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创新企业标准成本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吴正楷,戴佩璇,王雨晴,陈丽群[1](2022)在《基于义乌“标准进市场”实践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产品经营流通环节,做好企业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工作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义乌市开展"标准进市场"工作的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了"标准进市场"模式的内涵、优势和实施机制,并就下一步做好该项工作提出了工作建议,为创新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机制提供参考。
武月林[2](2021)在《新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标准化建设问题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稳定和就业,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标准建设和应用方面、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发掘、企业标准的执行层面等等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站在政府主管部门和民营企业本身的角度,从企业标准化的认识和执行现状,标准化的需求和制定,标准化的帮扶、标准化主管部门有主动作为的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以便打造出政企互动、相互促进和影响、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管理新气象,丰富民营企业标准化领域的管理理论与实践。
刘志强[3](2021)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却诸多困难和挑战,难以完全发挥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系统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国自已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中小企业问题面临的一个普遍且常见的问题。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来看,既有世界性难题的通病,又带有机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因素,又有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本文着眼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在明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具体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途径、面临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现行手段,在完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而从“动产融资”的角度探寻了一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总体分析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性。第二,从宏观层面上探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体系,辨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成因。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是否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机制的完善,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在改善?第四,“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到底能对缓解融资约束和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第五,深刻理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明确提出并且论证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重要措施的意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一个主要因素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物,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抵押物范围来缓解借贷约束具有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公共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物融资已成为现实。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却还没有严格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评估。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一个含有借贷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动产资产,讨论当借贷约束中的抵押资产的规模和种类放松后宏观总体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变化。研究分析了动产融资缓解融资约束在宏观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在数据和指标上有所扩充。系统性地整理1997-2015的全国和分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标,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均值组(xtmg和xtcce)估计等多种计量经济学工具来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了从更微观层面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搜集整理了两组微观企业数据,并使用多类测算融资约束的指标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具体而言,两个数据集为:第一组数据为2005—2007年中国15066家高科技中小企业数据,共计45198个样本观测值;第二组数据为777家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共计2813个样本观测值。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法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第三,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方面有一定进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很多,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和相关政策的整理和分析,系统总结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制度不完善、模式不成熟。成因分析中重点突出了融资模式问题。金融实践中,融资模式是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模式都有一定风险,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周期,当适用条件和环境变化后,原来有效的融资模式不但不能缓解融资约束,还会使中小企业陷入更加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是研究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印证研究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历史变革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本文使用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其次,由于数据限制,尽可能整理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15年间的中小企业的多项发展指标,分地区和省份对20年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最后使用面板估计模型,利用本章节的上述分析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相对系统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融资模式和融资环境,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匹配,最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第二部分是是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融资约束下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以进一步说明融资约束问题。从第4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虽然外部存在较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和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出现融资约束的成因众多,这些措施是否促使中小企业从外部进行融资,缓解自身面临的融资约束,依然需要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本章以现金流敏感度为研究切入点,使用尽可能多的可得数据,首先选用的是国泰安中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中小企业数据,虽然不是全部中小企业,但是能够进入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属于发展较好且已能够获得较多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也存在显着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那么其它外部融资较为有限的中小企业在该方面将面临更为显着的问题。