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与遗民论文-杨凯芯

名士与遗民论文-杨凯芯

导读:本文包含了名士与遗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钱牧斋,创作者,钱谦益,《古今》

名士与遗民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芯[1](2019)在《《古今》:上海的名士和“遗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沦陷后的上海,《古今》的影响力不小。由于撰稿者名气颇大,外加杂志制作精良,《古今》成为不少刊物争相模仿的典范。[1]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份刊物的格调。为了追求优雅闲适的创作风格,摩登上海竟涌现出一批名士和遗民。新与旧,浮华与恬淡,激发出撞色效应。但是,这两种形象是伪装后的产物。真与假之间的裂隙,折射出《古今》创作者复杂的心态,还呈现出沦陷时期上海文坛独特的景观。有研究者认为,在国内、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沦陷时期,谈狐说鬼式的写作也算是一种沉默,(本文来源于《创作评谭》期刊2019年06期)

陈玮丽[2](2017)在《从“名士”到“遗民”——论张岱小品文中的冰雪之气》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涉猎从晚明的戏曲美术、花鸟虫鱼到江南园林、博物品茗,张岱用其丰富的才识和真情的审美意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晚明的社会百态和风俗世界画卷。经历亡国丧家之痛,从"名士"到"遗民"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他作品中寄情明洁、任性重情的"冰雪之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8期)

钱学薇[3](2017)在《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入清后追忆晚明的旧事旧物之作。展卷而览,尺幅之中牢笼了百态世相,方物风情、奇人异技、娱乐游戏......宛若一幅幅晚明的社会市井风俗画。虽事碎、人杂、篇散,却兼得名士之风流与市井之真趣,藏之有故国之思、蜀黎麦秀之悲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08期)

周海涛[4](2007)在《从“名士”到“遗民”》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易代,投影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不仅是身份的变迁,更是心灵的蜕变。他们生活于“新朝”,而心念旧朝,彰显人格的同时,呈现出情感的失衡。张岱以另一种人格挺立诠释和亲证了遗民的精神变迁和情感归宿,表征了遗民心态的复杂,以及此一沧桑境遇中人道的艰困和无奈。张岱年少时为“纨绔”子弟,生活奢华。中年以后,国家覆亡,“个人之梦”的破碎也带来“家国之梦”的沦丧。明代灭亡也意味着汉文化的衰落,张岱在“两梦”中运用“史笔”手法,曲折地表达了对汉文化的眷恋和哀悼。张岱推崇“冰雪之性”,但在亡国后没有“以身殉国”,而是“披发入山,呆呆为野人”,这既是他“权变”生死观的召唤,也是“《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的责任。他选择了修撰国史、发愤着书,用这种文化上的自挽和自励来“修史存明”。明代虽已灭亡,遗民们依然期待“中兴”,张岱也不例外。他以一种“好乱”、“嗜乱”的心理表达了对日渐稳定的清时局的害怕和不满。“中兴”的期待最终落空,反观自己“苟活”的选择,张岱难以释然,产生“失节”的梦魇。他忏悔、自责、放诞,“道德的正义”驱使其情感转向更大的悲怆——荒诞不经。明亡以后,很多思想家把亡国归罪于阳明“心学”,然而张岱却认为“心学”如“暗室一炬”。他推崇徐渭、李贽等人,批判程朱理学。张岱虽然深深地眷念故国,但他仍然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明王朝的得失。他认为明代中晚期的党社误国,并对崇祯皇帝加以批判。(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6-30)

