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属论文-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

杨梅属论文-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梅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梅属,抗肿瘤,抗氧化,药理活性

杨梅属论文文献综述

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1](2010)在《杨梅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杨梅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方法通过系统文献调研,对该属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进行综述。结果杨梅属植物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结论杨梅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所以该属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0年04期)

张来,刘宁,叶玉华,陈静,杨菲[2](2006)在《贵州西部杨梅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贵州西部地区杨梅属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以及文化利用的特征和内涵;并对杨梅属植物的名称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杨梅属植物在贵州西部地区与各民族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和医药文化;民族民间有关杨梅属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以及文化利用的民风民俗,有利于杨梅属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来源于《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期刊2006年03期)

张喜焕,刘宁,郭建民[3](2006)在《杨梅属两种植物光合特性对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 i-cor,Inc.USA)研究了杨梅属矮杨梅、杨梅植物叶片的Pn、Gs、Tr、WUE等参数对短期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并运用光合作用辅助软件计算了它们的Rday、CCP、Am ax、Vc-m ax、Jm ax。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过程中,2种植物Pn和WUE增大,而Gs和Tr降低,Gs和Tr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它们的Rday、CCP、Am ax没有显着差异,而Vcm ax、Jm ax为矮杨梅大于杨梅。研究认为,短期CO2浓度升高有利于增强两植物的保水能力、抗旱性,有利光合作用的进行。两植物相比较,总的情况是短期内矮杨梅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大于杨梅。(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向刚[4](2003)在《贵州杨梅属植物土壤改良效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贵州山地脆弱生态区森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筛选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特色植物进行配套种植,使之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生态学和土壤学的角度,对贵州叁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杨梅属植物的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运用P-V技术对叁种杨梅属植物耐旱性测定的结果显示:矮杨梅>杨梅>毛杨梅。 2.杨梅属叁种埴物叶营养元素含量不同,但总的情况是两年生叶中N、P、K和总灰分(矿质元素)均比一年生的高。 3.对叁种杨梅属植物根瘤的研究表明,叁种植物根瘤在形态上差别不大,但在根瘤固N活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矮杨梅的根瘤固N活性较强,最大值为23.079nmolC_2H_4/g FW·min,比毛杨梅的高90.78%,比杨梅的高99.25%。 4.与毛杨梅和杨梅相此,矮杨梅林地的有机质、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明显改善了土壤的渗透性能和贮水性能,提高了林地土壤的熟化度和土壤肥力。 5.矮杨梅林地上壤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等含量均比毛杨梅林地和杨梅林地高,对土壤养分的改良作用效果最明显。 6.林地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与根瘤固N活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168~0.987,其中,有机质与根瘤固N活性存在较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87,而全P和水解N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r=0.999。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表明,叁个林地土壤肥力为:矮杨梅林>毛杨梅林>杨梅林(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5](2002)在《杨梅属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梅属35个种中有28个种能与Frankia放线菌共生结瘤固氮。根据有关文献从杨梅属植物共生固氮根瘤及其内生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杨梅属植物根瘤内生放线菌的分类地位、杨梅属植物共生固氮放线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环境条件对杨梅属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影响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杨梅属植物根瘤共生固氮放线菌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刘宁[6](2001)在《贵州杨梅属2种植物幼苗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贵州杨梅 (Myricarubra)、矮杨梅 (M .nana) 2种杨梅属植物幼苗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是 :(1)杨梅幼苗子叶出土、具光合作用 ,矮杨梅幼苗子叶留土或半出土、具吸收作用是两者区别的要点 ;(2 )参照幼苗类型新的划分标准 ,提出了 2种植物幼苗分别归属于槐型 (SaphoraType)和樟型 (CinnamomumType) ;(3)不同变异类型矮杨梅幼苗形态存在差异 ,但其差异不如成年植株明显 ,一些类型表现的差异与成年植株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明东升,王峰,徐宏喜,董辉,毕培曦[7](2000)在《水杨梅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reareabout 70speciesinthegenusGeum ,ofthese 6speciesarefoundinChina[1~ 4] .Somespecies ,suchasG .aleppicumJacq ,G .japonicum(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0年07期)

林伯年,徐林娟,贾春蕾[8](1999)在《RAPD技术在杨梅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杨梅属植物的24个材料(其中包含4个种、两个雄株,其余为变种、品种)进行了RAPD带型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技术能将起源于北美中心的蜡杨梅与起源于中国的3个种明显区分开,起源于中国的3个种各自聚类,各材料之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证明RAPD技术可作为种级水平的分类鉴定依据。对RAPD技术在杨梅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刘宁,李正芬,陈蓉蓉[9](1998)在《贵州省杨梅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梅属Myrica L.为杨梅科的一个大属。世界约50种,我国产4种1变种。分布于江南各省区。我国所产主要种类果实多通称杨梅,果除鲜食或加工果脯外,与其根、茎的皮入药,具有消暑、祛湿、止泻、止血、散瘀等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直肠出血,腹泻,咳嗽,火烫伤等。贵州杨梅属植物资源丰富。为摸清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多年来笔者对黔产杨梅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吴国芳[10](1992)在《中国地杨梅属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地杨梅属植物进行了研究,记载了3个亚属,4个组,2个系,16种和1亚种,3变种,其中有5个新种和1新变种.同时还简述了本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3期)

杨梅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贵州西部地区杨梅属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以及文化利用的特征和内涵;并对杨梅属植物的名称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杨梅属植物在贵州西部地区与各民族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和医药文化;民族民间有关杨梅属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以及文化利用的民风民俗,有利于杨梅属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梅属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杨梅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

[2].张来,刘宁,叶玉华,陈静,杨菲.贵州西部杨梅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

[3].张喜焕,刘宁,郭建民.杨梅属两种植物光合特性对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比较研究[J].贵州科学.2006

[4].向刚.贵州杨梅属植物土壤改良效应的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

[5].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杨梅属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2

[6].刘宁.贵州杨梅属2种植物幼苗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7].明东升,王峰,徐宏喜,董辉,毕培曦.水杨梅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英文)[J].药学学报.2000

[8].林伯年,徐林娟,贾春蕾.RAPD技术在杨梅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J].园艺学报.1999

[9].刘宁,李正芬,陈蓉蓉.贵州省杨梅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医药学报.1998

[10].吴国芳.中国地杨梅属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标签:;  ;  ;  ;  

杨梅属论文-王定勇,陈铭祥,刘恩桂,冯玉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