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运公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运公交,边际出行距离,区域布设
接运公交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霞,胡莉芳[1](2019)在《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车区域布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以及接运公交的集散作用,提出了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车区域布设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之间的关系,提出边际出行距离的概念,即选择常规公交直达以及选择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所消耗的广义成本,其中特别考虑了服务水平对乘客选择的影响。并对居民收入水平、轨道交通的票价设置以及乘常规公交距离与出行总距离的比值大小对于边际出行距离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进而考虑各站点的OD分布,建立以全部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值为目标,以边际出行距离为约束条件的区域布设模型并设计算法求解。最后通过对北京市5号线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汽车之间衔接的数值实例进行分析,显示了该模型符合实际情况,易于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慎,田锋,莫一魁[2](2019)在《基于乘客感知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运公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交,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一体化公交系统的重要环节。如何基于乘客的感知对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和提升接运公交的服务质量,不但是建立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和偏好的公交服务系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接运公交+轨道服务系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以深圳市接运公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乘客视角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识别接运公交服务质量维度,并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接运公交服务质量、乘客感知价值、乘客满意度和乘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以乘客的感知为基本出发点发现当前接运公交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接运公交服务质量包含可用性、便利性、可靠性、舒适性和安全性5个维度;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是决定乘客满意的关键因素,且乘客满意对乘客忠诚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是保证乘客忠诚的重要途径;当前接运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偏低,亟待改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若从对改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贡献度大小而言,当前应提高接运公交的可用性和舒适性,若从乘客对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而言,当前亟待提升接运公交服务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王云,马超群,王妍[3](2019)在《接运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线路布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的衔接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用的重要保障。其规划思路是线路服务区域及范围的确定、站点的筛选和线路走向的设计。本文在分析选择接运公交站点及线路布设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乘客最小平均出行时间和生成线路最少的双目标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来源于《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06-13)
张思佳,贾顺平,毛保华,麻存瑞,王瑜琼[4](2019)在《考虑接运公交站点排队的通勤客流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准确的描述接运轨道站点的公交网络内通勤乘客的出行选择行为,以典型通勤OD、固定乘客总需求下,接运轨道交通站点的各公交线路客流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早高峰通勤出行为例,考虑不同出发时刻的乘客实际到站时刻与车辆到达时刻间的关系,对乘客在接运公交线路站点的候车排队过程进行较为细致的定量描述,改进了既有出行广义费用中对站点候车时间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Logit-SUE的公交线路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与既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中时间步长■及乘客对路径阻抗感知系数θ对配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取值变化不会引发配流结果较大程度的改变.■越小,对候车时间的计算越贴近现实情况,当■增大到乘客可在一个时间步长内全部出发时,配流结果与既有文献一致.同时,模型中,当θ较小时,乘客对路径阻抗的感知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配流结果随机性较强;θ越大,乘客对阻抗的感知越贴近现实,实际阻抗越小的线路选择概率则越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小乐,宋瑞,何世伟,黎浩东,孙杨[5](2019)在《高铁车站接运公交时刻表与车辆调度综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高铁站接运公交时刻表和车辆调度,可疏散更多高铁客流密集到达期间高铁站的积聚客流,并有效减少因无法及时换乘接运公交而产生的公交流失客流。以流失乘客数最少、使用的公交车辆数最少为目标,并考虑车辆满载率、乘客等待时间、最大可用公交车辆数、最大流失乘客数等约束条件,建立高铁站接运公交时刻表与车辆调度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并设计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模型。最后,以某高铁站接运公交线路的时刻表与车辆调度综合优化为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多个高铁站接运公交时刻表与车辆调度综合优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宁,曹为政,储晓雷[6](2018)在《采用元胞遗传算法的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接驳效果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由此形成公交接运线路的优化问题(FBNDP)。基于接驳公交线网的既有模型研究,综合考虑接运效率、乘客出行成本等因素建立接驳公交线网的数学模型;基于既有模型特点和求解方法,提出采用元胞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的方法。