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轻声两字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轻声,连读变调,连调模式
轻声两字组论文文献综述
习晨[1](2019)在《赣语樟树方言两字组中的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樟树方言里轻声的语料,并对樟树方言的轻声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樟树方言中轻声情况比较复杂,兼有自主和非自主变轻声、调值和调类轻声。另外,两字组中的轻声有其出现的语法和语义条件:如大多数偏正式、并列式后字,词缀,动词后的趋向动词等都念轻声。与北京话轻声相同,樟树方言两字组中的轻声也能区分字形相同的词或词组的语法性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文捷[2](2019)在《河北黄骅方言的两字组轻声前变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描述了河北黄骅方言的声韵调特点,并对其两字组轻声前变调规律进行记录。黄骅方言有叁个声调,古浊平与清上、次浊上调值相同,但轻声前古浊平调值不变,而上声由55变为13。本文认为黄骅方言阳平和上声在轻声前变调不同正反映了较早的语音层次。(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范珊珊[3](2016)在《普通话婴儿的两字组轻声词感知》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位范畴习得是心理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联结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各层级之间的互动,认为音位习得与词汇环境密切相关。轻声是普通话音系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声调层面属于轻声调(中和调),在轻重音层面属于轻音。普通话婴儿如何习得轻声范畴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文以联结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普通话婴儿的轻声习得认知发展这个问题,采用产出分析与感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岁内普通话婴幼儿轻声习得的认知发展模式。目前,婴幼儿辅音、元音的习得研究结果支持了语言范畴习得发展的知觉重构(Perceptual Reorganization,PR)假设。那么普通话婴幼儿轻声习得是否也符合知觉重构过程?从轻重音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婴幼儿对轻声的习得与重音语言婴儿对“词重音”的习得,发展模式有何异同?为此,本研究引入了一种典型的重音语言——荷兰语,对婴幼儿和成人的轻声感知进行跨语言对比。婴幼儿的语言产出与儿向语的输入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儿向语中轻声的类型分布,采用声学分析的手段分析了幼儿的轻声产出。在儿向语部分,基于实验室的“多模态婴幼儿语言发展数据库(CASS_CHILD)”,我们考查了4位一岁普通话婴儿家长的自然话语,统计分析了轻声词类型的分布:词汇轻声词可分为叁类,即重迭、后缀轻声词与无规律轻声词,此叁类共占儿向语轻声的30.46%。重迭轻声词的出现频率最高(18.77%),但家长读为非轻声的偏误率也比较高(85.61%)。基于重迭词发音调查结果,重迭轻声词读音受声调搭配、语义搭配的影响。后缀轻声词与无规律轻声词的偏误率较低,分别为10.43%与0.72%。幼儿产出部分,基于实验室录制的“普通话儿童语音词汇发展数据库(CASS_CHILD_WORD)”,本文统计了一岁半、两岁普通话幼儿的产出数据,对比了一岁半、两岁幼儿产出轻声词的声学特征。研究发现,一岁半时幼儿已经掌握轻声的音高模式与变调规则,但时长模式需到两岁才逐渐习得。产出结果表明,两岁普通话幼儿的轻声语音表征与成人模式更为接近,但一岁半的普通话幼儿还没有完全习得轻声。轻声感知部分,由于成人的轻声感知代表婴儿习得轻声的终极目标,所以成人感知实验结果是婴儿感知实验设计的基础。因此,感知研究从成人感知实验开始,探索不同声学线索对轻声感知的影响。本研究引入了荷兰语作为参照组,探索轻声的时长模式与音高模式能否诱发词重音的感知。实验结果表明:(1)普通话与荷兰语成人都可以识别轻声与非轻声;(2)普通话成人对音高变化更敏感,而荷兰语成人对时长变化较敏感;(3)只改变时长或只改变音高都不能激活普通话母语者轻声的识别。结合成人感知、儿向语与幼儿产出的研究结果,我们选择无规律轻声词作为感知研究的刺激音,同时以调型差距大小为参考,设计了两个婴儿感知实验——调型差异大(/pan1san2/vs./pan1san0/),调型差异小(/pan1san4/vs./pan1san0/)。考虑到荷兰语语调的情况,荷兰语婴儿只参与了调型差异小(T1T4 vs.T1T0)的实验。实验采用“视觉注视法(Visual Fixation)”。两个实验共测试婴儿111名,包括普通话婴儿59名,荷兰语婴儿52名。实验结果表明:4~6个月的荷兰语婴儿可以区分/pan1san4/与/pan1san0/,但10个月之后不再区分。荷兰语婴儿对轻声、非轻声的感知符合知觉重构的过程。由于荷兰语没有声调对立,而T1T4与T1T0的声学差异较小,10个月之后,荷兰语婴儿可能将轻声与非轻声的对立作为相同的句调进行处理。荷兰语婴儿对轻声、非轻声的区分可能经历一种“U型”发展轨迹,10~12个月可能处于波谷位置。然而,对于普通话婴儿来说,无论调型之间的差距如何,4~6个月与10~12个月的婴儿都不能区分轻声与非轻声。因此,普通话婴儿习得轻声的过程不能用知觉重构假设来解释。但是,我们发现婴儿的轻声习得表现出“不对称”现象:当训练婴儿学习轻声范畴时,婴儿可区分轻声词与非轻声词。对于无规律轻声假词来说,12个月的婴儿不能获得词汇层面的表征,因此不能通达音位层。通过轻声范畴的训练,婴儿可以在词汇层建立轻声的词汇表征,进而驱动音系层,区分轻声与非轻声范畴。重迭轻声词、后缀轻声词都带有构词标记,这类构词标记可能会帮助婴儿在词汇层提取相应特征的词汇表征,通达音位层并提取相应的音位表征,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结果为理解婴儿语言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尽管儿向语当中存在广泛的轻声词,但缺少构词标记时,一岁内的婴儿还不能区分轻声与非轻声对立,此时婴儿对轻声的表征可能仅局限在具体的词汇中。因此,婴儿的语言认知可能存在一个从具体到泛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婴儿轻声范畴的产出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先使用对轻声感知最相关的音高信息,之后才学会使用与轻声感知第二相关的时长信息。因此,婴儿语言习得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对多重信息不断整合更新的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6-04-01)
