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嵌合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探针,氧化还原状态,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
嵌合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周黄梅,李磊,张叁军[1](2019)在《基于荧光染料和牛血清白蛋白嵌合物对氧化还原状态的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一种与生物分子兼容性好并且具有较大动态检测范围的新型氧化还原探针,将氨苯乙烯类荧光分子4-[4-(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甲基吡啶碘(p-DASPMI)嵌合到BSA中形成p-DASPMI-BSA嵌合体探针,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其与还原剂和氧化剂反应的荧光性质及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表明,BSA能够感受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并通过p-DASPMI-BSA嵌合体探针的荧光变化来反映。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下,还原剂能使得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强3倍左右,平均寿命从1. 47 ns增加到2. 12 ns。而氧化剂使整个样品的荧光淬灭,平均寿命从2. 15 ns减小到1. 47 ns。时间分辨荧光数据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会引起BSA的结构变化,进而影响进入BSA的p-DASPMI分子的数量,并最终影响整个体系的荧光性质。这个探针对氧化还原的动态检测范围能达到45倍左右,在研究细胞内大动态范围的氧化还原成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田娅玲[2](2019)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体内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微嵌合状态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输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体内后能否形成微嵌合状态,探讨耐受性DC对CIA大鼠治疗干预的内在机制。方法:以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1.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寡核苷酸诱骗策略(oligodeoxynucleotidedecoy,ODNDecoy)诱导 CIA 雌性 SD 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的构建:(1)正常雌性SD大鼠左足跖部皮内注射200μl牛二型胶原(BIIC)乳剂进行CIA模型制备;(2)取CIA雌性SD大鼠(初次免疫后第13天)和正常雄性SD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为DC,经NF-κB ODN Decoy诱导为耐受性DC:(3)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培养细胞各分为4组;(4)DC生物学性状观察:倒置显微镜、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鉴定纯度,检测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估耐受性DC的耐受性及其稳定程度。2.CIA大鼠体内输入耐受性DC微嵌合状态的观察:(1)制备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并负载BIIC,记为BIIC-Decoy DC,用DiR荧光染料标记,记为BIIC-DecoyDC(?);(2)台盼蓝染色评估细胞标记DiR荧光染料前后活细胞率,MTT实验评价BIIC-Decoy DC(?)对细胞活性的影响;(3)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观察BIIC-Decoy DC(?)荧光强度;(4)IVIS活体成像实验分组:A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5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早期CIA)体内;B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20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中期CIA)体内;C组:CIA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病程中期CIA大鼠体内。正常雌鼠对照(normal female control,NFc)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雌性SD大鼠体内;正常雄鼠对照(normal male control,NMc)组:正常雄性SD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雄性SD大鼠体内。非标记细胞对照(cell control):用无荧光标记的BIIC-Decoy DC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非标记细胞对照,记为Acc、Bcc、Ccc组。模型空白对照(model control):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模型空白对照,记为Amc、Bmc、Cmc组。(5)IVIS活体成像:将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各组大鼠体内后4h、24h、5day、10day、20day、25day等时间点,动态观察细胞进入大鼠体内后的迁移、分布及微嵌合状态;(6)活体成像结束后检测指标:取离体脏器进行IVIS成像;取血清检测IL-2和IFN-y;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取踝关节作病理切片。结果:(1)耐受性DC的构建: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脾脏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为耐受性DC,其活细胞率均>94%,细胞纯度均>85%;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其耐受性具有较好的稳定程度;(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负载BIIC,成功构建BIIC-Decoy DC,标记DiR荧光染料,记为BIIC-Decoy DC(?);(3)台盼蓝染色:DiR荧光染料标记前后BIIC-Decoy DC活细胞率均在95%左右;(4)MTT实验: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标记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后,对其细胞活性无影响;(5)IVIS成像检测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成功标记上BIIC-Decoy