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庾雪鹰[1](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丁丽娜,王志斌,王瑶,宁杰,张宪党,丁文宇[2](2021)在《维生素C防治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型糖尿病(T2DM)是由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复杂代谢紊乱性疾病。维生素C(V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T2DM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适量补充VC可降低T2DM的发病风险。VC与T2DM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T2DM患者血浆VC水平普遍偏低,且血浆VC水平与T2DM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补充VC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炎症状态,同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和心血管的发生风险,但在糖尿病牙周疾病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文对VC与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旨在为T2DM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楠[3](2020)在《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所导致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启动因素并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非诺贝特,是一种经典的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非诺贝特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研究发现非诺贝特的这种糖尿病的血管保护作用可能是独立于本身的降脂作用,但是它的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非诺贝特是否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管功能,以及研究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血管功能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本实验通过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d)连续五天,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枸橼酸-枸橼酸钠溶液;通过给小鼠灌胃非诺贝特溶液(100mg/kg/d)连续八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灌胃等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把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小鼠,分别为对照组小鼠、非诺贝特处理的对照组、糖尿病小鼠、非诺贝特处理的糖尿病小鼠。2.分离四组小鼠的肾脏入球小动脉,采用显微微灌注技术,研究入球小动脉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和张力变化,比较四组小鼠的血管功能的差异。3.分离四组小鼠的主动脉,采用多通道血管张力测定系统(DMT)检测主动脉血管张力,研究主动脉对乙酰胆碱等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和张力变化,比较四组小鼠的血管功能的差异。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四组小鼠血清尿素氮、肌酐、肾损伤因子-1、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比较四组小鼠的肾功能指标的差异。5.通过一氧化氮水平检测试剂盒检测四组小鼠的主动脉和血清中总一氧化氮(NO)水平。6.通过试剂盒检测四组小鼠主动脉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的水平,比较四组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7.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四组小鼠血清的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A2的水平。8.用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蛋白裂解液提取主动脉组织的蛋白质,采用BCA法进行蛋白浓度测定,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四组小鼠主动脉的PPARα、p-LKB1/LKB1、p-AMPK/AMPK、p-e NOS/e NOS、NF-κB、COX-2等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9.分离四组小鼠的主动脉,预孵育e NOS抑制剂、PPARα激动剂或抑制剂、AMPK激动剂或抑制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COX-2抑制剂等,采用多通道血管张力测定系统(DMT)检测主动脉血管张力,研究主动脉对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和张力变化,比较小鼠预孵育药物前后以及不同小鼠组间的血管功能的差异。10.用含有正常浓度糖(11.5 mmol/L)和高浓度糖(44 mmol/L)的生理盐溶液孵育正常小鼠的主动脉,用或不用非诺贝特预孵育,然后采用多通道血管张力测定系统(DMT)检测主动脉血管张力,比较不同主动脉处理组间的血管功能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表现出血糖的明显升高和体重的显着下降。而使用非诺贝特治疗,对小鼠的血糖和体重没有明显影响。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的主动脉血管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舒张障碍和收缩增强。而使用非诺贝特治疗后,可以显着的逆转上述异常的血管张力改变。3.四组小鼠主动脉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没有明显差异。4.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的肾脏入球小动脉表现出明显的舒张功能障碍,而使用非诺贝特可以改善这种障碍。5.糖尿病小鼠的血清和主动脉中的NO水平都比对照组小鼠显着减少了,使用非诺贝特处理后阻止了这种改变。6.非诺贝特抑制了糖尿病状态下小鼠主动脉中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和肾功能的损伤。7.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的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即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A2的水平显着上调了。而使用非诺贝特抑制了这种上调。8.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主动脉组织的PPARα、p-AMPK、p-LKBI、p-e NOS蛋白水平下调了。使用非诺贝特处理逆转了上述现象。9.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主动脉组织的NF-κB和COX-2水平增加了。使用非诺贝特处理抑制了上述现象。10.对非诺贝特处理的糖尿病小鼠的主动脉进行预孵育e NOS抑制剂或PPARα抑制剂或AMPK抑制剂,均可以逆转非诺贝特对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11.对安慰剂处理的糖尿病小鼠的主动脉进行预孵育PPARα激动剂或AMPK激动剂或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都可以改善主动脉舒张功能。12.对安慰剂处理的糖尿病小鼠的主动脉进行预孵育COX-2抑制剂或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都可以改善主动脉收缩功能。13.在体外高糖孵育正常小鼠的主动脉能够减弱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增强血管的收缩功能,而使用非诺贝特预孵育可以改善这种血管张力障碍。结论:1.非诺贝特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管功能,主要是通过平衡糖尿病小鼠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起到了血管的保护作用。2.非诺贝特通过PPARα/LKB1/AMPK/e NOS途径增加糖尿病小鼠血管的一氧化氮水平和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3.非诺贝特通过NF-κB/COX途径减少糖尿病小鼠的前列腺素类的缩血管物质和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管收缩功能异常
