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粒演化论文-于永梅,李文强,李长生,王国栋

晶粒演化论文-于永梅,李文强,李长生,王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晶粒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硅钢,变形,形核,长大

晶粒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永梅,李文强,李长生,王国栋[1](2019)在《粗晶硅钢热变形后静态再结晶及晶粒尺寸的演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模拟方法对硅钢不同工艺参数热变形后的静态再结晶及晶粒尺寸演化行为进行研究。单相铁素体硅钢及双相硅钢(含奥氏体)再结晶激活能分别为197、226 kJ/mol。单相硅钢晶界的叁角地带(晶棱)是优先的形核位置,双相硅钢以晶界和晶内再结晶为主,优先位置形核比例随初始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静态再结晶期间,随着再结晶体积分数的增加,单位体积可移动晶界面积出现峰值,双相硅钢的峰值较单相硅钢峰值更高,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峰值降低。随着退火温度的降低和应变的增加,再结晶晶粒尺寸减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张鹏[2](2019)在《多晶材料烧结过程中晶粒组织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等性能,不仅与其化学组成相关,还取决于材料内部的微结构分布特征。通过优化、设计微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晶粒长大及组织演化等晶粒生长现象对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多晶材料晶粒长大过程及其动力学对材料组织演化规律、材料性能预测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基于材料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推导了多孔多晶陶瓷材料烧结过程的相场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形状的第二相颗粒对多晶晶粒长大的钉扎效应和生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考虑到烧结过程中孔隙的扩散,研究了多孔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孔隙变形和晶界迁移过程,分析总结了多晶材料中晶粒组织的演变动力学规律,为深入理解多晶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和多晶材料的微观组织设计奠定了基础。(1)采用相场法,模拟了不同形状、体积分数的硬质颗粒嵌入多晶材料中的晶粒组织形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晶粒组织生长过程中,椭圆颗粒对晶粒生长有较好的延缓作用;与单向椭圆颗粒相比,双向椭圆颗粒对晶界钉扎作用更大,钉扎效率更高。单向长条颗粒和双向长条颗粒的钉扎效果最好,形成的晶粒组织更细小,平均晶粒半径更小;当长条颗粒位于晶界且方向与晶界方向一致时,系统的晶界面积减少最多,系统界面能最小,这符合系统的演化趋势。对于所有类型的颗粒,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的钉扎效应都增强。(2)基于相变动力学,从Zener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形状的第二相硬质颗粒对晶界钉扎力影响的差异,确定了晶粒尺寸与硬质颗粒形状、含量之间的关系;基于Zener关系,分析和讨论了硬质颗粒形状对晶粒尺寸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形状第二相硬质相颗粒引起钉扎力的大小。根据计算钉扎力的大小,解释了第二相硬质相颗粒的形状对晶粒生长钉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界晶粒尺寸估计值(K,b)与颗粒的形状高度相关。钉扎效应主要取决于颗粒与晶界的相互作用,并且颗粒的形状导致颗粒与晶界之间不同的接触方式,从而对晶界迁移产生不同的钉扎作用力。(3)考虑到烧结过程中孔隙的扩散,利用相场法研究了多孔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孔隙变形和晶界迁移现象,模拟了不同形状、尺寸、气孔率的孔隙与晶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晶粒微结构是由其接触方式决定,接触方式与孔隙大小和形状密切相关。晶界迁移和孔隙变形的大小取决于晶粒与孔隙界面的钉扎力的大小。晶界微孔会随着烧结而收缩,导致微孔终止于晶界的结合处。在烧结过程中,孔隙的存在将导致孔表面附近晶粒的粗化增强,并且晶粒的生长也显着地改变了孔隙的形状,导致不规则的多边形孔隙被相对较大的晶粒包围。相交于大孔隙表面的晶界往往与孔隙表面垂直,这是由取向相关的晶界扭曲造成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亮亮,王希靖,刘骁[3](2018)在《608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晶粒取向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核区及母材上表面晶粒形貌、晶界特征、织构组分的演化。结果表明:在焊接过程中,母材发生塑性变形以及动态回复再结晶,晶粒被细化;基于搅拌针后方所形成的汤普森四面体,邻近匙孔焊核区首先形成(110)[001]高斯织构和(114)[221]织构,且这两种织构晶粒沿〈110〉晶向旋转一定角度,进一步形成(112)[111]铜织构、(111)[112]织构;距匙孔40mm处焊核区,经历了轴肩的挤压,塑性变形程度更大,使得[110]丝织构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志刚,田水仙,韩魁[4](2018)在《GH3625合金轧制过程中的晶粒组织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分析了GH3625合金轧制态以及经过1 150℃×5h退火后的晶粒尺寸演化规律。