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陶威[1](2021)在《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指出喹诺酮(Quinolones,QNs)药物因药效好,价格低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但其致病菌耐药性和某些QNs的潜在致癌性引起广泛关注。由于QN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量通常很低,需要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来测定,因此本研究以青鱼、泥鳅和南美白对虾为实验素材,建立了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中七种QNs药物分别是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氧氟沙星(Ofloxacin,OFL)、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洛美沙星(Lomefloxacin,LOM)、沙拉沙星(Sarafloxacin,SAR)、和培氟沙星(Pefloxacin,PEF)的多残留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为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水产食品中QNs类药物残留测定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的方法,采样检测了某市养殖水产品中七种QNs药物残留状况,并分析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提取溶剂的比较,净化条件的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中七种QNs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方法。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用1%甲酸-乙腈超声提取后,经Oasis(?)Prime HLB小柱净化,采用UPLC-MS/MS测定,七种QNs均采用内标法定量。0.1%甲酸水和纯甲醇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监测。结果表明,7种QNs药物在青鱼、泥鳅和南美白对虾中1.0μg/kg至100 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98。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培氟沙星在空白样品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5MRL、1.0MRL和2.0MRL时,空白青鱼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95.96%~104.72%、95.57%~105.08%、92.71%~99.56%、99.56%~105.31%、97.29%~100.14%、94.61%~103.05%、96.39%~102.7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4.91~6.28、4.13~5.29、1.76~5.82、2.41~3.92、2.33~4.57、1.02~2.16、3.17~5.67,日内 RSD 分别为 2.19~6.54、2.05~4.64、0.95~4.44、3.35~6.04、0.68~3.81、2.85~5.23、3.24~6.06,日间 RSD 分别为 4.28~7.54、2.05~4.64、0.95~4.44、3.35~6.04、0.68~3.81、2.85~5.23、3.24~6.06,检测限(LOD)分别为 0.34、0.32、0.03、0.11、0.01、0.02、0.06,定量限(LOQ)分别为 0.87、0.56、0.05、0.50、0.04、0.05、0.10;空白泥鳅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92.35%~105.03%、92.51%~109.38%、92.31%~104.36%、96.61%~104.36%、99.86%~103.78%、98.25%~103.37%、94.36%~106.0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3.14~3.43、3.21~4.63、2.16~5.21、1.54~3.65、0.91~3.76、2.06~4.34、1.18~6.17,日内RSD分别为4.09~6.37、4.44~6.75、3.18~5.24、1.84~4.49、2.68~6.94、3.70~5.46、1.85~4.46,日间 RSD 分别为 6.83~7.88、6.29~7.30、4.62~7.27、3.29~6.19、3.47~8.27、5.21~6.98、2.48~6.59,检测限(LOD)分别为 0.39、0.30、0.03、0.15、0.02、0.01、0.05,定量限(LOQ)分别为0.94、0.50、0.06、0.53、0.05、0.05、0.10;空白南美白对虾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 98.02%~103.07%、96.11%~104.39%、92.31%~99.78%、97.35%~106.76%、99.32%~105.03%、96.05%~102.09%、98.35%~106.7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1.46~3.91、2.37~4.31、1.95~4.66、2.95~5.00、1.79~3.89、1.48~3.42、2.90~5.09,日内 RSD 分别为 3.04~5.08、3.27~4.56、1.96~7.05、4.61~7.73、3.97~6.00、0.29~5.29、3.74~8.29,日间 RSD 分别为 2.90~7.49、3.60~5.14、2.96~8.14、4.85~7.81、4.85~5.29、1.45~5.34、3.42~8.06,检测限(LOD)分别为 0.45、0.34、0.03、0.16、0.02、0.02、0.07,定量限(LOQ)分别为 1.02、0.67、0.08、0.62、0.05、0.06、0.12。该检测方法相关性好,回收率高,能够满足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中7种QNs同时确证检测,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培氟沙星残留同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2、采样检测了某市养殖水产品中7种QNs药物残留情况。随机抽取养殖水产品218批次样品,采用第一章建立的检测方法对218批次样品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7种QNs进行检测,同位素内标定量,得到218批次样品中7种QNs药物残留量。218批次样品中7种QNs检出率为0~68.2%,残留量范围为0~350.0μg/kg。按水产类别看,海水鱼(16批次)检出率为25.0%,淡水鱼(118批次)检出率为26.3%,淡水虾(26批次)未检出,海水虾(57批次)检出率3.5%,淡水蟹(1批次)未检出,鱼类是检出率较高的水产类别。按检出药物看,恩诺沙星检出率为17.4%,检出范围2.06~350.0 μg/kg,环丙沙星检出率为4.1%,检出含量范围2.65~12.0μg/kg,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和诺氟沙星均未检出。以儿童、青壮年、中老年三类人群做了食用该市水产品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儿童最大摄入量与ADI比值为21.9%,青壮年最大摄入量占与ADI比值为10.7%,中老年最大摄入量与ADI比值为9.73%,目前尚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摄入水平。3、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对检出率较高的养殖品种泥鳅提供用药指导和休药时间。在(20±2)℃水温下,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为目标化合物,拌料给药的方式,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肌肉组织中残留量和消除规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回收率在86.58%~92.36%之间,RSD在2.48~3.53之间,环丙沙星的回收率在108.92%~114.45%之间,RSD在2.17~4.55之间。