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补偿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载波频率偏差,定时同步,数字接收机,接收机算法
数字补偿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姜宇,王壮[1](2019)在《基于同步数字通信接收机的载波频偏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数字通信中的载波频率同步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同步数字通信接收机的载波频率偏移(CFO)估计算法。本算法适用于任何技术标准,估计范围大,对固定CFO范围时无法得到充足的前导符号相位信息场景尤其适用。其具备不局限于前导符号的性质、定时同步和CFO估计最大值不受前导周期影响等优点。首先利用分数时间段得到粗略的CFO估计,然后借助前导符号周期的相位差信息对上述结果进行改进,从而得到精确的CFO估计。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算法的性能。(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高超,文永富,程灏波,王英伟[2](2018)在《数字全息中的自动相位畸变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全息的相位畸变自动补偿方法,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对被检测物体进行自动分割,生成相位掩模板,进而得到不含被测物体区域的畸变相位。基于相位畸变校正模型对畸变相位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最终实现相位畸变的自动补偿。实验中搭建了数字全息检测平台,并对晶圆表面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畸变相位的自动校正。(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虎[3](2018)在《数字助听器中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听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之一,庞大的听力残疾人数使得市场对性能更佳,更舒适的助听器需求愈加迫切。在数字助听器的众多算法中响度补偿算法是基础,也是所有助听器算法中最重要的。为了更好的解决听力患者们的迫切需求研制出更匹配更舒适的数字助听器,本文针对性的研究与实现了在不同的频率通道内定制化响度补偿算法方案。本文对基于对数频谱距离、倒谱距离、MFCC参数倒谱距离、谱熵法四种端点检测算法进行研究与仿真,然后对谱熵法端点检测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端点检测算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将改进后的谱熵法端点检测加入到响度补偿算法之前,这样就可以对初始的带噪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将语音帧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从带噪语音中分辨出来,此时响度补偿算法就可以只针对语音帧进行实时的补偿,既提高了响度补偿算法的准确度也降低了系统在对噪声信号进行处理时产生的系统资源浪费。本文对传统的单通道或等宽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进行设计上改进。由于人耳对声音的感知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将人耳感知的频带进行通道划分。本文将依据人耳感知特性的划分方法,1/3倍频程通道划分方式将0 Hz~8 kHz的频率带进行划分,同时对人耳感知最为敏感的1 kHz~3 kHz进行细分,最终将0 Hz~8kHz的频带整合成为八个不同宽度的频率通道,实现了基于人耳感知特性的非等宽通道划分方法。本文针对助听器在声音采集过程中由于硬件平台的原因造成计算声压级与实际声压级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了修正。对六段不同的语音分别通过分贝仪和计算公式得到其声压级大小,然后根据两者结果的差异对声压级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基于该硬件平台下的声压级计算公式,使得数据处理更加的准确。本文在每个通道内分别进行特定增益的补偿,采用牛顿插值法对每个通道内有限的数据进行不同阶数的插值方案,改进传统响度补偿中叁段式的补偿方案,使得补偿效果更贴近病人听力的损失情况。最终通过仿真,得出该响度补偿方案,在提高听力患者的听力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李如玮,潘冬梅,衣晓群,张永亚[4](2018)在《数字助听器中基于两步降噪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数字助听器中现有频响补偿算法在噪声环境下无法满足耳聋者言语可懂度和舒适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两步降噪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方法该算法首先通过计算通用单通道语音增强的先验信噪比和系统增益,并利用前后语音帧间的相关性,结合自适应先验信噪比平滑因子对先验信噪比估计进行优化,实现两步降噪;然后采用gammatone滤波器对增强后的语音进行非均匀多子带分解,在每个子带中采用两次插值;最后依据耳聋者的听力曲线对每个频带进行频响补偿。结果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去除了噪声对频响补偿的影响,保护了共振峰结构,获得更多增益信息,补偿了患者缺失的语音能量,满足了听力损失者的听力需求。结论基于两步降噪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有效提高了听障患者感知语音的可懂度和舒适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李战明,张璇[5](2017)在《基于频率转移的数字助听器单通道响度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数字助听器响度补偿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转移的单通道响度补偿算法。该算法在频域分析的基础上,对语音信号高频部分按比例压缩并搬移到目标频段,再利用多分辨率小波对信号进行分解与重构,提取频谱包络,得到特征频率点初期信息;以特征点为端点进行分段,在各频段内进行响度补偿和增益控制。该算法使得补偿后语音的响度完全映射到患者的听觉范围内。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补偿了患者缺失的语音高频能量,显着提高了患者的听力水平及言语辨识率,同时保护了语音特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沐城[6](2016)在《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及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回响、混响等多种噪声源的存在,使得数字助听器的性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抑制噪声,提高语音清晰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字助听器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并且重点对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和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分析了语音信号的基本理论,包括语音的发声原理,语音信号的数学模型,常用的语音信号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对语音增强、响度补偿、声源定位和回声消除等数字助听器的关键算法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在数字助听器中的应用。(2)对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广义旁瓣抵消器(GSC)算法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会造成语音泄漏和残留噪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GSC结构的方法,使用语音活动检测(VAD)将固定波束形成器生成的语音分成语音帧和噪声帧,对语音帧进行增强,对噪声帧进行衰减,同时保护共振峰,最后将语音信号输入GSC的其他模块进行后续处理。(3)深入研究了响度补偿算法。常用的响度补偿方法使用了压缩放大技术,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使高频部分的强度在压缩放大的过程中变得过大,从而影响响度补偿的效果。