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审认定部分农作物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侯旭光,张静,石海波,赵瑞霞,王凤英,慕宗杰,于伟卓[1](2021)在《内蒙古审(认)定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一步认识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明确玉米品质育种方向。【方法】搜集整理1980—2021年共计1 352个内蒙古审(认)定玉米品种信息,对2002—2021年有品质分析结果的1 115个粒用玉米品种的品质进行变化趋势和类型分布分析,并对其中973个信息完整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具有品质分析结果的1 115个粒用玉米品种中,达到优质或特殊用途玉米品种标准要求的416个、占37.31%;高淀粉玉米品种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达到最高,为74.44%。随年份更替,粒用玉米品种的容重、粗淀粉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趋势(P<0.05或P<0.01),年均提高量分别为0.733 g/L和0.176个百分点,粗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含量每年分别以0.040、0.029、0.002个百分点呈极显着下降趋势(P<0.01);高淀粉玉米品种占粒用玉米品种数的35.09%,且呈逐年快速增加趋势;容重与品质性状间关系受审(认)定或品质测定年份、生态类型区的影响很大,提高容重与提高籽粒品质性状间并无直接关系。【结论】玉米籽粒粗淀粉含量的提高以及粗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含量的降低与碳稀释效应有关;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将高产、抗病、抗倒伏和提高容重、降低籽粒含水率作为育种目标和品种审定关键指标,逐步提高我国玉米品种的商品品质。
都然[2](2021)在《产业扶贫中本土知识的向导作用 ——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本土知识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的视角》中阐述了国家推行的大型项目由于外部资本合理化导致项目的最终失败。而本研究中笤帚苗产业的成功之处在与对当地的本土知识给予了重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有关笤帚苗的本土知识。所以本研究通过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聚焦于本土知识在笤帚苗产业扶贫中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基于本土知识的产业扶贫项目能持续的包容的发展,实现普遍参与普遍受益,避免贫困户被边缘化。因此,在完成脱贫攻坚后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继续实施大型国家项目时更要注重本土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更多的将本土知识纳入到项目的设计及实施中。
莫瑶[3](2020)在《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核心性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发展现代种业,种业知识产权是关键,是现代种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在现代种业发展战略下,建立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大力提升植物新品种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对推动广西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升级、迅速增强广西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广西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式,以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分析得出广西的植物新品种权制度逐步完善,司法监管力度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手段逐步规范,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成效显着。其次,从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中总结出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目前存在的质与量均需提升,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权的维护和使用缺乏积极性、规范性,商业育种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企业育种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制度建设与监管服务不够到位五大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对国内两起典型的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得到广西要进一步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品种权人提高维权意识、勇于维权,提供专业化的法律咨询与服务三方面的启示。最后,针对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加强广西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即: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推进种业育种高质量发展,优化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授权品种结构,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有关的宣传培训与引导,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建设、加强第三方服务,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加大对种企的扶持力度。
周佳丽[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结构也不断变化,有机农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加之“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有机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环境压力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如何在满足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由于地缘、文化的相近,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特点尤为相似,蒙古国一直以“保护环境,保持食物自然的味道”这一理念开展生产生活活动、发展经济,该国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未受污染,生产的农产品拥有纯天然、有机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但有机农产品生产很少。本文以蒙古国主要农作物小麦生产省-达尔罕乌拉省作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作为普通农产品生产区,以小麦作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以蒙古国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有机小麦在成本收益、生产效率方面和内蒙古兴安盟在现代生产方式下生产的普通小麦有什么差别,从而从效率角度明确发展有机农业可能产生的损失,为我国明确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制定有机小麦进出口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视角,在分析内蒙古兴安盟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方式基础上,对比分析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与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生产效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DEA模型测度两地区样本农户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第一,蒙古国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偏有机生产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采用保护性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大多农户无化肥投入,为维持耕地生产力,采用休耕种植方式。而内蒙古兴安盟农户大多以追求产量为主,采用轮作种植方式,土地利用率较蒙古国达尔罕高。由于有机农业土地利用率低,农户有机生产理念不强,化肥投入多,内蒙古有机农业的发展时机还未成熟。第二,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亩均生产成本、亩均总收入和小麦亩均净利润均低于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蒙古国达尔罕小麦亩均生产成本、亩均总收入为72.35元、125.39元,分别较内蒙古兴安盟低264.39元、309.41元。第三,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生产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高于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其中,有机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平均水平是0.749,较普通小麦综合效率平均水平低9.08%。总的来看,由于蒙古国传统生产方式下有机小麦亩均总收入、亩均净利润和生产综合效率水平均低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小麦,即使有机小麦成本较普通小麦低,但损失的产量、效率可能使我国粮食数量安全受到威胁。加之,我国农作物生产成本高、有机农产品产量低、有机生产理念缺乏以及扶持力度弱,制约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产品需求应以国际市场供应为主,同时倡导科学生产理念,减少无效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搭建农户市场对接桥梁,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韩璐明[5](2020)在《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优化研究 ——蒙新农公司案例分析》文中提出良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产的科技贡献率高达30%以上。