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结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
土壤结皮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娟,张莉,张紫萍,王冬,李英年[1](2019)在《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叁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以苔藓结皮为主,其优势种为土生对齿藓。原生植被至轻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无显着变化。至中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容重无显着变化,其盖度、厚度分别较轻度退化样地分别下降74.85%,35.49%(p<0.05)。至重度阶段,生物结皮完全消失。(2)生物结皮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无显着影响。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0.20,0.22 mm/s,二者稳定入渗速率均为0.03 mm/s;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1.79,1.78 mm/d。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其他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郭忠录,蔡崇法[2](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Space和HistCite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CiteSpace和HistCite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生物土壤结皮领域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文章数量、主题词及团队的分析,梳理国内外生物土壤结皮研究总体态势。研究结果有:1)生物土壤结皮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和中国发文量名列前2位,国内排前2位的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2000年后文献呈激增趋势,2011年后国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生物结皮组成、演替、季节变化及对碳氮循环、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对干扰的响应是研究热点和重点。3)国内生物土壤结皮研究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荣为核心的团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张元明研究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允格团队和卜崇峰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形成了以刘永定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等,且李新荣、张元明和赵允格3大团队之间有较强的合作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健,徐明,邹晓,许明祥[3](2019)在《不同土壤和植被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物组分,对该区域生态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种土壤(黄绵土和风沙土)和3种植被(长芒草、油蒿和小叶杨群落,以农田为对照)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结皮层与结皮下层0-10 cm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2)3种植物群落生境下结皮层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着,表明结皮层内生物结皮生态功能作用是结皮层土壤性质的主导影响因素;(3)3种植物群落生境0-1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如C、N、C/N、Mg、Mn、δ~(13)C和δ~(15)N等指标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风沙土油蒿和小叶杨群落生境下所有调查的土壤性质指标间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样地间0-10 cm土层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土壤类型自身特性的影响;(4)不同植被和土壤生境下的结皮层和0-10 cm样品间的空间排序分异明显,表明土壤性质间的差异依赖于生境下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结皮、土壤类型和植被是预测该区域表层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立恒,李昌龙,姜生秀,吴昊,李德禄[4](2019)在《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过程,以梭梭林下不同类型结皮下样地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分别对无结皮(NSC)、物理结皮(PSC)和生物结皮(BSC)样地0~0.5、0.5~10、1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进行采集,并对各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分析对比2种结皮发育对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物理结皮与无结皮样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幅度都较大,但略低于无结皮样地。而20~6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较小,无结皮样地长期保持在1.0%~1.3%,物理结皮样地长期保持在0.6%~1.1%之间,显着<无结皮样地(P<0.05),深层土壤渐趋干化。2)生物结皮样地只有0~1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较大,而10~6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都较小,长期维持在0.4%~0.8%,土壤严重趋于干化。3)由于生物结皮对入渗水分的截留和阻碍作用,0~0.5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无结皮和物理结皮样地(P<0.05);而0.5~20 cm土层显着低于无结皮和物理结皮样地(P<0.05);同时,20~60 cm土层略<物理结皮样地,且显着<无结皮样地(P<0.05)。由此可见,相对于无结皮样地,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的覆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二者的存在不利于水分入渗,并使深层土壤渐趋干化。(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小赟,王琦,张登奎,赵晓乐,赵武成[5](2019)在《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红豆草根系和根瘤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为寻求垄沟集雨种植适宜覆盖材料,探究生物炭土壤结皮增产机理,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垄覆盖材料和不同沟垄比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根系特征值(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瘤特征值(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草根系和根瘤集中分布于表层(0~20cm)土壤,红豆草根系特征值和根瘤特征值随垄宽度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沟边的根系和根瘤特征值明显大于沟中。与对照相比,土垄、玉米秸秆炭垄和牛粪炭垄的红豆草总根干重分别增加18%,113%和56%,总根瘤数分别增加180%,860%和313%,总根瘤重分别增加86%,489%和198%;但红豆草总根长分别减少37%,33%和27%,总根表面积分别减少53%,27%和44%,总根体积分别减少54%,14%和34%。