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口拦门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浑浊带,潮滩演变,滩槽水沙交换
河口拦门沙论文文献综述
刘帅[1](2019)在《河口拦门沙潮滩演变与水沙交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是陆海交互作用的前缘地带,在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滩槽泥沙交换过程复杂,滩涂演变迅速。研究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滩槽泥沙交换规律,对于探求最大浑浊带及其潮滩系统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长江口范围内众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口水沙运动、沉积地貌和潮滩演变造成了巨大影响。本研究通过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实测水沙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的结合分析,尝试给出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不同类型潮滩与周边水域的水沙交换特征、过程与模式。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口拦门沙区域潮滩在近30年间总面积增加了一倍,大型工程在潮滩淤涨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近30年(1988-2017年)间的遥感数据分析得到,长江口拦门沙区域潮滩面积的整体变化为:低潮位(128-153 cm)下的潮滩总面积增加619 km2;高潮位(387-406 cm)下的潮滩总面积增加447 km2。顾园沙、崇明东滩、横沙、九段沙和南汇东滩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顾园沙高程较低,在高潮位下仍处于淹没状态,顾园沙周边尚无大型工程,其演变过程更接近自然条件,30年间顾园沙整体表现为向西南方向淤涨。崇明东滩、横沙、九段沙和南汇东滩在局地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淤涨速率已被改变。南汇东滩面积增加最多,共增加210km2;九段沙的面积变化幅度最大,较1988年增长10倍。在潮滩淤涨的同时,潮间带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横沙潮间带在30年间面积增长4.5倍,南汇东滩潮间带变化呈现出“大-小-大”的现象,在近10年面积增长6.6倍,且集中在促淤围垦工程区域。崇明东滩、横沙和南汇东滩的演变主要由圈围工程引起;九段沙的淤涨速率由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修建而明显加快。(2)潮控汊道发育的潮滩在自然状态下的水沙交换频繁,北港和南槽与周边潮滩在大、小潮期间均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工程影响下北槽与浅滩间的水沙交换主要发生在大潮期间。根据长江口浑浊带的水沙观测数据分析,对位于北支潮控汊道的顾园沙周边水域和径潮流共同控制汊道(北港、北槽、南槽)的滩槽水沙交换进行研究,发现:顾园沙周边水域最大含沙量出现在西侧北支水域,悬沙粒度表现为“大潮北支口内粗于口外,小潮北支口外粗于口内”,受潮动力强弱影响明显;滩槽水沙交换方面,南侧水域向滩输沙最强,北侧次之,西侧最小。北港、北槽、南槽叁条同处径潮流共同控制水域汊道在大潮期间均存在与附近浅滩间的滩槽水沙交换,但小潮期间交换较弱。北港口门水域在大潮期间与两侧浅滩的水沙交换强度较弱,底层水沙向横沙浅滩输移,在小潮期间水沙净向海输移;大小潮期间,北港口外水沙净向横沙浅滩输移。北槽受到深水航道工程影响,与两侧浅滩的滩槽水沙交换主要发生在大潮期间;南侧在大潮期间水沙由九段沙净向北槽输移,北侧水体与横沙浅滩存在水体交换,出现垂向余环流,泥沙交换则发生在底层水体;小潮期间北槽与两侧浅滩无明显水沙交换过程。南槽与南汇东滩之间的滩槽水沙交换在大、小潮期间均明显存在。(3)径潮流共同控制水域通过实测和遥感手段研究得到,在大潮各阶段和小潮涨落潮初期均存在表层滩槽水沙交换现象。本文创新地将野外实测相同潮型下的表层水动力与遥感影像获取的悬沙信息相结合,在径潮流共同控制水域开展表层滩槽水沙交换研究。径潮流共同控制水域表层悬沙浓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滩高槽低”的分布格局。北港、北槽、南槽与附近浅滩间的表层水沙交换在不同潮汐阶段表现形式各异。北港与横沙浅滩之间,在大潮涨急、转流和小潮涨潮初期,存在“由槽向滩”的表层水沙交换现象。北槽与横沙在大潮涨潮和小潮涨、落潮初期的表层滩槽水沙交换表现为“由槽向滩”;北槽中段与九段沙的表层水沙交换在涨潮初期和落潮均表现为“由滩向槽”,在大潮涨潮中后期“由槽向滩”。南槽与南汇东滩之间的表层水沙交换,在大潮期间和小潮的涨落潮初期均表现为“涨潮由槽向滩,落潮由滩向槽”。综上,本文研究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滩的多年演变特性及其滩槽水沙交换特征,并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水沙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得到的认识可以对长江口潮滩演变、浑浊带滩槽水沙交换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可锋,陆培东,王乃瑞[2](2017)在《整治工程影响下的河口拦门沙航道回淤特征及成因——以射阳港航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时期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的回淤分布特征;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射阳河口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水流、含沙量特征;探讨了射阳港拦门沙航道淤积的泥沙来源和淤积成因。研究表明:航道开挖后沿程普遍淤积,尤其是口门及堤根区段航道淤积严重。导致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为:有掩护航道内涨潮流速大、落潮流速小,口门外高含沙量水体进入航道后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导致航道内普遍淤积;口门内2 km范围内回淤较大是由于越堤流输沙和口门内侧涨潮期间存在明显回流;导堤根部航道段回淤较大是由于射阳河与黄沙港河汇流后河道放宽,落潮期间出河口的水体挟沙力突然降低。(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2期)
