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生命:现代小学习作之灵魂

情感与生命:现代小学习作之灵魂

戴涵(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浙江宁波315041)

摘要:情感是习作的原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习作富有生命力。文章从积蓄情感、丰富情感、激活情感、延续情感的角度论述了情感与生命是小学生习作之灵魂。

关键词:情感;价值;小学生习作;灵魂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34-02

作文是学生抒写情怀的通道,没有“情”也就无所谓文,“心由情动,文随情发”便是这个道理。没有了作者的独特情感,文章便会失去灵性。由此可见,“情”为作文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更是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活动,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记录。失去了情感,学生的习作就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失去了灵魂。如果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多练是习作的秘诀,那么,情感是习作的原动力,动力的缺失才是根本性的缺失。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习作富有生命力。

一、生活中培育——积蓄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他们不在意,那么生活就不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事、物、景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谈不上受到情感上的体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获得情感的积蓄。

1.培养学生情感感受的敏锐性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你觉得真自由,这就是情感;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情感;面对辽阔的大海,你觉得自己多渺小,这也是情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捕捉感点,获得触发。“感”从“心”,“心”离不开情,只有把外物与内心的情感打通,才能触景生情,才能拨动情感的“弦”,形成自己对该事物独特的感受。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丰富的感受,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自由谈”、“每日一感”等栏目,通过交流,提高学生情感感受的敏锐性。

2.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

学生认识生活,感受和思考缺一不可,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激起对事物的情感引发,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有思考才会思想,看待生活才不会浮于表面,情感才会深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透视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心智的形成、阅历的深浅。虽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不能做到。我们可以举办“小评论”,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在争论中引情感逐步深入。如一段时间,学生流行套圈,大家认为能否套中完全是运气,为了碰运气,不惜花钱买圈,而且乐此不疲。针对这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分析小贩的心理和参与者落空后不甘心的心理,明白其实是一种变态的赌博行为,我们不能上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耐人寻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动人,作者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由此看来,感受生活,积蓄情感比简单地关注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只有积蓄的情感丰盈,才有喷薄的可能,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创作的灵感。可见,情感积蓄的丰枯决定习作内容是鲜活灵动还是死水一潭。

二、阅读中培育——丰富情感

阅读是学生积累情感、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情感,其感人也易,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作者的情感所左右: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同悲欢共休戚,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情感熏陶的大学校。

在小学生语文读本中,被录用的课文大多是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性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积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情感也就产生了。

三、设境中培育——激活情感

学生积蓄了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会沉淀、浓缩、凝聚在内心深处,要唤醒、激活这种情感,需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1.模拟“情场”,营造氛围。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王崧舟老师上的作文课《亲情测试》,在虚拟情境中失去亲情来实现唤醒、激活学生情感:先是让学生写上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然后要求提起笔,一次又一次地划去亲人,直到全部划去,学生的情思处于跌宕起伏之中。划去第一个亲人时,那种对亲情早已习焉不察、无动于衷的情感被充分唤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划去时,学生经历着兴奋到悲伤、悲伤到痛哭的情感过程。每一次的抉择,都是一次悲伤的精神折磨和辛酸的情感经历。当他们从虚幻的情境中重回现实时,意识到爱他与他爱的人并没有离去时,犹如从地狱一下子回到天堂,又经历了一次对亲情、对人生珍爱的情感体验,随即老师请他们把这一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写下来时,学生写的绝对是不吐不快的真切的生命体验,怎能不字字鲜活、句句有生命呢?

当然,营造氛围还可以有多种手段,如“形象再现”、“声像渲染”、“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

2.教师语言的诱导。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情感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唤醒积淀在学生内心的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最佳状态。如习作“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可以先让学生聊聊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师导语激情:“朋友是那么一批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找的人,是给你帮助后不用说谢谢的人,是你失意后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后对你的称呼从不改变的人。人生多有几个好朋友,才是最幸福的。我猜想,此时的你们,心里一定很激动,都想快点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对吧!”这样,引发了学生对朋友的思念,激活了深藏在心底的情感。学生在提笔习作时,教师又可通过语言激一激:“同学们,心有千万情,最贵在一抒。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写下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朋友。我相信,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一定会在你们的笔下出现,千万种朋友之情一定会在你们的笔间流淌。”于是学生的情感会在激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在深化中升华,最后流诸于笔端。于是文中就会出现一个个鲜活的朋友。

四、评价中培育——延续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由此看来,成功激励的习作评价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延续。

我们还可以提供展示机会,激励成功。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许。因此,教师还可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时空。或班级开辟“习作园地”,或班级编辑作文选,或推荐上刊……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使学生的习作情感得以延续,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培育学生的习作情感,细心呵护这情感的“弦”,让学生用它演奏出生命中最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徐忠俊.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5,(09)

[2]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两点随想[J].小学语文教学,2005,(09)

[3]李旭明.真实表达——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J].语文学刊,2008,(04)

[4]郭根福.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7,(11)

[5]张田若.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美术老师学习[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07)

[6]徐立俊.透视作文的失真现象[J].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2005,(Z2)[7]李敏仪.辩证地看待小学生“八股文”[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01)

标签:;  ;  ;  

情感与生命:现代小学习作之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