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同时,转变了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内容发布者的垄断地位,微博、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发布者、在言论变得更加自由、媒体传播技术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的繁荣网络新闻时代,信息的自主发布已经不再是个别性的现象,而是成为一个普遍的、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使得新闻传播秩序受到影响,新闻的价值大打折扣,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本文将以网络时代新闻道德失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净化媒体环境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网络时代;互联网;新闻道德;职业操守

一、新闻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一)损害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

新闻媒体以其自身的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最主要渠道。公众对其权威性、真实性的认同是新闻舆论能够引导公众行为、倡导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而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对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媒体对医患冲突夸张的报道,往往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质疑。例如近日“医生因防止患者插队而被警察拷走的报道”,直接将“医”“警”,这两个维护人民健康权和生命安全的卫士之间关系陷入紧张之中,同时一边倒的报道将医患之间的对立关系再度激化。这种信息不全,误导公众的报道,其意义何在?最后伤害的是还是所有牵涉其中的医生、患者、警察。无疑是在给国家和国民形象抹黑。

(二)降低媒体公信力

媒体相关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中,以追求收视率为目的,利用不当行为进行恶性竞争,在被揭露出来后,对于社会公众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媒体公信力的丧失意味着整个新闻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媒体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报道,引导舆论的走向并起到社会监督作用,对于稳定社会安定和谐的意义是巨大的。而虚假新闻、恶意炒作等违背道德的行为,将使社会风气逐渐恶化,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四)损害记者职业形象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把握着新闻的质量和舆论的方向,个别记者违法报道或道德失范问题,给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造成了损失,也必将受到相应惩处。

二、产生新闻道德失范的原因

首先:全媒体时代中,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意味着传统媒体优势地位的丧失,市场竞争加剧,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记者编辑被迫着去争去抢新闻素材,在浮躁中偏离了工作原则和底线[1],急功近利而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具体表现在压缩新闻采访时间、遥控采访、直接转发搬运网络内容等。

其次:迎合受众口味,淡化新闻价值是当前新闻媒体主要问题之一。在全媒体时代中,用户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选择接受的内容更加个性化。新奇的、煽情的、怪诞的内容更适合大众口味。而中规中矩的宣传模式被认为是单调而空洞的。在这种扭曲的新闻价值观的影响下,新闻工作者出于媒体利益考虑,更多的迎合低俗化、娱乐化的公众口味,而淡化新闻价值。

最后:为了博得点击率、收视率,新闻工作人员捏造事实、散步谣言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行业,尚缺乏行业准则,导致内容侵权行为随处可见。这些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推进新闻道德建设,净化媒体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新闻监管力度

加强网络新闻监管势在必行。首先,网络是一种新兴传播方式,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还不足,有必要对网站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而不是放任自流,甚至被影响。其次,网络新闻内容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的内容,对其进行净化,加强审核力度,传播主流价值观、使其成为新的舆论阵地,更有效的引导舆论走向。

(二)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内容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其中第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而,我国新闻工作者,不应将新闻作为商品来经营,向着如何寻求经济利益,而是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采访报道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以推动事件妥善解决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安定、人心稳定为原则,抵制低俗、负面、有害内容。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原则。当前,网络成为虚假新闻的主要来源,而网络新闻媒体对此不加鉴别、盲目搬运,使得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和危害性[3]。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这种现象是由于网络媒体特殊性导致的。首先,网络传播门槛低,速度快、互动强、传播范围广,且匿名不容易被追究到责任,使得虚假信息的控制难度大。其次,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并未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职业素养和政治觉悟均不足,欠缺把关能力。网络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明知故犯,制造传播假新闻的现象比比皆是。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网络媒体不自律,都使得虚假新闻被肆意传播,得不到有效制止。

(四)树立精品意识

新闻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爆款”“刷屏”的新闻内容的推动,而此“爆款”和网红产品概念完全不是同一概念。新闻精品的特征在于价值高、导向正确、意义重大;在于精心地进行采编、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于有血有肉有共鸣的情感;在于具有较大的社会反响和保存价值。为保障精品新闻能够推出,应采取以下措施:严格落实采编和经验分离的经营模式[4],避免新闻采编与金钱交易挂钩;注重信息来源,特别的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要一一辨别核实;重视员工队伍建设。

(五)完善新闻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机制

首先,加强立法监督,扩大网络侵权行为的规制范围。法学界和职能部门应研究颁布相关章程和管理条例,从严进行执法。同时扩大法制宣传,提高法律认识,使网络媒体走上法制化的良性竞争发展之路。其次,现阶段最主要是推动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制定行业道德规范,为管理、约束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进行指南。

结束语:信息化时代,新闻引导的舆论力量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力量。因而新闻道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净化媒体传播环境、提高新闻职业素养的主题工作不会随着时代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有所改变,这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所肩负的必然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艺.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现象的原因和对策[J].传媒论坛,2019,2(04):98-99.

[2]吴明宝.关于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若干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2(32):241.

[3]王慧,曾钰雯,梅润竹,郝天雨.网络新闻道德失范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2(27):242.

[4]李宝田.网络时代新闻道德[J].西部皮革,2018,40(14):133.

标签:;  ;  ;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