王晶晶[4](2019)在《富硒木耳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肾损伤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观察富硒木耳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Se-enriched A.Auricularia,AESAA)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影响,并探讨AESAA对糖尿病肾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以普通木耳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A.Auricularia,AEAA)做对照,进行了本项研究。方法:(1)水提取、冷冻干燥法制备AESAA和AEAA冻干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AESAA和AEAA中硒含量进行测定。(2)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试验、羟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自由基清除试验和还原力试验共同评价AESAA的体外抗氧化能力。(3)试验选取60只B57C/6J小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并联合单次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式构建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根据人体对硒的最大耐受量设计小鼠给药剂量。(4)灌胃给药8周后,处死小鼠。观察AESAA对糖尿病小鼠口服糖耐量及血脂的影响;观察AESAA对糖尿病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含量的影响;病理切片评价AESAA对小鼠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5)试剂盒检测糖尿病小鼠血清及肾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观察AESAA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6)酶联免疫法检测糖尿病小鼠血清及肾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变化,观察AESAA对糖尿病小鼠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7)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AESAA对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RAGE、p-Erk、p-JNK、p-P38、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经免疫组化法对肾组织中RAGE的表达进行验证,确定AESAA对糖尿病肾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1)成功制备AESAA和AEAA冻干粉,AESAA中的硒含量为31.79 mg/kg,AEAA中的硒含量为4.4 mg/kg。(2)在4种抗氧化体系中,AESAA的抗氧化能力均明显高于相同浓度的AEAA。其中,AESAA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清除率分别为66.85%和64.69%。(3)成功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4)AESAA低剂量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P<0.05),改善糖尿病小鼠口服糖耐量;AESAA低、高剂量能够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P<0.01),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P<0.01),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脂质紊乱;AESAA低、高剂量降低糖尿病小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空泡,且血清中肾功能指标BUN、Cr(P<0.01)和UA的水平(P<0.05)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5)AESAA低、高剂量能升高糖尿病小鼠血清及肾组织中GSH-Px(P<0.05,P<0.01)、CAT(P<0.05,P<0.01)的活性并降低MDA(P<0.05,P<0.01)的含量,改善糖尿病小鼠高糖引起的氧化应激状态。(6)AESAA低、高剂量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及肾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P<0.01)、IL-1β(P<0.05,P<0.01)和IL-6(P<0.01)的水平。(7)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SAA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RAGE、p-JNK、p-Erk、p-P38、p-NF-κB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AESAA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和减少炎症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抑制RAGE/MAPK/NF-κB信号通路反应实现的。
何洋[5](2019)在《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复方龙芪汤是临床经验方,方中含有黄芪、桂枝、赤芍、当归、鸡血藤、地龙和桑枝,共7味药材,全方具有益气补血,活血通络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文研究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作用,继而探索其相应的作用机制,并对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做初步的定性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研究采用高脂饲养兼链脲佐菌素(STZ)诱导Wistar大鼠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待大鼠血糖稳定4周后,按血糖将其分成模型对照组,木丹颗粒组,龙芪汤高剂量组,龙芪汤中剂量组和龙芪汤低剂量组,以复方龙芪汤的处方比例提取制备干浸膏粉作为受试物,共给药16周。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给药5周、9周后分别测定血粘度值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给药12周至14周,观测大鼠步态行为学。动物处死后,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生化指标;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法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网的病理改变。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可以减缓由糖尿病引起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p<0.05),对降低血清中GSH-Px和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对降低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甘油三酯等有一定作用,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视网膜病理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有不同程度改善病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细线状态,减少毛细血管瘤的发生,减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减少。综合上述结果可认为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复方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讨使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法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中山梨醇含量;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能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的含量(p<0.01)。