结果表明:GH3625合金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材料晶粒尺寸明显变小,在试样表面发生混晶现象;心部尺寸明显低于表面晶粒尺寸。经过1 150℃×5h退火处理后合金心部与表面的晶粒尺寸趋于一致,同时随着变形量增加,退火处理后合金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棒材表面混晶只与末火次终轧温度低有关。(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殷海眯,杨伟,王祥,余欢[5](2018)在《铜模激冷SiC_p/AZ91镁合金晶粒细化及固溶组织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i C颗粒添加与铜模喷铸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快冷条件下熔体的异质形核潜力,制备出亚快速凝固镁合金细晶组织。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热处理温度(320、370和400℃)对晶界离异共晶β-Mg_(17)Al_(12)相动态固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亚快速凝固AZ91+1%SiC(质量分数)合金经320℃/2 h处理后固溶不完全,仍然保留原始不规则花瓣状组织,少量基体相中出现细小条纹。370℃/2h处理后晶界消失速率加快,同时存在少量晶界残留区域。400℃/2 h处理后可得到单相α-Mg固溶体,组织为细小多边形等轴晶。添加2%SiC后,激冷合金的晶粒细化效果提高,高温原子扩散距离缩短,有利于固溶过程进行。SiC的添加及组织的细化使得铜模喷铸镁合金显微硬度值提高28.75%,固溶处理后晶界相的消失导致合金硬度值下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杨海欧,王健,王冲,魏雷,周颖惠[6](2018)在《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宏观晶粒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电弧增材制造是目前众多增材制造方法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且TC4是研究最广泛的钛合金,因此本工作研究了电弧增材制造TC4直壁墙的宏观组织演变。首先通过单道单层实验修正双椭球热源模型的形状参数,应用修正后的模型模拟四组直壁墙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场及温度变化速率,通过模拟结果分析组织的演变规律。直壁墙底部为等轴晶组织,上部为柱状晶组织。低焊接电流有助于等轴晶的形成,但等轴晶区的尺寸及等轴晶的大小与线能量密度无关。(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曦[7](2018)在《M50NiL钢晶粒演化机制与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轴承需长期处在高转速、重载荷、高温下工作,对轴承钢的力学性能与组织稳定性有极高要求。M50NiL钢作为一种新型的航空轴承钢,热加工及热处理工艺流程长,温度高,晶粒尺寸难以预测,这不利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研究M50NiL钢晶粒演化机制及热稳定性对改善该钢种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OM、SEM、MIAPS图像处理软件、维氏硬度计等实验手段研究了M50NiL钢在不同加热制度下奥氏体晶粒尺寸及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M50NiL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增长较快,加热温度与晶粒尺寸大致呈指数型关系;随保温时间的延长,M50NiL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增长缓慢,保温时间与晶粒尺寸近似呈抛物线型关系;保温时间为10~50min时,马氏体及固溶合金元素含量的对硬度变化起主导作用;当加热温度为1050℃保温50min时,试样硬度值达到452.9HV。其次本文从晶粒长大的热动力学原理出发,同时考虑溶质拖曳效应和钉扎效应,建立M50NiL钢奥氏体晶粒长大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Mo、Cr、V固溶原子和M_6C粒子对该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机理,结果表明:溶质原子主要影响晶界迁移率,而M_6C粒子主要影响晶界移动驱动力;相比于M_6C粒子钉扎效应,Mo、Cr、V固溶原子拖曳效应对奥氏体晶界迁移阻碍作用更显着,处于固溶态Mo原子拖曳作用最大。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所测奥氏体晶粒尺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本文研究了均热时间和淬火次数对M50NiL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为1050℃均热时间小于70min时,M50NiL钢晶粒尺寸较为稳定;当均热时间高于70min时,晶粒长大速度变快;循环淬火能有效细化M50NiL钢晶粒尺寸,重复4次时,晶粒细化效果较好,硬度达到451.6 HV。