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肠癌论文-范佳玮,刘静,陈曦

早期大肠癌论文-范佳玮,刘静,陈曦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大肠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肠癌,早期信号,癌前病变

早期大肠癌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大肠癌早期信号知多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癌即结直肠癌,发生于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2015年,大肠癌的发病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3位,新发病例38.8万人~([2])。大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但生活习惯、遗传、相关疾病等亦可能诱发大肠癌~([3-4])。(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罗学宏[2](2019)在《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先生因大便带血疑为痔疮,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检查,没想到被确诊为直肠癌。幸好及时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已30余年了,现已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王先生是幸运的,这得益于及早的诊断。要早期发现大肠癌,首先要提高对大肠癌的认识。大肠癌早期症(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9-08-14)

范佳玮,刘静,陈曦[3](2019)在《健脾复方早期干预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术后早期进行健脾复方治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大肠癌术后中医健脾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接受健脾复方治疗的大肠癌术后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开始接受中医健脾治疗的时间间隔将其分为A组(<6个月)与B组(>6个月)。随访患者生存期,并观察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ECOGPS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2.77%、89.10%、78.45%,平均随访(1400.64±58.72)天,未观察到中位生存期;B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65.66%、55.82%,平均随访(858.13±48.43)天,中位生存期1237天,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ECOGPS方面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两组患者接受健脾复方治疗后,在术后1、2、3年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ECOGPS方面,A组较B组更有优势,提示术后早期进行健脾复方干预可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预后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0期)

周瑾,蔡红兵,吴秀梅[4](2019)在《早期大肠癌中DTL核蛋白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中DTL核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DTL核蛋白在大肠癌以及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分析DTL核蛋白在大肠癌与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参数以及大肠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分析139例大肠癌和35例正常大肠组织DTL蛋白表达后显示,DTL是一个以胞核表达为主的蛋白。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DTL核蛋白高表达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01)。过表达的DTL核蛋白虽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患者的预后呈明显负相关(P<0.001)。DTL核蛋白表达越高,患者综合生存期越短。最后,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DTL核蛋白表达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因子(P<0.001)。结论 DTL核蛋白表达可作为早期大肠癌恶性标志物,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卢文杰,曹建春,李慧苹,周继勇,江涛[5](2019)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指导下,探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1资料及方法病例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宁市中医院大肠癌早诊早治基地发现的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收集430例病例,其中男264例(占61.39%),女166例(占38.61%),男女之比为1.59∶1;年龄最小为22(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6](2019)在《检测肠道细菌可排查早期大肠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肠癌成为日本人罹患最多的一种癌症,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和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包括健康人和早期大肠癌患者在内的616人的大便,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等手段分析他们肠内细菌的增减和物质代谢情况。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种检(本文来源于《农家书屋》期刊2019年07期)

欧胜峰,冯巨滨,韩钊韵[7](2019)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大肠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检测结果以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计数的比值(B/E),比较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膜菌群检测结果及B/E值,计算观察组患者大肠癌的早期筛查结果。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膜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着下降(P<0.01),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观察组腔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着下降(P<0.01),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Ⅰ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类杆菌含量显着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着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着下降(P<0.05);与观察组Ⅰ期患者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着下降(P<0.05)。③肠道膜菌群检测在观察组大肠癌患者的早期初筛率为88.0%。结论肠道膜菌群检测大肠癌的初筛率较高,方法简便,为早期筛查大肠癌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白求恩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温丽,张志明,于芳[8](2019)在《内镜下微创手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在临床中行内镜下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的价值。方法择取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例,参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观察与统计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对比CD3+、CD4+、CD8+指标水平(P>0.05);治疗后,实验组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着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在临床中对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1期)

龚华,林辉,刘伟,牛强,朱松[9](2019)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大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大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TFN),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_4~+、CD_4~+/CD_8~+比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_8~+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_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能够显着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英嵩崧,陈墅圳,高志岩[10](2019)在《肠镜黏膜下注射纳米碳定位在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肠镜黏膜下注射纳米碳定位在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术前肠镜黏膜下注射纳米碳定位22例(术前纳米碳定位组);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术中肠镜定位24例(术中肠镜定位组)。对比分析两组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准确找到病变部位,并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前纳米碳定位组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术中肠镜定位组(P <0. 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前肠镜黏膜下注射纳米碳可节约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病变定位方便、准确、有效,同时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本文来源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期刊2019年02期)

早期大肠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先生因大便带血疑为痔疮,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检查,没想到被确诊为直肠癌。幸好及时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已30余年了,现已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王先生是幸运的,这得益于及早的诊断。要早期发现大肠癌,首先要提高对大肠癌的认识。大肠癌早期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大肠癌论文参考文献

[1]..大肠癌早期信号知多少[J].癌症进展.2019

[2].罗学宏.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N].健康报.2019

[3].范佳玮,刘静,陈曦.健脾复方早期干预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周瑾,蔡红兵,吴秀梅.早期大肠癌中DTL核蛋白表达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19

[5].卢文杰,曹建春,李慧苹,周继勇,江涛.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9

[6]..检测肠道细菌可排查早期大肠癌[J].农家书屋.2019

[7].欧胜峰,冯巨滨,韩钊韵.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意义[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

[8].温丽,张志明,于芳.内镜下微创手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龚华,林辉,刘伟,牛强,朱松.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大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9

[10].英嵩崧,陈墅圳,高志岩.肠镜黏膜下注射纳米碳定位在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

标签:;  ;  ;  

早期大肠癌论文-范佳玮,刘静,陈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