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论文-祝晓芳,马早明

高等教育规模论文-祝晓芳,马早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等教育规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澳门,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

高等教育规模论文文献综述

祝晓芳,马早明[1](2019)在《回归20年澳门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归20年来,澳门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回顾澳门高等教育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澳门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空间、师资水平、课程门类和办学结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外地招生规模受限、本地生源流失严重、课程结构失衡、整体质量水平偏低等问题。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高等教育还需通过拓宽招生来源与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打造高等教育学科特色、促进课程结构多元化发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破除传统思想制度壁垒、完善高教相关制度机制等途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11期)

刘红梅[2](2019)在《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7年上海市数据的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耦合模型可以从整体视域反映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两个变量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以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以及专任教师数构建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以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资本形成总额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发展水平于2010年,到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而区域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保持稳定。提升二者协同性的对策包括: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契合经济社会需求、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宪莲,安凤平[3](2019)在《基于权重初始化-多层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融合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主要有自回归法、支持向量机法等;这些具体方法在探索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不能较好地揭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演化规律。鉴于此,本文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行建模并预测。本文首先从网络优化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方法提高网络的非线性建模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权重初始化方法,增加了神经网络处理不同视觉任务的潜力。同时,本文提出了适合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数据演化规律的异构多列卷积神经网络。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的滑动窗口融合机制完成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利用本文方法对某区域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较好地给出相应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9年10期)

王雄瑾,李静[4](2019)在《贵州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年~2018年的时间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98年~2018年贵州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各项数据,列举了二十年的各项数据,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参考的数据,使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检验。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说明了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增长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9期)

张涛,林小莉[5](2019)在《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及失业率的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8年—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规模、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图分析的方法,对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的因果关系,即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失业率之间呈现单向的因果关系,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能引起失业率的升高,但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中国统计》期刊2019年10期)

刘倩,王永哲[6](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1978—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存在从产业结构变化到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的单向非线性影响,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城市化水平变化则仅产生线性影响。经比较确定的叁次项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实际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有较强拉动效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具有显着抑制效应,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则呈反"N"型变化关系,且具有抑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18期)

胡寿平[7](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规模、质量、创新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一个在中国和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并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的视角,回顾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发展中的几个显着特点。在分析了规模发展、质量提升和创新创业几个议题后,探讨一些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赵智兴,段鑫星[8](2019)在《从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到内涵式发展——近二十年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转变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政策是决策系统各参与主体价值取向相互冲突与妥协的过程和结果,而其"导向"则是对占据"上风"的价值取向的具体表达。研究根据政策文本和相关数据,发现我国近二十年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历经了规模扩张(1998-2006年)、质量提升(2006-2012年)和内涵式发展(2012年至今)叁次转变。转变的根本动力是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其践行方式呈现从超常规发展到集约型内涵式增长、重点分配+弱势补偿的"新常规"发展的路径特征,体现了从效率至上到质量与公平并重的价值取向。研究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应在遵循教育内部规律的基础上,有效结合社会外部需求,采用能兼顾质量与公平的全要素协调发展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的支持力度,进而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公平与质量并重"到"高效率的公平与质量"的演进和升华。(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史珊珊[9](2019)在《山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山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进一步辅助以ARIMA模型预测未来五年山东省人均GDP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人数。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均GDP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人数分别呈协整关系,且人均GDP是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人数的格兰杰原因,通过预测分析,未来几年山东省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良好态势。教育改革在山东省得到了较好实践。(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9年12期)

王树松[10](2019)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逐渐深入人心。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和理论的更新使我们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发挥着储备人才、配置资源和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等作用,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更新与换代,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科技资源的配置基地,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再创造逐渐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点。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高等教育规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区域经济密不可分。因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区域经济的落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动力不足。随着“21世纪振兴规划”的实施,拉开了全国高校扩招的序幕。在综合招生的背景之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呈现迅猛式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过度教育、文凭贬值、学术泡沫、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迷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恶化。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黑龙江省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由于人力资本粘性失灵,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域人才外溢日益严重,使黑龙江省得“穷人愈穷,富人愈富”。黑龙江省是中国重工业基地,拥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共计13个地级市。省域内各地级市也面临着人才外溢与经济发展迟缓的现状,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失调使得其发展举步维艰。未来十年左右,如果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规模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又该如何调整?关于黑龙江省的社会和谐发展,在于协调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因此,加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科教兴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了使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高等教育规模经验和经济发展治理经验,让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高等教育规模、区域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同时,搜集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历年文献资料对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第叁种职能、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进行整理加工,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在取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及黑龙江经济增长、财政收支、产业结构)等信息资料基础上,根据2007年和2016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重点研究各城市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城市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水平差异评估法和协调指标衡量两者的协调状况。黑龙江省各市高等教育规模科学评价与区域经济协调,为衡量不同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发现,截止到2016年,黑龙江省各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总体呈现协调发展,但仍有两个地级城市处于低协调状态。最后,针对低协调地级市与高协调地级市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负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解决低协调地级市的建议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第叁种职能理论”的指导下,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而解决高协调的地级市建议是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和“近邻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改善营商环境和建立地市间经济地域联合体——“互助市”。充分发挥凯恩斯经济学当中的政府的调控、政府服务及政策导向作用,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高等教育规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协调耦合模型可以从整体视域反映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两个变量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以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以及专任教师数构建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以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资本形成总额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发展水平于2010年,到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而区域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保持稳定。提升二者协同性的对策包括: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契合经济社会需求、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等教育规模论文参考文献

[1].祝晓芳,马早明.回归20年澳门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江苏高教.2019

[2].刘红梅.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7年上海市数据的耦合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宪莲,安凤平.基于权重初始化-多层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融合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算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

[4].王雄瑾,李静.贵州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年~2018年的时间序列研究[J].现代商业.2019

[5].张涛,林小莉.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及失业率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统计.2019

[6].刘倩,王永哲.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

[7].胡寿平.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规模、质量、创新及前景[J].复旦教育论坛.2019

[8].赵智兴,段鑫星.从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到内涵式发展——近二十年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转变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9

[9].史珊珊.山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今日财富.2019

[10].王树松.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高等教育规模论文-祝晓芳,马早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