李旭,田文静[4](2015)在《霸州方言两字组轻声前的变调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霸州方言存在轻声前音节变调现象,且轻声音高随其前一个音节的调值而发生变化。变调规律为:阴平+轻声45-21+4,上声+轻声214-41+2,去声+轻声41-45+3,只有轻声前的阳平不变调。轻声前的变调现象实际反映了方言中较早层次的调值情况。霸州方言轻声前变调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本文对此作了描写并加以分析。关于轻声产生的机制,本文认为除了语义虚化以外,"强调"在其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最后描写了语气词"吧"前的音节不变调,但"吗"、"啊"("啊"表示不耐烦的语气)之前变调的特殊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待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高顺斌[5](2013)在《固原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原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可分为非轻声和轻声两类,16种组合中非轻声类仅有两种发生变调,轻声类有13种后字读为轻声;轻声与非轻声在意义上区别明显。(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陈荣泽[6](2011)在《西南官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与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官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分前字变调和后字变调两类。后字变调是西南官话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变调,可以分为叁种类型。从变调形成的中和调看,西南官话后字变调方言存在轻声,其表现形式为后字变调为阴平。(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孔祥卿[7](2011)在《辛集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与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辛集方言两字组的重音模式有中重、重中、轻声叁种,中重式只有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重中式前字变调同中重式,同时还有后字变调,后字变调不受前字影响,表现为调形的不完整;轻声式后字为轻声,失去了原调,调值由前字决定,同时前字也发生不同于重中式的变调。重中式双音词后字有轻声化的趋势,但是根据连读变调规律的不同,可以区分轻声的不同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1年01期)
吴建生[8](2008)在《万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兼谈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轻声调值的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万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兼谈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轻声调值的类型。万荣方言一般两字组中,非迭字组和迭字组共有七种变调形式。轻声调值分为两种情况:一类读音轻短;一类重读,调值(?)33。调位中和与读音轻化是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轻声演变的两种主要方式,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尽管从声学角度看,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中一些后字的读音不符合普通话轻声的某些语音特点,但仍应看作音系学意义上的轻声。(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08年04期)
柯西钢[9](2007)在《阿拉善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方言有3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和去声。其中来源于古浊平的阳平上和来源于古清、次浊上声的阳平上两部分单字调值相同,在连调中读法各有差异。非迭字组轻声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阴平和阳平上之后的低降调[21],一种是出现在去声后的中平调[33]。根据共时比较可以看出,这些都与兰银官话银吴片方言的特点相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杨辰[10](2005)在《声调与元音对汉语非轻声两字组凸显感知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声调和元音在双音节非轻声韵律词中各音节在凸现感知中的交互作用。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全面回顾了该学科中以往的理论,而后对一些语音学家有关韵律层级研究的结果和结论,韵律词的概念,句重音类型,句重音和重音的声学相关物,以及普通话中韵律词的重音分布,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中,作者针对四种类型的两字组展开了感知实验。这四种类型是:1.相同声调相同元音的词 2.相同声调不同元音的词 3.相同元音不同声调的词 4.不同声调不同元音的词。感知实验的结果表明,对于类型1的词来说,高元音和低元音之间的强度差异是导致凸现感知不同的原因;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词来说,两个音节之间的声调对立在凸现感知的表现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叁部分中,作者针对出现在前面的感知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声学分析。与其实验有关的因素包括音节的一些内在属性,比如,四种单字调在音高值和音高曲线图方面的对立,以及韵母的时长和内在强度。在第四部分,作者对内部语法结构不同的双音节非轻声词进行了感知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前面的分析结果。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轻声两字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描述了河北黄骅方言的声韵调特点,并对其两字组轻声前变调规律进行记录。黄骅方言有叁个声调,古浊平与清上、次浊上调值相同,但轻声前古浊平调值不变,而上声由55变为13。本文认为黄骅方言阳平和上声在轻声前变调不同正反映了较早的语音层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声两字组论文参考文献
[1].习晨.赣语樟树方言两字组中的轻声[J].文山学院学报.2019
[2].李文捷.河北黄骅方言的两字组轻声前变调[J].唐山文学.2019
[3].范珊珊.普通话婴儿的两字组轻声词感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4].李旭,田文静.霸州方言两字组轻声前的变调现象[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
[5].高顺斌.固原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
[6].陈荣泽.西南官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与轻声[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孔祥卿.辛集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与轻声[J].中国语文.2011
[8].吴建生.万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兼谈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轻声调值的类型[J].方言.2008
[9].柯西钢.阿拉善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0].杨辰.声调与元音对汉语非轻声两字组凸显感知的交互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