方法有较高的回收率和重复性。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在泥鳅肌肉(带皮)组织中均按照一级动力学过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51天和5.49天。根据代谢消除模型,泥鳅体内的恩诺沙星第16天残留量为102.14 μg/kg,第17天残留量为83.76 μg/kg,第27天残留量为11.52 μg/kg,第28天残留量为9.44 μg/kg;泥鳅体内的环丙沙星第14天残留量为108.13μg/kg,第15天残留量为94.47 μg/kg,第31天残留量为10.87 μg/kg,第32天残留量为9.50 μg/kg。根据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肌肉组织中MRL不超过100 μg/kg,得出恩诺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17天,环丙沙星休药期不低于15天。韩国是其泥鳅主要进口国,其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药物的MRL要求不超过10μg/kg,得出恩诺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28天,环丙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32天。综上所述,出口泥鳅建议合理的休药期应不低于32天。
陈虹彤,卢芸,李国庆,游雪甫,杨信怡[2](2021)在《6-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早期喹诺酮品种如萘啶酸、吡哌酸化学结构中均不含氟,但自1984年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首个具有6-氟-7-哌嗪基结构的喹诺酮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成功上市以来,以4-喹酮为母核(结构见图1),6位碳(C-6)有氟原子(F)取代为特征的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因抗菌谱广、疗效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
孙姣姣[3](2020)在《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治疗癌症手段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激素疗法、中药疗法等。其中化疗是最多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癌症的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且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常常导致化疗失败,因此开发出具有靶向性、低毒副作用、患者方便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仍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氟诺酮类抗菌药因其具有抗菌活性好、耐药率低、体内分布广、抗菌谱广等优良特性,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氟诺酮抗菌药的代表药物有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氟喹诺酮是通过DNA促旋酶和DNA拓扑异构酶Ⅳ来发挥抗菌作用。研究表明拓扑异构酶也是抗肿瘤重要的靶点,且已有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上市,如喜树碱、依托泊苷、阿霉素和米托蒽醌等。构效关系表明:氟喹诺酮C-3羧基被认为是抗菌必不可少的基团,却不是抗肿瘤必要的基团。因此对氟喹酮类化合物进行C-3位的修饰改造,有望将其抗菌作用转变为抗肿瘤作用。靶向药物因其具有副作用小、针对性强以及患者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了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其中小分子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 IS)的研究最为火热。在小分子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中(喹啉类、嘧啶胺及嘧啶类、喹唑林类、芳香脲类等)均有活性基团芳香胺或氨基嘧啶结构。基于此本文利用药效团拼合原理将优势药效团氨基嘧啶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设计出33个氟喹酮嘧啶衍生物。通过药效团的拼合,实现活性的叠加,为构建新型结构的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本文以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原料,与酰化试剂酸酐-醋酸反应生成乙酰环丙沙星/乙酰诺氟沙星,诺氟沙星与氨基保护试剂BOC-酸酐反应生成BOC-诺氟沙星。三种原料在DMF溶剂中与羰基二咪唑(CDI)反应生成乙酰环丙沙星/乙酰诺氟沙星/BOC-诺氟沙星咪唑酰胺,接着在吡啶中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乙酰环丙沙星/乙酰诺氟沙星/BOC-诺氟沙星羟肟酸,经过洛森(Lossen)重排反应生成氟喹诺酮-3-胺。氟喹诺酮中间体与2,4-二氯嘧啶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嘧啶氟喹诺酮3-胺,最后与芳香胺进行缩合反应生成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LC-MS和IR确证。用MTT法评价了所合成的33个目标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结肠癌细胞CT-26的体外抗细胞增殖作用。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化合物对三种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强于原料药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总体来说,化合物对A549和CT-26的抗肿瘤作用比SMMC-7721强(除了化合物7j对SMMC-7721的IC50低于对照品阿霉素),其中对A549的效果最好。目标产物7d、7f、7i、8b、8d、8e、9a、9b、9c、9f和9j对A-549的抗肿瘤活性的IC50低于10μg/m L。实验结果表明:吸电子取代的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优于给电子基取代的化合物,特别含有3,4-二氯和间三氟甲基取代的化合物对A549的抗肿瘤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取代基,其中7d、7f、8d、9b和9f与对照品阿霉素活性相当。芳香胺取代的嘧啶喹啉酮盐酸盐目标产物对A549的抗增殖作用强于SMMC-7721和CT-26,对SMMC-7721的作用最差,其中9b和9f对A549的IC50低于对照品阿霉素。综上可知,将优势药效团氨基嘧啶替代氟喹诺酮的C-3羧基,构建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有利于提高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这也为研究氟喹诺酮抗肿瘤方面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郑新羽[4](2020)在《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的机会性病原体,可导致多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容易出现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引起的慢性感染往往伴随患者直至生命结束,引起极大比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细菌感染来说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然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和适应性耐药性,其引起的感染往往难以治疗耐药水平已随着抗菌剂的过度滥用快速发展。