DC,且荧光强度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6)IVIS活体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胸腹部,随成像时间延长可向其他部位迁移,如四肢关节;荧光强度随成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荧光信号多以24h达高峰,最长观察至第35天,仍可见荧光信号;(7)离体器官IVIS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肺脏、脾脏和淋巴结中,以肺脏荧光信号最强,肝脏、心脏和肾脏荧光信号相对较弱;(8)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模型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高,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较低;而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治疗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降低,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升高;(9)踝关节病理结果: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改良DC提取方法,获得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纯度均>85%;(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利用IVIS成像系统动态观察DiR荧光染料标记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CIA大鼠体内后,广泛分布于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持续至第35天仍可检测到荧光信号,初步判断微嵌合状态形成。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微嵌合状态形成的同时,体内细胞因子格局由Th1向Th2方向偏移,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刘方[3](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状态与白血病复发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嵌合状态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3例成人白血病患者,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检测移植后+30、+60、+90天受者骨髓的供受者细胞嵌合率,分析髙嵌合(>97%)患者与低嵌合(≤97%)患者嵌合率与复发的关系。结果:73例患者中位随访739(193-1768)天,复发21例(28.8%),中位复发时间181天(61-1092天)。移植后+60天髙嵌合患者和低嵌合患者2年复发率(RR)分别为23.7%和50%(P=0.021);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3.2%和71.4%(P=0.003);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分别为76.2%和50%(P=0.025)。+90天与+60天结果一致。+30天嵌合状态与复发无关。对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移前疾病状态(P=0.000)、0-I度aGVHD(P=0.01)、年龄(P=0.048)、+60d嵌合率水平(P=0.032)、+90d嵌合率水平(P=0.043)、无预防性DLI(P=0.032)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疾病状态(P=0.018,OR=5.301),年龄(P=0.033,OR=1.065),0-I度aGVHD(P=0.039,OR=7.184)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HSCT后嵌合状态对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移植前疾病状态、年龄、0-I度aGVHD、+60d、+90d嵌合率水平、无预防性DLI与移植后复发密切相关,+60、+90天低嵌合患者有较高的RR及较低的OS、LFS。(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杨芳,盛立霞,欧阳桂芳[4](2018)在《供者NK细胞及其嵌合状态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治疗,但移植术后也存在一系列并发症。NK细胞的运用为改善allo-HSCT受者预后带来希望,供者来源NK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与其配体错配发挥同种异体反应,该过程具有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双重效应。NK细胞是allo-HSCT后受者体内最早重建的免疫细胞群,因此移植后供、受者NK细胞嵌合状态评估对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K细胞嵌合状态的供者NK细胞输注免疫干预疗法可改善疾病预后,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供者NK细胞及其嵌合状态在allo-HSCT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洪睿敏,盛立霞,黄河,欧阳桂芳[5](2017)在《各系免疫细胞嵌合状态监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外周血和骨髓中不同亚型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存在差异,allo-HSCT后供、受者免疫细胞嵌合状态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移植后供者各种免疫细胞亚群的嵌合状态分析因其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判断allo-HSCT的临床效果、疾病转归、提高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就allo-HSCT后供、受者间各种免疫细胞嵌合状态监测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丁春丽[6](2013)在《allo-HSCT受者DNA嵌合状态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疗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移植后供者源细胞几乎存在于受者所有组织,必然对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法医工作者的重视,避免因此而产生错误的司法鉴定结论。本文就近年来allo-HSCT受者不同组织DNA嵌合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法医物证鉴定的影响作一综述,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陈舒[7](2012)在《红细胞血型基因监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嵌合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血液病和其他疾病患者。通过嵌合动力学的精确定量分析,可以早期识别供者细胞在受者体内植入情况,评估植入失败、植入延迟和患者的GVHD或者复发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目前,STR-PCR是嵌合状态检测的金标准。然而,STR-PCR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技术,其敏感性为1-10%。本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血型基因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探索一种更敏感的定量监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受者嵌合状态的方法。