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Ng~(3-5)单元聚合物驱效果研究

孤东油田Ng~(3-5)单元聚合物驱效果研究

一、孤东油田中二南区Ng~(3-5)单元聚合物驱油见效见聚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嘉楠[1](2018)在《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S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区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砾岩油藏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开发规律和注采技术政策界限,进一步明确开发模式和改善开发效果,也为S油田在其它区块开展三元复合驱提供借鉴。首先,本文将S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开发过程细分为前缘水驱、聚合物前置段塞、三元主段塞三个阶段,并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其进行了开发效果评价;深入分析了注入井和生产井的动态特征、开发效果的静态评价指标以及措施效果,建立了砾岩油藏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开发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水驱,在S油田注入三元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11.3%,其值明显小于大庆、胜利等区块;而其中碱和表面活性剂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仅为1.5%,开发效果差。然后,本文分析了具体井组的地质与开发特征,并通过对比临近的9注16采聚驱试验区的开发效果与动态特征,全面系统的总结出砾岩储层弱碱三元复合驱的选区规律、动态特征变化规律、产吸剖面规律等。研究表明,隔层发育差、渗透率变异系大、采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降低注入化学剂的波及体积。最后,根据总结的开发规律,结合储层的非均质特点,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进一步分析了采液速度、注入聚合物浓度、调剖剂用量对该区块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绘制出相应的图版,为合理注采技术政策界限的筛选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区块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措施并预测了开发效果。认为选用0.075PV/a的采液速度较为合理;另外,封堵下部层位、适当增加注入聚合物浓度均有利于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

李渊[2](2017)在《XX油田注聚后产量递减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XX油田在含水10%左右即开始注聚,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早期注聚油田。该油田初期开发效果较好,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各种开发矛盾日益暴露,产量大幅度降低。由于其它注聚油田大多数为陆上油田且注聚时机很晚,采取XX油田这种早期注聚开发模式的油田几乎没有,因而很难通过其它注聚油田的研究陈果得出XX油田产量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因此,急需研究XX油田产量下降的原因,明确下一步治理措施和合理的开发模式,为早期注聚开发提供决策技术。本文在调研国内外聚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海上油田早期注聚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并通过地质分析、油田类比、机理模型等手段研究了XX油田的注聚适应性。通过研究表明,XX油田早期注聚提高采收率3.83%,开发效果较好。总体上,XX油田适合注聚,但应趋避不利因素。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展开XX油田注聚后产量递减因素研究,并利用裘比公式提出聚驱后产液量下降是否正常的理论基础。利用聚驱相渗曲线首次研究了聚驱提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受效井后期主要依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针对导致产液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因素(聚堵和出砂),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根据XX油田剩余油分布情况,利用CMG研究了XX油田三次扩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再次扩聚的开发效果很差,后期应转入后续水驱阶段。最后,对后续水驱阶段的开发参数进行了优化,推荐后期注采比为0.9,井网形式转化为行列式,尽可能地增注增采,生产过程中配合对高含水井组的调剖措施。

谢晓庆,赵辉,康晓东,张贤松,谢鹏飞[3](2017)在《基于井间连通性的产聚浓度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准确预测产聚时间、产聚浓度等含聚采出液关键指标,提出了基于井间连通性的产聚浓度预测方法,通过与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水驱井间连通性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聚合物的黏度、浓度、吸附量和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等关键参数,建立了聚合物驱生产动态预测模型。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相比,该模型需要求解的压力方程组维数较低,且通过自动历史拟合反演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提高了计算速度和精度。采用1注4采均质油藏模型,通过与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对主要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注聚后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注聚浓度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加以及注聚时机的提前,驱油效果变好。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预测不同开发方案的产聚浓度变化规律。