适宜土壤湿度促进红豆草根干重、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提高;适宜土壤水分胁迫有利于红豆草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秦福雯,康濒月,姜风岩,徐恒康,周华坤[6](2019)在《生物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高寒草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产生和发育演替对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共有22种PLFA,可表征7种微生物类群,其中常见细菌和真菌是主导微生物。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结皮的产生和演替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冗余(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生物量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真菌生物量与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放线菌生物量与全磷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可见,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艾雪,陈周杰,窦筱艳,杨永顺[7](2019)在《沙漠土壤结皮中寡营养细菌及其在固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土地沙漠化扩展,其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问题,生物结皮是防治、改善土壤沙漠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细菌尤其是寡营养细菌在早期生物结皮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寡营养细菌能够在高温、干旱、强烈的紫外照射等极端环境下生存,其产生的胞外多糖能有效地将松散的土粒与粘性附属物的菌体黏结在一起,为有效恢复生物结皮、修复受损沙地提供新的方法,从而达到改良和治理沙漠化土地的目的。综述了沙漠土壤中寡营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固沙机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张建国,李红伟,李雅菲,李雨诺,马悦[8](2019)在《土壤盐结皮人工培育及其破损程度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发育,对地表土壤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外力对盐结皮的机械破损干扰现象普遍存在。该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风沙土为例,通过室内试验利用不同矿化度(5、10、20和30 g/L)的不同盐溶液(NaCl、Na_2SO_4、CaCl_2、KCl)模拟咸水灌溉下盐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根据盐结皮理化性质确定了其最适人工培育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盐结皮不同破损程度(破损100%、破损50%、破损25%和无破损)影响下的土壤蒸发过程。结果表明:盐结皮的硬度、抗剪切力、pH值和电导率通常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采用30g/LNaCl溶液培养盐结皮厚度和硬度均较大;土壤日蒸发量随盐结皮破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灌水天数呈递减趋势;土壤累积蒸发量随灌水天数以及破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盐结皮破损100%的土壤日蒸发量和累积蒸发量与其他各处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盐结皮对土壤蒸发的累积蒸发抑制效率随灌水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随破损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盐结皮无破损处理的累积蒸发抑制效率最高达58.84%,而破损50%的处理最大仅为30.20%。总之,土壤盐结皮的人工培育在方法上是可行的,其对土壤水分蒸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破损程度对蒸发过程具有显着影响。这对于揭示干旱半干旱区盐渍土壤水文过程和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9](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退化高寒草原常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作用。以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样方内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将所有样方分为4个类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0-10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结皮由藻结皮向苔藓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植物占比上升,莎草科植物和杂类草占比下降,而豆科植物占比无显着变化。(2)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最高,溚草(Koeleria Pers.)、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矮火绒(Leontopodium nanum)是主要的优势物种。(3)生物结皮盖度与植被盖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4)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增加了禾本科植物比例,减少了杂类草比例,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高度和生物量。(5)无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下0-10 cm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显着(P<0.05),而土壤全磷、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无显着变化。由此可见,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下,生物结皮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进一步探明其生态作用,以发挥其在退化草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贾丽娟[10](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中解磷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荒漠化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陆地。在中国,内蒙古是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省区之一。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荒漠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景观之一,在荒漠化遏制、植被恢复和荒漠生态系统稳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SCs中缺乏磷,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的含量也较低。BAP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 BSCs 的形成和发育。