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目的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语习得,目的语环境,哈萨克斯坦留学生
非目的语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杨艺妍[1](2019)在《西安高校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目的语环境利用情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想要习得一门语言除了通过正规学习的途径——在课堂学习,在课堂上主要学习学习目的语的规则和基本知识等。还有一种途径是自然习得,这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学会更地道的表达、把握语言中的文化知识等。在自然习得中,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可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基于各种原因,现在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西安,来自中亚国家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很多,但是他们对目的语环境利用情况却并不乐观。本文希望通过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本文一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第叁部分是对留学生目的语环境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第四部分具体阐述了影响留学生目的语环境利用情况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第五部分分别针对学生、教师、教学单位给出了一些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则总结了全文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雷晓春[2](2019)在《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使用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得天独厚的汉语习得环境。研究已经证明,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对读写能力呢?留学生在中国学习,除了可以在学校所开设课程中学习汉语之外,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汉语阅读,汉语课外阅读也是留学生增加汉语词汇量、巩固语法、了解中国文化、增加背景知识和发展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身处目的语环境,应该充分发现和利用目的语环境中可以提高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资源和优势。在中国,留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的汉语资源有哪些?留学生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克服?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基于相关的阅读理论,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试图找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再结合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认识,为留学生的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对留学生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率和汉语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赵树杰[3](2019)在《目的语环境下对泰汉语中级综合课《吃在中国》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Ⅰ》(第二版)第十一课《吃在中国》为研究教材,以泰国留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进行教学设计。笔者首先通过课堂观察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了解到学校的教学状况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然后以汉语综合课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理论成果和教学原则为研究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最后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设计相关要素的分析试着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吃在中国》教学方案。本文旨在为目的语环境下对泰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教泰国留学生的教师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汉语综合课研究现状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第二章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依据。本章首先对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总结,详细介绍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然后对秉承的教学原则进行详细阐述。教学原则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巩固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最后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材和课型进行分析。第叁章《吃在中国》教学设计方案。介绍了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依据课前对各种要素的分析设计教学流程。该课共分为四讲(7个课时),每讲都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为教学工作做准备。第四章评估与反思。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四大方面进行评估。从讲练方式、课堂管理、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为目的语环境下对泰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20)
吴昀[4](2019)在《目的语环境下汉语零基础儿童一对一综合课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来华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员数量的增加,一对一综合课教学渐渐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显现出了突出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选择了这种汉语学习形式。因此,加强对该教学形式的研究便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关于一对一综合课教学的研究大多围绕成人学习者展开,而关于汉语零基础儿童的这方面研究则非常少,仍处于起步阶段。于是,如何设计一份专门针对汉语零基础儿童的一对一综合课教学方案,就成了本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教学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先对一对一教学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选择一对一综合课教学设计作为切入点。接着对教学对象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汉语零基础儿童可塑性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能力有限、自律性较差等学习特点;并且从课外和课内两个角度对教学环境进行了说明,分析了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的优势和不足。然后,通过结合汉语零基础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一对一综合课教学的特点,以自编教材中《你喜欢吃苹果吗》一课为例,完成了相关教学设计。最后,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两方面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然后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最终实施、评价、反思得出结论:做出一份适合汉语零基础儿童的一对一综合课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对学习者进行准确的分析,充分考虑汉语零基础儿童的特点,要尤其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所输入知识的可理解性;再者,从方法的选择上来说,比较适合使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最后,从设计原则上来说,应该遵循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讲练结合、注重重复原则、师生互动原则、整体性原则,并且要重点突出其中的针对性原则、师生互动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20)
励媛媛[5](2019)在《非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词切分表现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的书写系统与其他拼音文字的书写系统的一大不同点就在于汉字没有明显的词间空格,因此汉语学习者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词切分的难题。本实验研究使用Superlab心理实验软件编写程序,采用2(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阶段:中级或高级)X2(文本词切分难度:高或低)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收集非目的语环境下学习者的词汇量、阅读理解成绩、阅读时长、书面和口语词切分数据,对词切分表现与阅读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汉语学习者的词切分表现与阅读能力呈现显着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中级阶段学习者与词切分难度较低的文本中更强;学习阶段、词切分难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学习者的词切分表现和阅读理解成绩均有影响,高级阶段学习者在词切分难度大的文本中有更优秀的阅读理解成绩与词切分表现,中级阶段学习者受词切分难度因素影响较大。本研究率先以实验方法直接探究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的词切分表现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填补了这一块的实证空白,并以学习者的词汇量水平检验学习阶段分类的合理性。结合实际词切分表现,本研究在已有模型中补充学习阶段(词汇量储备)、词汇熟悉度、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等个体因素,初步构建了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词切分与识别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马诗雯[6](2019)在《非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出发,考察在非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六名非目的语环境下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的发展轨迹如何?是否存在规律及动态发展模式?2.六名非目的语环境下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口语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之间是否存在动态变化模式?通过观察六名意大利汉语学习者九个月内的口语发展趋势,得出结论:首先,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在语音准确度方面均取得了进步,该结果也证明,语音准确度是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口语发展的首要关注点;其次,初始值对动态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不同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差异性体现了个案研究的必要性。