邹玮,陈玉琨,楼仁贵,张强,郭晓璐[4](2015)在《新疆油田七东1区砾岩油藏聚合物驱见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新疆油田七东1区聚合物驱试验区油井见效时间、浓度以及含水增油等见聚特征差异明显,且聚驱见效前后剖面动用情况变化显着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分别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聚驱控制程度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物性对见聚时间影响较大,北部渗透率高、物性好,聚合物优先进入,导致北部见聚时间较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聚合物的产出,非均质性强,油水井层数动用差,聚合物波及效率差,产聚浓度高;聚驱控制程度较高的北部井和中心井,开发效果好。

邴绍献[5](2013)在《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的水驱开发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陆上油田开发都已经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期。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的水驱开发特征研究对保持油田高产、稳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油藏工程方法、开发动态指标特征和提高水驱采收率方法研究,揭示了特高含水期油田不同于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规律;分析了不同动力条件对驱油效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改进了油水两相渗透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了特高含水期油田的相渗比值表征新方法;发展了适合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技术方向与建议。这些成果丰富了油田开发理论,对指导油田经济有效地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分析了已有的室内油水两相实验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从相渗曲线变化特征及相渗曲线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2.改进了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特高含水期油田的相渗数学表征新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改进了分流量曲线、水驱特征曲线、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方法。3.开展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指标特征研究分析了产量递减、含水上升、产液量变化、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等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研究了特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方向分析了水驱油效率特征及影响因素,再认识了极限水驱油效率,并开展了提高采收率方法、技术及发展方向研究。

唐旭[6](2012)在《提高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效果的现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孤东油田在2003年9月在七区西54-61南部开展了无碱体系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2006年在孤东油田六区东南部、六区西北进入扩大试验阶段,2009年开始在三四区开展了胜利油田最大的二元驱工业化推广项目。截止2011年底二元驱累计增油115万吨,占三次采油增油的27.5%,二元驱项目已成为孤东油田上产增产的主阵地。虽然二元复合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但由于井网不完善、地层大孔道等因素影响,导致单井见效差异仍较大。本文对二元复合驱见效规律进行了研究,从注入状况、注采对应状况和油藏非均质性方面对影响见效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不见效井也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研究并制定有效措施,合理进行复合驱的选区,通过井网完善和优化、注采工艺技术配套、动态监测、药物配比和注入管理等措施和手段,不断提高二元复合驱的见效能力,从而提高孤东油田的开发效果。

杨黎[7](2009)在《聚/表二元复合驱在孤东采油厂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开发难度愈来愈难,三次采油已经被逐渐的应用推广。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已进行了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孤东六区进行了聚/表二元复合驱,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孤东六区聚/表二元复合驱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方面均比较适合进行聚/表二元复合驱。首先对孤东六区的聚/表二元复合驱驱油体系进行筛选和评价,并根据试验数据和数模曲线对注聚方案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矿场注入方案及方案实施要求。然后在孤东六区进行了实施,在实施前对整个区块进行了整体调整,注聚过程中根据注入压力、含水、见聚浓度等参数值的变化对注聚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继续优化注聚方案,并制定具体实施要求,最后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孤东六区聚/表二元复合驱开发过程中及复合驱后出现的聚合物溶液保粘、杆管防腐及如何有效进行四次采油等问题将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郭其胜,陈圆圆,薄芳[8](2009)在《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南、渤72注聚区注入和开发情况,分析了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并指出了目前注聚区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实施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建议中一区南Ng3-6单元和B72块在追加干粉的同时实施二元复合驱。

