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胆道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肝外胆道,组织工程,胆道损伤
胆道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煜[1](2016)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兔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及其组织相容性验证[目的]:制备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并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将脱细胞动脉基质置入同种异体兔皮下,验证脱细胞动脉基质的组织相容性。[方法]: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组。A组(n=4)用于获取兔腹主动脉组织,并使用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对取出的动脉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兔源动脉组织脱细胞前后组织学特点。提取脱细胞前后的动脉组织的DNA,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比较差异。B组(n=4)将包裹于自制支架上的脱细胞动脉基质置于实验动物项部皮下,观察实验动物生存情况,术后9周将脱细胞动脉基质从实验动物皮下取出,观察其外观,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并与A组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明显的细胞残留,细胞外结构保存良好,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DNA含量较未脱细胞动脉组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实验兔9周内无死亡,无手术切口感染,脱细胞动脉基质被受体组织完整包裹,肉眼未见瘢痕组织及炎性组织,且可见微小血管存在,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脱细胞动脉基质中存在大量受体细胞,与A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使用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的脱细胞方法能够有效的脱去兔源动脉中的细胞成分,并保持了完好的细胞外结构;脱细胞动脉基质在同种异体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受体细胞可大量长入脱细胞动脉基质中。第二部分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新西兰兔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使用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不同长度的新西兰兔肝外胆道缺损模型进行修复,观察同种异体脱细胞动脉基质对肝外胆道缺损的修复情况,并比较不同长度肝外胆道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20只封闭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E组,实验组A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2.5m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实验组B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5.0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实验组C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7.5m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对照组D组(n=4)横断兔胆总管后,对其进行端端吻合,E组(n=4)作为空白对照组。比较其术后9周内的生存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并于术后9周处死所有的实验动物,观察修补后的肝外胆道情况,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结果]:A组及D组实验动物在术后9周内无死亡,B组实验动物1只实验动物于术后9天死亡,1只死于术后10天,C组实验动物,两只实验动物于术后9天死亡,一只死于术后第10天,一只死于术后第12天。其余实验动物在9周内无死亡。B、C组死亡的实验动物中均在不同程度的胆总管—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吻合口胆漏,其中在C组于第12天死亡的实验动物可见整段脱细胞动脉基质从吻合口处脱落。实验动物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A组实验动物及B组存活实验动物的胆总管—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段,其脱细胞动脉基质段表面可见受体组织覆盖,HE染色镜下见脱细胞动脉基质中存在受体细胞。[结论]: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肝外胆道缺损时,随着实验兔肝外胆道缺损长度增加,实验兔存活率明显下降,其存活率下降原因多考虑为肝外胆道缺损长度增加时对胆道及周围血供的破坏所造成;脱细胞动脉基质在胆道这一特殊环境中时,仍可有受体细胞长入,但生长情况明显不及皮下环境;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肝外胆道缺损有良好的前景,但如何为脱细胞动脉基质在胆道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提供良好的血供条件,以及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肝外胆道缺损的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4-01)
宫金伟,刘明,董新舒,刘春富[2](2015)在《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修复兔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医用静脉采血针制造简易胆道支架。将30只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只。在A组动物,切除胆总管0.5 cm;B组切除1.0 cm。应用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与缺损的胆总管断端进行捆绑,恢复其连续性。于术后1、3、6月各处死5只家兔,观察两组动物术后的生存情况、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肝脏、新生胆管组织和新生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黄疸发生。术后A组1只兔因胆漏死亡;B组1只因应激性溃疡死亡。A组动物术前ALT为(56.36±6.3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9.63±5.02)IU/L、(54.63±8.26)IU/L、(59.85±7.43)IU/L,P>0.05];AST为(54.13±7.6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7.42±8.31)IU/L、(55.42±5.21)IU/L、(53.62±5.61)IU/L,P>0.05];ALP为(207.35±63.47)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18.42±73.23)IU/L、(195.31±46.73)IU/L、(189.31±37.64)IU/L,P>0.05];TBIL为(0.15±0.08)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7±0.04)μmol/L、(0.14±0.05)μmol/L、(0.16±0.07)μmol/L,P>0.05]。B组动物术前ALT为(60.26±3.6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69.21±5.13)IU/L、(63.79±8.35)IU/L、(59.97±6.47)IU/L,P>0.05];AST为(51.33±6.4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5.43±7.26)IU/L、(61.62±5.73)I U/L、(52.32±5.31)IU/L,P>0.05];ALP为(217.25±53.72)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28.62±71.32)IU/L、(200.35±46.83)IU/L、(209.83±36.41)IU/L,P>0.05];TBIL为(0.14±0.05)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6±0.04)μmol/L、(0.12±0.02)μmol/L、(0.13±0.06)μmol/L,P>0.05];术后两组动物肝组织病理学与术前比较无显着变化;术后1月,两组支架已覆盖充血水肿的新生胆管组织;术后3月两组新生的胆管组织已无水肿存在;术后6月两组新生胆管组织在外观上与正常胆管组织无差异。