多粘菌素B(Polymyxin B,PB)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威胁生命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临床实践中的使用增加,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临床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DK2已经表现出对PB严重耐药,MIC=512 μg/mL。克服PB敏感性降低最快速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将PB与增敏剂组合使用,实现PB的活性增强。基于此,我们在严重耐药DK2菌株上,筛选了 1348种老药对PB的增敏活性,幸运的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氯硝柳胺对PB有显着的增敏活性,这是我们首次利用DK2菌株发现药物对PB的增敏作用。根据筛选得到的结果,我们分别开展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抑制作用研究以及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抑制作用研究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中,本论文采用棋盘实验在DK2菌株上测试了 19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对PB的增敏活性,得到12个具有增敏活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吉米沙星对PB增敏活性最优,实现PB的MIC从512ηg/mL降低至0.125μg/mL,降低了 4096倍。除吉米沙星外,司帕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沙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也表现出较优的增敏作用,均将PB的MIC降至敏感点2 μg/mL以下。此外,在吉米沙星和粘菌素的组合中也观察到增敏作用,将粘菌素的MIC从1024 μg/mL降低至4 μg/mL,降低了 256倍。除DK2菌株,我们采用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考察了吉米沙星和PB的药物组合在敏感菌株PAOl和中度耐药菌株MPAO1上的增敏活性,结果显示吉米沙星与PB的药物组合在PAOl菌株中增敏活性较弱,仅在8h时表现出增敏作用,在MPAO1菌株中未观察到增敏活性。最后,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结果显示吉米沙星能够增加DK2菌株和PAO1菌株细胞外膜的渗透性,在DK2菌株中吉米沙星表现出显着优于阳性对照EDTA增加细胞外膜渗透性的能力,支持了吉米沙星和PB的增敏组合在DK2菌株中的最佳抗菌活性,该实验说明吉米沙星通过增加细胞膜渗透性增大细菌对PB的摄取,部分解释了增敏机制。以上这些结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与PB组合用药治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同,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发现一类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其本身不影响DK2菌株的生长,同时能够显着增敏PB恢复对DK2菌株的敏感性。作为PB的增敏剂,氯硝柳胺仍存在增敏活性较弱、水溶性差、细胞毒性大、体内活性未知等不足,因此我们以氯硝柳胺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共设计合成得到38个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棋盘实验结果显示26个化合物对PB表现出增敏活性,19个化合物能将PB的MIC降低至耐药点8μg/mL以下,7个化合物能够将PB的MIC降低至敏感点2 μg/mL以下。我们得到增敏活性最优化合物B4,能在4μg/mL时将PB的MIC降至1 μg/mL,相比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增敏活性提高一倍。最优化合物B4对粘菌素的增敏活性也得到提升,在32 μg/mL时将粘菌素的MIC从1024 μg/mL降至1μg/mL,与相同浓度的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相比增敏活性提升了 8倍。除DK2菌株,我们采用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考察化合物B4与PB的药物组合在敏感菌株PAO1上的增敏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B4和PB的药物组合在PAO1菌株中的细菌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均表现出显着的生长抑制作用,该实验结果证实化合物B4相比氯硝柳胺在PAO1菌株上的增敏活性显着提高。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液体培养模型评价增敏组合的体内药效。线虫液体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B4与PB的药物组合对PAO1感染线虫具有极其显着的治疗作用,能够将PAO1感染线虫的生存曲线恢复至正常线虫水平,表现出良好药效。人肾细胞293T细胞毒实验结果显示,最优化合物B4与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相比,细胞毒性降低24.8倍。此外,我们发现化合物B4对DK2菌株和PAO1菌株中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C4-HSL的释放水平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在DK2菌株中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表明化合物B4对DK2菌株的群体感应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为DK2菌株的群体感应抑制剂,该结果也支持了化合物B4和PB的增敏组合在体外对DK2菌株中的最佳抗菌活性,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B4是具有潜力的多粘菌素B增敏剂,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以克服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多粘菌素B耐药性的价值。
周洲,蒋晓红,张龙涛,李正友,杨兴[5](2012)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感染症的防治中。为使养殖鱼类及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能够有效、迅速地得到治疗,并且在治疗后避免药物残留等问题出现,笔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及其药物代谢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刘莹,刘治军,傅得兴[6](2010)在《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文献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与儿童关节损伤之间的关系,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感染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收载的1960-2009年发表的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关节的影响和临床儿童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的观察研究,对研究和观察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幼年动物关节软骨、肌腱损伤,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此类药物在儿童感染治疗中与关节病变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大部分学者和医生支持在某些特定的感染性疾病中,根据情况可以给予儿童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某些儿童感染性疾病,但依然需要更多良好设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考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感染治疗中的安全性。