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进气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动汽车,数值模拟,热管理,冷却系统
进气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谭传智,杜祎,廖斌[1](2019)在《基于某电动汽车换热器进气效率的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某电动汽车进气格栅开孔正投影到散热器的面积占比与风扇转速对格栅进气量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维与叁维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叁维计算,在叁种不同格栅开孔面积情况下,分别设置两个不同的风扇转速,进行机舱内部流场计算,得到六种不同情况下的格栅进风量,再通过一维计算求得散热器出口水温,判断散热器是否满足散热量需求。结果表明,格栅开孔面积大小与风扇转速对进气量都有重要影响,在风扇转速为2100r/min时,格栅开孔面积占比需大于9%;风扇转速为1500r/min时,格栅开孔面积占比需大于18%,才能使散热器出口水温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樊磊[2](2019)在《进气加湿效率对车用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的进气加湿对其性能的影响,本文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进气加湿效率(inlet gas 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IGHE)模型并介绍了相关计算,进气加湿效率模型考虑了PEMFC内部电化学反应生成水量和外部进气加湿的携水量之间的关系,推导了进气加湿效率计算公式,进而给出了依据该进气加湿效率和加湿参数计算PEMFC电流密度的公式;其次,给出燃料电池计算的流程图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燃料电池的仿真,包括:根据实验用的燃料电池尺寸建立几何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Fluent对划分好的网格进行计算;然后,给出了PEMFC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燃料电池测试设备及实验步骤以及对称加湿实验参数,具体参数为燃料电池运行温度为70℃,阴阳极采用对称加湿方式进行,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最后,对仿真和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运行温度为70℃,进气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的情况下的实验值、进气加湿效率模型和Fluent模型间的极化曲线分析和上述运行情况下的阳极流道内水摩尔浓度云图、阴极流道内水摩尔浓度云图以及质子交换膜的水含量云图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EMFC的进气相对湿度增加,它的进气加湿效率以及进气加湿效率模型的精确度逐渐下降;当PEMFC的运行温度为70℃,电流密度为350 mA/cm,进气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时,进气加湿效率分别为57%,52%,43%,36%和22%,与此同时,进气加湿效率模型的精确度比起Fluent模型分别提升了79%,51%,25%,10%和4%;当进气相对湿度为100%时,PEMFC的阳极流道水摩尔浓度分布、阴极流道水摩尔浓度分布以及质子交换膜的水含量分布均为最均匀,这说明该情况下,当进气相对湿度为100%时,PEMFC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孟丽,杨超[3](2019)在《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两种进气冷却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对能源和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给发电和热电联供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具备高效率、低噪音、低污染物排放等优点的燃气轮机技术正好在改进发电和热电联供这一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因而获得了电力及动力等多个部门的重视。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燃气轮机在作业时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温度的影响,当外部环境温度升高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出力,随之也降低了设备的效率,特别是在气温高的夏天,该现象将会变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提升设备热效率展开了深入地讨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樊磊,刘永峰,裴普成,姚圣卓,王方[4](2019)在《不同进气相对湿度下PEMFC进气加湿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进气相对湿度下PEMFC的加湿效率,提出了进气加湿效率(IHE)模型。该模型认为燃料电池中的水由两部分组成,并推导出进气加湿效率计算公式。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计算网格,将IHE模型导入Fluent中进行计算。建立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对工作温度为70℃,进气相对湿度分别为55%和85%的工况进行了实验。