从大鼠晶状体组织中提取醛糖还原酶,通过设定的酶促反应体系,考察不同浓度复方龙芪汤对体外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在一定浓度下,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综上,复方龙芪汤具有抑制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的含量。这可能是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作用途径。(3)复方龙芪汤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联用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复方龙芪汤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组方各单味药比对,对复方龙芪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和归属。结果从复方龙芪汤中共鉴定出70种化学成分,其来源于黄芪有25种、桂枝有5种、赤芍有25种、当归有8种、地龙有10种、鸡血藤有11种、桑枝有2种,有少数成分有多种来源。成分归属结果表明黄芪、赤芍在药方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论文用整体研究的思路探索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发现了复方龙芪汤主要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组织中山梨醇含量,改善坐骨神经的传导功能。此外,复方龙芪汤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并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氧化应激状态有缓和趋势。复方龙芪汤的成分分析为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线索。本文为复方龙芪汤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实验数据,为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特点的中药复方增添基础数据,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研究数据和新思路。
赵金鸽[6](2018)在《家蚕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降血糖机理》文中认为丝胶蛋白是家蚕中部丝腺分泌的一种胶状球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作用是将丝素蛋白胶粘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椭球形茧壳,利于家蚕幼虫随后的变态与发育。近几十年来,丝胶蛋白被证实具有抗紫外线、消炎、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淡绿色的家蚕新品种(草原?神韵)蚕茧(简称绿茧)为实验材料,采用一种新颖的熟石灰水(Ca(OH)2)脱胶方法,对获得的蚕茧或蚕丝脱胶液经过硫酸或磷酸的中和反应,去除钙盐的丝胶液进行醇沉处理,其上清液经过纯化、浓缩后制成冻干粉末即本实验所用的绿茧丝胶层醇提物(简称EE)。本文首先测定了EE的基本化学组成和体外生物活性,分析了体外对高糖环境下培养的L0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进而研究EE对由高脂高糖饲料喂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从生理生化、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糖脂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这种绿茧层醇提物的降血糖功能及其作用机理。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家蚕绿茧层化学组成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茧层主要成分除69%丝素纤维以外,丝胶肽占22.39%,其余为醇提物即EE占8.61%。EE主要含有小分子的丝胶寡聚肽及其游离氨基酸成分占醇提物27.06%。其中,抗氧化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4.11%,人体必需氨基酸占27.07%。利用UHPLC-QTOF-MS结合使用自撰写R程序包和自建二级质谱数据库鉴定出醇提物中主要含有芦丁、紫云英苷、山奈酚、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山奈酚-5-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4’,7-二-O-葡萄糖苷等九种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作者新开发的酸水解法测得EE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槲皮素和山奈酚苷元含量分别为25.66±0.07 mg/g和7.76±0.02 mg/g。在体外,测定了EE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EE对这三种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296.95±13.24?g/m L、94.31±9.13?g/m L和9.21±0.15 mg/m L。同时,这种醇提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37.57±6.45?g/m L和212.69±22.94?g/m L。这些结果充分说明绿茧丝胶层醇提物中丝胶寡聚肽及其水解物和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苷元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超氧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的能力。(2)以前报道的丝胶蛋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能力的研究大都是使用普通的白色商用蚕茧作为实验材料而获得的。而本文采用了特别培育的富含黄酮类物质的绿茧品种的茧层为实验材料,利用30 mmol/L葡萄糖高糖培养的肝脏L02细胞进行体外试验,结果发现EE能够降低高糖诱导的细胞内的ROS的水平,减小氧化应激损伤。200?g/m L醇提物处理组的8-OHd G水平下降为高糖组的三分之二。三个低、中、高剂量处理组(10、100、200μg/m L)NFκB和TNFα水平也都显着低于高糖组,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这些结果充分说明绿茧丝胶层醇提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肝脏L02细胞的损伤。(3)本文利用3周龄的ICR雄性小鼠进行高脂高糖4周喂食后,接着单次腹腔注射STZ(100 mg/kg?BW)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以空腹血糖超过11.1 mmol/L的个体为2型糖尿病小鼠。本试验共分成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150 mg/kg、250 mg/kg和350 mg/kg EE灌胃组,每组10只小鼠。第六周禁食12 h,灌胃1.5 g/k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三个剂量组2 h后的降糖率分别为71.73%、18.02%、34.41%、58.65%和66.34%,高剂量EE灌胃组的葡萄糖下降速率约是模型组近4倍,且三个剂量组与降糖率之间都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胰岛素耐量试验也说明,EE处理能够很好的缓解2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EE灌胃7周的小鼠饲养与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值一直高居不下,处于19.0-29.0 mmol/L之间,且血清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而高、中低三个剂量EE灌胃处理显着降低了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其降糖率分别达到25.16%、34.97%和39.38%,并呈剂量效应,明显缓解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症状。EE处理还显着降低了2型糖尿病小鼠异常升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清肝功能酶活性,并且对血脂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还显示,EE灌胃处理能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肝脏中抗氧化酶类的水平,尤其是高剂量组T-SOD和GSH-Px的水平分别达到89.40±16.33 U/mg prot和1477.15±49.69 U/mg prot,几乎接近于正常组水平;而MDA水平下降到模型组57.89%。这充分说明EE可有效保护机体免受氧化应激损伤。