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7](2009)在《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从1962年偶然发现第1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距今已近50年,随着新品种的不断问世,喹诺酮类药物已经成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粗略估计,全球已有超过8亿人接受过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早期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吡哌酸为代表,抗菌谱仅限于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无抗菌活性,而且血药浓度低、组织穿透力差,因此,临
刘莉莉[8](2008)在《草鱼体内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研究》文中提出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药物属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球菌以及淋球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某些衣原体、螺旋体、支原体和厌氧菌也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畜禽和水生动物的细菌等感染性疾病。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该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不但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一定危害,而且也直接影响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创汇、市场竞争力及社会效益等。因此对此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进行检测与监控势在必行。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草鱼肌肉中药物的提取、浓缩、净化等环节进行了筛选,并对流动相、检测器和检测波长等色谱条件进行了选择与优化,以甲磺酸达氟沙星作内标物,在国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草鱼肌肉组织中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HPLC-FLD多残留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以磷酸-乙腈作提取液,55℃真空旋转蒸发浓缩,用液-液萃取处理,正己烷脱脂净化,磷酸-乙腈作流动相,配备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80nm,发射波长450nm),在0.01-10μg/g范围内线性良好,提取回收率为79.89%~99.45%,方法回收率为97.60%-102.34%,日内变异系数在4%以内,日间变异系数在7%以内,检测限均为0.006μg/g。此方法的建立为开展上述药物在草鱼肌肉中的残留检测以及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采用所建立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对重庆市部分地区水产市场草鱼肌肉中的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的残留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重庆荣昌梅石坝鱼苗养殖场未检出阳性样品,北碚歇马农贸市场、长寿、潼南、万州和垫江水产市场检出有阳性样品,但阳性检出率低于8%,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表明以上地区在养殖草鱼上使用这3种药物较为规范。第三部分:采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草鱼肌肉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模拟水产养殖实际,将恩诺沙星制成药饵,以40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喂药饵,连用5天。分别于每天最后一次给药后3h及停药后3h,6h,12h,24h,48h,96h,144h,192h,240h,288h,384h,528h,720h,960h,1104h,1176h采样,每次采集鱼5尾,去鳞,沿背脊取肌肉(包括皮肤),处理样品,按HPLC-FLD检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在草鱼肌肉组织中的药-时数据均能较好地用二室模型拟合。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在草鱼肌肉组织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吸收半衰期)为7.085 h、183.606 h,Tmax(达峰时间)为5.635 h、4.498 h,Cmax(峰浓度)7.045μg/g、0.188μg/g,AUC(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66.045μg.h/g、30.927μg.h/g,VB(表观分布容积)为68.000 L/kg、0.918 L/kg,T2/2(消除半衰期)为86.265 h、3.281 h,CLB(体清除率)为0.546g/(kg.h)、0.194g/(kg.h)。恩诺沙星在草鱼肌肉组织中的消除时间较长,因此建议在水产养殖上,如果使用此药,则应适当延长其休药期,或者采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在本试验条件下,恩诺沙星对草鱼的休药期为36天:实际生产上,考虑到水温、水质、养鱼密度、摄入药饵的均匀性等因素,建议恩诺沙星在草鱼上的休药期为59天。
夏世文[9](2007)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喹诺酮类抗菌药属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更新很快,1979年合成诺氟沙星,随后又合成一系列含氟的新喹诺酮
吴光红[10](2007)在《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代谢动力学及其休药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的中华绒螯蟹已发展成为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大产业,名牌大闸蟹畅销国内外。但是,与此同时,中华绒螯蟹的质量安全也经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疾病暴发、兽药残留、种质退化的困扰。本工作侧重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使用恩诺沙星的使用问题,旨在对该药品在中华绒螯蟹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等喹诺酮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2)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3)水温对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4)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5)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使用修药期(withdrawal time)的研究。具体如下:1、建立了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残留量同时检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方法。