folsomiacandida对Bt杀虫蛋白(Cry1Ab/1Ac)影响的转录组分析[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7].郭志波.松油烯-4-醇类化合物杀虫作用靶标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8].万鹏.长江中游棉区转Cry1A基因棉花杀虫蛋白表达及对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9].白耀宇.转Bt基因水稻Cry1Ab杀虫蛋白的环境动态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

[10].韩招久.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及神经靶标乙酰胆碱受体的基因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2

标签:;  ;  ;  ;  

杀虫靶标论文-孙初一,党聪,汪芳,姚洪渭,叶恭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