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贡献率论文-刘阳

遗传贡献率论文-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贡献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许氏平鲉,生长规律,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分析

遗传贡献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18)在《许氏平鲉选育群体生长规律、遗传特征分析及亲本贡献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氏平鲉因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繁殖能力与适应性强、洄游范围小、自然越冬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网箱养殖、休闲垂钓、增殖放流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并随着海洋牧场的大力发展,成为增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首当推崇的鱼类品种之一。随着近些年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等问题,野生资源骤减,严重影响到许氏平鲉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同时养殖企业对许氏平鲉生长快的优良苗种需求量巨大,亟需开展人工良种选育工作。本研究首先构建群体选育群体和家系选育群体,从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经与灰色关联分析等方面,探讨生长规律变化并评估其生长性能,明确叁代选育的理想经济性状,为选育目标确立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通过已开发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选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选育快速生长许氏平鲉新品系提供基础资料;最后构建许氏平鲉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并对亲本贡献率进行研究,分析其雌雄交尾模式及父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为开展人工繁育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一、许氏平鲉叁代选育群体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及曲线拟合为研究许氏平鲉叁代选育群体早期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对叁代选育群体1-8月龄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首先利用幂函数的方法对许氏平鲉体质量和体长生长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3种动物生长模型(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分别对叁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许氏平鲉选育叁代(F_1、F_2、F_3)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分别为:W_1=0.031L~(2.937),R~2=0.997;W_2=0.038L~(2.787),R~2=0.997;W_3=0.031L~(2.900),R~2=0.998,这叁条曲线拟合度较高。(2)运用3种生长模型分别拟合体质量和体长,发现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对许氏平鲉叁代选育群体体质量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值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96、0.997、0.998,Gompertz生长模型对体长的拟合效果最好,R~2分别为0.994、0.998、0.996。(3)叁代选育群体体质量在各自最适模型下的拐点月龄分别为7.456、6.671和4.828月龄,拐点体质量分别为34.262、33.195和26.399g。体长在各自最适模型条件下的拐点月龄分别为2.294、2.444和2.548月龄,拐点体长分别为4.284、4.629、5.192cm。这一结果可为许氏平鲉下一步的新品系选育和养殖提供理论基础。(4)在成活率上,叁代选育群体差异不显着(P>0.05);在肥满度、平均增重率和平均生长率方面,F_3生长优势明显,可作为进一步的选育材料。二、通径分析与灰关联分析本研究在许氏平鲉连续选育叁代8月龄时随机选取80尾,分别测量体质量(Y)和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头长(X_4)、尾长(X_5)、尾柄长(X_6)、尾柄高(X_7)、吻长(X_8)、躯干长(X_9)、眼径(X_(10))、眼后头长(X_(11))共12个性状指标,采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对许氏平鲉叁代选育群体的11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叁代选育群体各形态性状间及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均到达极显着水平(P<0.01)。(2)通径分析结果显示:F_1、F_2代的体高和躯干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着水平(P<0.05),总决定系数分别达为0.936、0.943;F_3代的体高和尾柄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着水平(P<0.05),总决定系数为0.893。建立许氏平鲉叁代选育群体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F_1:y=-47.383+17.097X_3+7.308X_9;F_2:y=-34.615+15.779X_3+3.901X_9;F_3:y=-54.496+21.966X_3+7.283X_6。(3)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F_1、F_2、F_3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排在前叁位的均为体高、全长、体长,叁代中体高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通径分析得到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大小及次序与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关联度有所不同,但两种方法排名在第1位的主控性状均为体高。表明可以参照体高这一性状作为许氏平鲉选育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明确了许氏平鲉选择育种的理想选育目标性状,同时拓展通径分析与灰关联分析法协同使用的方法在水产动物选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叁、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速生选育群体遗传特征分析本研究为开展许氏平鲉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系选育,选取荣成(R)和长岛(C)的野生许氏平鲉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群体内和群体间)和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获得R-F_1、RC-F_1 2个群体选育群体和R-F_2、RC-F_2、R-F_3、RC-F_3 4个家系选育群体。利用20对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8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20对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多态性,8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849-7.9598,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230-0.8405和0.6315-0.87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72-0.8478。经两代家系选育的R-F_3和RC-F_3平均等位基因数显着降低,但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均值仍达到0.7230、0.7549和0.6527、0.6315,还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潜力较大。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和遗传偏离指数(d)表明各群体在大约10个位点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现象。群体间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279,各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程度。R与R-F_1分别与RC-F_3遗传距离最远(0.9959、0.9848),预测利用两组群体中生长优良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四、许氏平鲉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建立及亲本贡献率研究本研究选取10尾雌鱼、10尾雄鱼,置于同一养殖池内自由交尾,有四尾雌鱼顺利产仔。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13对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或位点,基于扩增片段大小、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反应体系等进行优化组合,成功构建了构建3个叁重和2个两重PCR反应体系,运用CERVUS 3.0软件对4个母本及10个候选父本及376个子代进行亲权鉴定,探究交配模式和父本对子代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当双亲基因型已知的情况下,当利用5组多重PCR反应体系时,累积排除率达到0.999999以上,亲子鉴定准确率达到100%,可有效鉴定许氏平鲉4个家系的亲权关系;鉴定到父本数为3-6,♀Fe1-Fe4家系子代中,父本数依次为为6、5、4、3个,♂2和♂7参与到4个母本受精交配中,♂3、♂4、♂5和♂10均参与了2个雌性的交配过程中,存在“一雌多雄”和“一雄多雌”的交配模式。在所有子代中,父本贡献率最高为♂7(32.45%)>♂2(19.15%)>♂6(16.22%),贡献率总和达到67.82%。其中♂1和♂9未发现子代,说明未参与受交配或交配受精不成功,其贡献率为0。可以为人工繁育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海映,吕海波,崔帆,谢婉琳,李宝宝[2](2016)在《放流叁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沿海叁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叁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叁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着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叁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叁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任勇,李生荣,罗建明,何中虎,杜小英[3](2014)在《绵麦37特异位点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良亲本的创制和利用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文章对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和抗病性进行比较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检测高产品种绵麦367遗传背景中绵麦37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衍生品种丰产性显着提高,穗粒数的增加是衍生品种增产的主要因素;绵麦37及其衍生品种高抗当前国内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特别是高抗对Yr24/Yr26具有强毒性的条锈病新菌株V26;绵麦37优良的抗病性很好地传递给了后代品种;在绵麦367等后代品种的遗传背景中,绵麦37的遗传贡献率达78.9%,其中A、B、D基因组中的遗传率分别为75.0%、83.6%和74.2%,远高于理论值50.0%;衍生品种绵麦367与绵麦37相同染色体区段主要为2B的Xgwm374-Xbarc167-Xbarc128-Xgwm129-Xgwm388-Xbarc101,3B的Xwmc446-Xwmc366-Xwmc533-Xbarc164-Xwmc418等区段,这些区段包含了许多重要性状位点如穗粒数、千粒重和抗病性等。这可能是由于人工定向选择的结果,使那些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位点被高频率保留下来。(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4年02期)