于波[9](2009)在《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开展胜利油区已实施聚合物驱单元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揭示不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聚合物驱方案编制、效果评价和预测、以及现场跟踪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将胜利油区已实施聚合物驱单元分为5类,不同类型聚合物驱单元在注采动态上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建立了聚合物驱生产动态定量表征模型,它们分别可归结为初始时刻、峰值时刻、结束时刻以及峰值等4个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的特征参数。同时,提出了利用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自动求解方法。对胜利油区的14个实施聚合物驱单元的拟合计算和不同类型聚合物驱单元生产动态定量规律的研究表明,该数学模型形式简洁,参数便于确定,且具有较好的外推性。本文建立模型具有普遍意义,也可用于工程问题中类似增长曲线的拟合和预测。在聚合物驱生产动态定量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聚合物驱增油曲线定量规律、含水变化曲线定量规律以及增油曲线和含水变化曲线定量关系。以胜利油区典型聚合物驱单元为原型建立数值模型,讨论了15个聚合物驱动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对聚合物驱生产动态特征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渗透率变异系数、地下原油粘度、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温度、注聚时机、注聚用量、注入速度、注采比、渗透率下降系数、吸附等。对于已具有一定动态变化趋势的聚合物驱实施单元,可利用遗传算法进行趋势拟合,得到聚合物驱生产动态定量描述模型后用于预测,以指导聚合物驱的方案编制和动态调整。

王代流[10](2009)在《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储层构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孤岛油田中二区中28-8井区位于孤岛油田中部,属孤岛披覆背斜构造中南部。选择孤岛油田中二区中28-8密井网典型井区作为解剖区,以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地震资料、开发动态资料、测井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的研究,建立地层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确定了储层特征,并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采用地质统计学的各种插值和模拟方法,开展随机模拟方法优选分析,选择合适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三维储层模型。采用地质统计学的交叉检验和分维分析等手段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网格粗化,实现储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论文将静态研究与实际生产动态相结合,以标准层和辅助标准层划分砂层组,以沉积旋回—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方法为主,结合其他对比原则,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进行小层精细对比和划分。在精细地层对比、井斜校正和补心高度校正的基础上,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主力小层顶底面微型构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3种微型构造:正向微型构造;负向微型构造;斜面微型构造。在河流相储层构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动静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进行储层的多尺度剖析,依次识别复合砂体内的河道,河道内的点坝,点坝内的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认为发育4种亚相(河道、溢岸、河漫、废弃河道),6种微相(点坝、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泛滥平原、废弃河道)。砂层内部发育3种夹层(泥质夹层、钙质夹层、物性夹层),层间发育4种隔层(连续分布的隔层、均匀分布的隔层、条带状分布的隔层、局部分布的隔层),并分别确定了各种隔夹层的空间展布规律。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在随机模拟研究中,通过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三维储层模型。储层模型建成后,对模型符合地质认识的程度进行了检验。认为模拟效果良好,最终取个次随机模拟实现计算储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各主力层和全区的最终储量。

