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东妮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我的安东妮娅》,动态对等理论,形象化语言,对话中的非标准语言
安东妮娅论文文献综述
卞颖颖[1](2018)在《小说《我的安东妮娅》英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英汉翻译项目报告,本论文将基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妮娅》小说形象化语言和其对话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翻译项目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是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概述,并指出该理论对此次翻译项目的指导意义;第叁章分析《我的安东妮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的形象化语言、对话中所采用的非标准的语言特征、非标准语与语言操持者在文化身份认证方面的关联性,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意象;第四章为实例研究,分析翻译过程中笔者如何再现原作形象化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特色,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第五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于娟[2](2012)在《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间性空间的间性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的研究主要从自传、女性问题、生态批评、女性主义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其记忆、牧歌传统、浪漫主义、宗教以及性别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目前还未有学者从间性空间的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究,凯瑟为了践行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在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间性空间概念。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概念“之间空间”能帮助阐释凯瑟在美国社区、民族、艺术等空间背景下对自我、社区与文化身份的处理。根据巴巴的理论,在相异或相反的元素交界的边界空间,人的身份不会属于两方的任意一边,而是融合两方因素创造一种处在之间的间性空间身份。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如朱迪斯·弗莱、苏珊·弗里德曼已经注意到女性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间性空间能反映身份间性的文本叙述。凯瑟的《我的安东妮娅》的文本本身就是社区之间、民族之间、艺术之间的各种不同相融合并塑造出一种全新境界即小说人物身份间性的间性空间。这部小说被认为阐释的是美国人的持续迁徙亦即美国文化的核心。在这部小说中,凯瑟通过各种形式的间性空间来书写身份主题。凯瑟通过对空间迁移与定居家园之间、对旧世界的记忆与适应新世界之间以及边缘艺术家与主流高雅文化之间的种种对立矛盾的处理体现了身份的间性特性。本研究着力探析凯瑟采用社区、民族、艺术等间性空间所体现的人物寻求身份定位、归属以及认同的间性身份意识。凯瑟叙述了人物身份在社区空间如草原、小镇、城市之间的迁徙与定居的身份定位;在美国“新世界”与移民“旧世界”之间的记忆与顺应的身份归属;在艺术的中心与边缘、上流文化与低等文化、迎合与抵制传统之间的身份认同等问题。本文第一章的叁小节主要分析对人物身份建构和定位起重要作用的社区空间如草原、小镇、城市,梳理了人物待在草原,搬到小镇,之后在城市,最后又回到草原的空间移动经历。在这样的空间中,人物或是远离或是回归或是停留,他们处在定居与迁徙的身份间性就体现出来。第二章的叁节阐释内布拉斯加草原上不同民族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语言、风俗视野下的身份归属问题。正是因为处在新世界与旧世界之间,拓荒者们为了实现美国化身份同时保留着对欧洲故国的记忆也积极努力顺应新世界的价值观。第叁章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和文学传统,凯瑟通过对声音与沉默、上流与低等文化界限的模糊处理,使得被“他者化”的艺术家如移民、拓荒女性、非裔美国人被认同为真正的艺术家,体现了凯瑟对男性文学传统的既迎合又颠覆性写作。通过运用间性空间与身份理论,联系凯瑟自己的生活与写作经历以及她对自我身份的寻求,能够探索和阐释凯瑟对社区空间的身份定位、民族之间的身份归属、以及艺术领域的身份认同上模糊复杂的态度。总之,凯瑟作为作家的身份在社区、语言、民族、地理空间等各种元素的交错融合中得到阐释,她的身份定位与归属以及认可都在地理空间书写中得到体现。背景设在世纪之交的《我的安东妮娅》使凯瑟成为记录美国梦观念和理想的拓荒传统的发言人,使她成为美国文学传统尤其是女性文学的主流作家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25)
梁婷[3](2008)在《《我的安东妮娅》的成长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安东妮娅》是美国现代着名女作家威拉·凯瑟的一部力作。这部现代经典作品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折射出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成长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悠久的创作传统。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表现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成长的经历和感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我的安东妮娅》生动刻画了波希米亚移民姑娘安东妮娅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作为移民和女性的女主人公安东妮娅特有的情感经历,社会处境和人生感悟,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变化过程,从而歌颂了以安东妮娅为代表的美国早期移民不屈不挠,坚强自主,积极向上的精神。自《我的安东妮娅》1918年问世以来,许多文学评论家从主题、内容、人物和艺术手法等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剖析。