但目前新育成品种多以改良、模仿为主,尚未实现大规模品种换代;而且品种选育单位选育的优良品种多停留在品种登记上,多数选育单位没有能力进行大面积的品种繁育和推广应用,使得优良新品种作为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速度变慢。所以新品种需要通过农业推广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内蒙古蒙新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拥有较好的种质资源,更应重视新品种农业推广的工作,具有典型性。本文选取内蒙古蒙新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单个案例研究,试图探究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农业推广模式的优化问题,从而寻求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的推广模式的普适性。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农业推广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农业企业利用信息推广新品种的研究成果。以蒙新农种业公司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对比该公司的“企业+农户”、“企业+科技示范园+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三种不同的农业推广模式优势,发现从订单量的增加效果看,“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更好。之后分析三种农业推广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得出这三种推广模式在新品种推广的效果、示范园观摩效果、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农业种业企业自身的角度,对推进新品种农业推广模式优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便推动种业企业新品种的推广模式的优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李建军[6](2019)在《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制定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并推动其有效实施。内蒙古长期依靠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虽然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内蒙古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以期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发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但这些政策实施效果仍不明显。通过对2012年以来内蒙古出台的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落实调查和问题分析,借鉴先进省份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下一步改进优化的对策建议,对于内蒙古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改善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效果、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梳理分析,2012年至2018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制定了53项科技创新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政策类型看,以法律法规为主的环境型政策数量较多,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数量偏少,政策工具平衡性不强,政策内容偏向于强制或管理,缺少支持与服务。通过对内蒙古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政策主体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走访座谈,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宣传普及力度较弱、政策落实不到位、优惠政策兑现困难、配套程序不实不细等问题。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既有政策制定自身的因素,也有政策以外的环境因素,说明内蒙古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操作性还不强,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不相适应。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省份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益经验,本文认为内蒙古要做好政策本身的创新,应结合区情实际,针对瓶颈问题,在优化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建立协调机制、细化落实程序等保障政策有效实施。
付寿康[7](2018)在《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矛盾也在于资源。以生态与资源为中心,“富饶的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富饶的贫困”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富饶”的类型与层次多样。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富饶”的对象具体化为“碳”。从“碳”视角研究民族地区“碳资源富集”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探索“碳”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思考碳交易在民族地区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资源禀赋理论、“两山”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外部性理论、“两个共同”理论为指导。围绕碳贫困这个中心,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展开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生态保护正外部性与贫困问题之间关联的研究。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碳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握其中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已有研究与调研,对新概念“碳贫困”进行界定。以贫困发生率高与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碳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与不平等,以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从地区以及人的发展权利与能力角度,探讨“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情况下的致贫原因、致贫机理。提出碳贫困是一种间接贫困,并指出碳贫困的特点、类型与应用,思考碳交易减贫的新方式。以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和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为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案例。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六盘水市灰碳贫困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排放的测算,量化碳源,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化,提出六盘水市应对灰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的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储量的估算,量化碳汇量及其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正外部效应具体化,提出恩施州应对绿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思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灰碳贫困与绿碳贫困问题,即通过碳交易破解碳贫困。将碳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制度设计,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政府难以解决,解决不好的资源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而对碳交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总体上介绍世界碳排放市场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论证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探讨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最后,提出破解民族地区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耿仲钟[8](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韩冰[9](2017)在《基于信息管理的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及其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调节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因此,本文以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管理的视角,应用农业补贴相关理论和激励理论,进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效果的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对于客观认识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作用和缺陷,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3个方面。