(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冯文[8](2018)在《304不锈钢晶界结构演化与晶粒尺寸和变形条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晶界作为多晶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晶间腐蚀、析出、断裂、蠕变等现象与晶界结构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合适的形变热处理工艺来调控材料的晶界特征分布,特别是提高低∑CSL(Coincidence Site Lattice)晶界的比例和隔断随机晶界网络的连通性,可以实现对材料晶界相关性能的改善。目前,关于形变热处理工艺参数对晶界特征分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变形量、退火温度、退火时间以及加工道次等方面。晶粒尺度作为材料的重要组织特征,对退火过程中晶粒的长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地,不同变形方式和路径在材料内部引入的不同应变状态和应力水平也对后续退火处理过程中晶粒的长大行为有显着作用,这些都势必会对材料的晶界特征分布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304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就初始晶粒尺寸、变形方式及变形路径对晶界结构演化的影响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形变热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分别在不施加变形和施加变形的条件下研究了初始晶粒尺寸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在不施加变形的条件下,具有小晶粒尺寸(10.6μm,34.9μm)的样品经退火处理后发生了晶粒的异常长大,低∑CSL晶界比例增加,但过小的晶粒尺寸(10.6μm)会不利于随机晶界网络连通性的打断。大晶粒尺寸(48.7μm)的样品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晶粒的正常长大,低∑CSL晶界比例基本不变且随机晶界网络的连通性未被打断;在施加变形的条件下,叁种晶粒尺寸样品经退火处理后低∑CSL晶界比例均有所提高。在较小的晶粒尺寸(10.6μm)样品中发生了晶粒的正常长大,而在大的晶粒尺寸(34.9μm,48.7μm)样品中晶粒发生了异常长大,晶粒的异常长大更有利于低∑CSL晶界的形成和随机晶界网络连通性的打断。(2)在相同的等效应变量条件下,利用轧制变形和拉伸变形,研究了变形方式和应变量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样品中低∑CSL晶界比例均随等效应变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变形方式无关。当等效应变量为0.06时,样品在退火过程中发生形变诱发晶界迁移,低∑CSL晶界比例显着增加,但轧制变形更有利于低∑CSL晶界比例的提高和随机晶界网络连通性的打断,这是由于轧制变形样品中形成的<110>晶向平行于轧面方向(Normal Direction,ND)的织构在后续退火过程中更有利于低∑CSL晶界,特别是∑3n(n=1,2,3)晶界的形成。当等效应变量为0.12或0.26时,样品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完全再结晶,此时拉伸变形更有利于实现晶界特征分布的优化,这是由于轧制变形样品具有更高的储存能,而高的储存能不利于低∑CSL晶界的形成。(3)基于相同等效应变量,采用单向拉伸变形和交叉拉伸变形,研究了变形路径和应变量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SL晶界比例均随等效应变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相同等效应变量和退火工艺下交叉拉伸变形比单向拉伸变形更有利于低∑CSL晶界的形成以及随机晶界网络连通性的打断,这是储存能与织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等效应变量为0.07或0.15时,交叉拉伸变形样品具有更低的储存能,而低的储存能更有利于低∑CSL晶界,特别是∑3n(n=1,2,3)晶界的形成。当等效应变量为0.24时,交叉拉伸变形样品的储存能与单向拉伸变形相似,但交叉拉伸变形样品中形成的{112}<111>铜型织构更有利于低∑CSL晶界的形成。(4)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耦合的方法对形变热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了 304奥氏体不锈钢在轧制变形条件下的最优工艺参数:变形量5%、退火温度1022℃以及退火时间23min,预测低ECSL晶界比例最高可达78.8%,与最优工艺参数下的实验结果(77.9%)相吻合。(5)采用硫酸-硫酸铁腐蚀实验研究了晶界特征分布对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腐蚀时间下母材的腐蚀速率远高于晶界工程材料。当腐蚀时间为96h时,晶界工程材料的腐蚀速率仅为母材的50%左右。此时,母材的表面晶粒脱落十分严重,而晶界工程材料表面平整,基本没有晶粒脱落现象发生,仅有部分晶界受到腐蚀,腐蚀裂纹弥散分布,没有形成连通的腐蚀裂纹网络。晶界工程材料中大尺寸的∑3n晶界团簇的形成以及随机晶界网络的连通性被低∑CSL晶界打断是抗晶间腐蚀性能显着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笪媛媛[9](2017)在《纳米孪晶多晶结构中孪晶和晶粒交互演化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孪晶多晶材料由于存在大量高密度共格/非共格孪晶界,可以同时具有高强和高韧的卓越性质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这种高强高韧的卓越性质具有尺寸效应,依赖于孪晶的宽度以及晶粒尺寸。最近,有人通过金纳米薄膜受疲劳载荷作用的实验,基于原子尺度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纳米尺度上,孪晶可以有效地协助晶粒粗化、生长。