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评论家从成长小说这一独特视角对作品的成长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选择成长主题这一角度切入,从安东妮娅情感的成熟、女性意识的成长以及信仰的成熟叁个方面来探讨作品的成长主题及其构成。通过分析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移民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与挣扎,本文探讨女性为了在男性主宰以及不同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寻求自我、寻求生存空间而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及矛盾的解决方式,进而研究作家是如何在其小说创作中使这一主题逐渐凸现,以期全面把握《我的安东妮娅》中成长主题的内涵。论文主体由以下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成长小说和成长主题,然后分析《我的安东妮娅》的成长主题及威拉·凯瑟个人成长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第二章探讨安东妮娅情感上,特别是在友情观和爱情观等方面的成熟。第叁章研究安东妮娅女性意识的成长,包括她独立意识的形成,以及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第四章从移民社区边疆拓荒者精神,基督教传统以及波希米亚文化融合和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安东妮娅文化信仰的成熟。结语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同时也指出,研究安东妮娅作为移民女性独特的成长体验是了解多元文化下现代成长小说的一个窗口,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张燕楠,姜峰[4](2006)在《女神之恋:《我的安东妮娅》中吉姆的心路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的安东妮娅》细节的分析,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吉姆的感情发展失败的潜在因素,即雄性自我的缺失。论述了使吉姆无法承担起恋爱和婚姻中的男性职责,最终将安东妮娅神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06年06期)
刘蔚婷[5](2006)在《从《我的安东妮娅》看薇拉·凯瑟的南方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女作家薇拉.凯瑟一直都被称为美国西部小说家。她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以西部大草原为背景,讲述了在美国西部扎根的先驱者们的种种故事。因此,这部小说也一直被誉为边疆小说。直到最近,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部小说同美国南方的诸多联系。乔伊斯.麦当劳认为该小说表现了凯瑟对南方神话的幻灭感,指出文本通过将神话与历史并置,反讽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安妮.哥德温.琼斯解读出了该小说文本与南方相关联的种种蛛丝马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在西部背景掩盖之下的与南方紧密相连的隐含情节。但是他们却都没有从中探寻凯瑟对于南方的复杂情感,也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的安东尼娅》这样一部关于美国西部的小说中隐含了一个与美国南方紧密相关的隐含情节?本文试图从荣格情结理论的角度出发,探寻凯瑟在《我的安东尼娅》文本中表现出的对南方的复杂情感。本文认为《我的安东尼娅》中含有南方情节是因为凯瑟的南方情结。运用荣格的字词联想法,本文找到了四个刺激词(旧世界、骑士、家园和讲故事),并通过寻找凯瑟对这四个词语的反应发现了凯瑟南方情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了组成凯瑟南方情结的情感内涵,并将它们梳理成一条前后贯穿的线索:对南方的眷恋—深深的失落感—对南方价值观的质疑—对南方传统的抵制—回归南方的渴望。本文更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凯瑟南方情结的原因,认为凯瑟的个人经历和南方家园原型的影响共同造就了其复杂的南方情结。凯瑟在南方度过了九年的美好时光,这使她从小就具有了很强的南方情结。虽然她随同家人迁居西部,后又辗转到了彼得堡和纽约,写出了大量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但是她的南方情结却一直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影响着她的文学创作。正是因为她的南方情结,《我的安东尼娅》中才隐含了一个与美国南方紧密相关的隐含情节;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挥之不散南方情结让凯瑟在文学生涯的末端从心灵上回归了南方,写出了叙述南方故事的最后一部小说《塞(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6-04-01)
刘鸿儒[6](2002)在《美国梦与西部拓荒女性——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男性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因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也就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地位。妇女不参与经济活动,没有经济地位可言,扮演着从属的角色,她们要么是社交场上的名流,要么是家里的贤妻良母。妇女被限定在特定的角色里,没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她们的命运注定由社会所决定。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知识女性,威拉·凯瑟在她一生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中始终反抗这种父权统治,反对妇女生来就处于从属地位。她许多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敢于藐视社会期望,她们不断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努力争取自我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的安东妮娅》称得上是威拉,凯瑟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美国西部拓荒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布拉斯加广袤的大草原与其说是小说的描写对象,不如说是故事的背景。瓦尔特·惠特曼笔下拿着镰刀,唱着“自我之歌”的男性拓荒者被置换成女性形象。