考察了三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离与流动相组成、pH值及乙腈含量的关系,优化了色谱条件。中华绒螯蟹肝脏成分复杂,脂肪类化合物含量高,色素等干扰物质多,极易干扰目标物的检测。通过改进前处理过程,采用振荡萃取-浓缩-高速离心萃取的前处理过程,有效地减少了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和重复性良好,样品中三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回收率在73%~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01%~4.29%(n=5),最低检测限为10μg·kg-1。用该方法对肌肉注射给药后72小时内中华绒螯蟹肝脏组织进行检测,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环丙沙星都可以检测到,为弄清楚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分布、代谢的研究提供了检测方法。2、在17±2℃条件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肌肉注射每只蟹0.1 mL恩诺沙星(恩诺沙星原粉用双蒸水配成6.25 mg·mL-1)的药代动力学。中华绒螯蟹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血液中药物浓度很快达到峰值,并迅速向组织中分布,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代谢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5.29h,T1/2β92.42h,K210.078h-1,K120.048 h-1,K100.012h-1,AUC304.80μg·ml-1h-1,CLs0.016 L·kg-1h-1。药物在血液中的药时曲线方程为Cblood=6.68e-0.49t+3.38e-0.013t。在中华绒螯蟹的血液及肌肉、肝胰腺、鳃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代谢物环丙沙星残留,最低检测限为10μg·kg-1。3、研究在17、23和29℃水温下,恩诺沙星(ENR)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代谢规律和组织分布的影响。以3.0 mg·kg-1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给药,于给药后1、10 min及0.5、1、2、8、16、24、48、72和168 h取各组织样品,药物含量由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温度下,血淋巴和肌肉组织中ENR含量瞬时达到峰值,而肝脏中ENR含量则随给药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各组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血淋巴、肝脏、肌肉。水温23和29℃下,CIP含量及CIP与两种药物含量之比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脏、血淋巴、肌肉;各组织中CIP含量及CIP与两种药物含量之比与水温呈正相关。应用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3P97分析结果表明:肝脏组织中ENR的代谢规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给定3个温度下,吸收半衰期(分别为:1.81、0.97和0.14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40.27、60.57和37.59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2148.7、324.2和264.5μg·mL-1·h-1)与温度呈负相关,而总消除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分别是0.0014、0.0093和0.011 L·kg-1·h-1。4、研究了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实验结果显示:恩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1.0mg·mL-1)的蛋白结合率在13.0%~29.0%之间。实验测定的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浓度为64.0±0.3mg·mL-1,蛋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66.2KDa~97.1KDa之间,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在50.0~78.8%之间。实验结果认为,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50%左右的蛋白结合率能充分保证其药效的发挥,可以在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考虑使用。5、研究了单次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休药期。实验数据通过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在电脑上进行分析。中华绒螯蟹在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计算出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以Michaelis-Menten动力学理论作为基础,以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编写的3P97实用药动学计算程序计算出的参数作为条件,建立了利用迭代法推算渔药休药期的方案。并确定,中华绒螯蟹肌肉注射恩诺沙星的休药期定在600度日(天*℃)。综上所述,本文较系统研究了恩诺沙星应用于中华绒螯蟹的药物残留检测方法、代谢动力学、蛋白结合率,并确定了休药期,对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生产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实际效益显着。
二、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
1.1.1 恩诺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2 环丙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理作用 |
1.1.3 氧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4 诺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5 洛美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6 沙拉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7 培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2 喹诺酮药物特点 |
1.3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3.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1.3.3 液相色谱法(HPCL/UPLC) |
1.3.4 质谱法(MS)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UPLC-MS/MS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
2.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2.1.6 色谱和质谱条件 |
2.1.7 检测方法的考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母离子与定性、定量离子的确定 |
2.2.2 样品的确证 |
2.2.3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决定系数 |
2.2.4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
2.2.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讨论 |