崔嘉成,梅德圣,李云昌,刘佳,付丽[4](2013)在《甘蓝型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遗传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的影响,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及由其配制的3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采集于湖北新洲和汉川两个试验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皮重对抗裂角指数(Silique shatter resistance index,SRI)的表型方差贡献率和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最高,分别达28.2%和56.8%;角果长次之,分别为17.5%和33.4%;各性状对SRI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较小;结角密度对SRI的显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为44.7%。对SRI加性效应贡献率最高的角果性状因亲本的不同而异,说明现有抗裂角性好的亲本角果抗裂性的遗传基础可能不同。可以利用抗裂角性加性效应大且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通过杂交聚合对SRI遗传贡献率大的性状,进一步提高现有杂交油菜亲本的抗裂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胡玉枢,朱鹤,沈丹,赵丹,吴琼[5](2012)在《辽宁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及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0个辽棉品种为试材,研究各个品种之间的差异,系统总结了辽棉系列棉花品种在产量、纤维品质方面的遗传改良,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以及不同产量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铃重、铃数、衣分与棉花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中期棉花品种以提高铃重为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近期品种以提高铃数和衣分为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通过近20年的努力,达到了铃重和衣分的共同提高;纤维长度的改良速度要快于比强度和麦克隆值,伸长率和纤维整齐度提高幅度不大。最后,对今后辽宁棉花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8-07)