她们不同于以往任何女性,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角色的限制;西部辽阔的处女地赋予她们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自由空间。威拉·凯瑟也因对这些女性的成功塑造,与同时代的伊迪斯·沃顿和艾伦·格拉斯哥并驾,为美国文学添加一抹亮丽的风景。 小说女主人公波希米亚女孩----安东妮娅,跟随父母从遥远的北欧移民到内布拉斯加荒凉的大草原上。从少女时代到长大成人,她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挫折和失败,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故事的最后成为土地的征服者和生命的繁衍者,最终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安东妮娅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部分,她跟随全家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这是美国梦的酝酿时代;第二部分,父亲死后,为支撑家庭,她被迫到农场耕作,这是她自我发现的时期,同时完成新旧世界角色的转换,成为美国的“亚当”;第叁部分,她到黑鹰镇帮佣,她的个性受到来自“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在意识冲突中,她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第四部分,她被情人抛弃,怀着孩子回到土地上,在那里找到了自我;第五部分,安东妮娅和丈夫成功地经营农场,并且有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至此安东妮娅圆满地实现了自我。 威拉·凯瑟在女主人公身上重新诠释美国梦,描述拓荒时代新女性的自我实现过程,是对一战后的美国社会现实,即物质世界极大丰富,而精神世界却非常空虚这种现象的思考、批判以及对出路的寻找,告诫人们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精神美。 本文采用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以及威拉研究等方法,力求以文本为中心,探讨以安东妮娅为代表的边疆女性如何打破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定,通过奋斗实现自我,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安东妮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界对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的研究主要从自传、女性问题、生态批评、女性主义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其记忆、牧歌传统、浪漫主义、宗教以及性别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目前还未有学者从间性空间的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究,凯瑟为了践行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在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间性空间概念。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概念“之间空间”能帮助阐释凯瑟在美国社区、民族、艺术等空间背景下对自我、社区与文化身份的处理。根据巴巴的理论,在相异或相反的元素交界的边界空间,人的身份不会属于两方的任意一边,而是融合两方因素创造一种处在之间的间性空间身份。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如朱迪斯·弗莱、苏珊·弗里德曼已经注意到女性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间性空间能反映身份间性的文本叙述。凯瑟的《我的安东妮娅》的文本本身就是社区之间、民族之间、艺术之间的各种不同相融合并塑造出一种全新境界即小说人物身份间性的间性空间。这部小说被认为阐释的是美国人的持续迁徙亦即美国文化的核心。在这部小说中,凯瑟通过各种形式的间性空间来书写身份主题。凯瑟通过对空间迁移与定居家园之间、对旧世界的记忆与适应新世界之间以及边缘艺术家与主流高雅文化之间的种种对立矛盾的处理体现了身份的间性特性。本研究着力探析凯瑟采用社区、民族、艺术等间性空间所体现的人物寻求身份定位、归属以及认同的间性身份意识。凯瑟叙述了人物身份在社区空间如草原、小镇、城市之间的迁徙与定居的身份定位;在美国“新世界”与移民“旧世界”之间的记忆与顺应的身份归属;在艺术的中心与边缘、上流文化与低等文化、迎合与抵制传统之间的身份认同等问题。本文第一章的叁小节主要分析对人物身份建构和定位起重要作用的社区空间如草原、小镇、城市,梳理了人物待在草原,搬到小镇,之后在城市,最后又回到草原的空间移动经历。在这样的空间中,人物或是远离或是回归或是停留,他们处在定居与迁徙的身份间性就体现出来。第二章的叁节阐释内布拉斯加草原上不同民族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语言、风俗视野下的身份归属问题。正是因为处在新世界与旧世界之间,拓荒者们为了实现美国化身份同时保留着对欧洲故国的记忆也积极努力顺应新世界的价值观。第叁章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和文学传统,凯瑟通过对声音与沉默、上流与低等文化界限的模糊处理,使得被“他者化”的艺术家如移民、拓荒女性、非裔美国人被认同为真正的艺术家,体现了凯瑟对男性文学传统的既迎合又颠覆性写作。通过运用间性空间与身份理论,联系凯瑟自己的生活与写作经历以及她对自我身份的寻求,能够探索和阐释凯瑟对社区空间的身份定位、民族之间的身份归属、以及艺术领域的身份认同上模糊复杂的态度。总之,凯瑟作为作家的身份在社区、语言、民族、地理空间等各种元素的交错融合中得到阐释,她的身份定位与归属以及认可都在地理空间书写中得到体现。背景设在世纪之交的《我的安东妮娅》使凯瑟成为记录美国梦观念和理想的拓荒传统的发言人,使她成为美国文学传统尤其是女性文学的主流作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东妮娅论文参考文献
[1].卞颖颖.小说《我的安东妮娅》英汉翻译报告[D].东南大学.2018
[2].于娟.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间性空间的间性身份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梁婷.《我的安东妮娅》的成长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张燕楠,姜峰.女神之恋:《我的安东妮娅》中吉姆的心路历程[J].理论界.2006
[5].刘蔚婷.从《我的安东妮娅》看薇拉·凯瑟的南方情结[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6].刘鸿儒.美国梦与西部拓荒女性——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