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封娇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封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芭蕾舞团,张丹丹,名片,全球招聘,广州市艺术学校,舞者,冰雪世界,事儿,文化艺术界,孔雀东南飞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封娇[1](2019)在《哈芭 积淀百年的城市新名片》一文中研究指出冬日的白雪皑皑中,仙境般的哈尔滨走红全国。就在这样的仙境里,一群足尖上的舞蹈精灵即将迎来初次绽放。在柴可夫斯基美轮美奂的《冬日梦幻》中,颇受瞩目的哈尔滨芭蕾舞团即将面向世界首秀。作为国内第13支芭蕾舞团,哈尔滨芭蕾舞团的创建不仅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日报》期刊2019-12-29)

余明兰[2](2019)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文化身份认同缺失与文化自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早期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家庭成员对待外婆留下的日用家当的不同态度,探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Dee的文化身份认同缺失问题,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应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最后指出对待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不能像主人公那样妄自菲薄,要树立文化自信,并加以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郭金秀[3](2019)在《全球化视域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发展趋势给国内英文报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国内英文报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若应对全球化变革的挑战,国内英文报纸必须通过树立民族本位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立文化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去构建新的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崔莉[4](2019)在《游学与明清闺塾师的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部分才女为谋生而走出闺阁,担任闺塾师。她们任教而行,活跃于大江南北,形成独特的游学活动。明清闺塾师或为谋生、或为社交、或为结社吟诗而出游。闺塾师游学具有四个特点,即个体的独立性、社交的主动性、鲜明的示范性和行旅的风险性。闺塾师的游学四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扩大闺塾师的视野,丰富了艺术创造素材;也拓展她们的生活空间,延伸至公共领域;同时,推动扩大了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女性观念的重塑,同时也便于闺塾师参与政治活动,实现其家国抱负。而这些,无疑推动了明清闺塾师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彭超[5](2019)在《历史记忆·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以《无性别的神》为主要考察对象彭超》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几千年未有之巨变在近代中国发生。在这天崩地裂的历史转变期间,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贵族之家"面临着怎样的时代困惑,他们又将如何应对?曹禺借《雷雨》控诉大家长的罪恶,揭示"圆满"的不可能与难逃的"无常"宿命,指向生命哲学的思考。巴金笔下的"家"表达传统文化高塔对年轻人的压迫戕害,反映新旧文化的碰撞。张爱玲(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9年06期)

金永兵[6](2019)在《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城市化的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人员流动、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都与过往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卷入“被称为‘现代化’的急切的、强迫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并被迫接受与之俱来的一切事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1-15)