(1)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经验和当前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和韩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演变和具体操作方式,得出对我国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启示:一是不能孤立使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二是实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需要满足一系列隐含条件,三是要对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缺陷有清醒认识。对比我国情况,分析得出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应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合约治理,明确规定参加者的权利、条件和责任,限定政府补贴额度的上限和约束条件;同时,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棉花目标价格标准,加快建设棉花生产大数据系统和目标价格补贴管理信息系统,降低政策执行成本。(2)采用信息管理方法定量分析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对棉农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评价。通过对内地9省2160户棉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68户棉农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整理和加工,形成棉农生产行为数据集,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对新疆棉区和内地棉区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对影响新疆地区棉农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棉农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满意度较高,内地棉农减种和改种意愿显着高于新疆棉农,说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对于调整全国棉花种植结构,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生产是有效的。但是,新疆棉区植棉规模越大的农户对目标价格制定标准的满意度越低,不同植棉规模农户的植棉意愿并没有显着差别,表明棉花种植供给弹性较差,棉花生产在新疆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政策设计水平、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和补贴发放方式是影响棉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坚持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革试点,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科学设定政策目标、提高政府政策设计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方面发力。(3)构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生产优化模型,分析预测了短期和长期内不同情景下棉花目标价格变动对该地区棉花生产和种植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生产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加工,形成种植业生产数据集,应用实证数学规划模型方法,构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生产优化模型,模拟分析了短期和长期条件下棉花目标价格变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实现种植业收益最大化,短期内,随着目标价格水平下降,棉花种植规模减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增加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长期条件下棉花种植面积虽与玉米、小麦种植面积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但仍是新疆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但由于受到补贴上限的制约,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对棉农收益的保障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新疆地区植棉科技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同时配合采取其他非农途径,有效稳定农民收入水平。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以棉农生产行为数据集和种植业生产数据集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目标价格政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预测变动趋势,将信息管理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应用价值。(2)在空间维度,基于棉农数据信息对不同植棉区域和不同植棉规模棉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时间维度,分别模拟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生产短期情景和长期情景下的目标价格政策效果,丰富了对目标价格政策效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夏国华[10](2017)在《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近年来赤峰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赤峰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是解决赤峰市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的解决手段。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总结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系统介绍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三是全面评估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分析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并进行优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五是分析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六是探讨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策略和政策保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农科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抗灾能力弱;农牧业面源污染渐趋严重;资源条件约束日趋紧张,农牧业生产条件受到限制;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容乐观。(2)赤峰市还处于现代农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在:现代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很低,处于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现代农业产出水平较高,处于现代农业的基本实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低,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3)与全国、内蒙古自治区水平相比,赤峰市均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作物有6种:谷子、玉米、荞麦、马铃薯、烟叶、蔬菜,均具有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甜菜、莜麦、高粱、绿豆、荞麦、玉米,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莜麦、高粱、甜菜、绿豆、荞麦、玉米,同时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3种:谷子、玉米、荞麦。在赤峰市畜禽产品中,均具有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的畜禽有3种:驴、骡、肉牛,均具有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6种:牛皮、绵羊毛、羊绒、牛肉、禽蛋、禽肉,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10种:驴、骡、绵羊毛、牛皮、羊绒、绵羊皮、羊肉、禽蛋、牛肉、禽肉。(4)基于赤峰市优势农牧产品,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布局: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饲草饲料产业、特色农牧业产业。(5)赤峰市大部分区(旗、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平较差,特别是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林西县、元宝山区、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红山区这8个区(旗、县)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2014年国家公布的农业科技进步率56%低7个百分点。(7)赤峰市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预测了2020年赤峰市各区(旗、县)水资源的供需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仅有宁城县、林西县、元宝山区三个区县不缺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测算了赤峰市种植业产品的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及赤峰市畜禽产品的畜禽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畜禽产品产量比较优势、畜禽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赤峰市12个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探讨影响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C-D生产函数,评价了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