其次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式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最后通过研究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发现在融资约束以及现有情况下,融资约束造成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内部融资,且持有更多现金资产,这也说明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结合国内现有融资特点,寻求新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第三部分是提供了一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融资方式——动产融资。受制于中小企业固有的特点以及自身内部融资额度和规模的有限性,既有的外部融资体系和环境无法全面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那么就需要根据原有不足,探寻新的有效融资方式。根据我们的分析,“动产融资”将是补充和扩展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方式。本章构造了多个DSGE模型综合说明了“动产融资”对企业发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动产融资”的推动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动产融资”实施的政策建议。虽然本文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但是依然可能存在两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部分。第一是实证数据上存在一定不足。囿于数据可获得性,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标的测算尽管有改善,但是依然不尽如人意,且仅涵盖了 2016年以前的相关数据,因此实证估计出来的结果所对应的政策含义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研究不同资产充当抵押物的异质性资本的DSGE模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融资约束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和引入动产后宏观效率的改善程度。但是该模型未包含更多的DSGE文献中常采用的实际与名义摩擦(real and nominal frictions),这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扩展,以此来更精确地定量研究中国异质性资本和借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高思芃[4](2020)在《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全球化,科技发展呈现迅猛态势,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过去十五年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仍被动执行国际或他国标准,标准竞争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渐开始模仿国外创新联盟的成功经验,并逐渐认识到跨越组织边界,协调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可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关于企业标准创新、联盟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莫衷一是,并且在实践中企业联盟的成功率始终难以提高,标准竞争也常处于劣势。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及现实问题,基于SSP(战略-结构-绩效)研究范式,从高管团队层面切入,探究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揭示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及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间的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在填补理论空白的同时,以期对中国企业创新联盟战略管理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对战略选择、资源依赖、社会网络和高层梯队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对现有关于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和高管团队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为了深入了解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从长春、哈尔滨、苏州和深圳四地各选取一家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团队进行调研访谈,展开案例研究分析。经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交互验证,确定核心构念,并进行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及理论模型构建。基于此通过相关文献支撑,进一步提出具体研究假设35个。随后,通过预调研对所设计量表进行修正,并主要对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重庆、长春和哈尔滨这七个城市的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最终共获得465份有效问卷。而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样本特征分析、共同方法偏差、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再利用通过检验的有效数据,采用分层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SPSS的Process等方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35条假设中有34条得到了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联盟能力划分为5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均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标准联盟网络划分为2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分别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均具有正向影响。(3)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结论(1)和(2)的基础上,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间协调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协调联盟间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组织间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企业联盟主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均得到支持,且均为部分中介效应;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联盟变革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也得到支持,且为完全中介效应。(4)高管团队的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高管团队注意力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结构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关系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不成立。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成立,并且高管团队政治技能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本文旨在探索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与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之间的作用机理,创新点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社会网络与高层梯队理论的相关研究。依据战略选择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本研究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企业内部的发展需要,进而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标准联盟内与标准联盟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结关系,促进各类资源进行共享与整合,基于此探讨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问题,发现在标准联盟中“强关系”的观点更加适用;并结合高层梯队理论,考虑高管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探究其具备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构念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联盟战略中的影响。(2)明晰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三者关系。基于SSP研究范式,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并结合现有文献及案例分析对各研究构念进行界定与划分维度,通过解析联盟的全过程,详细探讨联盟能力各维度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与关系的影响路径,以及明确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显着关系,以上内容在补充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领域理论空白的同时,打开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黑箱,也为企业在构建标准联盟网络、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方面提供依据。(3)采用文献、案例与大样本调查的多样性研究方法。本文既有详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且有案例研究作为佐证材料支撑,并结合了大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验证,研究方法在标准联盟网络及高管团队注意力等相关研究中比较具有创新性,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准确可靠。