二、孤东油田中二南区Ng~(3-5)单元聚合物驱油见效见聚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东油田中二南区Ng~(3-5)单元聚合物驱油见效见聚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
        1.2.2 弱碱三元复合驱室内实验
        1.2.3 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
        1.2.4 整体调剖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评价
        1.3.2 砾岩储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研究
        1.3.3 弱碱三元复合驱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1.3.4 弱碱三元复合驱调整措施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储层非均质特征
    2.3 油层连续性特征
    2.4 聚驱控制程度
    2.5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2.6 储量评价
第三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评价
    3.1 前缘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3.1.1 生产动态分析
        3.1.2 采收率标定
        3.1.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认识
    3.2 聚合物前置段塞开发效果评价
        3.2.1 注入井动态特征
        3.2.2 生产井动态特征
        3.2.3 聚驱开发效果指标评价
        3.2.4 聚驱采收率标定
        3.2.5 调剖效果评价
        3.2.6 聚驱开发效果评价认识
    3.3 三元主段塞开发效果评价
        3.3.1 注入井动态特征
        3.3.2 生产井动态特征
        3.3.3 三元驱评价指标
        3.3.4 三元驱采收率标定
        3.3.5 存水率及存聚率
        3.3.6 调剖效果评价
        3.3.7 弱碱三元驱开发效果评价认识
    3.4 色谱分离现象
    3.5 小结
第四章 砾岩储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
    4.1 S油田9注16 采聚驱试验区开发历程的开发规律
        4.1.1 注入井动态特征
        4.1.2 生产井动态特征
        4.1.3 开发效果指标评价
        4.1.4 采收率标定
        4.1.5 调剖效果评价
    4.2 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开发规律
        4.2.1 T71776 井组
        4.2.2 T71718 井组
        4.2.3 T71319 井组
        4.2.4 TD71413 井组
        4.2.5 三元试验区开发规律总结
    4.3 砾岩储层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
        4.3.1 区块选取规律
        4.3.2 动态变化规律
        4.3.3 压力变化规律
        4.3.4 剖面动用规律
        4.3.5 砾岩储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小结
第五章 优势通道在不同层位时的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
        5.1.1 网格划分
        5.1.2 模型参数
        5.1.3 渗流特征
        5.1.4 动态特征
    5.2 敏感性分析
        5.2.1 采液速度分析
        5.2.2 注聚浓度分析
        5.2.3 调剖剂用量分析
    5.3 图版制作
        5.3.1 采液速度图版
        5.3.2 注聚浓度图版
        5.3.3 调剖剂量图版
    5.4 小结
第六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调整措施研究及效果评价
    6.1 历史拟合
        6.1.1 模型建立
        6.1.2 历史拟合结果
    6.2 调整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XX油田注聚后产量递减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驱开发效果研究现状
        1.2.2 聚驱适应性研究现状
        1.2.3 产量递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水驱与聚驱开发效果评价
        1.3.2 聚驱适应性研究
        1.3.3 产量递减分析
        1.3.4 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取得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XX油田地质油藏特征
    2.1 沉积相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2.4 油水系统
    2.5 流体性质
    2.6 温压体系
    2.7 地质储量
第三章 水驱与聚驱开发效果精细评价
    3.1 油田开发概况
        3.1.1 开发历史
        3.1.2 井组划分
    3.2 天然能量开发效果评价
        3.2.1 生产动态特征
        3.2.2 天然能量强弱评价
    3.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3.3.1 措施见效点判断
        3.3.2 调剖效果评价
        3.3.3 采收率标定
        3.3.4 水驱开发效果精细评价小结
    3.4 早期注聚开发效果精细评价
        3.4.1 注聚方案与实施情况
        3.4.2 早期注聚开发效果评价
第四章 聚驱适应性研究
    4.1 注入适应性评价
        4.1.1 地质油藏参数
        4.1.2 开发参数
        4.1.3 窜流
    4.2 产出适应性评价
    4.3 采收率适应性评价
        4.3.1 室内实验分析
        4.3.2 矿场对比分析
    4.4 聚驱适应性评价小结
第五章 产量递减分析
    5.1 XX油田全区生产情况
    5.2 聚驱井提液机理研究
        5.2.1 理论基础
        5.2.2 聚驱无因此采液指数
    5.3 产液量下降定量剖析
    5.4 地层压力下降可能性分析
    5.5 产量递减分析小结
第六章 聚堵和出砂研究
    6.1 聚堵井生产特征
    6.2 堵塞物分析
    6.3 XX油田聚堵成因分析
    6.4 堵塞位置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6.4.1 堵塞位置判断方法
        6.4.2 堵塞程度对产能的影响
    6.5 解堵方法与解堵工艺研究
    6.6 XX油田出砂分析
        6.6.1 出沙井生产动态特征
        6.6.2 出砂砂砾分析
        6.6.3 出砂原因分析
        6.6.4 出砂治理措施
    6.7 聚堵与出砂研究小结
第七章 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7.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7.1.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7.1.2 剩余油分布研究
    7.2 后续水驱方案研究
        7.2.1 注采比优化
        7.2.2 增注增采研究
        7.2.3 油井转注研究
        7.2.4 调剖措施研究
        7.2.5 后续水驱开发方案小结
    7.3 扩聚方案研究
    7.4 早期注聚后综合治理对策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新疆油田七东1区砾岩油藏聚合物驱见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区油井见聚见效特征
3 见聚影响因素分析
    3.1 储层物性对油井见聚的影响
    3.2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井见聚的影响
    3.3 聚驱控制程度对油井见聚的影响
4 结论与认识