肝脏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E处理组小鼠的肝脏细胞排列紧密均匀,脂肪堆积、炎症浸润和水肿区域明显减少,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布更加均匀,数量更加丰富,对肝脏和胰腺损伤有明显的修护作用。同时,EE还能够提高肾脏内抗氧化酶类的水平,减少8-OHd G和MDA含量,降低与糖尿病肾病有关的TNF-α、MCP-1和p-P38α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探讨绿茧丝胶层醇提物降血糖作用的机理,本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详细研究了EE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糖代谢、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糖尿病小鼠经过7周EE灌胃后,中剂量组的NF?B、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下降到模型组的68.82%、53.12%和51.01%,而高剂量组分别下降到模型组的49.90%、45.74%和45.75%,这就说明EE能降低炎症因子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的影响,改善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模型组肝脏内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水平分别为正常组的50%和16.95%,经过7周EE灌胃,其IR和IRS表达上调到接近正常组水平。通过激活受损的PI3K/AKT通路,使下游GSK3β磷酸化失活,增强GS的活性,增加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作用。激活GLUT4转位,提升葡萄糖的摄取,葡萄糖氧化和活化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活化AMPK促进糖酵解和乳酸生成。下调PEPCK和G6Pa EE的表达抑制糖异生作用的发生。另外,绿茧丝胶层醇提物的处理还能够通过提升PPARγ水平改善肝脏内的脂质代谢。本论文首次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绿茧为实验材料,应用新颖的熟石灰水蚕丝脱胶法,通过酸中和去除钙盐后制备绿茧丝胶层醇提物,这种醇提物主要为丝胶寡聚肽及其水解物和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苷元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绿茧丝胶层醇提物灌胃7周后,通过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炎症反应,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对糖尿病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本实验结果对蚕桑产业特别是蚕桑副产物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与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糖尿病辅助治疗和健康食品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与开发价值。
刘庆普[7](2016)在《1-脱氧野尻霉素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是从桑叶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一直被认为是α-糖苷酶抑制剂。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DNJ可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对DNJ是否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了 DNJ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以及 DNJ 与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协同增效作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从桑叶中分离DNJ的方法:将桑叶水煎提取,联合利用阳离子树脂和阴离子树脂制备桑叶总生物碱,再利用吸附剂对其进行纯化,浓缩,最后在混合溶剂中静置数分钟,即可析出DNJ单体,纯度达95%以上,此法简单、经济,并可制备百克级的DNJ,为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奠定基础。以经典的db/db小鼠为胰岛素抵抗模型,研究DNJ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尾静脉注射DNJ(20,40,80 mg·kg+day1)四周,每周监测动物的空腹血糖和体重,最后一周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经过DNJ的给药治疗,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显着降低,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得到改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DNJ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为进一步探索DNJ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论文研究了 DNJ对骨骼肌和附睾脂肪中葡萄糖转运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动物骨骼肌和附睾脂肪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量及膜转位水平,并对调控GLUT4膜转位的上游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DNJ对db/db小鼠骨骼肌和附睾脂肪中的GLUT4总表达量没有影响,但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骨骼肌和附睾脂肪中GLUT4膜转位;DNJ对胰岛素受体β(Insulin receptor beta,IR-β)、胰岛素受体底物 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的总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但可以上调 Tyr1361-IR-β、Tyr612-IRS1、p85-PI3K 和 Ser473-AKT 的磷酸化表达。这些结果证实DNJ能够通过激活骨骼肌和附睾脂肪中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GLUT4膜转位,增加葡萄糖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原合成是肝脏糖代谢的重要途径,论文研究了 DNJ对db/db小鼠肝糖原合成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关的作用机制。实验检测各组动物肝脏中糖原含量,并测定了肝脏糖代谢中关键酶的活力: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己糖激酶(Hexokinase,HK)、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P)、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中调控糖原合成的胰岛素PKB/GSK-3β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实验结果显示DNJ可以提高db/db小鼠的肝糖原含量,增加糖酵解酶PK和HK的活力,抑制糖异生酶GP、G6Pase和PEPCK的活力;DNJ对胰岛素PKB/GSK-3β信号通路中PI3K、AKT、糖原合成酶激酶 3 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和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S)的总蛋白表达无影响,但可以上调p85-PI3K、Ser473-AKT、Ser9-GSK-3β的磷酸化表达,下调Ser645-GS的磷酸化表达,激活胰岛素PKB/GSK-3β信号通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这些结果表明DNJ能够通过调节肝脏中糖代谢关键酶和激活胰岛素PKB/GSK-3β信号通路改善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原的存贮,改善肝脏的糖代谢。db/db小鼠患有脂质代谢紊乱和NAFLD,严重危害肝脏的健康,同时加重胰岛素抵抗,论文评价了 DNJ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和NAFLD的影响。实验检测了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和肝脏中 TG 的含量,对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H&E)染色,采用ELISA技术检测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DNJ可以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清中TC、TG、LDL-C、ALT、AST和肝脏TG的含量,但对血清HDL-C没有影响;DNJ可以显着改善db/db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降低db/db小鼠肝脏中TNF-α、IL-1和IL-6的表达量。