马桂珍[5](2002)在《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文主要分叁部分对张岱散文中的双重人格作整体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名士风流,论述名士人格在张岱散文中的展示。 首先是对名士作了一个大致的界说,并勾勒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名士非一朝一夕有之,至魏晋始成规模。名士不仅是魏晋一个时代的荣光,从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灵运,这种真率、任情的名士风度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至晚明社会黑暗,国事日非,文人由抗争转为避世,以此消融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于是出现了以泰州学派为前锋,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旗帜,以袁宏道等人的风流自放为示范的名士群体。这一时期名士的独特性是:一方面继承了魏晋名士的任情旷达、宴游无拘的外在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晚明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意识高涨,又平添了市民阶层追求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情趣。从而将晚明时期的名士风度概括为:任情越俗、优雅从容、尚自然却功名、重市民情趣。 其次,分别从超世绝俗、自然尚真、市井情结、闲雅从容四个方面展示了张岱的名士人格。狂执怪诞的行为方式、不拘于俗的审美眼光、自出手眼的文学主张显示了张岱的超世绝俗;对情感之真的赞赏、对自然之美的珍爱、求真务确的史学创作显示了了张岱的自然尚真;对市井风情的描摹、通俗艺术的关注、诙谐幽默的散文风格显示了张岱的市井情结;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散文中诗境的构筑显示了张岱的闲雅从容。总之,张岱的思想自由而驳杂,有放浪脱俗,又有积极进取;有与市井文化靠拢的热情,又不失名士对闲情逸致的追求。这集中表现了张岱身上所具有的从魏晋以来的一以贯之的放荡不羁不拘于俗的个性与晚明时代大潮中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部分是遗民苦痛,论述遗民人格在张岱散文中的展示。 清兵入关,打破了晚明文人的清梦,张岱由钟鸣鼎食之家沦落为贫门寒户,名士风流已成追忆,张岱自觉地站到了遗民行列。因此本文首先是对遗民的内涵及历代遗民总貌作了简要地概括和梳理。明遗民是中国遗民史上的里程碑,这个群体的隐逸主调淡化,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异族入侵的亡国之痛被大大强化,与前代的遗民相比,他们更加理性地审视自身出处的选择,对自身价值、命运、对国家的出路作苦苦的探寻与深刻的反思。这些有关群体的阐述对理解作为明遗民个体的张岱是必要的。 其次,本文从超拔不群的遗民气节、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痴人说梦的人生悲剧叁个方面对张岱的遗民人格作了详尽的论述。张岱以自己超拔不群的遗民气 节树立了一座人格丰碑:他对忠义之士的赞赏,正是作为遗民张岱对自己命运的 自觉地选择,也是他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形象的画像;他的琴心剑气,散文中对松。 竹、梅品格的认同,以及忍辱偷生以待恢复的生死观,都显示了张岱崇高的遗民 人格。作为遗民中的优秀者,张岱还具有强烈的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文化自救 的根本在于着书立说,保存故国文化。所以,张岱的着书,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 精神上的自娱,而是基于留存明朝旧影挽救与承传汉文化的深层思考,这集中体 现了明清之际的群体意识,也是张岱悲痛生活体验的结果。为保存故国影象,发 扬故国文化,张岱以坚贞不屈的人格,作着拯救汉文化的不懈努力,但历史车轮 的滚滚前进和无可更改的现实注定了遗民的悲剧命运:故国风姿在现实与梦境中 的巨大对比,以及遗民在当世与后世的孤独处境,都说明这一切最终只能是痴人 说梦,聊以自慰罢了。扩而言之,这也是遗民群体的悲剧。 本文的最后是余论,主要对张岱的散文作了初步的历史定位。 张岱的散文,与公安、竟陵派抒写性灵的主张一脉相承,并作了合理的新变, 是性灵派在晚明的殿军,也是晚明个性张扬的启蒙思潮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余绪; 同时,张岱的散文中不仅保存着名士的自适自娱,更重要的是他将忧国忧民的民 族意识融会其中,并以此作为作品的底色,散文主旨也由个体的自娱转向对群体 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民族意识的复归。张岱散文中自适性灵和民族意识的双重 情绪,正是他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充分展示。 的确,张岱是明清之际文坛上的一个坐标式的人物。前期为放荡不羁的名士, 后期为有着黍离之悲的遗民,名士与遗民的双重人格使他的作品兼具风流得意与 惆怅苦痛两种不同的况味。作为晚明名士,他接受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洗 礼,自觉在文学中注入性灵之气,集公安、竟陵之大成;作为清初遗民,他以自 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一座人格丰碑,散文中笔挟风雷之气,并以此作为 汉文化自救的方式。可以说,张岱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精英文化与市民通俗文 化的结合,晚明人文主义与清初实学思潮的交融。言为心声,张岱的散文是他自 身人格的展示,因此,对张岱散文的研究,既是挖掘他的人格魁力的方式,也是(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4-26)

名士与遗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涉猎从晚明的戏曲美术、花鸟虫鱼到江南园林、博物品茗,张岱用其丰富的才识和真情的审美意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晚明的社会百态和风俗世界画卷。经历亡国丧家之痛,从"名士"到"遗民"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他作品中寄情明洁、任性重情的"冰雪之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士与遗民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凯芯.《古今》:上海的名士和“遗民”[J].创作评谭.2019

[2].陈玮丽.从“名士”到“遗民”——论张岱小品文中的冰雪之气[J].中国文艺家.2017

[3].钱学薇.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J].北方文学.2017

[4].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D].中南大学.2007

[5].马桂珍.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名士与遗民论文-杨凯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