本文提出在响度补偿算法中使用宽动态压缩技术,使高频部分映射到听损患者的听觉范围内,同时使用小波去噪技术更大程度上消除噪声,这样可以使患者更好的识别说话人语音。(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张璇[7](2016)在《数字助听器的响度补偿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听力缺失人群逐年增加,在现代医学中,听力缺失的治疗手段有限,所以佩戴助听器就成为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由于数字助听器体积小、功耗低、性能强大,所以它占据了现阶段助听器的主体市场。响度补偿算法是数字助听器的语音处理算法之一,它可以对语音信号进行非线性补偿,提升患者的听力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数字助听器的响度补偿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介绍了助听器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助听器技术和响度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从听力学角度分析了语音信号的产生机制以及听力缺失者的听觉特性,为之后的响度补偿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入研究了宽动态范围压缩(WDRC)算法和拟合人耳听觉特性的八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宽动态范围压缩算法提取特征点的不准确性,提出基于语音共振峰估算的WDRC算法;医学研究表明,当听力损失超过60d B时,对高频进行高增益不但达不到补偿目的,而且会对言语的理解产生副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引入了压缩移频技术;针对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忽略对语音特征的保护,结合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频率转移的小波-单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利用MATLAB对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仿真验证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八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和宽动态范围压缩算法在补偿的时候造成了严重的语音失真。基于语音共振峰估算的WRDC算法有效降低了语音共振峰的非线性失真,但补偿幅度较小。基于频率转移的小波-单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在提高患者听力水平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患者的言语辨识率,保证了患者的听觉舒适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2)
沐城,张玲华[8](2016)在《数字助听器中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数字助听器中用的较多的响度补偿方法,通常是对语音的高频部分进行高增益,但由于听损患者在高频段的听觉范围比较小,直接对高频部分进行高增益容易超出听损患者的听觉范围。文中引进了宽动态压缩技术,首先将整个语音的动态范围按一定比例均匀压缩到患者的残余听力中,然后将频带非等宽划分,再在不同频段进行响度补偿和增益控制,最后对信号进行重构,并利用小波阈值去噪技术去除部分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补偿后语音的响度完全映射到听损患者的听觉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特别对高频部分语音的辨识,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6年06期)
李如玮,曹龙涛,鲍长春,吴水才[9](2016)在《基于Gammatone滤波器组分解的数字助听器频响补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现有数字助听器中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容易破坏语音信号的共振峰结构,致使频响补偿后语音信号的可懂度、清晰度和舒适度降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耳听觉特性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方法首先采用一种可以模拟人工耳蜗模型的Gammatone滤波器组,然后通过滤波处理把输入信号分为32个频带,并依据耳聋者的听力曲线对每个频带进行频响补偿。最后采用语音信号每个通道的声压级,以及从共振峰结构和主观测试对比该算法与基于Bark域的非均匀滤波器组分割频率的算法的优越性。结果通过该算法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听力损失者的听力要求。相对于比较算法,该算法语音信号的共振峰结构完整性更好,在不同的声压级下,该算法的语句可懂度提高10%以上。结论基于Gammatone滤波器组分解的数字助听器频响补偿算法优于对比算法,并且提高了听力损失者的语句可懂度和舒适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张弓,潘宇倩,杨聪伟[10](2015)在《一种基于补偿算法的星载数字频率模块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卫星中的应用,数控振荡器(NCO)逐渐代替传统的压控振荡器(VCO),广泛地应用于卫星中信号源的产生、数字上变频、数字下变频、载波的产生等。因此,实现高精度、高速的数控振荡器对星载数字基带意义重大。针对以上情况,文章提出了一种高速高精度星载数字振荡器的设计和实现。一方面,采用流水线结构满足高速的数据处理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采用级数近似、迭代残余角度误差补偿等措施补偿传统CORDIC算法在精度方面的不足,并引入抖动模块改善角度周期性截断误差所引起的杂散,进一步提高了数控振荡器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空间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数字补偿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全息的相位畸变自动补偿方法,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对被检测物体进行自动分割,生成相位掩模板,进而得到不含被测物体区域的畸变相位。基于相位畸变校正模型对畸变相位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最终实现相位畸变的自动补偿。实验中搭建了数字全息检测平台,并对晶圆表面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畸变相位的自动校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补偿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1].姜宇,王壮.基于同步数字通信接收机的载波频偏补偿算法[J].通信技术.2019
[2].高超,文永富,程灏波,王英伟.数字全息中的自动相位畸变补偿算法[J].光学学报.2018
[3].陈虎.数字助听器中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李如玮,潘冬梅,衣晓群,张永亚.数字助听器中基于两步降噪的多通道频响补偿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8
[5].李战明,张璇.基于频率转移的数字助听器单通道响度补偿算法[J].电子设计工程.2017
[6].沐城.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及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7].张璇.数字助听器的响度补偿算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8].沐城,张玲华.数字助听器中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
[9].李如玮,曹龙涛,鲍长春,吴水才.基于Gammatone滤波器组分解的数字助听器频响补偿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
[10].张弓,潘宇倩,杨聪伟.一种基于补偿算法的星载数字频率模块设计和实现[J].空间电子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