2.3.1 UPLC-MS/MS检测参数的优化 |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市养殖水产品中七种QNs药物残留调查和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主要溶剂的配置 |
3.1.4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
3.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3.1.6 色谱和质谱条件 |
3.1.7 药物膳食摄入安全性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标准曲线和回收率 |
3.2.2 218批次水产品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3.1 其他地区水产品中喹诺酮药物残留现状 |
3.3.2 膳食摄入安全性评价 |
3.3.3 控制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4.1.2 实验主要仪器 |
4.1.3 主要溶剂的配置 |
4.1.4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
4.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4.1.6 液相与质谱的条件 |
4.1.7 消除常数和半衰期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标准曲线、回收率和离子色谱图 |
4.2.2 残留代谢规律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6-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6-无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及耐药机制 |
2 已上市6-无氟喹诺酮类药物 |
2.1 加雷沙星 |
2.2 奥泽沙星 |
2.3 奈诺沙星 |
3 在研6-无氟喹诺酮类药物 |
3.1 DX-619 |
3.2 PGE 9262932、PGE 4175997、PGE 9509924 |
4 前景及展望 |
(3)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史 |
1.2 喹诺酮类化合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
1.2.1 DNA拓扑异构酶和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1.2.2 喹诺酮类化合物抗菌作用靶点 |
1.2.3 喹诺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 |
1.3 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1.4 抗肿瘤作用靶点-蛋白酪氨酸激酶 |
1.4.1 蛋白酪氨酸激酶 |
1.4.2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1.4.3 嘧啶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1.5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的合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2.1 目标化合物乙酰环丙沙星C-3嘧啶衍生物的合成 |
2.2.2 目标化合物乙酰诺氟沙星C-3嘧啶衍生物的合成 |
2.2.3 目标化合物诺氟沙星C-3嘧啶盐酸盐衍生物的合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乙酰环丙沙星C-3嘧啶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2.3.2 乙酰诺氟沙星C-3嘧啶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2.3.3 诺氟沙星C-3嘧啶盐酸盐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2.3.4 6-氟-7-(4-乙酰哌嗪-1-基)-1-乙基-3-(((2-(对甲基苯基)氨基)-嘧啶-1-基)-4-氨基)-4-(1H)-喹啉酮(8h)单晶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肿瘤细胞株及来源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MTT法 |
3.2.2 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对体外细胞毒性考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4)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危害 |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
1.2.1 内在耐药性 |
1.2.2 获得性耐药性 |
1.2.3 适应性耐药性 |
1.3 革兰氏阴性菌现有研发药物研究进展 |
1.3.1 喹诺酮类抗菌剂 |
1.3.2 氨基糖苷类抗菌剂 |
1.3.3 碳青霉烯类抗菌剂 |
1.3.4 头孢菌素类抗菌剂 |
1.3.5 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剂 |
1.3.6 四环素类抗菌剂 |
1.3.7 β-内酰胺及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组合制剂 |
1.3.8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生物膜 |
1.4.1 绿脓菌素 |
1.4.2 鼠李糖脂 |
1.4.3 生物膜 |
1.5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1.6 增敏剂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
1.6.1 增敏剂的出现及发展 |
1.6.2 增敏剂与药物的组合用药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优势 |
1.7 运用“老药库”发现PB的增敏剂 |
1.7.1 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 |
1.7.2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1.7.3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7.4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
1.7.5 运用“老药库”发现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PB增敏剂 |
第二章 氟喹诺酮类药物增敏P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研究 |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策略 |
2.2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增敏剂的活性研究 |
2.2.1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DK2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及体外增敏活性测定 |
2.2.2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CL的增敏活性评价 |
2.2.3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其他铜绿假单胞菌株的体外增敏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 |
2.2.4 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 |
2.3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PB增敏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2.5 实验部分 |
2.5.1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
2.5.2 棋盘实验 |