宋强[5](2020)在《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被视作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且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不仅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提高生活质量和重构经济结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各样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多种政策来促进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出台了大量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辽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且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化水平不高,中小企业也由于受自身条件、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的举步维艰,影响着通辽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和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实施的政策,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结合通辽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构建中小企业法律政策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服务机制建设、健全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通辽市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虹[6](2019)在《标准成本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利润率也越来越低,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企业只能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并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对企业标准成本预算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标准成本预算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黄晓玲[7](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文金艳[8](2019)在《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切实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NPD)绩效,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产品开发作为一项复杂创新工程,其开展与推进难以依靠单个或少量企业完成,企业不得不嵌入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外部互补性知识技术资源。标准联盟网络作为组织间围绕标准设定而形成的协作关系总和,是企业获取和整合外部知识技术和市场资源以影响标准化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不同,其资源获取机会和行为存在差异,对产品创新活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标准联盟区别于一般战略联盟的特征使得标准联盟网络中的知识和知识交换不同于一般战略联盟网络,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技术开发新产品对标准联盟网络的结构嵌入性特征、资源禀赋要求也将存在差异。因此,从网络结构嵌入性视角研究企业如何在标准化合作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NPD绩效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企业参与标准联盟的动机和参与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大量研究,暗示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重要机制,并基于单个联盟内部成员选择及权、责、利协调来解释联盟及企业绩效的差异。而对由大量标准联盟合作关系形成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及其对网络中企业NPD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影响的研究非常缺乏。再加上标准联盟、新产品等客观数据获取障碍,对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关系的实证探讨更是少见。基于此,本文结合知识基础、标准经济学、网络嵌入性等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标准联盟网络的形成以及结构嵌入性结构特征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机理,并分析“网络结构嵌入性——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多元化能力/技术标准化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及网络资源禀赋(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对网结构嵌入性与企业NPD绩效关系的权变影响,海量获取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企业参与标准化合作的动机,并构建博弈模型探讨标准化合作关系形成的条件;根据标准计划提出与推行的方式分析标准联盟网络的组织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讨论标准联盟网络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网络特征,并总结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了企业置身于标准联盟网络所具备的重要结构嵌入性特征及所伴随核心资源差异,并利用1999-2013年的汽车产业标准数据构建产业标准联盟网络客观展现网络演化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变迁。第二,分析了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直接影响。基于过程利益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作用的一般模式;结合标准联盟网络知识及知识转移特征,分别从中心度和结构洞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直接影响机理,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在标准联盟网络中的中心度与新产品开发数量正相关,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负相关;企业在标准联盟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与新产品数量负相关,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正相关。第三,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纳入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影响框架。基于资源——能力——绩效路径,分析了影响NPD绩效的知识整合能力构成包括技术多元化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深入分析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多元化和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基于汽车产业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技术多元化能力产生作用,而对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化能力起作用。第四,分析了网络资源禀赋在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与NPD绩效关系中的权变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阐述了标准联盟网络的重要资源禀赋特征——网络资源影响力和网络资源异质性;分析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在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影响中的调节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得出,网络资源影响力负向调节中心度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正向调节结构洞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网络资源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则与之相反。第五,总结和讨论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分析了核心研究发现对企业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从国家、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产业标准联盟网络良性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突破针对单一联盟分析的局限,考察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的有效性,形成“网络结构嵌入性——知识整合能力——NPD绩效”框架,构建起创新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与网络内容的理论关联,不仅是对标准化合作和网络嵌入性研究框架的有益补充,且丰富完善了知识整合理论和创新搜索理论,进一步打开了“组织间网络——创新绩效”这一领域研究的黑箱;搜集了长周期的大样本,构建了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多元化、技术标准化和NPD绩效相关信息的联合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大样本数据基础;研究结论对产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企业构筑适配的标准联盟网络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和创新水平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姚稳健[9](2019)在《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已经从原先的关税壁垒为主导演变成当下的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相结合的模式,企业联盟标准作为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受到高度的重视和支持。