结论本实验表明在血供丰富、缺损1.0 cm以内的胆总管具有很强的再生和形成新生胆管的能力。支架法修复1.0 cm以内的胆道缺损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陈奕明[3](2015)在《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胆道上皮及滇南小耳猪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及其组织学特点目的:通过制备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及胆道基质,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比较差异,筛选合适的组织工程胆道修复材料。方法:利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公民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获得的脾动脉组织、部分腹主动脉和肝外胆道组织,使用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进行脱细胞处理,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人源动脉及肝外胆道组织脱细胞前、后组织学特点,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及肝外胆道组织的组织学特点。提取脱细胞前、后的动脉及肝外胆道组织的总DNA,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DNA含量,比较差异。结果: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与肝外胆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明显的细胞残留,与未脱细胞的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组织学差异。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细胞外胶原纤维完整,分层清晰,具有较好的孔隙率,脱细胞后的脾动脉内膜厚度为114.83±21.67μm,脱细胞后的肝外胆道组织内膜厚度为19.87±4.52μm,二者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脱细胞后脾动脉及肝外胆道组织DNA含量明显降低,与未脱细胞处理的相应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能够有效脱去人源动脉及肝外胆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并且保持了完好的细胞外结构,与脱细胞肝外胆道组织相比,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具有更厚的内膜、更好的孔隙率,并且与未脱细胞的处理的组织相比,其DNA含量明显减少。由于动脉组织更易获取,且单一捐献者能获取的动脉组织较肝外胆道更为丰富,因此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是理想的组织工程胆道的生物支架。第二部分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并定向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获取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方法:使用2-乙酰氨基芴喂食+肝部分切除术方法建立大鼠卵圆细胞活化模型,利用蛋白酶E、胶原酶Ⅳ对活化后的大鼠肝脏进行消化,提取原代肝卵圆细胞,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以及干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方案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使用流式细胞检测不同代次细胞标志OV-6、CK-19,应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代次细胞OV-6、CK-19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代次细胞中CK-19、γ-GT、AFP、ALB mRNA表达情况。结果:从大鼠肝脏中提取的原代细胞,形态符合肝卵圆细胞特点,OV-6阳性细胞比例为94.30±1.40%, CK-19阳性细胞比例为3.16±1.87%,通过体外诱导,细胞传至第6代时,OV-6阳性细胞比例为4.97±0.21%,CK-19阳性细胞比例为96.17±1.21%,与原代细胞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提示随着细胞代次的增加,OV-6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减少,CK-19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增多,并且CK-19阳性细胞形态变化符合肝卵圆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过程;QRT-PCR检测第2、8、10、12代细胞中CK-19、γ-GT、AFP、ALB mRNA相对表达量,与第2代细胞相比,第12代细胞中CK-19、γ-GT、AFP、ALB mRNA相对表达量(RQ值)分别为5.3471±0.1057、3.4820±0.2393、0.1980±0.0131、0.6724±0.1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体外培养及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联合诱导方案,成功将OV-6阳性的大鼠肝卵圆细胞诱导分化为CK-19阳性的胆管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符合肝卵圆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第叁部分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复合生长目的:通过将诱导后的胆管上皮细胞种植于制备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胆管上皮细胞与脱细胞动脉基质的相容性及胆管上皮细胞的生长情况。方法:将制备的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剪成大小1×1cm大小,培养基浸泡24小时后,将诱导后的胆管上皮细胞调整浓度为5×106/ml,将0.2ml细胞悬液接种于脱细胞动脉基质,37℃培养箱中静置4小时后加入培养基浸没脱细胞动脉基质。种植后4、6、8周,利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胆管上皮细胞在脱细胞动脉基质上的生长情况。结果:种植后的第4周,可观察到胆管上皮细胞在脱细胞动脉基质上生长良好,CK-19阳性细胞尚未完全覆盖脱细胞动脉基质,种植后第8周,可见CK-19阳性胆管上皮细胞已完全覆盖1×1cm的脱细胞动脉基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生长良好的胆管上皮细胞已形成上皮样结构。结论: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与大鼠来源的诱导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脱细胞动脉基质能够为作为胆管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生物支架,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覆盖1×1cm的脱细胞动脉基质约需要8周的时间。第四部分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滇南小耳猪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使用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滇南小耳猪肝外胆道缺损模型进行修复,观察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对肝外胆道缺损的修复效果,并对修复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0只封闭群滇南小耳猪随机分为A、B、C组,A组(n=4)利用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对肝外胆道缺损进行修复,B组(n=4)进行胆道横断后端端吻合,C组(n=2)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不同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对修补后的肝外胆道进行取材,HE染色观察肝外胆道组织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修补后的肝外胆道中CK-19、TGF-β1、CTGF、VEGF表达,利用Image Pro Plus软件包,比较组间免疫组化切片累积光密度值差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修补肝外胆道缺损后脱细胞动脉基质黏膜面细胞生长情况。