2.5.3 时间动力学杀伤实验 |
2.5.4 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 |
第三章 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抑制作用研究 |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策略 |
3.2 基于氯硝柳胺结构的化合物设计 |
3.3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
3.4 化合物作为PB增敏剂的活性研究 |
3.4.1 化合物对DK2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及体外增敏活性测定 |
3.4.2 化合物水溶性测定 |
3.4.3 化合物人肾上皮细胞293T细胞毒性实验 |
3.4.4 化合物B4对PAO1的体外增敏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 |
3.4.5 化合物B4和多粘菌素B组合用药救治铜绿假单胞菌线虫感染实验 |
3.4.6 化合物B4对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C4-HSL的影响测定 |
3.5 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作为PB增敏剂的构效关系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3.7 实验部分 |
3.7.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3.7.2 药理实验部分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文章 |
已发表专利 |
致谢 |
附录一 |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概况 |
2 主要产品应用情况 |
2.1 恩诺沙星 |
2.2 诺氟沙星 |
2.3 环丙沙星 |
2.4 氟甲喹 |
3 展望 |
(8)草鱼体内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草鱼肌肉中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部分地区草鱼体内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草鱼肌肉组织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代谢动力学及其休药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
1 兽药残留与兽药应用 |
2 兽药残留的主要危害性 |
3 避免兽药残留的措施 |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及在水产业的应用 |
1 药代动力学原理 |
2 喹诺酮类药物简介及研究进展 |
3 药代动力学在水产业的应用 |
4 计算机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研究进展 |
1 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 |
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模型 |
3 药物与蛋白结合的研究方法 |
4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研究 |
5 药物与蛋白结合的研究前景 |
四、几种常见的休药期确定方法 |
1 休药期的定义 |
2 休药期的确定 |
3 几种药物的休药期研究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体内喹诺酮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色谱行为 |
2.2 工作曲线 |
2.3 回收率 |
2.4 精密度 |
2.5 分离条件的选择 |
2.6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7 样品分析 |
2.8 色谱条件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 |
2.2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分离与检测 |
2.3 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测定结果 |
2.4 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测定结果 |
2.5 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
3 讨论与分析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水温下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NR、CIP的色谱行为 |
2.2 不同水温条件对中华绒螯蟹代谢ENR的影响 |
2.3 不同水温下CIP含量及ENR的转化率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恩诺沙星标准曲线: |
2.2 透析平衡时间确定 |
2.3 恩诺沙星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
2.4 恩诺沙星与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
2.5 中华绒螯蟹血浆蛋白组分的研究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关于中华绒螯蟹使用恩诺沙星休药期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理论休药期计算原理和方法 |
2.2 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理论休药期 |
2.3 中华绒螯蟹的理论休药期计算软件开发 |
2.4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
2.5 中华绒螯蟹理论休药期测定组织的选取 |
2.6 养殖水温对确定中华绒螯蟹理论休药期的影响 |
2.7 休药期的其它表示方法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件:"渔药休药期计算软件"的技术实现 |
论文创新点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致谢 |
四、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陶威. 扬州大学, 2021(09)
- [2]6-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进展[J]. 陈虹彤,卢芸,李国庆,游雪甫,杨信怡.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1(01)
- [3]氟喹诺酮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孙姣姣. 河南大学, 2020(02)
- [4]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D]. 郑新羽.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J]. 周洲,蒋晓红,张龙涛,李正友,杨兴.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8)
- [6]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探讨[A]. 刘莹,刘治军,傅得兴. 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0
- [7]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09)
- [8]草鱼体内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研究[D]. 刘莉莉. 西南大学, 2008(09)
- [9]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J]. 夏世文. 儿科药学杂志, 2007(03)
- [10]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代谢动力学及其休药期研究[D]. 吴光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