研究掌握企业标准联盟的战略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引导与鼓励政策,加快我国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本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了回顾梳理,清晰界定了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和动机影响因素的维度和理论。本文将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分为增强自己标准的内容、防止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正式标准、解决公司具体的技术问题、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问题、在非正式讨论中获得知识、通过知识领先获得竞争优势、跟踪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设计行业互助规则、预防或遇见监管、通过正式标准联盟开放新的市场、积极降低贸易壁垒、促进与互补产品生产者的兼容性十一个子维度,并将其进一步归纳为知识获取、市场准入、技术解决方案、规避政府监管以及企业利益五个主维度。此外,战略动机影响因素共存在企业R&D强度、市场创新、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环境、国际标准化活动、独立的标准化组织六大影响因子。基于浙江省329家制造型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个企业从标准联盟合作伙伴获取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其由研发强度测量的吸收知识能力;高度创新企业更有动力参与标准联盟以确保标准促进市场创新的商业成功;“知识获取”动机显示负相关,中小型企业参与标准联盟的动机是增加他们的知识基础;为了获得“市场准入”和“企业利益”,相对于国内标准联盟,企业更有动力参与国际标准联盟;设置有独立的标准化组织企业更愿意采取标准联盟战略以规避监管;在竞争激烈市场上的企业更强调知识获取和监管两个动机,企业试图通过增加他们的知识基础或影响监管要求来降低竞争强度。基于此,本论文对企业标准联盟的发展提出四条政策建议。
张晶[10](2018)在《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下一阶段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国民经济的重要原则性战略,我国应在各个方面努力贯彻实施这一伟大战略,以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与国民经济发展,力求在2020年构建创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而言,创新的关键要素在于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培养我国的企业形成自主的创新机制,因而怎样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应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也是重要的载体,该类型企业同时肩负着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各类风险,风险类型众多,风险无处不在。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必要对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因为财务风险不仅客观存在也是所有风险中最关键的。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在多数情况下,风险管理完全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经验、直觉和智慧,这就导致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财务风险而遭受巨额损失。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亟需前瞻性理论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前三章首先对以往的文献进行梳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特征、成长及培育,创新驱动的内涵、本质和创新驱动机制,以及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找到以往研究的空白点进而展开全文脉络,并根据2017年最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界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还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本质,财务风险等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并且论述了在创新驱动背景下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基于前三章的理论研究,本文第四、五章重点分析了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并创新地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5大类17个财务指标,分析在企业生命周期四个阶段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同时,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理论,以全国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结合我国部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企业主要有大晟文化、天润数娱、盈方微、集智股份、民德电子、南华仪器、迅游科技和会畅通讯,需要指出的是8家样本企业在三年的报表附录中均不同程度的体现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本文基于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录、声明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选择以上提出的17个财务指标,分为五大类,包括营运能力评价指标、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以及现金能力评价指标,对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以及评价;并选取其中3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做进一步案例分析。基于风险分析、识别、度量、评价以及案例分析,本文从种子期和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方面给出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并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非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也是重要的载体,该类型企业同时肩负着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所以从创新驱动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必然性;同时,创新驱动具有普适性,从创新驱动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可行性,而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比较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和特点。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创新、高风险和高成长的特点,该类型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尤其在创新驱动背景下,而其中高创新又呈现高投入和高收益等特征,它对于资金的需求经常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易受到财务风险的威胁。所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要载体必然会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同时还伴随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这样的非技术创新投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驱动背景下的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等尤为显着。2.适时地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借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平台,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发展,例如,本文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义选取的8家样本公司中的大晟文化,由于创新驱动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环节,也是推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该公司紧抓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升级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实施产业链战略布局。成功改善公司的财务困境,实现利润由负到正的增长,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适时地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3.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符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从初创、成长到逐渐衰退的发展过程,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含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同时兼具高风险以及高收益等特点,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其他企业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现金流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四个阶段的财务风险各不相同,本文对各个阶段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取8家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义并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样本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系统动态的找出各个阶段的财务风险并给出应对策略。