结果:A组实验动物中,1只实验动物于术后61天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在12周内无死亡。A组实验动物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提示A组肝外胆道中CK-19、TGF-β1、 CTGF、VEGF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修补肝外胆道12周后的脱细胞动脉基质中,有大量受体细胞长入,并且有少量新生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到脱细胞动脉基质内膜面有类似胆管上皮细胞生长,但结构不完整。结论: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在修补滇南小耳猪肝外胆道缺损12周后,能够部分重建缺失的肝外胆道结构,并能部分重建血供,受体与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相容性良好,胆管上皮细胞能够在脱细胞动脉基质表面部分再生。但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后的肝外胆道与正常胆道仍有较大差异,仅能实现结构重建,若期望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1-01)
陈刚,白建华,朱新锋,王帆,刘其雨[4](2014)在《猪胆道缺损修补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猪胆管缺损修补模型,比较脱细胞基质修复胆管缺损与胆肠吻合术的优缺点.方法建立猪胆管缺损模型,并使用脱细胞基质进行修补,对修补组与常规胆肠吻合组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建立猪胆道缺损修补实验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1%.在手术时间及中位生存期方面,修补组与常规手术组相比(P<0.05),修补组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较短的手术时间,较低的手术后并发症,较长的存活时间均提示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胆道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侯焱森,张力,吴云,刘永国[5](2014)在《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胆道修复术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胆道修复术的22例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其中有12例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治疗,10例行带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胃瓣修补组和脐静脉瓣修复组发生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管炎症,分别为4例(33.33%)和3例(30%),各组不良反应分别相加得出胃瓣修补组8例,脐静脉瓣修复组5例,两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得出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采取胆道修复术(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术)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术后并发症状轻微,无死亡病例发生,可以作为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5期)
冯琰琰,邵纯[6](2009)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道狭窄与缺损的术后T管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所致的肝外胆道狭窄与缺损的手术后T管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行"带蒂脐静脉瓣转移修复胆管狭窄与缺损"术后的T管护理经验。结果15例患者均治愈,T管平均带管时间9.5月,无引流管脱落及引流管逆行感染发生。拔除T管后13例(86.7%)随访6个月~10年不等,B超检查均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术后T管护理对此类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正确的T管护理方法、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和院外宣教随访工作是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必要措施。(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09年24期)
胡海[7](2009)在《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索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利用医用硅胶管设计了一种简易的胆道支架模型。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头。构建胆总管缺损1.0cm的动物模型为实验组1;构建胆总管缺损2.0cm的动物模型为实验组2。两实验组行支架法恢复胆道连续性:将设计的支架与胆管两端捆绑连接,同时允许支架中间1.0cm或者2.0cm的胆管缺损。术后观察动物黄疸和胆漏情况;术后1,3,6月每个实验组各处死5头动物,分别比较动物自身术前和术后1,3,6月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的变化,观察两实验组大体标本、肝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新生胆管组织以及新生胆管组织旁的正常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A免疫组化;术后6月两实验组随机抽取动物经胆囊行胆管造影。结果两实验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实验组动物术后无黄疸。实验组1动物术后无胆漏发生,术后因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动物死亡1例(7%,1/15);实验组2术后因胆漏动物死亡1例(7%,1/15)。两实验组动物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自身术前和术后1,3,6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已覆盖支架上胆总管缺损部分,但存在充血水肿;镜下可见散在不规则的新生胆管上皮细胞,伴有杯状细胞,同时可见大量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术后3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充血水肿消退;镜下可见新生胆管上皮细胞开始逐渐形成规则的单层粘膜,仍可见杯状细胞和增生的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术后6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外观与正常胆管相同;镜下可见新生胆管上皮细胞排列为整齐的单层粘膜,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相似,仍可见杯状细胞和增生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部分排列相对有序。实验组2相同时间点的胶原纤维增生表现同实验组1,但排列更加紊乱。术后1,3,6月两实验组肝脏切片镜下未见淤胆和炎性细胞浸润。两实验组术后1月分别与术后3月以及6月相比,α-SMA阳性表达评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月α-SMA阳性表达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月(P<0.05)。正常胆管组织镜下仅观察到少量的腺体、未见杯状细胞;胶原纤维层较薄,纤维排列整齐有序。两实验组动物术后6月经胆囊造影提示: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无造影剂渗漏,肝内胆管显影未见扩张,胆总管引流通畅,十二指肠显影佳。结论在保护胆管血供、实现无张力修复的前提下,整段缺损2.0cm以内的胆总管具有再生形成新生胆管的能力。支架法修复胆道2.0cm以内的缺损是一种操作简易、安全可行的胆道重建方法。