周凤梅[7](2019)在《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日本管理学宗师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入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激烈的讨论。~([1])媒介把失去上进心、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日本年轻人称为"对利率没有反应"的一代,即使政府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改变不了年轻人丧失物欲不买房不消费的现状。大前研一对日本社会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描述引发了广泛的学术关切,笔者试图从低欲望社会症候和佛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李有光,吴永飞[8](2019)在《镜像与凝视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当代“自拍”文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拍作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审美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是大众对自我关注的投射。从拉康的理论来看,自拍形成的镜像满足了大众对自我形象的审美愿望,但在某种意义上又造成了自我的误认、分裂与异化。同时,在凝视与眼睛的辩证关系中,自我成为他者凝视的欲望对象,永远难以摆脱其主体间性。自拍结束,光晕脱落,审美主体要面对自我空无的困境。(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牛聪伟,李恒飞[9](2019)在《武术文化的仪式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仪式传播观下武术抱拳礼的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武术文化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先明礼,习艺先尚德"。抱拳礼仪式作为武术文化中一种最直观又最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武术仪式,已成为武术文化现象常见的行为体现与表达方式,代表了武术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抱拳礼是当今最能代表中国武术文化活动特色的礼仪行为,也是人们学习武术与了解武术文化一个窗口。运用仪式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基于仪式传播观对当代中国武术抱拳礼仪式进行研究,提出抱拳礼武术文化的文化高度与实践意义。认为:仪式的传播观是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当前抱拳礼文化价值的弱化、教育实践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分化使抱拳礼武术文化逐渐处于边缘状态。武术作为传统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拳礼是武术仪式中流传至今保存最完整,也是当今武术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从抱拳礼的文化内涵、仪式互动、身份认同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充分挖掘武术抱拳礼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对传播学、仪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2)逻辑分析法从仪式传播研究视角出发,分析抱拳礼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抱拳礼历史源流及其发展历程,为抱拳礼在武术文化的发展中提供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探索如何在通过抱拳礼构建文化认同与武术民族文化品牌,为武术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范式。研究结果:1)本研究从武术文化内涵分析它包括:武术武术抱拳礼的历史发展、武术抱拳礼中的表现形式一以及武术抱拳礼中的技击内涵叁方面。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武术中的抱拳礼并不仅仅代表一种仪式,同时也有自身的技击含义,武术左掌右拳,在行抱拳礼时右拳要微微外翻,让对方知道你练武中是没有暗器,光明磊落。同时左掌面在技击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以掌变拳进行攻防。2)武术抱拳礼文化的仪式互动主要体现在:(1)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参与性与仪式性:武术抱拳礼仪式具有例行性和重复性。当前抱拳礼作为武术规定动作,贯穿于武术文化其中的意识形态中,成为所有正规武术赛事、武术表演场合必经的程序。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谦让""友好"的意义,又体现了"武""尚勇"等武道精神特性。(2)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技术性与共享性:从仪式传播观角度看"武术抱拳礼"是武术文化"活态"的直观体现,抱拳礼传播的本质是武术文化的共享。(3)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象征性与表演性:作为一种武术的文化的象征,抱拳礼是武术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通过抱拳礼武术表演,展示武术的凸显出勇敢无畏的精神气质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并培养潜在的武术参与者。通过仪式互动,发扬抱拳礼的武术仪式。3)武术抱拳礼文化的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1)抱拳礼仪式巩固武术文化身份认同人群:武术抱拳礼是习武者"知行合一,技道融合"的实践性活动过程,武术抱拳礼在武术群体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现形式。(2)抱拳礼仪式发展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空间:武术抱拳礼作为武术拳种文化的载体,不同动作行为对于武术不同传统拳的记忆与传承、交流与认同起着积极的作用。(3)抱拳礼仪式提升武术文化身份认同价值:过抱拳礼仪式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一方面,抱拳礼本身就是传播对象,并在武术教学中形成秩序并推广。另一方面,抱拳礼仪式性则体现在是武术文化中的精神体验与信仰共享。研究结论:武术抱拳礼是传统武术以及当前武术道德的一部分,也是武术中重要的文化标识和其文化体,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础,缺少了这一重要的仪式部分武术将不完整。抱拳礼的传承并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它是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载体,一方面不同抱拳礼的互动过程即是武术自身的身份认同,包含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对于当代武术教化也是起到深刻的影响,促进不同武术拳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规范现代武术中标准武术抱拳礼动作是武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武术活动自身的规律,对武术的传播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国庆[10](2019)在《华语电影跨域交流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两岸叁地合拍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两岸叁地电影合作进入"后融合"时期,叁地电影不断在制作模式、美学风格和形象建构上趋向统一的"大华语电影"美学体系之下。与此同时,华语合拍电影在对外传播中也努力整合媒介资源,加大海外推广力度,不断完善营销策略和品牌建构。但在叁地电影的跨域交流和海外传播中,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隔阂始终存在,它一方面阻碍着叁地电影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使中外合拍的电影作品难以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审美文化差异背后是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这也成为了"后融合时期"两岸叁地合拍电影合作的重要议题。(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9年05期)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早期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家庭成员对待外婆留下的日用家当的不同态度,探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Dee的文化身份认同缺失问题,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应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最后指出对待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不能像主人公那样妄自菲薄,要树立文化自信,并加以发扬光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封娇.哈芭积淀百年的城市新名片[N].哈尔滨日报.2019

[2].余明兰.《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文化身份认同缺失与文化自信的启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郭金秀.全球化视域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重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赵崔莉.游学与明清闺塾师的文化身份认同[J].兰州学刊.2019

[5].彭超.历史记忆·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以《无性别的神》为主要考察对象彭超[J].南方文坛.2019

[6].金永兵.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N].中国艺术报.2019

[7].周凤梅.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J].中国图书评论.2019

[8].李有光,吴永飞.镜像与凝视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当代“自拍”文化解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9].牛聪伟,李恒飞.武术文化的仪式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仪式传播观下武术抱拳礼的现象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徐国庆.华语电影跨域交流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两岸叁地合拍电影为例[J].艺苑.2019

标签:;  ;  ;  ;  ;  ;  ;  ;  ;  ;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论文-封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