这些结果表明DNJ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脂质代谢和NAFLD,并且这一作用可能与DNJ抑制肝脏中TNF-α、IL-1和IL-6的表达有关。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论文评价了 DNJ对db/db小鼠DN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的作用机制。实验检测了动物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y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对肾脏进行H&E染色和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动物肾小球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DNJ可以显着降低血清Cr、BUN、AGEs和MDA水平,提高血清SOD的活力;DNJ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肾脏病变,减少db/db小鼠肾小球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聚集和系膜区扩张;DNJ可以降低db/db小鼠肾小球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量。这些结果证实DNJ可以改善DN,并且可能与DNJ能够纠正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失衡和抑制肾小球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有关。论文最后一章研究了 DNJ与RSG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协同增效作用。实验检测了动物的空腹血糖、体重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显示DNJ、RSG和DNJ&RSG均能显着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db/db小鼠的葡萄糖耐受;与DNJ组和RSG组相比,DNJ&RSG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均有显着性下降。这些结果表明DN J和RSG可以协同增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论文建立了简单、经济的方法制备DNJ,系统深入地研究了 DNJ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其作用机制,发现DNJ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同时,DNJ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NAFLD和DN,此外,还发现DNJ和RSG可以协同增效改善胰岛抵抗。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琨[8](2012)在《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氧化应激及关键抗氧化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抗氧化酶活性及血管内皮ROS重要来源——NADPH氧化酶相关亚基表达的影响,从氧化应激的角度探讨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5只随机血糖≥)11.1mmol·L-1的5月龄雄性GK大鼠随机分成4组:GK组14只,模型组13只,西药阿托伐他汀组14只,中药参芪复方组14只,另设随机血糖≤6.7mmol·L-1的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1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予以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抑制剂(L-NAME)0.1mg·ml-1·d-1加入饮用水中进行造模,连续造模35天。正常组喂饲普通饲料,各实验组GK大鼠喂饲高脂饲料。造模同时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正常组、GK组、模型组均按5ml·kg-1·d-1灌服生理盐水,西药组按1.6mg·kg-1·d-1灌服阿托伐他汀钙悬液,中药组按1.44g·kg-1·d-1灌服参芪复方混悬液。实验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饮水量、摄食量,每周定时测量体重、随机血糖一次。实验35天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空腹血糖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荧光法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HE染色对腹主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胸主动脉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和p47phox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参芪复方组一般状况优于模型组,饮水量较模型组减少,体重较模型组增加,空腹血糖较模型组降低。参芪复方组大鼠血清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较模型组升高(P<0.01),而血清MDA水平下降明显(P<0.01),红细胞AR的活性较模型组降低(P<0.01),胸主动脉p22phox mRNA、 p47phox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低(P<0.01)。结论:参芪复方可以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减少模型大鼠的饮水量,增加模型大鼠体重,改善糖代谢紊乱,减轻模型大鼠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延缓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进展。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模型大鼠主要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形成、提高模型大鼠总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抑制多元醇通路关键限速酶AR的活性,降低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p47phox在胸主动脉的表达,从源头上减少血管内皮ROS的产生,减轻主动脉氧化应激损伤等途径来实现的。
郭小舟[9](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王普艳[10](201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雪旺细胞氧化应激及其凋亡的影响。[方法]1.整体实验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用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D大鼠的方法制作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筋脉通小、中、大剂量组和维生素C组,每组14只。筋脉通小、中、大组分别按成人剂量5倍、10倍和20倍给药;VC组按成人剂量10倍给药。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灌胃16w处死。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w、8w、12w和16w的体重和血糖变化;处死前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iNOS、Bcl-2及Caspase-3的表达。2.细胞实验体外培养雪旺细胞,S-100蛋白进行鉴定。取第3代雪旺细胞,加入DMEM、50mmolGlu培养液以及含50mmolGlu的筋脉通(JMT)和维生素C(VC)含药血清进行培养;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雪旺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iNOS、Bcl-2、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整体实验(1)血糖和体重造模前各组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血糖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及治疗组间比较,大鼠4周、8周、12周、16周血糖均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4周、8周、12周、16周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及治疗组间比较,大鼠4周、8周、12周、16周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2)机械痛阈值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筋脉通大、小剂量组、VC组机械痛阈值显着降低(P〈0.01);筋脉通中剂量组无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痛阈值显着升高(P〈0.01)。