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从创新驱动背景下,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角度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问题,论题具有一定的新意。当前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其概念、内涵、培育途径及模式等方面展开,而本文从创新驱动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另外,针对识别和评价作为财务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角度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论题具有一定的新意。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初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价进行了界定,运用报表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发现和识别以及度量和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这相对以往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另外,从企业生命周期,会计要素和财务指标等方面分析企业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影响要素,这对于进一步拓展财务风险理论,补充和完善风险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3.应用结构方程进行指标筛选,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当前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研究,而本文探索性地首先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指标,再用文本挖掘、报表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对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因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二、论创新企业标准成本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创新企业标准成本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义乌“标准进市场”实践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标准进市场”模式的内涵 |
3“标准进市场”模式的优势 |
4“标准进市场”模式的实施 |
4.1 工作原则 |
4.2 工作方法 |
4.3 技术路径 |
5 工作建议 |
6 结语 |
(2)新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标准化建设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民营企业在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1.1 对标准化政策和法规不了解、不理解。 |
1.2 企业标准管理的不规范化 |
1.2.1 没有标准化战略意识 |
1.2.2 标准化管理理念落后 |
1.2.3 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
1.3 企业标准处于应付状态而不是积极使用状态 |
1.4 与标准化主管部门沟通少,融合性差 |
2 造成中小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不规范的原因 |
2.1 企业的性质决定 |
2.2 老板的意识和精力决定 |
2.3 缺少专业人才和帮扶支持 |
3 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标准化建设短板的帮扶办法探索 |
3.1 建立新型标准化主管部门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帮扶关系 |
3.2 主动出击,探索服务新模式,也可作为相关部门年终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
3.3 开拓服务前置新天地,简化事务性审批手续,树良好政府形象 |
3.4 企业积极靠近与主动索取 |
(3)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
2.3 度量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与进展 |
2.4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思路和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3.1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与指标选取 |
3.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3.3 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析 |
3.4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
3.5 稳健性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的均值组估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4.1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
4.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
4.3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
4.4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 |
4.5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与中小企业发展匹配? |
4.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融资约束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 |
5.1 研究假说 |
5.2 研究设计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引入动产融资的政策评估分析 |
6.1 政策背景 |
6.2 基本模型 |
6.3 模型稳态、参数校准与估计 |
6.4 模型动态与政策分析 |
6.5 拓展分析: 不含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和改进的借贷约束模型 |
6.6 政策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战略选择理论 |
2.1.2 社会网络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高层梯队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企业联盟能力相关文献回顾 |
2.2.2 标准联盟网络相关文献回顾 |
2.2.3 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文献回顾 |
2.2.4 高管团队相关文献回顾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1.2 研究方法选择 |
3.1.3 案例选择 |
3.1.4 数据收集 |
3.2 案例分析 |
3.2.1 信度与效度 |
3.2.2 数据处理与呈现 |
3.3 结果分析 |
3.3.1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核心概念界定 |
3.3.2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 |
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 |
4.3 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 |
4.4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 |
4.5 高管团队注意力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
4.6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原则 |
5.1.2 问卷设计步骤 |
5.2 调研样本选择 |
5.3 变量测量 |
5.3.1 企业联盟能力变量测量 |
5.3.2 企业标准联盟网络变量测量 |
5.3.3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变量测量 |
5.3.4 高管团队注意力变量测量 |
5.3.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变量测量 |
5.4 控制变量的选取 |
5.5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 |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6.1.1 数据收集 |
6.1.2 样本特征 |
6.2 共同方法偏差 |
6.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假设检验 |
6.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检验 |
6.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的关系检验 |
6.4.3 标准联盟网络中介效应的检验 |
6.4.4 高管团队注意力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
6.4.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7.1 实证结果讨论 |
7.1.1 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2 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的影响分析 |
7.1.3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分析 |
7.1.4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的调节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
7.2 管理启示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性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5)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现行政策 |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一、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 |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凸显发展新格局 |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要性和政策措施 |
