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社区公园的设计方法与内容

浅谈城市社区公园的设计方法与内容

——以宝山区顾村大型居住社区(一期)为例

刘磊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00

摘要: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区别于城市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郊野公园、防护性绿地等公共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承载社区居民户外休闲活动、亲近自然和娱乐交谈的功能需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密度住宅区越来越多,城市公共绿地越来越少,同时市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对社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更加关注。在新的设计理念推动下,适合当下居民需求的新式社区公园逐渐应运而生。通过营造温馨舒适的活动空间,丰富社区活动方式,再现活力健康的生活场景,最终打造一个互动型的社区公园。吸引更多居民走出房间,不仅可以出门见"绿",还可以获得宜人的交谈活动场所。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活力运动;漫步健身

1.社区公园的概念及现状

1.1社区公园的概念

2002年建设部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社区公园定义、分类和服务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解释。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1.2社区公园的发展现状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因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社区公园是经常会被忽视的一块内容,出了居住区就是宽宽的马路或商业街,提供居民停留、休息和交谈的公共开放空间也很少。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处处新建的楼盘拔地而起,其内部的小区游园也比较丰富,但绝大多数小区都是采用的封闭式物业管理模式。而老的社区,配套设施更不完善,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社区公园。虽然部分居住社区考虑到社区公园的建设,但功能也相对比较单一,设施配套老旧,已经满足不了当下人的生活需求。

2、宝山区顾村大型居住社区(一期)社区公园的设计方法与内容

宝山区顾村大型居住社区(一期)社区公园周边用地规划性质基本以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为主,社区人群基数大,活动人流量密集,同时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量也较大。基地内原有周家浜支河、支五河、吴家宅河和周家浜河等河道,因工业厂房排污和农田农药导致的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并且很多河段被占用或者掩埋,导致河道断流或变成小水坑;沿河有少量的乔木种植,以香樟为主,驳岸冲刷严重。

2.1设计方法

结合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和场地自身特点,将设计范围内的场地细分为八个功能区块,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将整个设计场地串联起来,形成功能互补、各有特色同时又相互联系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

2.1.1点层次

场地互动:点状的活动场地与步道慢行体验有机结合,为老人、中青年、少年儿童等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提供符合相应行为习惯的活动场所,吸引周边居民,给场地注入更多活力,更有利于带动公园周边的城市发展。

2.1.2线层次

1)绿道串联:将红线范围内的绿道串联,并为外界预留绿道接驳口,衔接区域整体绿道系统;同时周家浜支河沿岸绿地内慢跑道形成完整的闭合环道,并延伸至吴家宅河沿岸绿地。

2)三线合一:将规划河道蓝线、道路红线和绿线统筹考虑,整合设计;将公园绿线与青坎线和场地竖向标高结合,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保障河道生态的连续性及完整性。

2.1.3面层次

以生态基底为根本,构建清新田园社区。

1)生态驳岸:生态化的亲水岸线提高河道生态延续性;再生木应用于滨水木平台、栏杆扶手及构筑物设计,坚持生态设计原则。

2)乡土种植:采用田园风貌的乡土植物与鸟嗜植物结合搭配种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空间。

3)海绵城市:沿吴家宅河道绿地内设置少量雨水花园,作为新顾城生态社区开放的样板;同时沿园路一侧设计雨水边沟,汇集雨水并引导至就近雨水花园;整个场地的透水铺装应用占总铺装量的50%。

2.2主要设计内容

2.2.1运动区:

位于周家浜河与周家浜支河交汇处,场地范围相对较大而且集中,为社区综合性活动空间;靠入口处为小型的活动集散广场及小型极限运动区,同时拥有两个半场篮球场地和大的阳光草坡,结合大草坡一条园路缓缓爬升一直延伸到河道上面,与下层的滨河慢跑道形成错层交通,结合草坡地形在边缘位置设计儿童攀爬网,并在场地一侧设计儿童专属的迷你跑道和儿童活动区,总体设计为老年、青少年儿童综合的活动场地。

2.2.2商业配套区:

场地位于邻里中心四周,为邻里中心附属性质用地;结合场地现状,进行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并对其功能进行补充,完善邻里中心建筑的部分功能。

2.2.3生态体验区:

场地位于厚仁路南北两侧,设计以游步道和绿化种植为主的生态观景体验区;通过合理的乔灌草搭配,营造静谧的景观空间,营造健康身体、健康心灵的景观环境,打造生态化的体验式景观空间。并结合生态化的道路铺装和雨水边沟,搭配自然生态的种植效果,形成生态化的慢行体系

2.2.4儿童活动区:

考虑儿童的活动特点,将活动场地设置于邻里中心对面,中间相隔福双路。通过设计不同的儿童活动设施,区划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空间,设置趣味虫洞、惊奇攀爬网、迷你滑滑梯和炫彩地形装置等活动设施。

2.2.5青少年自然教育区:

位于吴家宅河道靠西侧位置,场地相对较平整,且靠近西侧环城绿廊,为西侧绿道对外接驳口;通过设计大草坪和休闲活动场地,并局部设计雨水花园和植物科普牌,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室外科普场地,方便学生进行植物认知及自然生态学习。

2.2.6水生植物观赏区:

该区域采用自然缓坡入水设计,降低驳岸线,种植丰富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雨水旺季则汇聚成小的湿地区,完善沿河生境系统;因场地竖向相对较低,在沿河绿地内设计多组雨水花园,作为新顾城组团的样板花园,展示雨水花园的生态效益及效果,将该区域打造为绝佳的水生植物观赏和生态体验区。

2.2.7老年休息区:

位于尚北路西侧的吴家宅滨河区域,场地设计主要服务老年人,预留老年人活动场地,设置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和休憩廊架,并设计一条林中休闲步道供老年人漫步健身。

2.2.8水岸漫步区:

主要为周家浜河与支五河滨河绿地,因其空间腹地较窄,主要以一条慢跑道贯穿场地,形成具有滨水特色的漫步道;种植空间分段布置,搭配不同的种植品种为社区跑步者提供韵律变化的滨河跑步环境,同时根据服务半径需求设置休息区和观景区。

3、总结

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部分,是承载社区居民健身活动、亲近自然、交谈互动、游憩观赏等最重要的公共空间,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出房间、融入场地、融入自然;通过营造温馨舒适的活动空间,丰富社区活动方式,再现活力健康的生活场景,最终才能打造一个互动型的社区环境。

在社区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完善绿地休闲功能的同时也要兼顾其生态效益,在场地中融入生态科普和生态体验功能,推广自然教化课程。并采用生态化设计手法,减少对场地的干扰,恢复绿地的生态效益,打造生态型滨河慢行空间,构建真正的田园般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王泽林.基于感知和体验的社区公园空间设计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06)

[2]钟子杰.社区公园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2016(11)

[3]陈臻.北京市顺义区龙湾社区公园改造设计[D].清华大学,2014

[4]周熊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探讨[J].硅谷,2008(17)

[5]白丹,闫煜涛.宜居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3(S2):41-44.

[6]包蓓蓓.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7]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

标签:;  ;  ;  

浅谈城市社区公园的设计方法与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