解磷微生物(Phosphorus-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PSM)在驱动磷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对BSCs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目前,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根际土中,而缺乏BSCs中解磷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其对BSCs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和作用也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内蒙古荒漠不同类型BSCs,以高通量二代测序和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对内蒙古荒漠BSCs中解磷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解磷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环境因子,基于CoNet软件预测解植酸磷细菌群落中的核心物种,通过接种模拟实验验证PSM对BSCs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和作用,从营养水平和微生物互作等角度初步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部BSCs中解植酸磷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低。在二类BSCs中,苔藓结皮层解植酸磷细菌丰富度和多样忡最高,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14.89和4.64:大部分解杭酸磷细菌为不可培养细菌(90%),其余主要为 Proteobacteria 和 Actinobacteria。在 Proteobacteria 中,多数为α-Proteobacteria,少量为 β-Proteobacteria 和 γ-Proteobacteria,包括Brevundimonas、.Microvirga、Pseudomonas、Novosphingobium、Streptomyces 和 Sphingomonas 等29个属。在藻结皮中,以Microvirga居多;在地衣结皮中,优势属为Brevundimonas而在苔藓结皮中,优势属为 Streptomyces。Brevundimonas、Microvirga、Streptomyces和Sphingomonas在叁类BSCs层中的相对丰度均高于相应的下层土壤。在属水平,Novosphingobium、Singulisphaera、Streptomyces 和 Aeromicrobium 是植酸磷细菌群落中的核心物种。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是影响解植酸磷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2.分离得到230株解磷酸钙-磷细菌(Bacillus、Sphingomonas和Pseudomonas为优势菌)和25株解磷酸钙-磷真菌(Trihoderma为最优势菌)。细菌解磷酸钙-磷和植酸钙-磷能力分别为0.15~38.05 μg/mL和2.83~78.89 IU/mL,真菌解磷酸钙-磷和植酸钙-磷能力分别为0.43~7.31 μg/mL和89.00~96.32 IU/mL;真菌解磷酸钙-磷能力低于细菌,但其解植酸钙-磷能力远远高于细菌。Bacillus、Sphingomnas、Pseudomonas和Trichoderma同时具有解磷酸钙-磷和植酸钙-磷能力,这可能是这些物种成为BSCs中优势菌的原因之一。3.接种实验结果表明,230株细菌和25株真菌中分别有13株细菌和1株真菌对BSCs的形成和发育具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而其中的5株菌,即编号为PD3、Bbqt10、NJT15-9、Bbqz14 和 TZ1-1(TZ1-1 为真菌,其余为细菌)的效果最突出,它们分别属于Bacillus、Sphingomonas和Trichodwals和复合添加磷矿粉(磷酸钙-磷)和植酸钙的进一步接种研究发现,分别接种这5株菌后,形成的 BSCs 厚度较 CK 提高了 12.11%~130.10%;土壤 OM、Ch1 a、AP 和 AN的含量较 CK 分别提高了 25.78%~218.34%、12.11%~89.22%、16.18%~61.67%和34.18%~365.86%:土壤磷酸酶和植酸酶活力分别较CK提高了 34.56%~81.86%和26.79%~31.40%。接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57.59%~89.19%)、Ascomycota(70.94%~99.15%)和 Ochrophyta(0.03%~37.79%)的相对丰度增加;属水平上,Methylophilus(3.61%~20.37%)、Meyerozyma(0.08%~89.86%)、Ochromonas(0.03%~43.61%)和Filamoeba(0.18%~38.56%)的相对丰度也增加;接种引起细菌16S rRNA基因、固氮菌nifH基因和蓝藻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表明接种解磷微生物可能促进了细菌、固氮菌和蓝藻的生长,从而促进BSCs的形成和发育。而细菌和真菌同时接种的结果表明,相比单接细菌或真菌,其促进效果更加明显。综上,内蒙古荒漠BSCs中解植酸磷细菌多样性偏低,多为不可培养细菌;而解磷酸钙-磷细菌多样性较高,且优势菌同时具有解磷酸钙-磷和解植酸钙-磷能力,其促进BSCs形成和发育的效果明显。本研究为认识和利用荒漠BSCs中解磷微生物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土壤结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CiteSpace和HistCite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生物土壤结皮领域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文章数量、主题词及团队的分析,梳理国内外生物土壤结皮研究总体态势。研究结果有:1)生物土壤结皮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和中国发文量名列前2位,国内排前2位的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2000年后文献呈激增趋势,2011年后国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生物结皮组成、演替、季节变化及对碳氮循环、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对干扰的响应是研究热点和重点。3)国内生物土壤结皮研究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荣为核心的团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张元明研究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允格团队和卜崇峰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形成了以刘永定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等,且李新荣、张元明和赵允格3大团队之间有较强的合作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结皮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娟,张莉,张紫萍,王冬,李英年.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郭忠录,蔡崇法.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Space和HistCite计量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张健,徐明,邹晓,许明祥.不同土壤和植被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张立恒,李昌龙,姜生秀,吴昊,李德禄.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5].王小赟,王琦,张登奎,赵晓乐,赵武成.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红豆草根系和根瘤特征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6].秦福雯,康濒月,姜风岩,徐恒康,周华坤.生物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7].艾雪,陈周杰,窦筱艳,杨永顺.沙漠土壤结皮中寡营养细菌及其在固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张建国,李红伟,李雅菲,李雨诺,马悦.土壤盐结皮人工培育及其破损程度对土壤蒸发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9].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10].贾丽娟.生物土壤结皮中解磷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