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救助论文-徐芳,何青

媒体救助论文-徐芳,何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体救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救助类报道,规范生成,慈善法

媒体救助论文文献综述

徐芳,何青[1](2016)在《破局与重构:媒体救助类报道的规范思考——从“最辛酸儿童节礼物”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变化,媒体形态日益多元,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更为深远媒体报道弱势群体既是本职,也是社会责任。但弱势群体与媒体的黏度,应保持合理区间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众多社会救助方式的有益补充,而非常态化救助组织。若媒体救助类报道过度泛滥,会让公众产生"抗体",会使求助者产生"有问题找媒体"的"错觉"笔者立足媒体本质,从繁杂现象入手,试图探求一套适用于媒体救助类报道的内在规范,更多的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让救助者与对应的救助平台无缝对接(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6年07期)

蓝芬[2](2015)在《从坠楼男童事件看媒体救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善于发现情况作为一名医疗线的,意味着要留意和发掘医疗救助群体的困境。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然而不可能每个案例都去报道,既不现实,也无法达到新闻媒体救助的效果,那么就需要从中去挑选一些具有典型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又有令人动容的东西。2014年1月,笔者接到一个医院的发过来的求助信息,一名1岁9个月的男童从家中3楼坠下,经过当地医院的治疗毫无起色,看着孩子陷入植物人状态,(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5年08期)

史玥[3](2014)在《当前我国媒体救助报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救助活动,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在媒介发展飞速、媒体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媒介发挥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精神,通过舆论引导来增进整个社会的救助意识,履行其责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基于此,拟以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大众传媒这个主体,客观的介绍我国新闻救助报道类型和特征;从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分析救助报道的功能和原则。随着新闻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存在于媒体救助报道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凸现了出来,新闻救助报道缺乏广度和深度,最终导致获得媒体救助只是少数的幸运者;救助报道中媒体角色的缺失和错位,让其自身的角色在此变得模糊不清;媒体上频繁的出现救助报道,也让公众遭遇情感疲劳和信任危机;媒体追求卖点、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针对救助报道存在的问题,首先,着力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媒体的责任在于协助政府有效开展社会救助活动,使弱势群体不在错误的解读“有问题找媒体”;强化人文关怀,让社会公众都来关怀弱势群体、帮助贫困弱者;找准报道的新闻切入点,寻求迂回战略,注重策划报道不断掀起新的救助高潮;努力提升媒体公信力,丰富报道形式;帮助被救助者树立自理观念,以便弱势群体真正实现自力更生。(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4-06-01)

白亮[4](2013)在《传统媒体救助性活动的品牌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救助性活动属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组成部分。媒体作为救助性活动的组织者,比其他社会公益团体和机构在公信力和传播方面有了更多的优势。当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已成为共识。媒体参与或组织发起救助性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但是,由媒体发起组织的救助性活动的发展情况却参差不齐。如何将救助性活动发展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如何使救助性活动的开展更规范有效?这就需要专业化运作。媒体发起组织公益活动同样需要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是活动走向专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品牌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会辐射企业其他领域的发展。不仅企业盈利需要品牌,媒体救助性活动也同样应该重视品牌的塑造。单个的救助性活动构不成品牌,媒体救助性活动的品牌确立需要媒体通过主动性的策划,在受众中打造一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救助形式。救助性活动品牌化有利于媒体公益形象的树立,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受众对媒体的救助性活动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受众在传播救助性活动品牌的同时也对媒体的品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救助性活动发展成为品牌会成为媒体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媒体其他工作的开展具有带动作用。品牌所具有的聚合效应、带动效应、宣传效应等同样可以通过救助性活动的品牌发挥出来,而这些效果正是媒体所追求的活动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传统媒体自发组织的救助性活动并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导致很多不错的救助性活动生命力不强,维持几年后就不了了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泉城义工在行动”救助性活动是由济南市地方媒体济南时报举办,在全国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截至目前已经举办8年,其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品牌确立与发展的因素。比如活动的定位问题、媒体在活动中的角色扮演问题等。本文以此活动为例,并通过借鉴深圳商报“募师支教”活动与纽约时报的百年经典救助性活动“最需要帮助基金”活动,对“泉城义工在行动”救助性活动从品牌化的建构策略、管理策略、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我国媒体救助性活动品牌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使中国媒体在救助性活动品牌化道路上走得更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20)