笔者根据六人口语能力发展轨迹归纳总结出汉语学习者的五种动态发展模式:近直线型发展轨迹模式;曲折上升型发展轨迹模式;曲折下降型发展轨迹模式;波峰/波谷型发展轨迹模式;复合型发展轨迹模式。这五种动态发展模式体现了动态系统理论中的变化特征,即动态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其中,前四种模式呈现了动态稳定性,而模式五则呈现了两种变化特征。六位学习者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口语水平的发展,竞争关系与支撑关系可能会随之产生变化。本研究根据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间动态的变化关系总结出叁种模式:零变化型模式、规则变化型模式以及不规则变化型模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龚恺悦[7](2019)在《目的语环境对英语母语者习得请求策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二语学习者选择去海外留学,目的语环境对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利用目的语环境,有效提高语言能力,是学习者和语言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提高语用能力,能够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地运用二语进行交际,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目标。请求策略作为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语用策略,是学习者迫切需要掌握的语用能力。本研究关注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请求策略的习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细化目的语环境的诸多要素(居住时长、教学指导、语言接触和使用等),来探讨目的语环境对学习者请求策略习得的影响,帮助来华留学生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习得汉语,为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教学指导。结果发现,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其请求策略相较于外语环境中的学习者有更接近汉语母语者的趋势。另外,对于同处于目的语环境中的学习者,通过其请求策略所表现出的语用能力也有较大的个体差别。调查与访谈研究表明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的居住时长,与汉语母语者的具体交流活动:课外书籍与影视作品;课堂讲解与及时操练;学习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影响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请求策略的具体因素。本文针对研究结果对教师课堂语用教学和汉语学习者学习习惯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明娇[8](2019)在《目的语环境创设在泰国中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普吉府蒙塔朗中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华文化魅力逐渐显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学习汉语的汉语热潮。泰国作为毗邻中国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在泰国的汉语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没有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成果无法在实际交流中发挥作用等等。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学教学的教学环境和特点可知,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的语环境的创设可以加强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更有效地进行合理化教学设计及运用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同步的教学环境,才能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09期)
王海峰[9](2019)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日本学生交际意愿与汉语口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非目的语环境下日本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研究发现:(1)日本学生汉语学习融入型动机意愿不高,自信心不强;(2)日本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场依附特征,课堂上焦虑感不强,课堂交际意愿明显高于课下,听说读写中,学生"说"的意愿更高。(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1期)
陈雨[10](2018)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0年开始,国内外关于“外语焦虑”的研究从未断过,相关的研究内容逐渐充实和完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本文以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非目的语环境下学生的听说读写焦虑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是否存在焦虑?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在汉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维度上的焦虑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四种维度之间的焦虑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什么差异?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自身的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间等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果有关系,什么关系?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做些什么?研究结果表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普遍存在汉语学习焦虑,在汉语的听说读写四种维度上的焦虑状态都处于中等程度,且听说读写焦虑程度不太一样,其中写作焦虑程度最高,阅读焦虑程度最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在四种不同维度上的焦虑状况与他们的性别、年龄和学习时间之间都没有显着区别;但是汉语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汉语学习焦虑状态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在听力焦虑、口语焦虑、阅读焦虑方面,高级水平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初级水平和中高级水平的,而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写作焦虑方面,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高级水平和初级水平,这叁组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中等焦虑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结合师生访谈及实际教学经验,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分别给汉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建议:我们建议教师在听力方面,应调整语速,提前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积累近音词;在口语方面,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同时也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方面,我们建议“认写分流”;在写作方面,教师应重视汉字教学。此外,教师还应运用情感策略增强学生信心,同时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我们建议学生在听力方面,应提高辨别音调的能力,注重积累;在口语方面,学生应注意发音重难点,多途径增加语言输出;在阅读方面,学生应扩充词汇量,勤加练习;在写作方面,学生应保持写作热情,注重汉字练习,不要害怕和回避写作。此外,我们还建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同时注意调整学习状态,找到正确的减压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01)
非目的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得天独厚的汉语习得环境。研究已经证明,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对读写能力呢?留学生在中国学习,除了可以在学校所开设课程中学习汉语之外,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汉语阅读,汉语课外阅读也是留学生增加汉语词汇量、巩固语法、了解中国文化、增加背景知识和发展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身处目的语环境,应该充分发现和利用目的语环境中可以提高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资源和优势。在中国,留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的汉语资源有哪些?留学生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克服?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基于相关的阅读理论,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试图找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再结合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认识,为留学生的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对留学生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率和汉语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目的语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杨艺妍.西安高校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目的语环境利用情况探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雷晓春.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课外阅读资源的使用及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9
[3].赵树杰.目的语环境下对泰汉语中级综合课《吃在中国》教学设计[D].安阳师范学院.2019
[4].吴昀.目的语环境下汉语零基础儿童一对一综合课教学设计[D].安阳师范学院.2019
[5].励媛媛.非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词切分表现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马诗雯.非目的语环境下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龚恺悦.目的语环境对英语母语者习得请求策略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8].于明娇.目的语环境创设在泰国中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普吉府蒙塔朗中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
[9].王海峰.非目的语环境下日本学生交际意愿与汉语口语教学[J].汉语学习.2019
[10].陈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