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西关十字"和"省政府"两站周围的接驳线网布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经典遗传算法和元胞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在迭代次数和求解目标函数上元胞遗传算法都要优于经典遗传算法,从而证明元胞遗传算法用于接驳线网优化问题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马壮[7](2018)在《接运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客流预测及线路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正快速发展,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愈加多样化,但是现今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线路发展不平衡,过于重视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在城市主要干路二者重复布置,而在支路的公交发展缓慢,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突显出来。居民大多数只能依靠步行,或者采取其他出行方式,减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意愿。此时,社区公交补充常规公交同轨道交通不能覆盖的区域,为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有效地接运轨道交通,提高居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本论文首先简要陈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社区公交的概念,社区公交与常规公交方式不同和轨道交通方式的联系,以便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社区公交。并且对社区公交的客流特性及其需求影响因素,社区公交与接运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关系及社区公交与城市土地利用形式的关系。其次,传统的以“四阶段法”为主模型在理论上较为完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不足。论文以基于距离衰减理论的可达性模型为基础,运用GIS栅格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社区公交出行预测的新方法。主要过程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解、可达性模型参数确定及其度量。进行了社区公交出行需求的分布预测研究。最后,根据社区公交的基本特征,总结分析其站点优选及线路优化的影响因素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公交站点的规划方法,以公交站点的服务面积最大和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理论最优线路优化模型。基于站点的线网优化能很好的保证站点的覆盖率,在获得站点流量的基础上,探讨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社区公交线路的优化。综合分析社区公交预测客流量,人口分布特点优选社区公交站点。然后,以大连市七贤岭街区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社区公交线路,并根据预测及实际路网特点,调整社区公交线路。(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9)
王宁[8](2018)在《非均衡路网城市的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剧增,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国大中型城市纷纷开始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线路多依托城市最主要的客流走廊进行布设,与大量常规公交线路共线或交叉,产生了客流的竞争与合作。为优化客流组织,提高输送效率,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接运问题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非均衡路网是指在物理上分布不均匀的城市路网,多分布在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带型、山地型城市。由于路网物理分布的特殊性,这类城市的拥堵问题更为突出,其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以及公交接运问题也有其独有特性。因此,针对这类路网特点,开展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对城市公交一体化构建、提高公交系统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缓解交通拥堵都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分析对比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特性。结合非均衡路网概念形态和路网特征,明确了其对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问题的影响因素,引入道路阻抗系数,以乘客时间成本和公交公司运营成本最小为组合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选取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结合模型特征,对算法进行了优化并通过了标准算例验证。根据非均衡路网特征设计了小规模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的对比验证算例,使用优化的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典型的非均衡路网城市兰州市进行了实例研究,选取路网“蜂腰路段”部分,使用论文研究的模型与算法,以路网中兰州地铁一号线四个站点与周边36个大客流公交站点为基础,对公交接运线路优化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线路有效避让了阻抗系数较高的道路,提升了接运能力,实现了较优化布局。(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群慧[9](2018)在《轨道交通换乘站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前城市化与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道路拥堵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作为补充的多层次公交网络已经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大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尚未成网的情况下,通过与地面公交的配合,扩大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有利于发挥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基于此,本论文对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线网规划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明确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轨道交通换乘站接运公交线网规划。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将轨道交通换乘站分为叁类,并分别探讨叁类换乘站的交通特性。对已有的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进行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根据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将其分为中心型换乘站、枢纽型换乘站与普通换乘站,并分别分析叁类站点的交通特性,发现只有普通换乘站对接运公交有较大需求。中心型换乘站周边已经具备了完备的交通网络,对接运公交的需求较小。枢纽型换乘站的客流情况复杂,周边的公交线路主要是为铁路与长途汽车的客流提供接驳服务,不能与接运公交一概而论。其次,分析了共享单车出现后,轨道交通的主要接驳方式特性,确定了接运公交线网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步行、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出租车(网约车)、私人汽车与公共汽车七种主要的接驳方式进行分析,在考虑接运公交与其他接驳方式的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确定了接运公交线网规划的影响因素。