第二部分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的动物实验并临床应用1例目的探索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制成5例胆管损伤后胆漏动物模型。在胆漏动物模型建立48小时后实施支架法重建胆道连续性。术后观察动物胆漏情况;比较重建胆道时和术后1月动物的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术后1月动物经胆囊行胆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胆管急性炎症期行支架法重建胆道的临床病例1例。结果5例胆漏动物模型建立后均顺利完成手术。ALT、AST和血总胆红素术后1月比重建胆道时明显降低(P<0.05);ALP术后1月和重建胆道时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无胆漏发生,术后1月胆道造影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未见造影剂渗漏。1例胆管急性炎症期的患者成功切除胆道肿瘤后行支架法重建胆总管连续性,术后黄疸明显减退,术后半月经T管造影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未见造影剂渗漏。结论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显示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简便、可行,但需动物实验和临床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刘荣,王雪飞[8](2009)在《带蒂空肠段替代LC术后胆道缺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10个月伴间歇性发热、腹痛”于2007年5月10日入解放军总医院。患者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于2006年7月17日在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当日患者出现上腹痛,持续性加重,次日出现寒(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陈建立,张国志,李会利,冷希圣[9](2008)在《带蒂胆囊瓣修补肝外胆道壁缺损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外胆道缺损的处理是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实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但它具有胆道逆行性感染等问题。我院自1996年至2006年利用带蒂胆囊瓣修补肝外胆管壁缺损36例,取得了一些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6年4(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08年12期)
钱毅,何友钊,李江海[10](2008)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道狭窄与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自1998年起应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手术治疗15例Mirizzi综合征(Ⅰ型、Ⅱ型及Ⅲ型)[1]所致的肝外胆管壁缺损或狭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42.6岁。经术前MRCP、ER-CP(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08年13期)
胆道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医用静脉采血针制造简易胆道支架。将30只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只。在A组动物,切除胆总管0.5 cm;B组切除1.0 cm。应用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与缺损的胆总管断端进行捆绑,恢复其连续性。于术后1、3、6月各处死5只家兔,观察两组动物术后的生存情况、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肝脏、新生胆管组织和新生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黄疸发生。术后A组1只兔因胆漏死亡;B组1只因应激性溃疡死亡。A组动物术前ALT为(56.36±6.3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9.63±5.02)IU/L、(54.63±8.26)IU/L、(59.85±7.43)IU/L,P>0.05];AST为(54.13±7.6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7.42±8.31)IU/L、(55.42±5.21)IU/L、(53.62±5.61)IU/L,P>0.05];ALP为(207.35±63.47)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18.42±73.23)IU/L、(195.31±46.73)IU/L、(189.31±37.64)IU/L,P>0.05];TBIL为(0.15±0.08)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7±0.04)μmol/L、(0.14±0.05)μmol/L、(0.16±0.07)μmol/L,P>0.05]。B组动物术前ALT为(60.26±3.6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69.21±5.13)IU/L、(63.79±8.35)IU/L、(59.97±6.47)IU/L,P>0.05];AST为(51.33±6.4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5.43±7.26)IU/L、(61.62±5.73)I U/L、(52.32±5.31)IU/L,P>0.05];ALP为(217.25±53.72)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28.62±71.32)IU/L、(200.35±46.83)IU/L、(209.83±36.41)IU/L,P>0.05];TBIL为(0.14±0.05)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6±0.04)μmol/L、(0.12±0.02)μmol/L、(0.13±0.06)μmol/L,P>0.05];术后两组动物肝组织病理学与术前比较无显着变化;术后1月,两组支架已覆盖充血水肿的新生胆管组织;术后3月两组新生的胆管组织已无水肿存在;术后6月两组新生胆管组织在外观上与正常胆管组织无差异。结论本实验表明在血供丰富、缺损1.0 cm以内的胆总管具有很强的再生和形成新生胆管的能力。支架法修复1.0 cm以内的胆道缺损安全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道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煜.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兔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2].宫金伟,刘明,董新舒,刘春富.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修复兔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
[3].陈奕明.异种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胆道上皮及滇南小耳猪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4].陈刚,白建华,朱新锋,王帆,刘其雨.猪胆道缺损修补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
[5].侯焱森,张力,吴云,刘永国.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
[6].冯琰琰,邵纯.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道狭窄与缺损的术后T管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
[7].胡海.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9
[8].刘荣,王雪飞.带蒂空肠段替代LC术后胆道缺损1例[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
[9].陈建立,张国志,李会利,冷希圣.带蒂胆囊瓣修补肝外胆道壁缺损术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08
[10].钱毅,何友钊,李江海.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道狭窄与缺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