陈可锋,陆培东,王艳红,曾成杰[3](2016)在《河口拦门沙航道整治方案及效果研究——以射阳河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回淤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二期不同整治方案建设后的水流、含沙量及淤积分布特征,论证了不同方案的整治效果。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由于导堤为潜堤,受越堤水流、口门回流等影响,一期工程建设后航道沿程普遍淤积。在一期导堤的基础上将导堤加高后有利于减小口门段航道淤积;将导堤延长后,淤积最严重的部位年淤强度有所减小,但在新的口门附近航道淤积仍然较严重;将口门宽度缩窄后,口门附近的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幅度有限;在航道内增加丁坝后,口门段泥沙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对改善中段航道淤积有限。(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徐丛亮,谷硕,刘喆,张楠楠,俞磊[4](2016)在《黄河调水调沙14a来河口拦门沙形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10期)
刘锋,谭超,刘坤松,陈晖,杨清书[5](2015)在《大规模围垦后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填海是海岸带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严重干扰了海岸带自然发育演变过程,其对近岸沉积地貌的影响作用已成为国际围填海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珠江叁角洲来说,海岸带围垦成为开拓空间的重要手段。对珠江最大的入海口——磨刀门河口的大规模口门围垦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河口由内海区变为受人工导堤控制的河道,口门迅速向海延伸,河口拦门沙处于不断调整状态。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1994、2000、2005和2008年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口门大规模围垦后河口拦门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4—2000年拦门沙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拦门沙顶端淤高,而深槽呈冲刷状态,西汊和东汊冲刷强度最大;2000—2005年东汊和西汊冲刷明显,向海延伸,且走向向西偏转,而西侧拦门沙呈现淤积,受波浪作用改造影响,拦门沙外坡呈现冲刷状态;2005—2008年东汊、西汊继续保持冲刷,向海延伸,且走向基本稳定,变幅较小。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的演变受到河口动力特别是径流动力和波浪动力的影响,洪季径流动力占主导,拦门沙向海推进,而枯季波浪动力对拦门沙的塑造作用显着,拦门沙外坡受到冲刷,泥沙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向西南输运,导致拦门沙沉积中心向西南转移。(本文来源于《“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期刊2015-10-26)
陈勇,何中发,黎兵,杨丽君,张金华[6](2015)在《长江河口拦门沙河段滩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江河口实测1958-2013年水下地形数据,基于ArcGIS技术和DSAS软件分析了拦门沙河段滩涂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口重大工程建设、流域来沙状态对滩涂资源的变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58-2013年,长江河口滩涂资源总量略有下降,但最近十年趋于稳定,维持在2 350km2左右。(2)长江河口潮滩-5m等深线以下已经出现侵蚀,垂向侵蚀速率为达7.3cm/a;(3)近10多年流域来沙剧烈下降对潮下带0~-5m区域的滩涂资源淤涨产生了显着负面影响,而河口重大工程建设则是近年来0m以上滩涂逆势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左利钦,陆永军,季荣耀[7](2014)在《浙江南部淤泥质海岸河口拦门沙航道泥沙回淤规律——以鳌江河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鳌江口为例,通过试挖槽实测资料分析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浙江南部淤泥质强潮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及航道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研究表明,因河口迅速展宽,水流扩散,输沙能力不断减弱,河口区的最大浑浊带为拦门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泥沙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拦门沙浅段.