再次,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解决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接运公交线网规划问题,利用双层遗传算法求解。考虑了接运公交规划方案对客流需求的影响,建立了普通轨道交通换乘站接运公交线网规划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出行者费用最低、公交公司与共享单车公司成本最小和私人汽车数量最少为目标,计算接运公交线路候选集合中不同线路组合方式的目标值,优化线路组合,并计算出发车频率,下层模型计算上层模型输出的不同线路组合方案的出行成本,并利用Logit模型对客流进行分配,将分配结果再返回上层模型计算目标函数值。利用双层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最后,应用模型对南京安德门站的接运公交线网进行规划,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基于实际调研,对安德门周边的公共交通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确定了安德门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交通设施和已有的接驳情况,确定了所涉及的接运公交规划模型中的必要参数,带入模型算法中,求解出安德门站接运公交的规划线路结果。(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慧铭[10](2018)在《考虑速度差异的接运公交线网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然而,轨道交通虽然运输速度快、运载能力强,不受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但过高的建设成本、过长的建设周期制约了其线网密度。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乘客,应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接运公交作为轨道交通最有效的接驳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为轨道交通接运乘客,如果忽视接运公交线网的布设,势必会影响轨道交通优势的充分发挥。接运公交主要布设于城市道路的次干路和支路,受周围道路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就接运线网优化问题开展对接运公交线网布设的研究,旨在解决交通拥堵环境下接运公交的线网布设问题。本文阐述了接运公交的基本概念;基于公交车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公交车运行的时空特性,建立公交实际运行的车速概率分布模型,基于经典的FBNDP(feeder bus network design problem)模型,将FBNDP模型与车速概率分布相结合,以最小化乘客费用、运营者费用和社会费用为目标,构建了考虑速度差异的接运公交线网优化模型。以6个站点的小规模为例,使用LINGO软件求解,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鉴于线网模型计算复杂、运算量大,设计了考虑速度差异的接运公交线网优化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对6个站点和Mohammad Hadi Almasi~([23])的54个站点的算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拥堵路段的长度,减少总费用;本文设计的算法求解时间短、稳定性好。通过比较6个站点的遗传算法结果与LINGO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对不同速度下的路线方案的总费用进行比较,发现存在节点车速,当拥堵区域速度低于节点车速时,车辆选择绕开拥堵区域费用更低;不考虑速度差异的路线方案与实际运行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其在实际交通环境下平均发车频率低,乘客在车时间长。(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8)
接运公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接运公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交,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一体化公交系统的重要环节。如何基于乘客的感知对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和提升接运公交的服务质量,不但是建立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和偏好的公交服务系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接运公交+轨道服务系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以深圳市接运公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乘客视角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识别接运公交服务质量维度,并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接运公交服务质量、乘客感知价值、乘客满意度和乘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以乘客的感知为基本出发点发现当前接运公交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接运公交服务质量包含可用性、便利性、可靠性、舒适性和安全性5个维度;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是决定乘客满意的关键因素,且乘客满意对乘客忠诚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是保证乘客忠诚的重要途径;当前接运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偏低,亟待改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若从对改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贡献度大小而言,当前应提高接运公交的可用性和舒适性,若从乘客对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而言,当前亟待提升接运公交服务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运公交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霞,胡莉芳.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车区域布设[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2].吕慎,田锋,莫一魁.基于乘客感知的接运公交服务质量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19
[3].王云,马超群,王妍.接运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线路布设模型[C].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上).2019
[4].张思佳,贾顺平,毛保华,麻存瑞,王瑜琼.考虑接运公交站点排队的通勤客流分配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5].郭小乐,宋瑞,何世伟,黎浩东,孙杨.高铁车站接运公交时刻表与车辆调度综合优化[J].铁道学报.2019
[6].王宁,曹为政,储晓雷.采用元胞遗传算法的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8
[7].马壮.接运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客流预测及线路优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
[8].王宁.非均衡路网城市的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9].王群慧.轨道交通换乘站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
[10].张慧铭.考虑速度差异的接运公交线网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