与维生素C组相比,筋脉通中剂量组痛阈值有显着升高(P〈0.01)。筋脉通各剂量组间比较,筋脉通中剂量组痛阈值升高最明显(P<0.01)。(3)坐骨神经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表达模型组p22亚基的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显着下降(P<0.01)。筋脉通中剂量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筋脉通小剂量组和维生素C组(P〈0.05,P<0.01)。(4)坐骨神经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mRNA表达模型组p22亚基mRNA值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的mRNA值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1,P〈0.05),维生素C组下降不明显(P>0.05)。与维生素C组相比,筋脉通小、中剂量组的p22亚基mRNA值明显下调(P〈0.05,P<0.01)。(5)坐骨神经iNOS表达模型组iNOS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显着降低(P<0.01)。筋脉通中剂量组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筋脉通小剂量组和维生素C组(P<0.01)。(6)坐骨神经Bcl-2表达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的Bcl-2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筋脉通小、中剂量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显着增高(P<0.01)。筋脉通中剂量组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维生素C组(P<0.01)。(7)坐骨神经Bcl-2 mRNA表达模型组的Bcl-2 mRNA值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的Bcl-2 mRNA值均有明显上调(P<0.01),维生素C组上调不显着(P>0.05)。与维生素C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的Bcl-2mRNA值明显增高(P<0.01)。(8)坐骨神经Caspase-3表达模型组的Caspase-3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显着增高(P<0.01)。筋脉通中、大剂量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显着降低(P<0.01,P<0.05)。筋脉通中剂量组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筋脉通小剂量组和维生素C组(P<0.05,P<0.01)。(9)坐骨神经Caspase-3 mRNA表达模型组的Caspase-3 mRNA值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mRNA值均有明显下调(P<0.01,P<0.01,P<0.05)。与维生素C组相比,筋脉通中剂量组的Caspase-3 mRNA值明显下降(P<0.05)。2.细胞实验(1) 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mRNA表达①Glu组雪旺细胞p22亚基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雪旺细胞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③JMT组雪旺细胞p22亚基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VC组(P<0.01)。(2)SC中iNOS表达①Glu组及治疗组雪旺细胞iNOS的荧光强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与VC组雪旺细胞iNOS的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③JMT组的荧光强度值要明显低于VC组(P<0.01)。(3)SC中Bcl-2表达①Glu组雪旺细胞Bcl-2的荧光强度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雪旺细胞Bcl-2的荧光强度值明显升高(P<0.01),VC组升高不明显(P>0.05)。③JMT组Bcl-2mRNA值显着高于VC组(P<0.01)。(4) Bcl-2 mRNA表达①Glu组雪旺细胞Bcl-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与VC组雪旺细胞Bcl-2-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1)。③JMT组雪旺细胞Bc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VC组(P<0.05)。(5)SC中Caspase-3表达①Glu组雪旺细胞Caspase-3的荧光强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与VC组雪旺细胞Caspase-3的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③JMT组的荧光强度值要明显低于VC组(P<0.01)。(6) Caspase-3 mRNA表达①Glu组雪旺细胞Caspase-3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②与Glu组相比,JMT组与VC组雪旺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③JMT组雪旺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低于VC组(P<0.01)。(7)雪旺细胞凋亡百分率①正常组未见雪旺细胞凋亡。②Glu组及其各治疗组雪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③与Glu相比,JMT组雪旺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VC组降低不明显(P>0.05)。④JMT组雪旺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明显低于VC组(P<0.01)。[结论]1.整体实验(1)空腹单次腹腔注射STZ 60mg/kg后16周DPN模型建立,检测D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着降低,证实DPN模型成功;筋脉通干预后显着提高DM大鼠的机械痛阈值。(2)DM大鼠坐骨神经NADPH氧化酶phox p22亚基、iNOS表达显着升高。(3)筋脉通能显着降低DM大鼠坐骨神经NADPH氧化酶p22亚基和iNOS的表达,优于维生素C。(4)DM大鼠坐骨神经Bcl-2表达降低,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5)筋脉通干预后,坐骨神经Bcl-2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3表达显着降低,优于维生素C。2.细胞实验(1)采用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经差速贴壁法+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法+G418纯化的Wistar乳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并经S-100蛋白免疫组化鉴定,纯度可达90%左右,成功建立SC原代模型。(2)高糖培养环境下雪旺细胞NADPH氧化酶p22亚基和iNOS表达增高。(3)高糖环境培养下SC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Bc卜2表达降低,而Casase-3表达显着升高。(4)筋脉通含药血清显着降低NADPH氧化酶p22亚基和iNOS的表达,优于维生素C。(5)筋脉通含药血清显着降低SC的凋亡百分率,并显着提高Bcl-2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优于维生素C。[创新点]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雪旺细胞氧化应激及其凋亡的影响,经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二、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选取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要点 |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
2.7 研究步骤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 结果 |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糖代谢紊乱 |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 氧化应激反应 |
