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黑茶论文-李建华,郭浩,李小兵,廖强,陈盛相

四川黑茶论文-李建华,郭浩,李小兵,廖强,陈盛相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川黑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PLC-DAD,四川,主要茶类,EGCG3″Me

四川黑茶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华,郭浩,李小兵,廖强,陈盛相[1](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检测四川绿茶、黄茶、黑茶、红茶和青茶中甲基化儿茶素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对四川省雅安、成都、乐山、宜宾、绵阳23家企业生产的绿茶、黄茶、黑茶、红茶和青茶中48个茶样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茶EGCG3″Me含量最高,在3.14~6.08 mg/g之间,平均值为4.40 mg/g;黑茶EGCG3″Me含量在0~1.72 mg/g,平均值为0.35 mg/g;绿茶和黄茶中EGCG3″Me含量较低;绿茶中含量在0~0.39 mg/g之间,平均值为0.10mg/g;黄茶中含量在0~0.09 mg/g之间,平均值为0.05 mg/g;红茶中未检出。各茶类间EGCG3″Me含量差异显着,主要原因在于加工所用鲜叶原料(品种、采摘标准等)及加工工艺等不同。建议易过敏人群应适当饮用青茶。(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熊元元[2](2017)在《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及空气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黑茶渥堆茶坯中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在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对四川黑茶品质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目前,国内研究者关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种群的分离鉴定上,而关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由于自然界中有85%-99%的微生物至今还不可培养,因此,可以避开微生物传统培养环节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本试验运用PCR-DGGE技术对四川黑茶不同渥堆时期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渥堆时期的优势微生物进行鉴定,初步探索整个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动态特征。此外,本试验采用传统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黑茶渥堆车间空气微生物进行研究,为探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渥堆是四川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对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提高四川黑茶品质和改进四川黑茶生产工艺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PCR-DGGE技术对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扎堆与一翻时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H'=2.398),出堆时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H'=2.197)。二翻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二翻与其他时期的群落结构相似值仅为12%);出堆时真菌群落结构组成较扎堆时发生了剧烈变化(出堆与扎堆时的群落结构相似值仅为12%)。对四川黑茶整个渥堆期间的优势微生物进行鉴定,将细菌分成了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杆菌纲(Bacilli)两大类群,渥堆期间的优势属是杆菌属(bacterium sp.);真菌分为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两大类群,其中Eurotiales为渥堆期间的主要优势菌群,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此外,从不同渥堆时期的茶样中鉴定出了 8个属的细菌,即优杆菌属、杆菌属、鸡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微杆菌属、沙雷氏菌、海球菌属;8种真菌,即汉逊德巴利酵母、疏棉嗜热丝孢菌、Geosmithia argillacea、普通青霉、无壳散囊菌、黑曲霉、塔宾曲霉、烟曲霉。不同渥堆时期的优势菌存在差异,其中,扎堆、一翻、出堆时的优势细菌都是杆菌属(bacteriumsp.),二翻时的优势细菌是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扎堆、二翻时的优势真菌都是Geosmithia argillacea,一翻、出堆时的优势真菌分别是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和烟曲霉(Aspergil fumigatus)。(2)通过自然沉降法采集四川黑茶渥堆车间中的空气微生物,利用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分离鉴定出了 6种常见的霉菌即总状枝毛霉(Mucor racemos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毛霉属(Mucor sp.)、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烟曲霉(Aspergilus fumigatus);5 种细菌即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肠杆菌属(Brevundimonas sp.);4 种放线菌即纤维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早期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ecox)、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carboxydus)。其中,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在四川黑茶渥堆茶坯中也有发现。(3)通过常规生化测定方法对四川黑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和环境条件在渥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出堆时,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茶黄素、可溶性糖及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均减少;茶褐素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比扎堆时略有增加;氨基酸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咖啡碱的含量在渥堆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直至出堆时咖啡碱的含量与扎堆时无显着变化;茶堆温度维持在49.2℃-63.5℃之间,第16天时,茶坯温度最高,达63.5℃;茶坯含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第8天时茶坯含水量最高,直至出堆时,茶坯含水量无显着变化;茶坯pH值,从扎堆开始逐渐降低,且一直呈弱酸