第一节 通辽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一、通辽市经济概况 |
二、通辽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一、税收优惠政策 |
二、财政扶持政策 |
三、金融服务政策 |
四、人才引进政策 |
第三节 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中小企业政策 |
一、美国小企业公共政策体系发展历程 |
二、美国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构成 |
第二节 日本扶持中小企业政策 |
一、日本中小企业管理体系 |
二、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深圳市中小企业政策 |
第四节 上海市中小企业政策 |
一、优化政策环境 |
二、完善服务体系 |
三、金融财税扶持政策 |
四、提升竞争力、促转型发展 |
第五节 国内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一、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 |
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
三、高效的金融财税政策 |
四、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第四章 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政策体系不健全 |
二、财税政策不完善 |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
四、服务机制不健全 |
五、创新激励支持不够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扶持政策与现实需求不完全匹配 |
二、管理体制和管理部门存在不足 |
三、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
第五章 改进和完善通辽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中小企业法律政策体系 |
一、制定地方性中小企业法规细则 |
二、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政策 |
第二节 完善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 |
一、制定完善税收政策体系 |
二、强化税收主体服务能力 |
三、提升纳税人意识和税收环境 |
第三节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
一、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担保机制 |
二、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信贷结构 |
三、提升服务水平,鼓励金融创新 |
第四节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机制建设 |
一、做强服务机构 |
二、提升服务能力 |
第五节 健全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
一、补齐政策短板、支持企业创新 |
二、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动力 |
三、完善助力模式、推动“互联网+”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通辽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标准成本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准成本预算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
二、建立标准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
(一)成本项目按照不同的主体车间生产划分 |
(二)制定标准成本预算 |
三、标准成本管理的实施 |
(一)结合产品种类制定成本预算对象 |
(二)以实际工艺生产技术为依据,严格制定各项目的分配系数 |
(三)将已确定成本项目作为对象对产品消耗以及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 |
四、创新企业标准成本预算管理的措施 |
(一)健全和完善标准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
(二)建立、实施标准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
(三)加强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 |
(7)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
1.1.1 题目解读 |
1.1.2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视角 |
1.5.2 研究思路 |
1.5.3 技术路线 |
1.5.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
3.2.1 企业缺位 |
3.2.2 浅层参与 |
3.2.3 差异显着 |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
3.3.1 教师参与少 |
3.3.2 协作程度浅 |
3.3.3 合作周期短 |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
8.4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基于分工的模块化理论 |
2.1.2 标准经济学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知识基础理论 |
2.1.5 网络嵌入性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3 知识整合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4 网络资源禀赋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联盟网络形成及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 |
3.1 标准化合作关系的形成机理 |
3.1.1 企业参与标准化合作的动机 |
3.1.2 基于博弈模型的标准化合作关系形成的条件 |
3.2 标准联盟网络的组织模式 |
3.2.1 自上而下的政府他组织 |
3.2.2 自下而上的企业自组织 |
3.2.3 混合组织 |
3.3 标准联盟网络的演化 |
3.3.1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过程 |
3.3.2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
3.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 |
3.4.1 标准联盟网络所嵌入主体构成 |
3.4.2 标准联盟网络中心度与网络地位 |
3.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洞与网络控制 |
3.5 标准联盟网络构建及特征 |
3.5.1 数据来源与收集 |
3.5.2 标准联盟网络构建与分析 |
3.5.3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与企业网络位置变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 |
4.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构成要素 |
4.1.1 新产品开发效果与新产品数量 |
4.1.2 新产品开发效率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 |
4.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作用的一般模式 |
4.2.1 跨组织学习 |
4.2.2 社会资本累积 |
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4.3.1 中心度对企业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
4.3.2 中心度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
4.3.3 结构洞对企业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
4.3.4 结构洞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
4.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实证 |
4.4.1 研究设计 |
4.4.2 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 |
5.1 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知识整合能力构成 |
5.1.1 知识元素组合多样化与技术多元化能力 |
5.1.2 知识元素间组合效率与技术标准化能力 |
5.2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多元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
5.2.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技术多元化能力的影响 |
5.2.2 技术多元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5.2.3 技术多元化能力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5.3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
5.3.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
5.3.2 技术标准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5.3.3 技术标准化能力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5.4 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 |
5.4.1 研究设计 |
5.4.2 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研究 |
6.1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特征 |
6.1.1 网络成员地位构成与网络资源影响力 |
6.1.2 网络成员多样化构成与网络资源异质性 |
6.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6.2.1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6.2.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6.3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6.3.1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6.3.2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6.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实证 |