实验方法1、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测序分析:采集随机献血者的EDTA抗凝全血,采用血清学技术鉴定,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别对ABO血型基因5'侧翼转录调控区、外显子5~7和内含子5.6, Kidd血型SLC14A1基因外显子4~11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鉴定纯化后进行双向测序分析。2、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筛选:多态性位点的选择标准主要有:在中国人群中的高度杂合性和高度的序列特异性。3、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采集随机献血者EDTA抗凝全血,采用血清学技术鉴定,分别选取血清型为Jk(a+b+)杂合子样本、B型样本和O型样本,提取基因组DNA。ABO血型基因运用测序法进行B101和非B101等位基因以及002和非002等位基因的筛选,获得B101/非B101杂合子和001/002杂合子样本。以筛选样本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含有SLC14A1基因(838G>A)位点的JK基因片段,含有(796C>A+803G>C)位点和(IVS5+103insCCC)位点的ABO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的PCR片段以TOPO TA克隆法(Invitrogen公司)连接至PCR-4-TOPO载体。克隆筛选后获取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测序分析。采用基因克隆后的质粒DNA制作人工嵌合的样本和作为标准品制备标准曲线。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和针对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TaqManMGB探针进行人工嵌合样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1、ABO血型系统:根据ABO基因外显子5-7和侧翼内含子多态性分析,中国人群中杂合度较高的ABO等位基因有4个,分别为001(33.693%)、002(22.302%)、B101(20.624%)和A102(19.784%)等位基因,其它等位基因的频率均低于2%。(796C>A+803G>C)是B101和非B101等位基因的区别,人群杂合度为0.33,为位置接近的两个核苷酸多态性;内含子5区域的(IVS5+103insCCC)为O02和非O02等位基因的区别,人群杂合度为0.35,含有连续3个核苷酸的差异。根据5'非编码区测序结果分析,共发现20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6个SNP位点和4个重复序列多态性,9个位点在国外文献中已见报道,11个为本研究新发现的变异位点,分别为:-4682A>G、-4597C>T、-4581C>T、-4238A>G、-4105A>C、-2848G>A、-2818C>T、-2247~-2232del CCCTTCCT(8bp-reps)、-2081G>A、-840G>T、-593C>T。16个SNP位点均相距较远。2、Kidd血型系统:经Kidd血型SLC14A1基因外显子4~11序列分析,共发现5个SNP位点,即-99A>G、130G>A、499A>G、588G>A和838G>A,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79(-99A),0.521(-99G),0.583(130G),0.417(130A),0.788(499A),0.212(499G),0.925(588G),0.075(588A),0.479(838G),0.521(838A)。各个多态性位点的人群杂合度分别约为:0.50(-99A>G)、0.49(130G>A)、0.33(499A>G)、0.14(588G>A)和0.50(838G>A)。3、人工嵌合样本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的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无显着差异(P>0.05)。4、利用红细胞Kidd血型SLC14A1基因(838G>A)位点、ABO血型基因(796C>A+803G>C)位点和ABO血型基因(IVS5+103insCCC)进行人工嵌合样本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检测范围分别约为100%~1.56%、100%~0.39%和100%~0.195%。结论1、在ABO基因的外显子7区域(796C>A+803G>C),内含子5区域的(IVS5+103insCCC准点和红细胞Kidd血型SLC14A1基因的外显子9区域的SNP位点(838G>A)均符合嵌合状态监测的分子标志物要求,可以进行嵌合体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2、利用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嵌合样本结果可靠。3、在利用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增加探针设计的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目可以提高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我们成功建立了利用红细胞血型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嵌合样本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10-01)
陈舒,许先国,刘瑛,洪小珍,朱发明[8](2012)在《利用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监测个体嵌合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建立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以监测个体嵌合状态。根据红细胞Kidd血型等位基因的差异设计TaqMan MGB探针和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个体嵌合状态,利用倍比稀释的方法模拟个体DNA嵌合状态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有效区分JK*A和JK*B等位基因。人工嵌合JK*A和JK*B的DNA标本实测值与理论值无显着差异(P>0.05)。在104个嵌合型细胞中存在156个供者型细胞时,该方法可有效检出供者型细胞。结论:建立的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嵌合体具有可行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于定量监测嵌合样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9](201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比较骨髓或外周血嵌合度、GVHD发生与MSC嵌合度的相关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收集标本移植术后中位时间为4个月(1-44个月);预处理方案均采用改良BUCY方式;输注CD34+细胞数7.18×106/kg(2.26-12.618×106);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中位(本文来源于《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1-11-24)
