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名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逻辑学,名辩学,《墨辩》
名辩学论文文献综述
董志铁[1](2018)在《从中国古代名辩学看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有叁大逻辑传统:中国名辩、印度因明、西方逻辑。汉语"逻辑"一词第一次出现,见于严复译《穆勒名学》按语。他将英文Logic译成"逻辑"两个汉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西方逻辑学的引进及因明研究的复苏,中国名辩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荀子》和《墨辩》对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有不少论述。其主要观点是:人是认识的主体,世界是可认知的;运用思维,通过语言表达认识,字、句、章、篇——是语言形式;名、辞、说、辩是逻辑形式;名辩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应用逻辑的过程;语言是皮肤、肌肉,逻辑则是骨架。二者关系密切,互为表里。(本文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斌峰[2](2017)在《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读《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是我国名辩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秦汉以后几乎沉寂了近两千年。随着近代诸子学研究的兴起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先秦名辩学再度进入到学者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名辩学研究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我国学者基本上是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参照系来解读和诠释先秦时期的名辩学,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研究范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合理性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质疑。这说明用西方传统形式(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郭桥,孔漫春[3](2016)在《中国传统名辩学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建构的一门学问,发轫于先秦,秦汉以后得到继续发展。名辩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关于中国古代名辩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是古代有关名、辞、说、辩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中国传统名辩学的理论体系,是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逻辑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建立在对"名学""辩学""名辩学"等相关概念的重新思考基础之上。围绕着这种思考,出现了中国传统名辩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探索路径。通过探讨传统名辩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以期对本领域研究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郭桥[4](2015)在《大学逻辑教育中的中国名辩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名、辞、说、辩的理论总结,大致对应于西方的逻辑、印度的因明。我国当代大学逻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西方逻辑。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成为讲述西方逻辑的辅助工具。中国名辩的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大学逻辑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思维方法层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体悟中西文化在认知世界、阐述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教学》期刊2015年09期)
陈道德[5](2015)在《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名辩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统形式逻辑被译介到中国,这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介绍到我国后,引起广大学者兴趣,纷纷开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这方面的思想资源。孙诒让首先认识到《墨经》诸篇中有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和培根的归纳法,梁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4-29)
程郁[6](2014)在《深察名号——董仲舒王道建构的名辩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对于性、情的名学界定,是董仲舒人性论説相较于先秦儒学人性论説的最为特异之处,向来备受关注,但董子以名号学説建立和安排理想的王政秩序则较少有人论及。王道理想以人性论説为基础,本文试图揭示董仲舒以"圣人所发之天意"与"名生于真"为名号来源神圣性所作的辩护,论证其人性论观点,并依此安排其理想的王政秩序,试图建立起一套将现实权力置于儒家的价值秩序之内,加以规范和约束的王道学説之理论基石(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董志铁[7](2013)在《《公孙龙子》的内在逻辑及名辩学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孙龙子》一书内容涉及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有其内在的逻辑,自成体系。对中国古代名辩学的贡献:一是在论证"白马非马"过程中对概念的内容与范围的清楚认识;二是"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实的原则所体现的同一律思想;叁是《通变论》中所论述的"正举""狂举"所体现的分类思想。公孙龙,复姓公孙,名龙,字子秉。约公元前325年生,卒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赵国人。长期在赵国平原君赵胜家做"客卿"。是战国末年着名的"辩者"。(本文来源于《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期刊2013-12-01)
陈道德[8](2013)在《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先秦名辩学。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不太适合做名辩学的研究范式。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理论体系由概念、判断和推理叁大部分构成。"概念"仅是符号的"所指",不包括符号的"能指",而先秦名辩学中的"名"恰恰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语词符号。"判断"和"推理"主要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属于语形学的研究内容,遗憾的是先秦名辩学中没有语形学的内容。名辩学中所讨论的推理都是语用推理,而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中又根本没有研究语用推理的问题。符号和语用推理在符号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据此我们认为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吴中博[9](2012)在《墨家名辩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墨家的名辩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逻辑是文化的产物,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墨家名辩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先秦诸子关于名辩学的理论积淀,构成了墨家名辩学的思想渊源。墨家名辩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名、辞、说、辩的理论,以及论辩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墨家的名理论阐述了名的本质,对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名实相符的思想,并采用定义和划分两种“正名”方法。墨家的立辞理论提出“故、理、类”是立辞的根据,说明了辞的性质和分类,分析了辞之间的矛盾关系。墨家指出说的目的在于“明故”,分析了不同的推理方法,揭示了辩的目的、本质、标准和原则。先秦的文化特点孕育了独特的墨家名辩学思想。中国的“政治型”、“道德型”文化使得墨家名辩学以功利性为目的,体现出朴素、直观、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定的逻辑类型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墨家名辩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2-05-01)
周柏红[10](2010)在《“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名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时期是我国名辩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秦汉以后几乎沉寂了近两千年。随着近代诸子学研究的兴起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先秦名辩学再度进入到学者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名辩学研究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我国学者基本上是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参照系来解读和诠释先秦时期的名辩学,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研究范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合理性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质疑。这说明用西方传统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辩学论文参考文献
[1].董志铁.从中国古代名辩学看逻辑与语言的关系[J].语言战略研究.2018
[2].张斌峰.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读《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郭桥,孔漫春.中国传统名辩学理论体系研究论纲[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郭桥.大学逻辑教育中的中国名辩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5
[5].陈道德.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6].程郁.深察名号——董仲舒王道建构的名辩学基础[J].诸子学刊.2014
[7].董志铁.《公孙龙子》的内在逻辑及名辩学贡献[C].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2013
[8].陈道德.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吴中博.墨家名辩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
[10].周柏红.“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