二、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审认定部分农作物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审认定部分农作物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审(认)定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品质分析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粒用玉米品种类型数量分布 |
2.2 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变化 |
2.3 不同生态类型区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变化 |
2.4 同一品种在不同省份试验品质测定结果差异 |
2.5 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2.5.1 不同年份审(认)定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2.5.2 不同熟期组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年份粒用玉米籽粒品质变化特征 |
3.2 不同类型粒用玉米品种的变化趋势 |
3.3 粒用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间关系 |
4 结论 |
(2)产业扶贫中本土知识的向导作用 ——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地研究法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有关贫困概念的研究综述 |
2.扶贫方式的相关文献概述 |
3.本土知识与内发型发展研究概述 |
(五)理论基础 |
1.内发型发展理论的定义 |
2.内发型发展理论的主张 |
3.内发型发展理论与社区社会工作 |
一、笤帚苗如何扶贫 |
(一)笤帚苗扶贫项目的政策缘起 |
(二)巴林左旗笤帚苗扶贫项目实践的概况 |
(三)笤帚苗产业带来的扶贫效应 |
1.经济效应 |
2.社会效益 |
3.文化效应 |
二、笤帚苗的本土知识 |
(一)笤帚苗种植与交换的本土知识 |
1.笤帚苗种植及制作 |
2.笤帚苗从社区交易到市场交易 |
(二)笤帚苗艺术的本土知识 |
1.笤帚苗手编技艺 |
2.笤帚苗种植与主产农作物的共生艺术 |
3.“甜杆”社交艺术 |
(三)笤帚苗的现代身份 |
1.笤帚苗—脱贫攻坚小主角 |
2.笤帚苗—产业符号 |
三、本土知识在扶贫中的作用 |
(一)内发型发展的起点—本土知识 |
(二)“造血式”扶贫的基础—本土知识 |
(三)本土知识—扩大内发型发展的辐射范围 |
(四)本土知识—拓展贫困地区农民的社会交往范围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阐释以及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植物新品种 |
2.1.2 植物新品种特征 |
2.1.3 植物新品种权 |
2.1.4 植物新品种权特征 |
2.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
2.2.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 |
2.2.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体系 |
2.2.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
3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 |
3.1 广西种业区位概况 |
3.1.1 自然环境优越 |
3.1.2 地缘条件优越 |
3.1.3 种质资源丰富 |
3.2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进展 |
3.2.1 品种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 |
3.2.2 司法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
3.2.3 行政执法手段逐步规范 |
3.2.4 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
3.3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成效 |
3.3.1 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总量增长迅速 |
3.3.2 科研院所及种企是申请及授权主体 |
3.3.3 植物新品种申请品种结构主要集中于水稻和玉米 |
3.3.4 植物新品种质与量居于全国中等行列 |
4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1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
4.1.1 质与量均需提升 |
4.1.2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品种结构不合理 |
4.1.3 品种权的维护和使用缺乏积极性、规范性 |
4.1.4 企业育种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
4.1.5 制度建设与监管服务不够到位 |
4.2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育种主体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
4.2.2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高远 |
4.2.3 政策导向影响育种人的育种决策 |
4.2.4 植物新品种相关制度不完善及缺乏第三方服务 |
5 典型侵权案例对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启示 |
5.1 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的表现形式 |
5.1.1 未经许可使用 |
5.1.2 植物繁殖材料重复使用 |
5.1.3 假冒授权品种使用 |
5.2 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典型侵权案例分析 |
5.2.1 “博ⅢA”“博Ⅲ优273”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 |
5.2.2 “三红蜜柚”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 |
5.3 典型侵权案例对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启示 |
5.3.1 进一步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 |
5.3.2 品种权人提高维权意识,勇于维权 |
5.3.3 提供专业化的法律咨询与服务 |
6 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对策 |
6.1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推进种业育种高质量发展 |
6.2 优化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授权品种结构 |
6.3 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有关的宣传培训与引导 |
6.4 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服务 |
6.5 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加大对种企的扶持力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
1.4.2 指标对比评价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生产模式研究 |
2.2 成本收益 |
2.3 生产效率及测算 |
2.4 文献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有机农产品 |
3.1.2 生产效率 |
3.2 理论基础 |
3.2.1 比较优势理论 |
3.2.2 投入产出理论 |
4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模式分析 |
4.1 小麦生产现状 |
4.2 小麦生产经营主体现状 |
4.3 禀赋特征与生产统计差异 |
4.4 小麦土地权利模式现状 |
4.5 小麦种植模式现状 |
5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5.1 生产成本分析 |
5.2 生产收益分析 |
5.3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成本收益对比 |
6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
6.1 DEA理论与基本原理 |
6.2 指标选取原则与变量选取 |
6.3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效率结果分析 |
7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基本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优化研究 ——蒙新农公司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
2.1.2 农业推广 |
2.1.3 农业推广模式 |
2.1.4 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创新扩散理论 |
2.2.2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
2.2.3 辐射带动理论 |
3 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的案例分析 |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案例企业的选取 |
3.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2 案例企业选取与介绍 |
3.2 蒙新农种业公司农业推广模式的实践成效分析 |
3.2.1 蒙新农种业公司基本情况 |
3.2.2 蒙新农公司新品种农业推广的优势分析 |
3.2.3 蒙新农种业公司新品种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
3.2.4 蒙新农种业公司新品种农业推广模式的实践成效 |
3.3 蒙新农种业公司三种新品种农业推广模式的对比分析 |
4 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存在问题 |
4.1 “企业+农户”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1 企业客户接受新品种意愿不强,推广成效不明显 |
4.1.2 企业合作的经销商缺少有效管理,降低农业推广的效果 |
4.2 “企业+科技示范园+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客户接受新模式程度低 |
4.2.2 企业科技示范园缺乏观摩作用 |
4.3 “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1 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性低 |
4.3.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足,互联网接受程度过低 |
5 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优化建议 |
5.1 “企业+农户”推广模式优化建议 |
5.1.1 增加示范户,加强与农户合作 |
5.1.2 企业与经销商共同发展 |
5.2 “企业+科技示范园+农户”模式优化建议 |
5.2.1 企业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建立专业培训平台 |