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付润华[3](2016)在《四川黑茶发展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同属于黑茶大类的其它茶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黑茶方面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四川省黑茶发展基础、优势、发展现状,并展望了黑茶的发展动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聂枞宁[4](2016)在《外源酶处理对提高四川黑茶风味的工艺研究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黑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其生产工艺繁琐,生产周期长,清洁化程度低,具有风霉味、粗涩味等风味弊病的缺陷普遍存在,导致四川黑茶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试验以绿毛茶为试验材料,引入外源酶处理技术,并结合湿热处理,探索四川黑茶的新工艺及参数,并与自然渥堆的传统工艺和纯湿热发酵工艺所制黑茶相比较,评价新工艺对风味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1.通过加入土豆外源酶,分别进行温度、时间、酶量、含水量对酶促转化影响的单因素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判指标。结果表明:在温度30℃,含水量50%,酶促转化时间8h条件下,随酶量增加,感官得分先升高后降低,在酶用量达到100μ/g时得分最高;在酶量80μ/g,含水量50%,酶促转化时间8h条件下,随温度上升,感官得分先升高后降低,在30℃时得分最高;在温度为30℃,酶量80μ/g,酶促转化时间8h条件下,随含水量上升,感官得分先升高后降低,在60%时得分最高;在温度为30℃,酶量120μ/g,含水量50%条件下,随时间不断增加,感官得分先升高后降低,在9h时得分最高。2.在上述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温度、酶量、含水量、时间为实验因子,设立叁个水平,以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酶处理最佳工艺为:酶量80u/g干茶、温度32℃、水分60%、时间7h,且4个因素对茶样风味品质影响排序为水分>酶量>温度>时间。为此,提出四川黑茶的新工艺:绿毛茶→添加外源酶及水分→酶促转化→湿热转化→干燥。3.以传统黑茶加工工艺和纯湿热加工工艺为对照,对外源酶处理形成的新工艺黑茶,进行感官、主要理化成分、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所制黑茶湿热发酵时间最短(60h),游离氨基酸种类最多(20种),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23.81mg/g),且具有较高含量的γ-氨基丁酸(g-ABA)。儿茶素中酯型儿茶素占比最低(46.02%),儿氨比最低(1.69),萜烯类占香气物质总量比例最大(17.66%),感官审评得分最高(90.56),同时香气组分测试显示,最佳工艺所得茶样含有大量花果香型的香气物质(β-芳樟醇、α-雪松醇、苯乙酮、香叶基丙酮、δ-杜松烯等),使茶样风味品质有一定改善,降低了传统黑茶的陈味及霉味,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综上,采用外源酶处理技术形成的四川黑茶新加工工艺,不仅改善四川黑茶风味品质,而且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本试验使用外源酶酶源安全可靠,简单易得,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伟,齐桂年,邹瑶,刘婷婷,黄亚芳[5](2015)在《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四川黑茶不同渥堆时期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对其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探索并测定各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探索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四川黑茶渥堆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与茶多酚(R=-0.957)、可溶性糖(R=-0.922)、儿茶素(R=-0.876)、可溶性蛋白(R=-0.895)、茶褐素(R=-0.758)和水浸出物含量(R=-0.789)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氨基酸(R=-0.605)、茶红素(R=-0.599)和咖啡碱含量(R=-0.637)呈显着负相关,与水溶性果胶含量(R=0.649)呈显着正相关.对感官品质影响较大的生化成分主要是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其中氨基酸的直接作用对感官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而茶多酚和可溶性糖的直接作用对感官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婷婷,齐桂年,邹瑶,李伟,黄亚芳[6](2015)在《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渥堆过程中四川黑茶品质成分及主要酶类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和常用测定方法对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品质成分含量和酶类活性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和结论】除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纤维素、原果胶、蛋白质、氨基酸、水溶性果胶、可溶性糖含量均在渥堆工艺中下降,其含量降幅分别为69.2%、43.7%、79.3%、81.7%、52.4%、9.6%、60.0%、62.3%、66.2%、32.2%和37.2%.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渥堆的第19和12天达到峰值,纤维素酶、果胶酶活性在渥堆的第17天达到峰值,相较于刚扎堆时,其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6%、371%、371%和223%.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复杂的变化,促成了其相关品质特征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婷婷[7](2015)在《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分泌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黑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政治特征,其品质高低直接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身体健康、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渥堆作为四川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其湿热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渥堆微生物所分泌的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水解酶类对四川黑茶品质的转化及形成功不可没。研究者对黑茶渥堆过程的微生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所分泌的纤维素酶、果胶酶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却未见报道。