并比较分析了Fluent模型、IHE模型和实验值,结果表明:工作温度为70℃,进气相对湿度为55%,电流密度为350 mA/cm2时,IHE模型精确度比Fluent模型提高15%;在进气相对湿度为55%时,电池进气加湿效率达到52%。(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肖毅,马经忠,李广,胡志东,刘敏[5](2016)在《起飞迎角对尾吊发动机短舱进气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尾吊发动机短舱式布局的飞机,安装在后机身的发动机位于机翼上方,在起飞过程中,机翼的洗流作用会对短舱的进气效率产生影响。为了评估不同起飞迎角对发动机短舱进气效率的影响,本文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对飞机起飞构型的全机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考察了不同起飞迎角对短舱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及进气畸变指数的影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尾吊式发动机短舱而言,起飞迎角增加将导致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减小、进气畸变指数增大,从而使进气效率下降。(本文来源于《教练机》期刊2016年03期)
张志军,牛军,郝勇刚,王继新,陈晋兵[6](2014)在《进气预混合H_2-O_2对柴油机热效率及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台小型车载式电解水H2-O2发生器,将产生的微量H2和O2分别引入1台HC4132柴油机进气管中参与燃烧,对进气预混合H2-O2前后柴油机不同工况下当量空燃比、动力性、热效率及排放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预混合H2-O2在柴油燃烧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使得柴油机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外特性工况输出扭矩最大增加4.2%,炭烟、HC及CO排放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25.71%,16.79%和11.64%;负荷特性测试中保持进气预混合H2-O2前后输出扭矩不变,1 100r/min时热效率最大提高3.81%,HC排放降低10.81%,炭烟排放降低28.33%,NOx排放略有增加。(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4年06期)
沈有仓,袁建蔚[7](2014)在《提高进气过渡管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某汽车零件在机械加工定位基准的位移误差,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零件定位基准不正确,二是夹具定位元件精度不准确,指出效率低的原因是装夹存在不到位情况,多数需人工调整;质量差的原因是这种操作方法易产生偏差,夹具定位不稳定,夹具夹紧不可靠,加工切削力大时工件易错动造成尺寸偏斜。研究了针对工件的具体形状及尺寸,确定合理的V型块角度,有效避免基准位移误差,提高工价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方法,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采用新的高精度夹具后,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改善,对生产现场的质量管控和生产效率提升有普遍意义。(本文来源于《装备维修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肖毅,马经忠,胡志东,陈雅丽[8](2014)在《发动机短舱内型面参数设计对进气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短舱是亚音速运输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其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收缩比与扩散段长度是短舱进气道内型面设计的重要参数,对短舱的进气效率有直接影响。本文从某型飞机基于某型发动机设计短舱出发,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对单独短舱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进气道出口截面的总压恢复和流场畸变情况,并探讨了收缩比、扩散段长度对进气效率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教练机》期刊2014年01期)
胡东,赵哲睿,唐川林,张凤华[9](2013)在《进气方式对气力提升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进气方式增强气力提升作用的机理及过程,以气力提升装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气孔分布方式对排沙量及提升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浸入率下,周向均布气孔方式较带中心孔的周向均布气孔方式排沙量和效率均上扬,且各组对应差值均随气量值增加显着上升;提升效率随气量值升高其变化关系大致呈M形,即出现两峰值与之对应,其中最高峰值所处位置与排沙量峰值对应点几近吻合;任一进气方式下其无量纲实验散点近乎服从于同一分布函数,并与理论模型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气力提升参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刘春丽[10](2012)在《横向进气对气膜冷却效率和流动换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冷却主要分为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内部冷却主要有射流冷却、多程弯折带肋通道、绕流柱冷却等,外部冷却主要有气膜冷却和热障涂层。