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电紊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原病,高海拔,胃动力,Cajal间质细胞
胃电紊乱论文文献综述
朱琳,贺巍,范兴爱,杨生岳,刘睿年[1](2016)在《急进高原胃动力紊乱大鼠胃电起搏区Cajal间质细胞及P物质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进高原胃动力紊乱大鼠Cajal间质细胞及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以低海拔地区(海拔400 m)为对照组,并以进入高原地区(海拔4 300 m)后的时间节点依次分为1 d,3 d,7 d和14 d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胃电活动数据,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胃电起搏区ICC的微观结构变化,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同区域ICC的功能与P物质表达变化。结果大鼠胃电波幅及波频在进入高原地区后快速下降,于1 d组即可观察到明显变化(P<0.05),并于3 d下行到最低点(P<0.05),波频于7 d时恢复正常。电镜下可观察到其胃电起搏区ICC的缝隙连接减少、细胞器减少并出现凋亡小体等,并以高海拔地区3 d组最显着。使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同步标记胃电起搏区ICC细胞和P物质,所得免疫荧光强度同样在高原区3 d组表达下降到最低点(P<0.05)。结论 ICC细胞在急进高原胃肠动力紊乱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SP则可能通过调节ICC细胞功能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陈洪,李敏,张程,邢德刚[2](2015)在《中药治疗胃电节律紊乱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市场上关于胃肠方面的药物越来越多,无论是非处方药物,还是处方药物,都突显出人们对于肠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而胃肠肌电是胃消化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综合近年来对胃肠肌电方面的研究,本综述归纳整理出关于单方、方剂、中成药制剂这叁类药物对于治疗胃电节律紊乱的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周学龙,王明杰,韦明,何建红,孙刚[3](2014)在《手法整复胸椎5~8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胸椎5~8小关节紊乱治疗痞满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节段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和分理点按棘旁肌肉韧带及腧穴;对照组采用内服吗叮啉治疗,以临床症状、体表胃电图、血浆MTL和血浆SS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频率以及血浆MTL、SS均有改变(P<0.01或P<0.05),均表现为胃电幅值增加、频率增快和血浆MTL含量水平上升以及血浆SS含量水平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小关节紊乱患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能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率,调节胃肠激素,从而调节胃肠功能活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陈英,杨春敏,范勤,杜斌,唐合兰[4](2012)在《心理语言及穴位刺激和胃电起搏协同改善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电紊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心理语言及穴位刺激和胃电起搏(CTPAG)同步协同治疗方法改善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胃电紊乱。方法门诊选取80例难治性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药物组(38例)和CTPAG组(42例),比较两组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胃电参数中的差异。结果与口服药物组比较,CTPAG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疗效显着率明显升高;正常胃电节律明显增加,胃电紊乱百分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AG可通过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途径来治疗难治性FD,其疗效肯定、并且优于常规口服药物,是FD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新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席强,郭永明,郭义[5](2011)在《不同手法针刺“足叁里”穴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调整及其时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时效关系。方法: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7mg/kg)复制家兔胃电节律亢进模型后,分别给予捻转补法、捻转泻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足叁里"穴,应用Biopac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记录正常时、造模后、行针时、针刺后5、10、15、20min胃电频率。结果:各手法组行针时胃电频率均较造模后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与正常时及同时段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四种手法均可抑制胃动过速胃电频率,并使之趋于正常;各手法组针后各时段胃电频率均较造模后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与正常时比较无差异(P>0.05);捻转补法组针后5、10、15min胃电频率较同时段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提插补法组行针时、针后5、10min胃电频率较同时段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不同手法针刺"足叁里"穴均能降低胃动过速家兔胃电频率,并具有一定的后效应,且补法的作用优于泻法。(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期刊2011-08-19)