2.4 细胞因子 |
2.5 炎症反应 |
2.6 高血压 |
2.7 遗传因素 |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
3.3 胱抑素C(Cys C) |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
4.1 控制血糖 |
4.2 降低血压 |
4.3 降低血脂 |
4.4 抗氧化应激 |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
4.7 抑制蛋白激酶C |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阴虚燥热 |
2.2 脾肾亏虚 |
2.3 气阴两虚 |
2.4 肝肾两虚 |
2.5 瘀血组络 |
2.6 湿热内蕴 |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
3.1 辨证论治 |
3.2 经方 |
3.3 中成药 |
3.4 单味中药 |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
五、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成果 |
(4)富硒木耳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硒的研究进展 |
1.1 硒的概述 |
1.2 硒的存在形式 |
1.3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4 硒的推荐摄入量 |
1.5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
2.1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 |
2.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机制 |
2.3 抗氧化治疗糖尿病肾病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样品的制备及其硒含量的测定 |
1.1 样品的制备 |
1.2 样品硒含量测定 |
1.3 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富硒木耳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富硒木耳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富硒木耳水提物对糖尿病肾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探究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复方龙芪汤对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龙芪汤对STZ诱导2型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索 |
第一节 坐骨神经及红细胞中山梨醇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龙芪汤体外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复方龙芪汤干浸膏粉总糖苷的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UPLC/Q-TOF-MS分析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家蚕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降血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丝蛋白组成 |
1.2 丝胶层状结构与抽提回收 |
1.3 丝胶层活性物质 |
1.4 丝胶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
1.4.1 对免疫系统的活性 |
1.4.2 抗氧化 |
1.4.3 美容、护肤活性 |
1.4.4 促进细胞增殖,冷冻保护活性 |
1.4.5 促进伤口愈合活性 |
1.4.6 抗肿瘤活性 |
1.4.7 降血脂和糖尿病活性 |
1.4.8 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1.4.9 药物缓释 |
1.5 糖尿病与氧化应激 |
1.6 肝脏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 |
1.7 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绿茧丝胶层醇提物的分离与制备及其体外活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技术方法 |
2.2.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EE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 |
2.3.2 EE的 DPPH和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2.3.3 EE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 |
2.3.4 EE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2.3.5 EE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高糖处理的肝L0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3.2.1 主要材料 |
3.2.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EE对L02细胞的影响 |
3.3.2 EE对高糖处理的肝L0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3.3.3 EE对高糖培养的L02 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
3.3.4 EE对高糖培养的L02 细胞内8-OHd G、NF?B和 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降血糖机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对体重的影响 |
4.3.2 EE对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
4.3.3 对空腹血糖的影响 |
4.3.4 对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
4.3.5 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
4.3.6 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4.3.7 对血清肝功能酶类和血脂四项的影响 |
4.3.8 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肝脏的影响 |
4.3.9 对胰腺的影响 |
4.3.10 对肾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图1丝胶层醇提物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质谱图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致谢 |
(7)1-脱氧野尻霉素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桑叶的研究现状 |
二 胰岛素抵抗 |
三 糖尿病并发症 |
四 中药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NJ的制备及其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1节 DNJ的制备 |
第2节 DNJ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初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NJ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NJ影响db/db小鼠葡萄糖转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1节 DNJ影响db/db小鼠骨胳肌中葡萄糖转运的研究 |
第2节 DNJ影响db/db小鼠骨骼肌中PI3K/AKT信号通路传导的研究 |
第3节 DNJ影响db/db小鼠附睾脂肪中葡萄糖转运的研究 |
第4节 DNJ影响db/db小鼠附睾脂肪中PI3K/AKT信号通路传导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NJ影响db/db小鼠肝脏糖原合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1节 DNJ影响db/db小鼠肝脏糖原合成及糖代谢酶活力的研究 |
第2节 DNJ影响db/db小鼠肝脏中PKB/GSK-3β信号通路传导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NJ改善db/db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
第1节 DNJ改善db/db小鼠的脂质代谢的研究 |