(5)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的水驱开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开发特征研究
        1.2.2 水驱油效率研究
        1.2.3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
        1.2.4 水驱开发调整技术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关键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关键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及数学表征研究
    2.1 特高含水期室内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2.1.1 已有的室内油水两相实验方法
        2.1.2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1.3 小结
    2.2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2.1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2.2.2 影响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的动力因素分析
    2.3 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下弯时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油水相渗比值曲线下弯时机
        2.3.2 油水相渗比值曲线下弯时机的影响因素
    2.4 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的数学表征
        2.4.1 已有的表征方法
        2.4.2 新的表征方法的建立
        2.4.3 实例应用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方法改进研究
    3.1 改进的理论依据
    3.2 基于KRO/KRW~SW非线性关系的油藏工程方法改进
        3.2.1 改进的分流量曲线
        3.2.2 改进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3.2.3 改进的驱油效率公式
        3.2.4 改进的采出程度R与含水率FW关系式
        3.2.5 改进的含水-含水上升率公式
        3.2.6 改进的水驱特征曲线公式
        3.2.7 改进的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可采储量
        3.2.8 改进后的水驱特征曲线应用实例
    3.3 井网密度测算方法改进
        3.3.1 已有的井网密度测算方法的不适应性
        3.3.2 新方法的数学表征
        3.3.3 实例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指标变化特征研究
    4.1 产油量递减特征
        4.1.1 理论分析
        4.1.2 影响因素
        4.1.3 矿场特征分析
    4.2 含水上升特征
        4.2.1 理论分析
        4.2.2 影响因素
        4.2.3 矿场特征分析
    4.3 产液量变化特征
        4.3.1 理论分析
        4.3.2 影响因素
        4.3.3 矿场特征分析
    4.4 阶段采出程度变化特征
        4.4.1 理论分析
        4.4.2 影响因素
        4.4.3 矿场特征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特高含水期水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对策研究
    5.1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1 室内内因因素
        5.1.2 室内外因因素
        5.1.3 矿场分析
    5.2 不同部位水驱油效率分析
        5.2.1 均质油藏注采井间流线分布研究
        5.2.2 注采井间流线间流量分配方法研究
        5.2.3 基于岩心规模的沿流线过水倍数计算
        5.2.4 均质油藏过水倍数及驱油效率分布特征分析
        5.2.5 极限驱油效率认识
    5.3 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对策研究
        5.3.1 提液开发方法
        5.3.2 层系井网调整技术
        5.3.3 矿场应用实例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下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提高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效果的现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二元复合驱工艺技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元复合驱工艺技术
