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族形象论文-吴文亮

满洲族形象论文-吴文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满洲族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朝鲜朝,国文小说,满洲族形象

满洲族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亮[1](2009)在《朝鲜朝末期国文小说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文明的进步,总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突变过程中实现。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能够站在“他者”的立场,分析其社会心理以及深层文化意蕴,这对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作用。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其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本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朴氏夫人传》与《林庆业传》中出现的满洲族形象。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始终坚持辩证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了两部作品中出现的满洲族形象。朝鲜在17世纪,经历了“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从而朝鲜朝文坛出现了一批以抗争意识为主题的国文小说。“丙子胡乱”作为朝鲜历史上的民族耻辱史,在当时朝鲜朝不堪一击,惨败于满族人膝下,《朴氏夫人传》与《林庆业传》正是以此为社会背景的国文小说。在当时,战争使大部分乡民流离失所,朝鲜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朝鲜朝人创造的满洲族形象,自然充斥着憎恶和敌视。而且,在当时,人们认识到以人的力量已经难以改变现实,因此追寻和梦想着奇迹的出现,同时,面对男人们的无能,主张男女平等、女性参政,通过女性改变现实。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朴氏夫人”这种超现实的理想型人物,以及“林庆业”这一神化般的人物。两部小说缘于浓郁的民族情绪,导致作品中出现的满洲族形象,多为极端的负面形象。但是,在具体的叙述中,对满洲族形象也不乏智慧和谙熟于军事斗争的描写,而且,在满洲族残忍而恶毒的形象中,也伴随着豪放而崇尚自由的民族特征。通过《朴氏夫人传》与《林庆业传》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到,两部作品中的满洲族形象,作品所展示的满洲族文化与朝鲜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正是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而且,朝鲜视角中的满洲族形象,一方面说明朝鲜民族作为“他者”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折射出朝鲜社会民族心理的投影。(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18)

刘广铭[2](2006)在《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朝鲜朝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及民间传说,通过文本作者及民间传说叙述者的“外位”视角观照不同时期的满族形象。从中将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在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如何经历了隔膜、敌对之后,小心翼翼地开展对话,尝试着彼此沟通了解。我们也将通过朝鲜人对满族人形象的接受过程,证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彼此认同、彼此了解的可能。 若以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概念来描述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族人形象,则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前的满族人形象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满族人形象则带有鲜明的“乌托邦”色彩。朝鲜人对满族人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态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华尊夷卑”观念在认识上的变化。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及华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朝鲜半岛。 在“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思想禁锢的重重束缚之下,朝鲜人在十七世纪及其以前,基本上将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描述成了“妖魔化”形象。 至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老稼斋话语时代,朝鲜人对满族人的描述进入了“圆形化”时代。理性的燕行使想根据自己所耳闻目见的实际经验描述出一个“理想化”的满族形象,但感性的他们却无法摆脱华夷之辨等传统观念及刻骨铭心的“女真记忆”对他们的制约,这种矛盾的心态,两难的处境,使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的满族形象。 至十八世纪末叶的燕岩话语时代,以洪大容、朴趾源等为代表的北学派思想家们开始对“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长时间束缚朝鲜人思想观念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反思,并积极调整心理定势,挣脱传统文化之桎梏,以渊博之学识,宏阔之视野,开放之胸襟,重构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他们超越狭隘的“华夷之辨”,放眼中国清朝文化,一切从社会实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朝鲜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并渴望通过学习、借鉴清朝之先进文化来改变祖围积贫积弱的现状。因此,我们在这一时期看到的满族人形象是“客(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6-03-12)

满洲族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朝鲜朝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及民间传说,通过文本作者及民间传说叙述者的“外位”视角观照不同时期的满族形象。从中将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在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如何经历了隔膜、敌对之后,小心翼翼地开展对话,尝试着彼此沟通了解。我们也将通过朝鲜人对满族人形象的接受过程,证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彼此认同、彼此了解的可能。 若以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概念来描述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族人形象,则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前的满族人形象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满族人形象则带有鲜明的“乌托邦”色彩。朝鲜人对满族人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态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华尊夷卑”观念在认识上的变化。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及华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朝鲜半岛。 在“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思想禁锢的重重束缚之下,朝鲜人在十七世纪及其以前,基本上将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描述成了“妖魔化”形象。 至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老稼斋话语时代,朝鲜人对满族人的描述进入了“圆形化”时代。理性的燕行使想根据自己所耳闻目见的实际经验描述出一个“理想化”的满族形象,但感性的他们却无法摆脱华夷之辨等传统观念及刻骨铭心的“女真记忆”对他们的制约,这种矛盾的心态,两难的处境,使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的满族形象。 至十八世纪末叶的燕岩话语时代,以洪大容、朴趾源等为代表的北学派思想家们开始对“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长时间束缚朝鲜人思想观念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反思,并积极调整心理定势,挣脱传统文化之桎梏,以渊博之学识,宏阔之视野,开放之胸襟,重构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他们超越狭隘的“华夷之辨”,放眼中国清朝文化,一切从社会实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朝鲜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并渴望通过学习、借鉴清朝之先进文化来改变祖围积贫积弱的现状。因此,我们在这一时期看到的满族人形象是“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满洲族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亮.朝鲜朝末期国文小说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9

[2].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

标签:;  ;  ;  

满洲族形象论文-吴文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