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月刊论文-朱天智

创造月刊论文-朱天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造月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期创造社,《创造月刊》,编辑方针,文艺转向

创造月刊论文文献综述

朱天智[1](2019)在《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由"昨日的文艺"向"今日的文艺"的转向,体现了创造社对文学一元化的追求,这种追求更在其编辑方针上得以充分展现。作为编者,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和创造社文学部的编辑方针虽然具有一定的延承性,但也有明显不同。从第二卷开始,《创造月刊》上几乎每部作品的内容都倾向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至此,后期创造社和《创造月刊》放弃了多元化的文学主张,彻底转向倡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朱天智,陈红旗[2](2018)在《论《创造月刊》“今日文艺”的理论建构和创作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创造月刊》登载的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可知,后期创造社发生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并积极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在理论上,创造社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观,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本任务;在批评上,掀起了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在创作上,努力贯彻革命文艺观,使作品呈现出了稳定的范式。随着一元化文学观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碰撞,后期创造社成员的创作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部分变体。《创造月刊》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卢妙清[3](2018)在《论《创造月刊》之编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1926年3月创刊,1929年1月停刊,共出版2卷18期,是创造社后期的重要刊物,由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及后来成立的文学部负责编辑工作。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为:以刊济世,促进社会变革;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与创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注重培养文学青年,扩大刊物影响。《创造月刊》在中国现代文学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其编辑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蒋海文[4](2017)在《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透视与特点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左翼期刊之一,它在现代文学生态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阵地,通过文学与政治上的互动纠结与多重对话,实现了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译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着;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创造月刊》呈现出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彭林祥[5](2013)在《《创造月刊》上的文学广告辑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1926年3月16日创刊,1929年1月停刊,共出2卷,第一卷出十二期,第二卷出六期。第一卷第一、二期由郁达夫编,第叁、四期由成仿吾编,第五期由成仿吾、郁达夫合编,第六期由郁达夫编,第七、八、九、十期由王独清编,第十一期由田厚生(成仿吾)编。第一卷十二期至第二卷第六期由创造社文学部编。刊于其中的创造社作家作品的广告由谁撰写待考。《创造月刊》除刊有未名社出鲁迅所译《出了象牙之塔》及蒋光慈《野祭》等广告外,主要(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云丽春[6](2012)在《《创造月刊》与其同人的革命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在方向上发生鲜明变化,是自第叁期以后的成仿吾编辑时期。此前,创造社多个成员对革命的认识,已经与郁达夫的编辑思想发生了歧异。 《创造月刊》1926年3月16日创刊于上海,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发行,是创造社后期主办的一份着名的革命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12-12)

汤灿[7](2008)在《《创造月刊》1926-1929》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作为体现了创造社方向转换的重要刊物,承载了创造社对文学梦的追寻,实践着同人们对无产阶级文学道路的构想。创造社于1928年前后在革命和文学歧路上的坚定、犹疑、对自我的否定和对革命的无比热情,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这一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创造月刊》有着太多的矛盾,她在极力宣扬革命的同时还依旧刊载以唯美感伤为主调的象征主义作品;她在攻击鲁迅的同时也批评着郭沫若“留声机器”的革命解读;创造社为了表现自我而选择了革命,却荒谬地走向了对自我生命感受的疏离,她压抑着别人亦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异化……同人们在1926—1929《创造月刊》时期的不同选择,昭示着创造社由青年文化向中年文化转换过程中的微妙心境。本文尝试从1926年到1929年的时间维度,剖析活跃于《创造月刊》上的郁达夫、穆木天、冯乃超等诸多人物在创造社转向中的不同选择,通过月刊所登载文章的变化,编辑者对文章的编排,和同一作者在这一时期文风的变化,围绕《创造月刊》的内容流变、革命文学论争双方不同的态度,立足于“青年文化”的理论基点分析创造社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因,揭示出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中的两种分化,其主要的关注点包括:1、以《创造月刊》的编后语为突破口,通过比较郁达夫、冯乃超等各期编辑者不同的文学主张体察解释刊物的流变2、以《过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郁达夫在小说叙事空间所展现的心境变化,揭示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的过程和特点。3、通过剖析穆木天的文学观对内外生命的解读,并围绕创造社与鲁迅之间的革命文学论争,深入阐释了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时期《创造月刊》的两种倾向和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8-05-21)

艾静[8](2007)在《以《创造月刊》封面为窗口,反思初期革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由创造社、太阳社提倡的革命文学之所以能迅速发生影响,原因之一在于切合了北伐失败后低落而慷慨的社会心态。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为平台,这群文学青年走向了激进的革命文学的转变。本文仅从其精神气质的转变这个角度,对早期革命文学的提出略作阐释。笔者的窗口是《创造月刊》的封面。以《创造月刊》封面的变化为切入点,来反思早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心态。(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07年01期)

[9](1997)在《老话新说──寄语《创造》月刊的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企望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与飞跃,需要创造精神”──这是本刊四年前问世时在《发刊词》中讲过的一句话。弹指之间.四年过去了,其间.《创造》的读者常常以这句话检验我们、勉励我们、鞭策我们.而我们自己亦以这句话作为衡量刊物生命力、影响力的坐标。(本文来源于《创造》期刊1997年01期)

余党绪[10](1996)在《《创造月刊》略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刊物.创刊于1926年3月16日,1929年1月因国民党当局查禁而终刊,共出二卷18期.《创造月刊》开始由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先后编辑,1928年7月成立了“文学部”,此后的编辑工作由编辑委员会负责.《创造月刊》是后期创造社的重要刊物,它和《文化批判》一道为倡导和宣传革命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二十年代末革命文学论争的重要阵地.《创造月刊》同人在创刊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将要担负的历史使命.郁达夫在一卷1期卷头语上写道:“我们觉得生而为人,已是绝大的不幸,生而为中国现代之人,更是不幸中之大不幸.”所以,“我们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弱微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郁达夫在这里流露出的口气,完全没有后来倡导革命文学的郭、成、李、彭诸人那种慷慨激昂的气魄.这当然与郁达夫个人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有关,但也的确反映了《创造月刊》创造初期的宗旨和倾向.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张资平等人发表在上面的作品,大抵承续前期创造社余风,不脱情爱、性苦闷、嫖妓,怀乡、伤时、自恋等窠臼.郁达夫的《春霄》、《街灯》(一卷1期)、《怀乡病者》(一卷2期)、郭(本文来源于《枣庄师专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创造月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透过《创造月刊》登载的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可知,后期创造社发生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并积极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在理论上,创造社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观,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本任务;在批评上,掀起了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在创作上,努力贯彻革命文艺观,使作品呈现出了稳定的范式。随着一元化文学观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碰撞,后期创造社成员的创作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部分变体。《创造月刊》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造月刊论文参考文献

[1].朱天智.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J].郭沫若学刊.2019

[2].朱天智,陈红旗.论《创造月刊》“今日文艺”的理论建构和创作范式[J].郭沫若学刊.2018

[3].卢妙清.论《创造月刊》之编辑思想[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蒋海文.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透视与特点阐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彭林祥.《创造月刊》上的文学广告辑录[J].郭沫若学刊.2013

[6].云丽春.《创造月刊》与其同人的革命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7].汤灿.《创造月刊》1926-1929[D].汕头大学.2008

[8].艾静.以《创造月刊》封面为窗口,反思初期革命文学[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

[9]..老话新说──寄语《创造》月刊的读者[J].创造.1997

[10].余党绪.《创造月刊》略评[J].枣庄师专学报.1996

标签:;  ;  ;  ;  

创造月刊论文-朱天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