        1.2.2 二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1.3 二元复合驱应用现状
        1.3.1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2 孤东油田应用现状
第二章 二元复合驱见效规律分析
    2.1 二元驱见效特征
        2.1.1 具有聚合物驱的基本特征
        2.1.2 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物驱
    2.2 见效影响因素分析
        2.2.1 注入状况
        2.2.2 注采对应状况
        2.2.3 油藏非均质性
        2.2.4 不见效井原因分析
第三章 二元复合驱的现场研究及效果
    3.1 做好油藏准备
        3.1.1 复合驱选区
        3.1.2 深化储层研究
        3.1.3 完善注采井网
    3.2 实施前期降水降压调整
    3.3 跟踪调整,优化注采井网
    3.4 配套注采工艺技术
        3.4.1 推广应用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
        3.4.2 聚合物驱窜聚的机理研究与治理
        3.4.3 水井调剖,治理低压井
        3.4.4 运用高效环保解堵剂解除油水井堵塞
        3.4.5 配套提液技术,引效促效
    3.5 加强动态监测
    3.6 加强矿场注入管理,提高注入质量
        3.6.1 改进表活剂混配工艺,提高工艺流程的适应性
        3.6.2 强化矿场使用污水水质管理,保障聚合物溶液粘度
        3.6.3 强化三采药剂的质量管理,确保注入质量
        3.6.4 加强矿场注入基础资料管理
        3.6.5 精细设备管理,保证正常注入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聚/表二元复合驱在孤东采油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化学驱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碱驱机理及研究进展
        1.2.2 表面活性剂驱机理及研究进展
        1.2.3 聚合物驱机理及研究进展
        1.2.4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机理及研究进展
        1.2.5 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机理及研究进展
    1.3 化学驱常用化学剂
        1.3.1 常用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特性
        1.3.2 常用聚合物种类及特征
        1.3.3 碱驱用碱
        1.3.4 油水井常用调剖堵水剂分类及应用
    1.4 聚/表二元复合驱研究及应用现状
        1.4.1 聚/表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2 聚/表二元复合驱国内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2章 二元复合驱在孤东油田六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流体性质
    2.2 水驱开发简况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2.2.1 开发简历及现状
        2.2.2 油层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2.2.3 水驱采收率预测
    2.3 复合驱条件分析及实施区域的选择
        2.3.1 复合驱条件分析
        2.3.2 实施区域的选择
第3章 二元复合驱在孤东油田六区注入方案的研究
    3.1 复合驱油体系筛选及评价
        3.1.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评价
        3.1.2 聚合物的筛选
    3.2 注入参数研究
    3.3 转二元复合驱依据
        3.3.1 注入时机
        3.3.2 见效趋势
        3.3.3 注入段塞
    3.4 二元复合驱注入方案
        3.4.1 注入方案优化
        3.4.2 注入过程中平面挖潜
        3.4.3 注入过程中层内层间挖潜
        3.4.4 矿场注入方案
        3.4.5 矿场调整
    3.5 方案实施要求
第4章 二元复合驱在孤东六区的现场应用及效果
    4.1 二元复合驱方案实施
        4.1.1 实施前存在问题
        4.1.2 矿场实施做法
        4.1.3 实施效果
    4.2 方案实施后注采状况
        4.2.1 注入状况分析
        4.2.2 采出状况分析
    4.3 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场试验概况
2 动态特征[1-5]
    2.1 注入压力明显上升
    2.2 综合含水下降, 日产油上升
    2.3 见聚浓度较低
3 存在问题及潜力分析[6-8]
    3.1 平面注入及见效不均衡
    3.2 中一区南注聚区东北部见效差
    3.3 矿场动态反应趋势良好
    3.4 未见效井有增油潜力
    3.5 追加二元段塞可提高单元开发效果[9]
4 结论