喻凤宽[10](2011)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者血细胞嵌合状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供体细胞嵌合状态的动态监测,可用于判断移植成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s,GVHD)发生以及疾病复发、移植物被排斥,并指导临床早期实施相应干预治疗。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STR)是DNA中特异序列重复串联排列而成,具有高度的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后可以进行精确的个体识别,所以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STR位点结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方法,是嵌合状态检测中最灵敏的方法。进行STR-PCR的定量检测,可以准确测定供受者细胞的嵌合率,评估供者细胞的植入状态,为临床allo-HSCT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拟建立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magnetic cell separation technique MACS),利用STR-PCR结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动态检测移植后各血细胞的嵌合状态,研究其与供者细胞植入、造血恢复、移植物被排斥、疾病复发和GVHD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合理使用免疫干预治疗,提高移植成功率。第一部分STR-PCR定量检测allo-HSCT后供者细胞植入技术的建立【目的】建立STR-PCR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取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不同2例正常人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按不同比例将供受者抗凝血混合,制成人工模拟混合嵌合(mixed chimerism,MC)样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PCR扩增荧光标记的STR,同步扩增15个STR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及片段分析,根据DNA片段长度及等位基因梯(Ladder)阅读各位点的基因型,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得到供受者细胞嵌合比例。【结果】采集5对供受者外周血或骨髓,进行位点检测。5例移植后均可检出供者的特异性STR位点,最小检出的供者细胞嵌合百分比达1~2%。在+7d时,5例患者骨髓的平均嵌合率为70%,+14d时,骨髓的嵌合率均超过90%以上,仅有1例为88%。在+21d和+28d,骨髓嵌合率均达到完全嵌合状态。【结论】成功建立了STR-PCR的定量检测方法,并通过5例allo-HSCT患者动态观察验证,可以准确地分析嵌合状态的变化。第二部分Allo-HSCT后单个核细胞、T细胞、粒细胞植入动力学与aGVHD关系【目的】1.观察allo-HSCT后供者各血细胞的植入顺序;2.分析叁类细胞植入顺序以及其与aGVHD的关系;【方法】我院22例确诊血液系统疾病并接受allo-HSCT患者,采集供受者移植前、受者移植后+7天、+14天、+21天、+28天外周血或骨髓。利用MACS技术分选出高纯度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NC)、CD3+T细胞、CD15+粒细胞。分别进行STR-PCR定量检测供体细胞嵌合率(donor chimerism DC),同时检测血常规、骨髓细胞分类、骨髓染色体,并观察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GVHD等。【结果】移植后均顺利造血恢复。在移植后+7d,T细胞的植入率(65%),粒细胞为(40%),MNC为70%,移植+14d、+21d以粒细胞的植入为主,T细胞植入的略晚于粒细胞。在移植后+28天内,T细胞达到高比例供体嵌合的19例患者,有8例(42.1%)发生了aGVHD,其aGVHD的发生率显着高于+28d T-MC组。【结论】1.allo-HSCT后供者血细胞植入不同步,T淋巴细胞植入最早,但达到完全供者嵌合状态(full donor chimcrism,FDC)时间最晚。粒细胞植入稍晚,但植入迅速。2.aGVHD的发生与T细胞达到高比例嵌合可能相关。第叁部分嵌合体检测动态变化在疾病复发和移植物被排斥中的应用【目的】1.观察allo-HSCT后供者血细胞的嵌合体动态变化;2.分析MNC与疾病复发、移植物被排斥(graft rejection GR)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了allo-HSCT术后3例复发及1例GR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标本,采用STR-PCR技术定量检测复发或GR的4例患者DC,并动态监测,研究DC与疾病复发、GR之间的关系。【结果】3例复发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顺利。早期CD3+T淋巴细胞嵌合水平的均较低,但随时间延续,其嵌合率逐渐增高。3例复发患者检测DC均下降,后骨髓形态学检查证实复发,经减量或停用抗排异药物、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DLI)、IL-2、化疗等处理,1例DC由MC转为FDC,1例初期有效,后期无效,1例有效,失访。1例GR患者,停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 CSA)后MC上升。【结论】1.早期T淋巴细胞MC状态并不预示复发及排斥;2.移植后MC呈下降趋势者,往往提示疾病复发或移植物被排斥;3.疾病复发或移植物被排斥时,减量、停用免疫抑制剂或DLI能够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GVL)作用,有可能逆转移植物被排斥或疾病复发的趋势,使DC由MC转变为FDC。(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1-05-01)
嵌合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输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体内后能否形成微嵌合状态,探讨耐受性DC对CIA大鼠治疗干预的内在机制。方法:以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1.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寡核苷酸诱骗策略(oligodeoxynucleotidedecoy,ODNDecoy)诱导 CIA 雌性 SD 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的构建:(1)正常雌性SD大鼠左足跖部皮内注射200μl牛二型胶原(BIIC)乳剂进行CIA模型制备;(2)取CIA雌性SD大鼠(初次免疫后第13天)和正常雄性SD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为DC,经NF-κB ODN Decoy诱导为耐受性DC:(3)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培养细胞各分为4组;(4)DC生物学性状观察:倒置显微镜、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鉴定纯度,检测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估耐受性DC的耐受性及其稳定程度。2.CIA大鼠体内输入耐受性DC微嵌合状态的观察:(1)制备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并负载BIIC,记为BIIC-Decoy DC,用DiR荧光染料标记,记为BIIC-DecoyDC(?);(2)台盼蓝染色评估细胞标记DiR荧光染料前后活细胞率,MTT实验评价BIIC-Decoy DC(?)