气膜冷却在诸多冷却方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气膜冷却的研究中,冷却气流大都是通过压力仓供气。然而在真实的涡轮叶片,很多时候对于气膜冷却,冷却气流的进气方向与主流的流向是相互垂直的。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研究了圆柱形孔和扇形孔两种孔型,当二次流与主流垂直进气,不同横流比(Cr=0.5~3.0)和吹风比(Br=0.5~2.0)对气膜孔排孔下游的绝热冷却效率、对流换热增强比、流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进气时,进入气膜孔的冷却气流在气膜孔内形成旋流流动,使得气流从气膜孔流出后与主流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对于圆柱形孔,吹风比较低时,横向进气对于展向的气膜绝热冷效影响较小;吹风比较高时,横向进气带来气膜冷却效率的增强,改善了气膜的贴壁效果,横流比为2时气膜冷却效率相对较高;吹风比较低时,横向进气对换热增强比的影响很小;吹风比较高,横流比较低时对换热增强比的影响不大,但横流比较高时,对流换热增强比均比没有横向进气高,并且对流换热增强比随着横流比的增加而增加;在吹风比相同时,随着横流比的增加,气膜孔的流量系数均减小。并且有横向进气时流量系数比没有横向进气的基准情形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对于扇形孔,吹风比一定时,横向进气会使得气膜孔出口中心线上的的绝热冷效下降;吹风比较低时,不同横流比下壁面的平均对热换热增强比几乎相同。在吹风比较高时,横向进气相对于没有横向进气的基准情形,壁面的平均对流换热增强比都有所提高;流量系数随着吹风比或横流比的变化规律和圆柱形孔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12-01)
进气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的进气加湿对其性能的影响,本文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进气加湿效率(inlet gas 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IGHE)模型并介绍了相关计算,进气加湿效率模型考虑了PEMFC内部电化学反应生成水量和外部进气加湿的携水量之间的关系,推导了进气加湿效率计算公式,进而给出了依据该进气加湿效率和加湿参数计算PEMFC电流密度的公式;其次,给出燃料电池计算的流程图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燃料电池的仿真,包括:根据实验用的燃料电池尺寸建立几何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Fluent对划分好的网格进行计算;然后,给出了PEMFC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燃料电池测试设备及实验步骤以及对称加湿实验参数,具体参数为燃料电池运行温度为70℃,阴阳极采用对称加湿方式进行,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最后,对仿真和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运行温度为70℃,进气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的情况下的实验值、进气加湿效率模型和Fluent模型间的极化曲线分析和上述运行情况下的阳极流道内水摩尔浓度云图、阴极流道内水摩尔浓度云图以及质子交换膜的水含量云图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EMFC的进气相对湿度增加,它的进气加湿效率以及进气加湿效率模型的精确度逐渐下降;当PEMFC的运行温度为70℃,电流密度为350 mA/cm,进气相对湿度分别为40%、55%、70%、85%和100%时,进气加湿效率分别为57%,52%,43%,36%和22%,与此同时,进气加湿效率模型的精确度比起Fluent模型分别提升了79%,51%,25%,10%和4%;当进气相对湿度为100%时,PEMFC的阳极流道水摩尔浓度分布、阴极流道水摩尔浓度分布以及质子交换膜的水含量分布均为最均匀,这说明该情况下,当进气相对湿度为100%时,PEMFC性能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气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江,谭传智,杜祎,廖斌.基于某电动汽车换热器进气效率的研究与优化[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2].樊磊.进气加湿效率对车用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孟丽,杨超.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两种进气冷却方式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
[4].樊磊,刘永峰,裴普成,姚圣卓,王方.不同进气相对湿度下PEMFC进气加湿效率分析[J].电源技术.2019
[5].肖毅,马经忠,李广,胡志东,刘敏.起飞迎角对尾吊发动机短舱进气效率的影响研究[J].教练机.2016
[6].张志军,牛军,郝勇刚,王继新,陈晋兵.进气预混合H_2-O_2对柴油机热效率及排放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14
[7].沈有仓,袁建蔚.提高进气过渡管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方法[J].装备维修技术.2014
[8].肖毅,马经忠,胡志东,陈雅丽.发动机短舱内型面参数设计对进气效率的影响研究[J].教练机.2014
[9].胡东,赵哲睿,唐川林,张凤华.进气方式对气力提升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J].矿冶工程.2013
[10].刘春丽.横向进气对气膜冷却效率和流动换热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