樊国安[5](2010)在《天津:新闻界参与爱心接力成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日报》13年18次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助教扶贫,《今晚报》等媒体积极救助生命垂危的新疆哈萨克族女孩……业内人士称赞天津新闻界积极参与民族互助,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成为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女18次走进凉山 传递民族大爱(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10-06-29)

张英[6](2008)在《我国媒体救助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救助报道亦称新闻援助报道,爱心报道。是指新闻媒体以重大灾难事故的严重后果、困难群体贫困疾病等生存发展困境、弱势地位的个体、群体合法权益受到的侵害或公众利益受到的严重损害等情况为主要内容,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出去,依靠媒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舆论强势,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唤起社会各界帮助报道对象渡过难关的一种新闻报道。媒体救助报道不同于普通新闻报道。它是一种具有轰动性、持久性的新闻报道,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社会弱势群体,在报道中着重突出人文关怀,以情动人。另外,媒体救助报道尤其注重策划,对媒体救助活动不同阶段的报道能够不断掀起新的救助高潮。新闻媒体救助报道对困难群体的有效救助使其成为政府职能部门救助、慈善和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救助的重要补充。首先,媒体通过对救助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其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对各种隐患和社会矛盾,及时发出“警告”和“提示”,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了望塔”;其次,媒体救助报道能够对遭遇灾害、急难而难以维持生存的群体实施救助,帮助他们走出危困状态,过上正常生活;再次,媒体救助报道能够推动代表性问题得到解决,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助推器。当今媒体救助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救助报道缺乏广度和深度,不具备广泛覆盖性,通过媒体报道获得救助的只是困难群众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庞大而复杂的现实,媒体的善举显得力量微弱;商业利益影响报道对象的选择,新闻的异常性成了媒体选择救助对象的关键;媒体在救助中存在角色错位,越权承担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救助报道使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疲劳,对慈善救助心生冷淡;还有少数人利用媒体救助报道和公众的爱心骗取钱财,损害媒体公信力,挫伤人们参与救助的积极性。要从根源上解决媒体救助报道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媒体应该着力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监督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形成良性的社会救助机制,使人们在遭遇困难时不再首先想到向媒体求助;其次,要强化媒体责任,弘扬善举,培养慈善文化,通过舆论引导来增进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困难群体;再次,要正确处理媒体与市场的关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顾经济效益,更好地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最后,还要把握好救助报道的量和度,规范救助报道,使整个救助过程公开透明,保证爱心救助落到实处。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协调者,不能代替政府职能部门解决问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应从宏观上发挥作用,即高瞻远瞩的引领与建构作用。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4-01)

曹炯[7](2007)在《击破媒体救助的神话——爱心报道的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救助是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形式的媒介,依靠密集的新闻宣传和强大舆论引导,广泛报道重大灾难及事故的严重后果、困难群体贫困、疾病等生存发展困境、普通群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等情况,通过媒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群众力量,为求救者提供无偿的经济募捐、法律援助、心理辅导、舆论支持等一切形式的救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爱心报道就是媒体救助常采用的手段之一。本文拟从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报道内容出发结合新闻伦理来分析爱心报道负效应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35期)

王曰国[8](2003)在《关于媒体救助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救助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是大众传媒人文关怀和服务功能的体现。依靠其迅捷性、互动性和舆论正义,媒体越来越成为困难群众的首要选择与获取帮助的重要途径。试举两例: 2002年(本文来源于《中华新闻报》期刊2003-04-23)

媒体救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善于发现情况作为一名医疗线的,意味着要留意和发掘医疗救助群体的困境。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然而不可能每个案例都去报道,既不现实,也无法达到新闻媒体救助的效果,那么就需要从中去挑选一些具有典型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又有令人动容的东西。2014年1月,笔者接到一个医院的发过来的求助信息,一名1岁9个月的男童从家中3楼坠下,经过当地医院的治疗毫无起色,看着孩子陷入植物人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体救助论文参考文献

[1].徐芳,何青.破局与重构:媒体救助类报道的规范思考——从“最辛酸儿童节礼物”谈起[J].新闻前哨.2016

[2].蓝芬.从坠楼男童事件看媒体救助[J].视听.2015

[3].史玥.当前我国媒体救助报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

[4].白亮.传统媒体救助性活动的品牌化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樊国安.天津:新闻界参与爱心接力成风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

[6].张英.我国媒体救助报道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曹炯.击破媒体救助的神话——爱心报道的负效应[J].文教资料.2007

[8].王曰国.关于媒体救助的分析与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3

标签:;  ;  ;  

媒体救助论文-徐芳,何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