因此,明确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中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的主要微生物种类,研究其纤维素酶特性,深入分析其在四川黑茶品质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对于扩大食品等行业纤维素酶、果胶酶微生物来源及其进一步应用,缩短四川黑茶生产周期,提高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微生物纤维素酶产酶条件,对于提高微生物纤维素酶活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拟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手段,微生物平板技术及常用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分泌菌株,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对纤维素酶分泌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此外,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分析纤维素酶、果胶酶分泌菌株对液态茶品质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中共筛得分解纤维素效果较好的菌株18株,其中,酵母菌1株,霉菌6株,放线菌7株,细菌4株,其分解纤维素能力大小依次为:放线菌>细菌>酵母菌>霉菌。摇瓶发酵复筛实验发现,放线菌分泌纤维素酶活性整体高于细菌和真菌,综合初筛、复筛结果,选择SDT18、SDT53、SDT95号菌株为分泌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株。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分别将SDT18、SDT95、 SDT53号菌株初步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 strain FCBP648(黑曲霉)、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ZZ120(枯草芽孢杆菌)、Streptomyces diastaticus subsp.ardesiacus strain HDJZ-zwm-45(淀粉酶链霉菌亚种)。摇瓶培养期间,SDT95号菌株其菌株生物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其CMCase和FPA酶活性并未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使SDT95号菌株的CMCase酶活达到最大时的酶反应pH为5,使其CMCase酶活较高的酶反应温度依次为45℃>55℃>40℃>50℃。(2)在液体培养基组分及浓度优化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对培养基组分及浓度进行优化,得出利于纤维素酶分泌菌株SDT95产CMCase的液体培养基组分配比为:葡萄糖1.68%,牛肉膏0.82%,氯化钠0.32%,磷酸氢二钾0.22%,利于菌株产FPA的液体培养基组分配比为:葡萄糖1.63%,牛肉膏0.86%,氯化钠0.37%,磷酸氢二钾0.16%。在摇床培养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对摇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利于SDT95菌株CMCase酶活提高的摇床培养条件为:菌株接种量2m1,发酵培养时间6d,摇床培养温度29℃。实验所考察的3个因素对FPA酶活的影响均较小,FPA酶活可能还受到其它未被考虑进实验方案的因素所影响。(3)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中初筛得到分泌果胶酶效果较明显的菌株共19株,其中,酵母菌1株,霉菌6株,放线菌9株,细菌3株。摇瓶发酵复筛实验测得各类群微生物分泌果胶酶活性依次为放线菌>细菌>霉菌>酵母菌。结合初筛、复筛结果选得SDT22、SDT60、SDT87号菌株为分泌果胶酶的高产菌株。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分别将SDT22、SDT87、SDT60号菌株初步鉴定为Penicillium commune strain G20-23(普通青霉)、Streptomyces thermoviolaceus(热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strain 173612(密旋链霉菌)。(4)筛得的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效果较好的菌株在以纯茶汤为培养基的单菌液体发酵实验中均能造成茶汤中茶多酚含量的降低;除SDT93号菌株外,均能造成茶汤中茶黄素含量的增加;供试菌株对茶汤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影响相对比较复杂;除SDT4、87、93号菌株外,所有试验菌株相较空白对照均能使茶汤中氨基酸含量得到提高;与空白对照相比,SDT52、53、59、60、87、93、95、102号菌株分别使茶汤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SDT4、10、13、18、22、29、40、64号菌株则分别使茶汤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除SDT93号菌株外,试验茶汤中水溶性果胶含量相较空白对照均出现增加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胡燕,齐桂年[8](2015)在《四川黑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四川黑茶的指纹图谱,为四川黑茶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11个不同生产厂家的22个黑茶样品及我国其他黑茶主产区的13个黑茶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线性梯度洗脱,以甲醇和体积分数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条件下构建四川黑茶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分析各样品与该共有模式的相似度,并对35个黑茶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了14个色谱峰为四川黑茶的共有峰;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00%;22个四川黑茶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为0.825~0.978;对相对峰面积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临界值为10时,35个来自全国不同产地的黑茶样品可聚为4类,来自四川的22个黑茶样品可聚为一大类。【结论】根据构建的四川黑茶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鉴定和评价除方包茶之外的四川黑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邹瑶,齐桂年,刘婷婷,李伟,陈盛相[9](2014)在《四川黑茶渥堆中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黑茶渥堆茶样为原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所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可以概括84.977%的品质成分信息,其中第1主成分以咖啡碱、水溶性果胶含量影响为主,第2主成分以茶黄素、茶褐素和氨基酸含量影响为主。系统聚类将渥堆进程分为3个时期,其中刚扎堆时为时期Ⅰ,扎堆后至一翻为时期Ⅱ,一翻后至出堆时为时期Ⅲ。实则,一翻后四川黑茶品质成分的转化已基本完成,水溶性果胶、咖啡碱、茶黄素、茶褐素和氨基酸为四川黑茶渥堆中影响品质形成的关键成分。(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15期)