对细胞活性的影响;(3)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观察BIIC-Decoy DC(?)荧光强度;(4)IVIS活体成像实验分组:A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5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早期CIA)体内;B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20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中期CIA)体内;C组:CIA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病程中期CIA大鼠体内。正常雌鼠对照(normal female control,NFc)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雌性SD大鼠体内;正常雄鼠对照(normal male control,NMc)组:正常雄性SD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雄性SD大鼠体内。非标记细胞对照(cell control):用无荧光标记的BIIC-Decoy DC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非标记细胞对照,记为Acc、Bcc、Ccc组。模型空白对照(model control):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模型空白对照,记为Amc、Bmc、Cmc组。(5)IVIS活体成像:将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各组大鼠体内后4h、24h、5day、10day、20day、25day等时间点,动态观察细胞进入大鼠体内后的迁移、分布及微嵌合状态;(6)活体成像结束后检测指标:取离体脏器进行IVIS成像;取血清检测IL-2和IFN-y;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取踝关节作病理切片。结果:(1)耐受性DC的构建: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脾脏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为耐受性DC,其活细胞率均>94%,细胞纯度均>85%;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其耐受性具有较好的稳定程度;(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负载BIIC,成功构建BIIC-Decoy DC,标记DiR荧光染料,记为BIIC-Decoy DC(?);(3)台盼蓝染色:DiR荧光染料标记前后BIIC-Decoy DC活细胞率均在95%左右;(4)MTT实验: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标记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后,对其细胞活性无影响;(5)IVIS成像检测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成功标记上BIIC-Decoy DC,且荧光强度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6)IVIS活体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胸腹部,随成像时间延长可向其他部位迁移,如四肢关节;荧光强度随成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荧光信号多以24h达高峰,最长观察至第35天,仍可见荧光信号;(7)离体器官IVIS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肺脏、脾脏和淋巴结中,以肺脏荧光信号最强,肝脏、心脏和肾脏荧光信号相对较弱;(8)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模型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高,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较低;而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治疗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降低,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升高;(9)踝关节病理结果: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改良DC提取方法,获得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纯度均>85%;(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利用IVIS成像系统动态观察DiR荧光染料标记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CIA大鼠体内后,广泛分布于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持续至第35天仍可检测到荧光信号,初步判断微嵌合状态形成。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微嵌合状态形成的同时,体内细胞因子格局由Th1向Th2方向偏移,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嵌合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周黄梅,李磊,张叁军.基于荧光染料和牛血清白蛋白嵌合物对氧化还原状态的探测[J].分析试验室.2019
[2].田娅玲.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体内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微嵌合状态的观察[D].贵州医科大学.2019
[3].刘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状态与白血病复发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4].杨芳,盛立霞,欧阳桂芳.供者NK细胞及其嵌合状态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8
[5].洪睿敏,盛立霞,黄河,欧阳桂芳.各系免疫细胞嵌合状态监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意义[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7
[6].丁春丽.allo-HSCT受者DNA嵌合状态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
[7].陈舒.红细胞血型基因监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嵌合状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陈舒,许先国,刘瑛,洪小珍,朱发明.利用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监测个体嵌合状态[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
[9].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C].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2011
[10].喻凤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者血细胞嵌合状态的临床研究[D].河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