探究和理解这种现象的物理机制对于材料微结构设计和获得高强高韧材料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结合晶粒生长模型和孪晶形核生长模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连续相场模型,分别在双晶构型和多晶构型中模拟了不同条件对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进一步为了从原子尺度观察行为,用晶体相场法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工作可归纳如下:基于传统的晶粒生长相场模型和孪晶形核生长相场模型,发展了一个可用于模拟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关系的相场模型。该模型基于体系弹性能和界面能之间竞争的热力学分析,本征应变中(体现晶粒和孪晶的耦合作用)既包含晶粒序参量、又包含孪晶序参量,把体系的总自由能表示成晶粒、孪晶序参量的函数,分别带入晶粒、孪晶的相场动力学演化方程,让两者同时演化。测量孪晶变体各项异性生长的角度和孪晶理论不变平面应变的取向完全一致,初步证明了第二章建立的相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双晶构型中探究了外载、晶粒间取向错配角对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一定的外载作用下,调节晶粒间取向错配角,我们得到了孪晶形成与晶粒生长之间的叁种微观结构演化模态;进一步调节外载、晶粒间取向错配角,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我们得到了这两个参数控制下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微观结构叁种演化模态构成的相图。随机生成一个多晶构型,将双晶构型拓展为多晶构型,模拟了任意多晶构型下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的关系,比较传统晶粒生长模型和第二章建立相场模型下的模拟结果,我们得到孪晶形成可以有效促进晶粒生长;在建立的相场模型中比较不同外载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我们得到外载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大于临界值时,孪晶才能形成进而促进晶粒生长,并且外载越大,晶粒生长速率越快,孪晶促进晶粒生长的效果越显着;考虑了动力学因素,比较了孪晶迁移率与晶界迁移率相当及孪晶迁移率远大于晶界迁移率、孪晶迁移率远小于晶界迁移率等情况,发现只有当孪晶迁移率和晶粒迁移率相当时,孪晶形成并能有效促进晶粒生长,并且绘制了多晶构型中孪晶与晶粒耦合微观结构的演化过程,发现仍然存在类似于双晶构型下孪晶形成和晶粒生长之间的叁种微观结构演化模态。运用晶体相场法,我们模拟得到了孪晶的原子排列结构,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模拟了不同晶粒取向错配角时孪晶界和晶界的耦合演化,发现了晶界会发生部分迁移,但迁移程度很小,孪晶促进晶粒生长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詹亮亮[10](2017)在《AF1410钢热变形过程的晶粒演化模型与典型航空锻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结构件的整体化、大型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型航空模锻技术应势成为现代航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国际上,在当代飞机的起落架、平尾大轴等重要承力模锻件中,AF1410超高强度钢因具有超高的强度、良好的塑韧性和抗疲劳断裂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为促进我国在这方面相关技术的进步,支持我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针对AF1410超高强度钢的工业生产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AF1410超高强度钢航空锻件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上,对AF1410超高强度钢进行了热压缩试验,获得了其在变形温度为850℃~1150℃,应变速率为0.001~1s~(-1)范围内的流变曲线,对流变曲线进行了摩擦、温度修正,并利用修正后的曲线建立了AF1410钢本构模型和热加工图,确定了热加工工艺的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参数。针对AF1410钢在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问题,通过金相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钢在加热温度800℃~1200℃、保温时间在20min~180min条件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建立了AF1410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0.001~1s~(-1)变形条件下,研究了AF1410钢的动态再结晶晶粒演化问题,分析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动态再结晶晶粒演变的影响和规律,建立了AF1410钢的动态再结晶百分数模型和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给出了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的关系。