张玲,唐力琼,谢崇华,胡运高,杨国涛[6](2012)在《杂交水稻磷钾素利用的配合力和遗传贡献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杂交水稻亲本及杂交后代对磷、钾元素的利用特性,选用3个不育系(JW803A,803A,G46A)和3个恢复系(绵恢2040、涪恢311、蜀恢527)配置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磷素及氮素利用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籼型叁系杂交水稻亲本磷素及钾素利用的配合力和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磷、钾素利用同时受可遗传的基因加性效应和不可遗传的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803A/蜀恢527是磷、钾素利用得到较好结合的组合,适合在肥料缺乏的中低产田夺取水稻高产。(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仲义,徐艳荣,侯宗运,焦仁海[7](2011)在《大豆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表现型方差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荚数对产量的加性贡献率较高,为52.89%,且在4个亲本中对产量的加性效应具有最大贡献,可考虑作为亲本产量加性效应的间接选择指标;对产量加性效应贡献最大的农艺性状因不同亲本而异,表明各亲本具有其独特的遗传和发育特性。荚数对产量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较高,为22.45%,且在14个组合中对产量的显性效应具有最大贡献,可作为间接选择组合产量显性效应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23期)

金中凡,陈彦江,宋振丰[8](2010)在《基于振型贡献率和遗传算法的传感器布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定量和定位两方面将振型贡献率及遗传算法应用于传感器的布设研究.在传感器定量之前利用振型贡献率进行了模态阶数的选取,对简单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传感器数量与适应度函数关系曲线可以确定出最经济的传感器数量,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遗传算法及确定传感器数量和位置的程序,提出确定传感器布设的叁步法,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李慧芳,朱云芬,韩威,束婧婷,陈宽维[9](2009)在《中国地方鸡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贡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计算10个地方鸡品种群体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F-统计量、DA遗传距离,用以评价品种遗传多样性。并基于DA遗传距离采用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分析其对品种间遗传关系的重建,检验DA遗传距离度量方法的可靠性,用以计算现实多样性和品种贡献率。结果表明:16个微卫星座位均为中度或高度多态位点(PIC>0.25,PIC>0.50),10个地方鸡种群体总近交系数(Fit)为0.147,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134,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015,且3个指标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DA遗传距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10个地方鸡品种间的系统进化。基于DA遗传距离获得的10个地方鸡品种群体现实多样性为1.7 932,茶花鸡的品种贡献率最大(16.59%),其次为固始鸡(14.01%)、白耳鸡(11.44%)、狼山鸡(11.34%)、北京油鸡(11.30%)、大骨鸡(8.90%)、仙居鸡(7.03%)、藏鸡(6.28%)、鹿苑鸡(5.81%),萧山鸡的品种贡献率(5.00%)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地方鸡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吴昌友,王福林,郭欣欣[10](2009)在《改进实数遗传算法在测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改进实数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测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基本数学模型,将采用改进的实数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该模型,确定该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而计算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09年01期)

遗传贡献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沿海叁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叁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叁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着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叁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叁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贡献率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阳.许氏平鲉选育群体生长规律、遗传特征分析及亲本贡献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2].刘海映,吕海波,崔帆,谢婉琳,李宝宝.放流叁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6

[3].任勇,李生荣,罗建明,何中虎,杜小英.绵麦37特异位点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分析[J].遗传.2014

[4].崔嘉成,梅德圣,李云昌,刘佳,付丽.甘蓝型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遗传贡献率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

[5].胡玉枢,朱鹤,沈丹,赵丹,吴琼.辽宁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及贡献率分析[C].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12

[6].张玲,唐力琼,谢崇华,胡运高,杨国涛.杂交水稻磷钾素利用的配合力和遗传贡献率[J].贵州农业科学.2012

[7].仲义,徐艳荣,侯宗运,焦仁海.大豆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

[8].金中凡,陈彦江,宋振丰.基于振型贡献率和遗传算法的传感器布设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

[9].李慧芳,朱云芬,韩威,束婧婷,陈宽维.中国地方鸡种遗传多样性和品种贡献率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09

[10].吴昌友,王福林,郭欣欣.改进实数遗传算法在测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

标签:;  ;  ;  ;  

遗传贡献率论文-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