6.4.1 研究设计 |
6.4.2 数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
7.1.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
7.1.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影响企业知识整合能力 |
7.1.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
7.1.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调节结构嵌入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 |
7.2 企业管理启示 |
7.2.1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实施差异化标准联盟网络构建战略 |
7.2.2 占据高中心密集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能力 |
7.2.3 利用高中心非冗余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 |
7.2.4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选择适配的网络位置-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路径 |
7.2.5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采取适配的网络位置-网络构成模式 |
7.3 政策建议 |
7.3.1 行业层面政策建议 |
7.3.2 国家层面政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
致谢 |
(9)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标准联盟相关概念解析 |
1.3.1 技术标准概念 |
1.3.2 标准联盟概念 |
1.3.3 技术创新概念 |
1.3.4 战略动机概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标准及标准联盟研究评述 |
2.1.1 标准的相关研究现状 |
2.1.2 标准联盟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 标准联盟战略动机及利益动机研究评述 |
2.2.1 标准联盟战略动机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标准联盟利益动机的相关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
3 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分析 |
3.1 联盟利益机制理论研究 |
3.1.1 企业标准联盟利益动机与战略动机的一致性 |
3.1.2 标准联盟利益来源 |
3.1.3 标准联盟利益相关方及假设 |
3.1.4 经济学模型验证及说明 |
3.2 企业战略动机分析 |
3.2.1 标准联盟战略动机 |
3.2.2 战略动机维度划分 |
3.3 战略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
4 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4.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2 研究理论模型构建 |
4.2 问卷设计 |
4.2.1 初始问卷设计 |
4.2.2 样本信息获取量表设计 |
4.2.3 维度测量量表设计 |
4.2.4 研究样本数据收集与问卷质量控制 |
4.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信效度检验 |
4.3.3 战略动机重要性排序 |
4.3.4 战略动机影响因素验证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意义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10)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述评 |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 |
第二节 创新驱动研究述评 |
一、创新驱动的内涵 |
二、创新驱动机制 |
第三节 财务风险的研究评述 |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
二、财务风险识别 |
三、财务风险评价 |
四、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
第四节 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述评 |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定义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理论 |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 |
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本质 |
第二节 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 |
一、创新的概念 |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内容 |
第三节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
二、财务风险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
三、财务风险的成因 |
第四节 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 |
一、产品/行业生命周期 |
二、需求生命周期 |
第五节 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框架 |
一、从创新驱动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
小结 |
第四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样本公司信息采集 |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风险类别 |
一、外部成因 |
二、内部成因 |
三、主要风险类别 |
第二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 |
一、种子期和初创期 |
二、成长期 |
三、成熟期 |
四、衰退期 |
第三节 样本公司概况 |
一、样本选择 |
二、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比较 |
小结 |
第五章 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
第一节 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与改进 |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识别方法 |
二、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改进 |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财务风险识别 |
一、指标选择与展示 |
二、样本企业创新驱动背景下财务风险识别 |
三、样本企业创新驱动背景下主要财务风险汇总 |
小结 |
第六章 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 |
第一节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设计 |
一、聚类分析法 |
二、主成分分析法 |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
四、杜邦分析法 |
五、Logistic预警 |
第二节 财务风险评价 |
一、样本企业的选取以及指标说明 |
二、财务风险等级评价 |
三、财务风险会计要素评价 |
四、财务风险等级与指标评价 |
五、财务指标关系评价 |
六、财务状况评价 |
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大晟文化财务风险个体评价 |
一、公司财务整体评价 |
二、公司财务风险因素 |
三、公司财务风险 |
第二节 迅游科技财务风险个体评价 |
一、公司财务整体评价 |
二、公司财务风险因素 |
三、公司财务风险 |
第三节 盈方微财务风险个体评价 |
一、公司财务整体评价 |
二、公司财务风险因素 |
三、公司财务风险 |
小结 |
第八章 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 |
第一节 财务风险基本应对措施 |
第二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
一、种子期和初创期财务风险应对 |
二、成长期财务风险应对 |
三、成熟期财务风险应对 |
四、衰退期财务风险应对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论创新企业标准成本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义乌“标准进市场”实践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机制研究[J]. 周江,吴正楷,戴佩璇,王雨晴,陈丽群. 中国标准化, 2022(03)
- [2]新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标准化建设问题探索[A]. 武月林. 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21
- [3]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D]. 刘志强. 山东大学, 2021(11)
- [4]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高思芃. 吉林大学, 2020(03)
- [5]通辽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D]. 宋强.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标准成本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高虹. 中国总会计师, 2019(08)
- [7]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8]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D]. 文金艳. 湖南大学, 2019(07)
- [9]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研究[D]. 姚稳健.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10]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张晶. 云南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