黄伟锋,张慧,欧阳守,卢春敬[6](2011)在《5-HT及电刺激对胃节律紊乱模型新西兰白兔胃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5-HT及电刺激对胃节律紊乱模型新西兰白兔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以胰高血糖素造模的新西兰白兔胃节律紊乱模型采用外周注射5-HT、胃起步点起搏,电刺激室旁核和中缝大核(P7)的方法,四导胃浆膜电信号同步记录,分析胃体、及胃窦部胃电信号的平均频率,相位差,负相位比率,波形对应率,幅度等指标,考察5-HT及电刺激对胃节律紊乱模型新西兰白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胰高血糖素外周注射,胃体2频率加快(4.29±0.60→4.56±0.59,P=0.05),胃窦频率减慢(4.54±0.51→4.27±0.44,P=0.013),胃节律紊乱模型建立成功;(2)胃节律紊乱模型外周注射500μg5-HT后频率均加快(胃体1:4.06±0.45→4.25±0.37,P=0.031;胃体3:4.32±0.51→4.58±0.36,P=0.041;胃窦:4.54±0.47→4.73±0.44,P=0.017),波形对应率变好(胃体3:0.78±0.13→0.83±0.10,P=0.030);(3)胃节律紊乱模型胃起搏后频率均加快,胃体3(4.27±0.53→4.52±0.47,P=0.022);(4)胃节律紊乱模型室旁核电刺激能进一步减慢频率,胃体3(4.47±0.44→4.14±0.46,P=0.046)、胃窦(4.05±0.54→3.69±0.55,P=0.039)差异显着,胃窦负相位比率升高(0.32±0.19→0.40±0.19,P=0.046).单纯室旁核电刺激抑制胃电,进一步证实中枢存在"下行性抑制系统";(5)胃节律紊乱模型P7电刺激后胃窦频率减慢(4.31±0.44→3.86±0.47,P=0.012).结论:外周注射胰高血糖素后,胃节律紊乱模型建立成功.外周注射5-HT500μg或胃起步点起搏后节律趋向正常,浆膜胃电波形转好;室旁核和P7电刺激则进一步减慢胃电频率,可能是下行性抑制系统在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1年23期)
张育星[7](2009)在《胃楔形切除术致胃电节律紊乱的观察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心脏相似,胃肠道运动依赖于电-机械耦联机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性运动建立其自发产生的慢波电位(slow wave,SW)的基础上。由于慢波电位节律恒定且起始于胃大弯侧胃底与胃体交界处,故推测此处存在与心脏窦房结作用类似的”胃电起搏区(Pacemaker area)”。正常情况下胃慢波由通过胃平滑肌下的ICC(Cajal间质细胞)网络由胃体近端向胃窦方向传导。当慢波电位异常时胃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rhythm,BER)改变将致胃电节律紊乱(Gastric Dysrhythmia),并影响胃平滑肌的收缩,使胃排空延缓胃内容物潴留。胃的部分切除术是引起慢波电位异常的因素之一,术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多伴有胃慢波节律的紊乱。目的:1、用外科干预的方式证实”胃电起搏区(pacemaker)”的存在。2、通过观察不同手术部位及测量部位与胃电紊乱程度的相互关系推测胃慢波传导的部分规律。方法:动物试验研究,18只家兔,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只。观察在术后自然恢复过程中3日、10日、20日后胃起搏点切除组、胃体大弯侧远端楔形切除组(非胃起搏点切除组)、对照组(开关腹)近胃电起搏区及胃窦处正常慢波次数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ormal range percent,N%)。用统计学方法证明在胃不同部位胃楔形切除后胃电节律与胃基本电节律的区别。结果:根据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进一步两两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切除胃的不同部位对术后胃电节律的影响不同(P<0.05);术后胃不同部位的胃电节律不同(P<0.05);不同手术切除部位术后胃电节律恢复程度及速度不同(P<0.05);术后不同部位胃电节律恢复程度及速度不同(P<0.05);不同手术切除部位会导致术后胃不同部位的胃电节律差异(P<0.05)。结论:1、在大弯侧近端胃体与胃底交界处存在“胃电起搏区”。2、切除胃体近端与切除胃体相比,前者引发的术后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胃窦处与胃体处相比,前者在术后发生的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3、不同部位的胃楔形切除术均可引起胃电节律紊乱,然而切除部位不同导致胃电紊乱的程度不同,这可能与ICC细胞在胃不同部位分布的数量及亚型差异相关。创新点:本实验通过胃不同部位切除使胃电节律发生改变,经最新检索查询,关于胃部分切除与胃电节律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8](2008)在《胃电刺激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引发犬远端胃电紊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长脉冲逆行胃电刺激(retrograde gastric electrical sti mulation,RGES)诱导远端胃电紊乱的最低能量。方法在7条比格犬的胃大弯前壁浆膜层植入4对心脏起搏电极。通过最远端电极输入不同振幅的高频长脉冲胃电刺激模拟异位起搏,诱导远端胃电紊乱,从而获得最低电刺激能量。观察电刺激前、刺激中和刺激后消化不良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①最低能量为(85.71±11.34)(mA.ms)的高频长脉冲RGES可以影响远端胃慢波,而且刺激前后消化不良评分无明显差异;②RGES使远端胃正常胃慢波百分率降低[(92.48±10.57)%vs(25.25±17.08)%,P=0.001],胃电过速百分率升高[(0.61±1.05)%vs(55.37±25.05)%,P=0.001)。