5.2.2 企业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
5.3 “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优化建议 |
5.3.1 企业储备高校人才,建立激励机制 |
5.3.2 企业提升信息技术,提供精准农业服务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科技创新 |
2.科技创新政策 |
3.政策实施 |
(二)理论基础 |
1.创新理论 |
2.政策执行理论 |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现状 |
(一)内蒙古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情况 |
1.政策体系 |
2.政策类型 |
(三)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情况 |
三、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2.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 |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政策宣传普及力度较弱 |
2.“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 |
3.激励政策兑现困难 |
4.配套政策不实不细且时间滞后 |
(二)原因分析 |
1.政策本身的操作性不强 |
2.政策制定的精准性不强 |
3.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难以支撑政策落地 |
4.企业的主体地位缺失 |
5.科技投入的规模小且效益不佳 |
6.创新型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
四、先进省份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启示 |
(一)经验总结 |
1.明确抓手,以超常规的手段推动工作开展 |
2.突出重点,确定创新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 |
3.挖掘资源,全方位搭建创新平台与载体 |
4.注重实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
5.释放活力,不断突破政策与体制的束缚 |
(二)对内蒙古的启示 |
1.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 |
2.充分挖掘科技创新资源要素 |
3.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队伍 |
4.切实发挥科技投入的效益 |
5.做好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 |
五、推进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本身的优化创新 |
1.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 |
2.加快建设优势特色的梯次人才队伍 |
3.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支撑能力 |
4.整合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研发机构 |
5.搭建立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
(二)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实施 |
1.完善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和部门间政策协同机制 |
2.深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 |
3.进一步细化并规范政策落实流程 |
4.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 |
5.加大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民族地区 |
(二)碳贫困 |
(三)碳交易 |
(四)绿色发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有关水贫困的研究 |
(二)从资源开发中人的权利能力视角解释贫困原因的研究 |
(三)有关碳源、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
(四)有关碳汇、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两山”理论 |
(三)自然资源禀赋论 |
(四)可行能力理论 |
(五)“两个共同”理论 |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况 |
(二)民族地区传统能源资源禀赋 |
(三)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 |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
(一)自然资源富集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
(二)生态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源: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 |
一、贵州六盘水市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
二、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影响 |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碳源分析 |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 |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
三、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 |
(一)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
(二)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测算 |
(三)六盘水市煤层气抽采与碳减排 |
四、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
五、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 |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应对策略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 |
一、湖北恩施州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
二、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益 |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种类 |
(二)林业碳汇与恩施州碳汇林 |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的外部性分析 |
三、恩施州碳储量的估算与价值量化 |
(一)恩施州碳储量估算 |
(二)恩施州碳储总量及其总价值的分析 |
(三)恩施州户用沼气碳汇效应与碳交易 |
四、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
五、恩施州绿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绿色发展困境 |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减贫应对策略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碳贫困的民族地区碳交易参与研究 |
一、世界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及发展概况 |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 |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
三、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 |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
四、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作用与意义 |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优化的要求 |
(二)民族地区挖掘生态正外部效益,碳汇资源变扶贫效益的需求. |
(三)民族地区减小碳排放负外部效应,共享资源开发利益的要求. |
五、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与案例 |
(一)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探索 |
(二)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成功案例 |
六、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基于湖北恩施州的调研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族地区碳交易破解碳贫困的基本路径 |
一、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 |
二、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三、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
四、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 |
五、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
六、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
附录B:生物量和蓄积量转换模型参数表 |
附录C:农作物根冠比、含碳量、水分系数和经济系数 |
附录D:碳排放系数及折标煤系数 |
附录E:六盘水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的调研提纲 |
附录F:碳汇林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
附录G:户用沼气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
致谢 |
(8)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
10.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11.1 主要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信息管理的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2.1 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主要做法 |
2.1.1 美国 |
2.1.2 日本 |
2.1.3 韩国 |
2.2 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借鉴和启示 |
2.2.1 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