邹瑶,齐桂年,刘婷婷,李伟,黄亚芳[10](2014)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四川黑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将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茶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快速检测的可能。采用扫描仪(CCD)及装于电脑的Photoshop CS5软件采集四川黑茶渥堆样图片并分析,检测HSB和RGB色彩模式参数与四川黑茶中叶绿素、茶褐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叶绿素、茶褐素含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R、G、B、H、S等颜色特征参数亦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中H参数与叶绿素含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r=0.962,p<0.05),而茶褐素含量与RGB色彩模式参数的数学转换形式RG/(R+G+B)2存在高度的负相关(r=-0.957,p<0.05)。基于上述颜色特征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chlorophyll=0.0453H2-13.856H+1062.6;theabrownin=853006(RG/(R+G+B)2)2-178298(RG/(R+G+B)2)+9319.5)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可以用于预测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茶叶中叶绿素和茶褐素的含量,预测误差分别为-8.923%和5.8%。(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5-24)

四川黑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黑茶渥堆茶坯中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在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对四川黑茶品质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目前,国内研究者关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种群的分离鉴定上,而关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由于自然界中有85%-99%的微生物至今还不可培养,因此,可以避开微生物传统培养环节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本试验运用PCR-DGGE技术对四川黑茶不同渥堆时期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渥堆时期的优势微生物进行鉴定,初步探索整个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动态特征。此外,本试验采用传统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黑茶渥堆车间空气微生物进行研究,为探明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渥堆是四川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对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提高四川黑茶品质和改进四川黑茶生产工艺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PCR-DGGE技术对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扎堆与一翻时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H'=2.398),出堆时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H'=2.197)。二翻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二翻与其他时期的群落结构相似值仅为12%);出堆时真菌群落结构组成较扎堆时发生了剧烈变化(出堆与扎堆时的群落结构相似值仅为12%)。对四川黑茶整个渥堆期间的优势微生物进行鉴定,将细菌分成了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杆菌纲(Bacilli)两大类群,渥堆期间的优势属是杆菌属(bacterium sp.);真菌分为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两大类群,其中Eurotiales为渥堆期间的主要优势菌群,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此外,从不同渥堆时期的茶样中鉴定出了 8个属的细菌,即优杆菌属、杆菌属、鸡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微杆菌属、沙雷氏菌、海球菌属;8种真菌,即汉逊德巴利酵母、疏棉嗜热丝孢菌、Geosmithia argillacea、普通青霉、无壳散囊菌、黑曲霉、塔宾曲霉、烟曲霉。不同渥堆时期的优势菌存在差异,其中,扎堆、一翻、出堆时的优势细菌都是杆菌属(bacteriumsp.),二翻时的优势细菌是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扎堆、二翻时的优势真菌都是Geosmithia argillacea,一翻、出堆时的优势真菌分别是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和烟曲霉(Aspergil fumigatus)。(2)通过自然沉降法采集四川黑茶渥堆车间中的空气微生物,利用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分离鉴定出了 6种常见的霉菌即总状枝毛霉(Mucor racemos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毛霉属(Mucor sp.)、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烟曲霉(Aspergilus fumigatus);5 种细菌即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肠杆菌属(Brevundimonas sp.);4 种放线菌即纤维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早期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ecox)、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carboxydus)。其中,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在四川黑茶渥堆茶坯中也有发现。(3)通过常规生化测定方法对四川黑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和环境条件在渥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出堆时,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茶黄素、可溶性糖及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均减少;茶褐素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比扎堆时略有增加;氨基酸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咖啡碱的含量在渥堆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直至出堆时咖啡碱的含量与扎堆时无显着变化;茶堆温度维持在49.2℃-63.5℃之间,第16天时,茶坯温度最高,达63.5℃;茶坯含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第8天时茶坯含水量最高,直至出堆时,茶坯含水量无显着变化;茶坯pH值,从扎堆开始逐渐降低,且一直呈弱酸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川黑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华,郭浩,李小兵,廖强,陈盛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检测四川绿茶、黄茶、黑茶、红茶和青茶中甲基化儿茶素含量[J].食品工业科技.2018

[2].熊元元.四川黑茶渥堆微生物多样性及空气微生物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3].付润华.四川黑茶发展现状及展望[J].四川农业科技.2016

[4].聂枞宁.外源酶处理对提高四川黑茶风味的工艺研究及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6

[5].李伟,齐桂年,邹瑶,刘婷婷,黄亚芳.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

[6].刘婷婷,齐桂年,邹瑶,李伟,黄亚芳.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

[7].刘婷婷.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分泌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

[8].胡燕,齐桂年.四川黑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邹瑶,齐桂年,刘婷婷,李伟,陈盛相.四川黑茶渥堆中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4

[10].邹瑶,齐桂年,刘婷婷,李伟,黄亚芳.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四川黑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检测[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4

标签:;  ;  ;  ;  

四川黑茶论文-李建华,郭浩,李小兵,廖强,陈盛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