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状吸收论文-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

泡状吸收论文-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泡状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收制冷,纳米流体,氨水,喷嘴孔径

泡状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1](2014)在《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水吸收制冷系统取代压缩制冷系统在船舶上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而吸收性能的强化则有助于氨水吸收制冷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整机体积的减少。本文针对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强化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喷嘴孔径的变化不会恶化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吸收强化比始终能够保持稳定。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工质在实际吸收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2](2013)在《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水吸收制冷系统取代压缩制冷系统在船舶上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而吸收性能的强化则有助于氨水吸收制冷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整机体积的减少。本文针对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强化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喷嘴孔径的变化不会恶化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吸收强化比始终能够保持稳定。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工质在实际吸收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苏风民,邓洋波,高洪涛,马鸿斌[3](2013)在《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其可利用船舶上的各种低品位热能并采用环保型工质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船舶节能环保技术。针对双组分(纳米流体对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强化新方法开展研究,构建了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热质传递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分析了纳米流体的传热强化、传质强化及气泡尺度变化叁者对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比较吻合;平均吸收速率随着有效传热系数的提高和气泡尺寸的减少,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而随着有效扩散系数的提高,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增加的速率是逐渐下降的。(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苏风民,马鸿斌,高洪涛,邓洋波[4](2013)在《双组份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其可利用船舶上的各种低品位热能并采用环保型工质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船舶节能环保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双组份纳米流体对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强化新方法开展研究,构建了纳米流体中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热质传递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分析了纳米流体的传热强化、传质强化及气泡尺度变化叁者对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比较吻合;平均吸收速率随着有效传热系数的提高和气泡尺寸的减少,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而随着有效扩散系数的提高,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增加的速率是逐渐下降的。上述研究结果将有利于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01)

苏风民[5](2008)在《双组分纳米流体的物性测量和NH_3/H_2O泡状吸收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流体强化基础液体的导热性能和扩散性能的作用来提高NH_3/H_2O泡状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是一种新型的吸收强化方法,其研究刚刚起步。现有文献对适合吸收过程的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以及对吸收强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本文尝试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这种强化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1)本文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碳纳米管(CNTs)作为纳米颗粒,在氨水中制备了稳定的CNTs-NH_3双组分纳米流体,并设计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CNTs-NH_3双组分纳米流体的物理性质,考察了颗粒质量百分比、氨的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双组分纳米流体物理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确实提高了氨水的导热系数,并且强化效果随着颗粒质量百分比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由于氨分子的存在影响了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因此导热系数的强化效果低于以纯水为基础液体的纳米流体;双组分纳米流体的运动粘度和表面张力与纯氨水相比变化很小,只是随着碳纳米管质量百分比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并且这些性质随氨的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与纯氨水是一致的。2)本文利用可视化实验手段考察了荧光素在SiO_2-H_2O和CNTs-H_2O两种纳米流体的扩散情况。实验结果发现,荧光素在纳米流体中的扩散速率要大于其在纯水中的扩散速率,并且对于纳米流体中荧光素的扩散速率的强化效果来说,纳米颗粒的加入量存在一个最佳值。3)本文结合对双组分纳米流体热物性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从NH_3/H_2O泡状吸收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过程、质量传递过程、气泡生成过程叁个角度,探讨了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吸收过程的强化作用。纳米颗粒的加入提高了吸收工质-氨水导热性能和扩散性能,引入了传输效应,增加了氨水中氨气的气含率,进而改善了吸收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NH_3/H_2O泡状吸收实验装置,考察了碳纳米管的质量百分比、氨的初始浓度、氨气流速叁个因素对CNTs-NH_3双组分纳米流体吸收强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双组分纳米流体中NH_3/H_2O泡状吸收强化比并没有随着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而是呈现一种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泡状吸收强化比随着基础液体中氨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氨的初始浓度越大,氨水的吸收潜能越小,纳米流体对吸收的强化作用越明显。氨气流量的变化在本实验变化的范围内,对双组分纳米流体中NH_3/H_2O泡状吸收的强化效果影响很小。4)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观察了气泡在SiO_2-H_2O和SiO_2-C_2H_5OH两种透明纳米流体中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气泡动力学,分析了纳米流体中气泡尺度变化的原因。结果发现,纳米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气泡的脱离半径,提高了气泡的脱离频率。在相同的气体流量下,气泡的半径越小,液相中的气含率越大。这样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纳米流体中气泡气含率增加除了文献报道的—颗粒能够阻止气泡在运动过程中的合并这个原因外,气泡脱离半径的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该实验结果也说明纳米颗粒对气泡尺度的影响是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NH_3/H_2O泡状吸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0-18)

苏风民,马学虎,陈嘉宾,韩振兴[6](2008)在《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泡状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双组分纳米流体作为吸收工作介质来强化NH3/H2O泡状吸收的过程。在实验中,配制了稳定的CNTs-ammonia双组分纳米流体,并利用泡状吸收实验装置进行了双组分纳米流体的泡状吸收实验。对颗粒的质量百分比和氨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其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NTs-ammonia双组分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随着纳米碳管质量百分比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并且随着纳米流体中氨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泡状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氨水吸收制冷系统取代压缩制冷系统在船舶上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而吸收性能的强化则有助于氨水吸收制冷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整机体积的减少。本文针对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强化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喷嘴孔径的变化不会恶化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吸收强化比始终能够保持稳定。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纳米流体这种新型吸收工质在实际吸收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泡状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J].制冷技术.2014

[2].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喷嘴孔径对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C].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3].苏风民,邓洋波,高洪涛,马鸿斌.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特性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3

[4].苏风民,马鸿斌,高洪涛,邓洋波.双组份纳米流体强化氨水泡状吸收过程的特性分析[C].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5].苏风民.双组分纳米流体的物性测量和NH_3/H_2O泡状吸收强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苏风民,马学虎,陈嘉宾,韩振兴.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泡状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08

标签:;  ;  ;  ;  

泡状吸收论文-苏风民,马鸿斌,邓洋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