第2节 DNJ对db/db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第3节 DNJ对db/db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DNJ改善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第1节 DNJ对db/db小鼠肾脏常规指标的影响 |
第2节 DNJ对db/db小鼠肾脏病理学的影响 |
第3节 DNJ对db/db小鼠肾脏中TGF-β1和VEGF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DNJ与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氧化应激及关键抗氧化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
1.3 实验药品 |
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1.5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方法 |
2.1 分组及造模方法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动物一般情况的观察 |
3.2 各组大鼠饮水量情况(表1、图1、图2) |
3.3 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表2、图3、图4) |
3.4 各组大鼠体重水平变化(表3、图5) |
3.5 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的变化(表4、图6、图7) |
3.6 对血清SOD活力的影响(表5、图8) |
3.7 对血清GSH-Px的影响(表6、图9) |
3.8 对血清MDA含量的影响(表7、图10) |
3.9 对血清T-AOC水平的影响(表8、图11) |
3.10 对主动脉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影响(表8,图12) |
3.11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切片HE染色观察 |
3.12 内参β-actin扩增曲线及融解曲线情况(图13、图14) |
3.13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p22phox mRNA RT-PCR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情况(图15,图16) |
3.14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p47phox mRNA RT-PCR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情况(图17,图18) |
3.15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p22pho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表10,图19) |
3.16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p47pho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表11,图20) |
3.17 空腹血糖与血清T-AOC水平相关性分析 |
3.18 空腹血糖与红细胞AR活性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1.1 病因认识 |
1.2 病机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 |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 |
3.1 中医辨证论治 |
3.2 西医治疗 |
4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4.1 动物种属的选择 |
4.2 动物模型制备 |
4.3 本次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5 药物的选择 |
5.1 参芪复方研究 |
5.2 阳性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5.3 药物剂量的确定 |
6 造模同时给药的设计思路 |
7 参芪复方对早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氧化应激影响的机理探讨 |
7.1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7.2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血糖的影响 |
7.3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抗氧化酶的影响 |
7.4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 |
7.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GK大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7.6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影响 |
7.7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NADPH氧化酶亚基的影响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附图 |
附件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
分期论治 |
专病专方 |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
单味中药 |
中成药 |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 |
糖代谢异常 |
脂代谢紊乱 |
高血压 |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
肾脏RAA系统 |
氧化应激 |
炎症反应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
环境因素 |
肾脏肥大 |
其他因素 |
治疗进展 |
饮食治疗 |
控制血糖 |
控制血压 |
调脂治疗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
蛋白激酶C抑制剂 |
抗氧化损伤 |
抗炎治疗 |
降低血尿酸 |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
其他研究 |
联合治疗 |
肾移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诊断标准 |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观察指标 |
疗效判定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诊断标准 |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症状积分附表 |
致谢 |
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10)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整体实验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细胞实验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1 |
综述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维生素C防治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 丁丽娜,王志斌,王瑶,宁杰,张宪党,丁文宇.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5)
- [3]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楠. 浙江大学, 2020(01)
- [4]富硒木耳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晶晶.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D]. 何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家蚕绿茧丝胶层醇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降血糖机理[D]. 赵金鸽. 苏州大学, 2018(06)
- [7]1-脱氧野尻霉素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D]. 刘庆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氧化应激及关键抗氧化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6)
- [9]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10]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 王普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