(9)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聚合物驱单元油藏分类及动态变化规律
    2.1 聚合物驱单元油藏分类
    2.2 不同类型聚合物驱单元动态变化规律
        2.2.1 生产动态变化规律
        2.2.2 注入动态变化规律
第3章 聚合物驱生产动态规律的定量表征
    3.1 定量表征模型的建立
        3.1.1 增油曲线定量表征模型
        3.1.2 含水变化曲线定量表征模型
    3.2 遗传算法求解方法
        3.2.1 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
        3.2.2 遗传算法的若干改进策略
        3.2.3 增油曲线的拟合
        3.2.4 含水变化曲线的拟合
    3.3 聚合物驱生产动态定量规律
        3.3.1 增油曲线定量规律
        3.3.2 含水变化曲线定量规律
        3.3.3 增油曲线和含水变化曲线的定量关系
第4章 聚合物驱动态影响因素研究
    4.1 聚合物驱基本数学模型
        4.1.1 聚合物溶液粘度的计算
        4.1.2 渗透率下降系数
        4.1.3 不可及孔隙体积
        4.1.4 扩散系数
        4.1.5 吸附
    4.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4.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2 历史拟合
        4.2.3 基础方案的建立
    4.3 静态参数的影响
        4.3.1 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影响
        4.3.2 原油粘度的影响
        4.3.3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4.3.4 地层温度的影响
        4.3.5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4.3.6 水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4.3.7 相渗端点比值的影响
    4.4 动态参数的影响
        4.4.1 注聚时机的影响
        4.4.2 注聚用量的影响
        4.4.3 注入段塞方式的影响
        4.4.4 注入速度的影响
        4.4.5 注采比的影响
    4.5 聚合物性质参数的影响
        4.5.1 渗透率下降系数的影响
        4.5.2 吸附的影响
        4.5.3 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影响
    4.6 聚合物驱动态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储层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沉积构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曲流河相分析
        1.2.2 辫状河相分析
        1.2.3 隔夹层的研究
        1.2.4 储层建模研究
    1.3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开发概况
        1.3.1 研究区位置
        1.3.2 油藏特点
        1.3.3 开发简历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性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地层划分和对比
    2.1 地层层序及砂层组划分
        2.1.1 地层层序
        2.1.2 馆陶组砂层组划分原则和方法
    2.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精细划分原则
        2.2.2 地层的精细对比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区域构造特征
        3.1.1 区域构造背景
        3.1.2 孤岛地区构造特征
    3.2 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分布的关系
        3.2.1 沾化凹陷构造演化
        3.2.2 孤岛地区断裂演化
        3.2.3 断层与油气运移关系
    3.3 微型构造
        3.3.1 微型构造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3.3.2 微型构造的类型、特征及组合模式
        3.3.3 微型构造对油井的影响
第四章 沉积微相
    4.1 河流储集体沉积特征
        4.1.1 区域沉积体系特征
        4.1.2 河流储集体细分原则
    4.2 沉积微相研究
        4.2.1 相类型及相标志
        4.2.2 单井相分析
        4.2.3 连井相分析
        4.2.4 平面相分析
    4.3 沉积演化分析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
    5.1 储层微观特征
        5.1.1 孔隙结构特征
        5.1.2 储层参数时变规律
        5.1.3 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5.2 储层参数综合评价
        5.2.1 测井储层评价的地质约束原则
        5.2.2 测井资料预处理及标准化
        5.2.3 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模型
    5.3 隔夹层研究
        5.3.1 层内非均质性
        5.3.2 层间非均质性
        5.3.3 隔夹层与油田开发
    5.4 随机建模方法研究
        5.4.1 确定性建模方法
        5.4.2 随机模拟方法
    5.5 建立三维储层模型
        5.5.1 数据准备
        5.5.2 构造模型的建立
        5.5.3 相模型的建立
        5.5.4 属性建模
        5.5.5 结果准确性分析
第六章 储量计算
    1)、计算方法
    2)、储层参数的准备
    3)、储量计算
    4)、计算结果分析及储量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获奖成果情况

四、孤东油田中二南区Ng~(3-5)单元聚合物驱油见效见聚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及对策研究[D]. 朱嘉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XX油田注聚后产量递减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李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基于井间连通性的产聚浓度预测方法[J]. 谢晓庆,赵辉,康晓东,张贤松,谢鹏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2)
  • [4]新疆油田七东1区砾岩油藏聚合物驱见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邹玮,陈玉琨,楼仁贵,张强,郭晓璐. 石油知识, 2015(01)
  • [5]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的水驱开发特征研究[D]. 邴绍献.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6]提高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效果的现场研究[D]. 唐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 [7]聚/表二元复合驱在孤东采油厂应用研究[D]. 杨黎.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8]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及潜力分析[J]. 郭其胜,陈圆圆,薄芳.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2)
  • [9]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D]. 于波.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储层构型研究[D]. 王代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07)

标签:;  ;  ;  ;  

孤东油田Ng~(3-5)单元聚合物驱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