利用DEFROM-3D有限元软件对AF1410钢某航空锻件的锻造成形工艺及晶粒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锻造温度和液压机活动横梁压下速度对锻件温度场、应力分布、成形载荷以及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给出了模锻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锻造温度和液压机活动横梁压下速度取值。(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晶粒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等性能,不仅与其化学组成相关,还取决于材料内部的微结构分布特征。通过优化、设计微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晶粒长大及组织演化等晶粒生长现象对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多晶材料晶粒长大过程及其动力学对材料组织演化规律、材料性能预测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基于材料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推导了多孔多晶陶瓷材料烧结过程的相场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形状的第二相颗粒对多晶晶粒长大的钉扎效应和生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考虑到烧结过程中孔隙的扩散,研究了多孔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孔隙变形和晶界迁移过程,分析总结了多晶材料中晶粒组织的演变动力学规律,为深入理解多晶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和多晶材料的微观组织设计奠定了基础。(1)采用相场法,模拟了不同形状、体积分数的硬质颗粒嵌入多晶材料中的晶粒组织形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晶粒组织生长过程中,椭圆颗粒对晶粒生长有较好的延缓作用;与单向椭圆颗粒相比,双向椭圆颗粒对晶界钉扎作用更大,钉扎效率更高。单向长条颗粒和双向长条颗粒的钉扎效果最好,形成的晶粒组织更细小,平均晶粒半径更小;当长条颗粒位于晶界且方向与晶界方向一致时,系统的晶界面积减少最多,系统界面能最小,这符合系统的演化趋势。对于所有类型的颗粒,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的钉扎效应都增强。(2)基于相变动力学,从Zener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形状的第二相硬质颗粒对晶界钉扎力影响的差异,确定了晶粒尺寸与硬质颗粒形状、含量之间的关系;基于Zener关系,分析和讨论了硬质颗粒形状对晶粒尺寸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形状第二相硬质相颗粒引起钉扎力的大小。根据计算钉扎力的大小,解释了第二相硬质相颗粒的形状对晶粒生长钉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界晶粒尺寸估计值(K,b)与颗粒的形状高度相关。钉扎效应主要取决于颗粒与晶界的相互作用,并且颗粒的形状导致颗粒与晶界之间不同的接触方式,从而对晶界迁移产生不同的钉扎作用力。(3)考虑到烧结过程中孔隙的扩散,利用相场法研究了多孔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孔隙变形和晶界迁移现象,模拟了不同形状、尺寸、气孔率的孔隙与晶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晶粒微结构是由其接触方式决定,接触方式与孔隙大小和形状密切相关。晶界迁移和孔隙变形的大小取决于晶粒与孔隙界面的钉扎力的大小。晶界微孔会随着烧结而收缩,导致微孔终止于晶界的结合处。在烧结过程中,孔隙的存在将导致孔表面附近晶粒的粗化增强,并且晶粒的生长也显着地改变了孔隙的形状,导致不规则的多边形孔隙被相对较大的晶粒包围。相交于大孔隙表面的晶界往往与孔隙表面垂直,这是由取向相关的晶界扭曲造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粒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于永梅,李文强,李长生,王国栋.粗晶硅钢热变形后静态再结晶及晶粒尺寸的演化模型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2].张鹏.多晶材料烧结过程中晶粒组织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3].张亮亮,王希靖,刘骁.608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晶粒取向演化[J].材料工程.2018

[4].王志刚,田水仙,韩魁.GH3625合金轧制过程中的晶粒组织演化[J].金属功能材料.2018

[5].殷海眯,杨伟,王祥,余欢.铜模激冷SiC_p/AZ91镁合金晶粒细化及固溶组织演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6].杨海欧,王健,王冲,魏雷,周颖惠.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宏观晶粒演化规律[J].材料导报.2018

[7].杨曦.M50NiL钢晶粒演化机制与热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冯文.304不锈钢晶界结构演化与晶粒尺寸和变形条件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9].笪媛媛.纳米孪晶多晶结构中孪晶和晶粒交互演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0].詹亮亮.AF1410钢热变形过程的晶粒演化模型与典型航空锻件数值模拟[D].燕山大学.2017

标签:;  ;  ;  ;  

晶粒演化论文-于永梅,李文强,李长生,王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