2.2.2 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现状 |
3.1 政策实施背景 |
3.1.1 棉花产业亟待解决延续发展难题 |
3.1.2 目标价格政策作用机制决定其是破解棉花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
3.2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实施情况 |
3.2.1 新疆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
3.2.2 内地9省棉花目标价格定额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
3.3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执行取得的进展 |
3.3.1 试点区补贴方案得以优化 |
3.3.2 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补贴效果大小不一 |
3.3.3 试点区棉花生产结构有所优化,加速棉花生产方式的转变 |
3.3.4 加速国内棉花产业向新疆转移 |
3.3.5 政策试点区棉农品质意识有所增强,原棉品质有所提高 |
3.4 政策执行中发现的问题 |
3.4.1 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
3.4.2 补贴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增强 |
3.4.3 目标价格制定标准不明确 |
3.4.4 简单取消临时收储,缺少应急措施 |
3.5 政策实施的制约因素 |
3.5.1 缺少系统性、长效性配套机制 |
3.5.2 植棉成本高,影响补贴效果 |
3.5.3 植棉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棉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
3.5.4 存在实际执行与政策规定出现偏差的现象,农民收益未能达到预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棉农生产行为数据集的目标价格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整合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整合 |
4.2 分析方法的选择 |
4.3 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4.3.1 政策试点区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4.3.2 内地棉区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4.4 政策试点区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4.4.1 满意度指标的选择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种植业生产数据集的目标价格政策效果模拟分析 |
5.1 数据说明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整合 |
5.2 模拟研究的基本思路 |
5.2.1 模型的选择 |
5.2.2 模拟分析的总体思路 |
5.3 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5.3.2 模型的基本结构 |
5.3.3 模型的情景设置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短期情景下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下降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
5.4.2 长期条件下不同政策情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对试点区种植结构调整有效 |
6.1.2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对农民收益保障能力有限 |
6.1.3 目标价格政策补贴效率随补贴额度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特点 |
6.1.4 政策设计、配套措施和补贴发放方式是影响试点区棉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6.1.5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对农户决策行为的引导功能并不显着 |
6.2 改进和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建议 |
6.2.1 坚持并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革试点 |
6.2.2 优化试点区棉花目标价格政策顶层设计 |
6.2.3 完善试点区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实施方案 |
6.2.4 重视对内地优质产棉区的政策支持 |
6.2.5 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
1.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赤峰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 |
1.3.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1.3.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水平研究 |
1.3.4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研究 |
1.3.5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小结 |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
2.1.2 现代农业特征和理念 |
2.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分析 |
2.1.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区位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2.2.5 产业结构理论 |
2.2.6 产业组织理论 |
2.2.7 技术进步理论 |
2.2.8 经济增长理论 |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2.3.1 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2 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3 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4 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1 发展了大批商业化的家庭农场 |
3.1.2 政府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
3.1.3 成熟的农业服务体系 |
3.1.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高 |
3.1.5 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 |
3.1.6 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
3.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1 注重发展“特色农庄”和“一村一品”农业模式 |
3.2.2 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 |
3.2.3 健全的农业协作组织 |
3.2.4 完善的农业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体系 |
3.2.5 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与农协金融紧密联系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
3.2.6 优良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
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3.1 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3.3.2 重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
3.3.3 重视发展“生态村庄”农业模式 |
3.3.4 注重农业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
3.3.5 注重建设农业培训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一体化体系 |
3.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4.1 广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 |
3.4.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能农业 |
3.4.3 农业科研投入大,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 |
3.4.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多、参与主体多 |
3.4.5 注重发展“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
3.5 国外成功经验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3.5.1 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至关重要 |
3.5.2 开展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
3.5.3 金融资本支持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
3.5.4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
3.5.5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3.5.6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
3.5.7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赤峰市基本情况 |
4.1.1 交通区位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文化历史 |
4.1.4 经济概况 |
4.1.5 矿产资源 |
4.2 赤峰市农牧业资源概况 |
4.2.1 气候资源 |
4.2.2 温泉、冷泉资源 |
4.2.3 森林资源 |
4.2.4 草场资源 |
4.2.5 河流水文资源 |
4.2.6 土壤资源及耕地类型 |
4.2.7 野生植物、畜种资源 |
4.2.8 农作物品种资源 |
4.3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
4.3.1 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