拦门沙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为:航槽回淤主要发生在风浪天,台风期发生骤淤,无风天航槽泥沙淤积较少.回淤的泥沙主要是滩面泥沙在风浪作用下的局部搬运.风浪过后,挖槽内发生"冲刷"现象,主要是由于浮泥密实造成的.通过与天津港等淤泥质海岸台风期骤淤的对比分析,认为较强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鳌江口骤淤的主要原因,在动力较强的淤泥质海岸骤淤强度较大.此外,还探讨了该类河口拦门沙的治理思路.(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凤珍,盛军,姜晓均,张昌宏[8](2013)在《河口拦门沙段航槽回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湾地区航道开挖后,航槽内水流强度往往会降低,引起泥沙回淤。本文以铁山港区深水航道为例,利用水槽试验研究沙质海岸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推移质运动对航槽回淤的影响,得出了航槽回淤量与航道边坡、滩面水深、波浪情况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该深水航道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水务》期刊2013年04期)
周淑娟,官建,周茜[9](2013)在《黄河河口拦门沙情况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水沙注入渤海,由于受潮汐顶托和水流扩散影响,能量锐减,同时由于咸淡水混合、泥沙絮凝的作用而加速沉积形成拦门沙。拦门沙一旦形成,就像一道拦河潜坝横亘在河口附近,不仅对河道泄洪排沙不利,也是造成入海流路摆动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拦门沙形成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以后治理河口拦门沙提供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期刊2013-11-26)
盛军,张昌宏[10](2013)在《河口拦门沙段航槽回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湾地区航道开挖后,航槽内水流强度往往会降低,引起泥沙回淤。以某深水航道为例,利用水槽试验研究沙质海岸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推移质运动对航槽回淤的影响,得出了航槽回淤量与航道边坡、滩面水深、波浪情况的关系,提出适用于该深水航道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可供其他相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3年10期)
河口拦门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不同时期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的回淤分布特征;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射阳河口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水流、含沙量特征;探讨了射阳港拦门沙航道淤积的泥沙来源和淤积成因。研究表明:航道开挖后沿程普遍淤积,尤其是口门及堤根区段航道淤积严重。导致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为:有掩护航道内涨潮流速大、落潮流速小,口门外高含沙量水体进入航道后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导致航道内普遍淤积;口门内2 km范围内回淤较大是由于越堤流输沙和口门内侧涨潮期间存在明显回流;导堤根部航道段回淤较大是由于射阳河与黄沙港河汇流后河道放宽,落潮期间出河口的水体挟沙力突然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口拦门沙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帅.河口拦门沙潮滩演变与水沙交换特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陈可锋,陆培东,王乃瑞.整治工程影响下的河口拦门沙航道回淤特征及成因——以射阳港航道为例[J].水科学进展.2017
[3].陈可锋,陆培东,王艳红,曾成杰.河口拦门沙航道整治方案及效果研究——以射阳河口为例[J].海洋工程.2016
[4].徐丛亮,谷硕,刘喆,张楠楠,俞磊.黄河调水调沙14a来河口拦门沙形态变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6
[5].刘锋,谭超,刘坤松,陈晖,杨清书.大规模围垦后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研究[C].“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2015
[6].陈勇,何中发,黎兵,杨丽君,张金华.长江河口拦门沙河段滩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海洋学报.2015
[7].左利钦,陆永军,季荣耀.浙江南部淤泥质海岸河口拦门沙航道泥沙回淤规律——以鳌江河口为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
[8].李凤珍,盛军,姜晓均,张昌宏.河口拦门沙段航槽回淤试验研究[J].上海水务.2013
[9].周淑娟,官建,周茜.黄河河口拦门沙情况简析[C].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2013
[10].盛军,张昌宏.河口拦门沙段航槽回淤试验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