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伤后脑缺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缺血,创伤和损伤,脑疾病,神经系统
创伤后脑缺血论文文献综述
梁武乔,甘华忠[1](2016)在《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颅脑损伤是目前最为严重、最危险的创伤疾病之一,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神经外科主要研究方向,其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2]。伴随临床对于脑损伤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因此,逐渐意识到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均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程度影响,从而造成预后不良。其中脑组织缺血缺氧与创伤后脑继发损伤具有显着相关性,尤其是重型脑(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6年10期)
刘进亮,刘绍明[2](2014)在《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颅脑创伤是外伤中最严重且最易危及生命的一类,重型颅脑损伤以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随着对脑外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不仅是原发性的损伤,继发性的脑损伤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特别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脑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抑制创伤后脑缺血性损害也成为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刘进亮[3](2014)在《创伤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液压脑损伤模型,研究液压损伤后颅内大血管结构、功能的变化和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尼莫地平的保护作用,为颅脑创伤后脑缺血性损伤以及脑保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两组:液压损伤组、液压损伤后尼莫地平药物干预组。其中每组又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液压损伤后3h、12h、48h、120h6个亚组,每组8只。利用液压损伤装置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对药物干预组大鼠进行尼莫地平灌胃。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创伤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创伤侧大脑中动脉Ⅳ型胶原表达以及不同时间点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1、液压脑损伤后损伤侧大脑中动脉管腔缩小,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变形水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大脑中动脉Ⅳ型胶原表达降低(P<0.05),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P<0.05)。2、尼莫地平药物干预组中的48h和120h亚组Ⅳ型胶原抗原表达较液压损伤组中的对应时间点的亚组高(P<0.05);液压损伤后尼莫地平药物干预组中的12h、48h、120h亚组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较液压打击组中的相对应组别计数低(P<0.05)。结论:1、液压脑损伤后因钝性外力作用,大脑中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管壁内皮细胞出现损伤、凋亡,平滑肌细胞会出现水肿等;同时大脑中动脉Ⅳ型胶原表达降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颅脑创伤后存在颅内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尼莫地平能够提高液压损伤后大脑中动脉Ⅳ型胶原表达,降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提示尼莫地平对创伤后脑血管损伤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4-03-01)
王静予,顾国山,蔡佩浩,邱锋,许乐宜[4](2010)在《28例创伤后脑缺血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其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随着影(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0年01期)
李建,刘绍明[5](2007)在《创伤后脑缺血与脑血管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创伤后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发现颅脑创伤后患者出现缺血表现常提示存在潜在的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是创伤后脑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李建,刘绍明[6](2007)在《创伤后脑缺血与脑、颈部血管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后脑缺血是颅脑损伤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发现创伤后脑、颈部血管损伤与创伤后脑缺血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从血管损伤的角度,介绍了创伤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李建,刘绍明[7](2007)在《血管内微血栓与创伤后脑缺血》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缺血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创伤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近期一些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创伤后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是脑外伤后普遍的反应,在创伤后脑缺血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微血栓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改善创伤后缺血患者的预后。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脑血管内微血栓的研究,时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微血栓的形成特点和机制及治疗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7年08期)
创伤后脑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颅脑创伤是外伤中最严重且最易危及生命的一类,重型颅脑损伤以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随着对脑外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不仅是原发性的损伤,继发性的脑损伤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特别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脑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抑制创伤后脑缺血性损害也成为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伤后脑缺血论文参考文献
[1].梁武乔,甘华忠.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
[2].刘进亮,刘绍明.创伤后脑缺血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
[3].刘进亮.创伤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4].王静予,顾国山,蔡佩浩,邱锋,许乐宜.28例创伤后脑缺血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0
[5].李建,刘绍明.创伤后脑缺血与脑血管损伤[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
[6].李建,刘绍明.创伤后脑缺血与脑、颈部血管损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
[7].李建,刘绍明.血管内微血栓与创伤后脑缺血[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