4.3.2 农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
4.3.3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已经确立 |
4.3.4 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
4.3.5 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
4.3.6 动物疫病防治成效显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
4.3.7 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建立,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
4.3.8 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4.4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
4.4.1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
4.4.2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优势 |
4.5 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5.1 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 |
4.5.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 |
4.5.3 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
4.5.4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
4.5.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4.5.6 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
4.6 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6.1 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4.6.2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5.1 评价方法 |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指标选取 |
5.2.3 指标解释 |
5.3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5.3.1 层次分析法(AHP) |
5.3.2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4.1 评价结果 |
5.4.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 |
5.4.3 结论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布局 |
6.1 赤峰市农牧产品产量构成——外部对比分析 |
6.1.1 赤峰市种植业产量构成 |
6.1.2 赤峰市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
6.2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评价 |
6.2.1 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
6.2.2 畜禽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
6.2.3 赤峰市种植业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
6.2.4 赤峰市畜禽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
6.3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牧产品生产情况——内部对比分析 |
6.3.1 赤峰市各区(旗、县)种植业产品生产情况 |
6.3.2 赤峰市各区(旗、县)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
6.4 基于优势农牧产品的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 |
6.4.1 粮食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2 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3 畜禽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4 饲草饲料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5 特色农牧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5 小结 |
第七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
7.1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分析 |
7.1.1 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的因子分析 |
7.1.2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分析 |
7.1.3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
7.2 赤峰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分析 |
7.2.1 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
7.2.2 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7.3 赤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
7.3.1 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
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7.3.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 |
7.3.4 2013 年赤峰市用水情况分析 |
7.3.5 2020 年赤峰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策略及保障措施 |
8.1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想 |
8.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
8.2.1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模式 |
8.2.2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
8.2.3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农业模式 |
8.2.4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
8.2.5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
8.3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
8.3.1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
8.3.2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
8.3.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
8.3.4 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
8.3.5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
8.3.6 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和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保障能力 |
8.3.7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8.3.8 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
8.3.9 强化农牧业面源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 |
8.3.10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农牧业对外开放水平 |
8.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8.4.1 深化农村牧区、农牧场和农牧业改革 |
8.4.2 建立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8.4.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
8.4.4 强化依法治农治牧 |
8.4.5 实行目标化管理和差异化考核 |
8.4.6 构建完善现代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 |
8.5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9.3.1 不足之处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审认定部分农作物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审(认)定粒用玉米品种籽粒品质分析[J]. 侯旭光,张静,石海波,赵瑞霞,王凤英,慕宗杰,于伟卓.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产业扶贫中本土知识的向导作用 ——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例[D]. 都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广西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莫瑶. 广西大学, 2020(07)
- [4]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D]. 周佳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农业种业企业新品种推广模式优化研究 ——蒙新农公司案例分析[D]. 韩璐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7]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D]. 付寿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9]基于信息管理的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及其效果研究[D]. 韩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10]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夏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