结论低能量高频长脉冲RGES可作为人工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的方式之一,其能诱发远端胃快速性胃电紊乱,且无可见的消化不良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王伟宁,刘丽[9](2008)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胃电图变化及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胃功能紊乱的有效性。方法95例患者按照肝功能分级分为2组,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前后对比,进行胃电图检查及症状分析。结果治疗后胃电图峰值幅度、胃电主频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胃蠕动和胃排空能力下降,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能改善其胃电生理和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08年07期)
李迎春,赵宝龙,周红,王军,王萍[10](2007)在《心理状态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及胃电节律紊乱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探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中心理状态变化,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和胃电节律紊乱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按罗马Ⅲ标准前瞻性分析FD患者85例和正常人30例的HAMD他评抑郁量表,HAMA他评焦虑量表及SCL-90项症状自评量表,同步检测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胃电节律紊乱情况.结果:FD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状态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胃电节律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心理状态变化对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有关且影响很大(P<0.01,C=0.4908),后者对前者的改变及影响程度较低(P<0.05,C=0.2519):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与胃电节律紊乱有关且相关性相同(P<0.01,C= 0.4279);心理状态异常与胃电节律紊乱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0.1866).结论:FD患者心理状态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最密切,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胃电节律紊乱之间有一定关系,心理状态异常与胃电节律紊乱之间无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7年18期)
胃电紊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市场上关于胃肠方面的药物越来越多,无论是非处方药物,还是处方药物,都突显出人们对于肠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而胃肠肌电是胃消化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综合近年来对胃肠肌电方面的研究,本综述归纳整理出关于单方、方剂、中成药制剂这叁类药物对于治疗胃电节律紊乱的研究概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电紊乱论文参考文献
[1].朱琳,贺巍,范兴爱,杨生岳,刘睿年.急进高原胃动力紊乱大鼠胃电起搏区Cajal间质细胞及P物质表达的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
[2].陈洪,李敏,张程,邢德刚.中药治疗胃电节律紊乱的研究进展[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
[3].周学龙,王明杰,韦明,何建红,孙刚.手法整复胸椎5~8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4
[4].陈英,杨春敏,范勤,杜斌,唐合兰.心理语言及穴位刺激和胃电起搏协同改善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电紊乱[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
[5].席强,郭永明,郭义.不同手法针刺“足叁里”穴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调整及其时效关系研究[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
[6].黄伟锋,张慧,欧阳守,卢春敬.5-HT及电刺激对胃节律紊乱模型新西兰白兔胃电活动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
[7].张育星.胃楔形切除术致胃电节律紊乱的观察与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8].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胃电刺激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引发犬远端胃电紊乱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
[9].王伟宁,刘丽.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的临床疗效[J].安徽医药.2008
[10].李迎春,赵宝龙,周红,王军,王萍.心理状态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及胃电节律紊乱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相互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