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莱斯论文-张凡

威廉莱斯论文-张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威廉莱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威廉·,莱易斯,现代性,生态危机,主体性

威廉莱斯论文文献综述

张凡[1](2019)在《现代性视野下对威廉·莱斯生态观的再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莱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控制自然"说和"消费异化"说,并且最终得出了造成生态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解读威廉·莱斯的生态思想,不仅要认识到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也要认识到东西方社会都在实行现代化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现代性为我们重新理解威廉·莱斯的生态观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现代性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人"和"理性",从这两个特征重新解读威廉·莱斯的生态观,更能切近我们对当前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王雨辰,周宜[2](2019)在《商品、需要、满足与易于生存社会的重建——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的文本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满足的限度》一书中,威廉·莱斯通过分析技术、商品、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当代社会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认识。他通过重建人的需要理论,明确提出了人的满足应当根植于生产活动中,而不应建立在消费活动中的论断,进而提出了用"易于生存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其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其现实价值在于反对物质主义幸福观,坚持劳动幸福观。其理论既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理论特质和理论个性。(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祁松林[3](2019)在《走向生态正义的自然概念和需要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已成为我国各项体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国策。对生态问题的考察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出版了《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限度》两本专着,第一次系统阐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纲领,帮助我们意识到,所谓生态问题的发生是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性规划,从而对生态问题的考察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因为,从本质上说,生态问题的凸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本身则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历史形态。本论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考察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基础和历史构境,揭示其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富有启示性的哲学思想资源,期待以此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某种理论支持。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晚期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结构和生活意识的自我调整,虽然成功缓和了其结构性危机与内部社会冲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限扩张的内在本性;我们看到,晚期资本主义试图通过向全社会的每个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商品,来维持其经济繁荣和政治合法性,其结果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因其内在矛盾而必然爆发的结构性危机,在当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具体表现为,面对有限的地球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方式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走向更深刻的生态危机;这一生态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形式,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历史界限。本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全面批判了控制自然观念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并进而探求一种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新理解。生态问题直接关涉着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反映在控制自然的观念中。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正是生态问题最为深切的根源。尽管“掌控自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是该观念与资本主义相当契合。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运动中,人与自然彻底对立,自然界完全沦为人类的有用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以抽象平等的自然权力概念,将控制自然塑造成一项人类的集体事业,以此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性。本论文从对莱斯思想的研究出发,剖析了控制自然观念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演进,并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判视角揭示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阐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作为控制自然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要受制于阶级分化的内部冲突,不可能孤绝于阶级统治的目的。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固有的矛盾,也只有从根本上拒斥这种长久遗留的以技术控制自然的观念,才能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架构下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系统研究,力图在新的背景下探寻一种可能的替代性架构。高强度市场架构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高消费生活理想将人类需要的满足完全导向了商品领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与自然后果。在高强度市场架构下,人们的需要被分解为细小部分,商品也被分解为特性的集合。在需要与商品的碎片化互动中,人类的需要与满足手段之间的关系愈发模糊。虽然流行的需要理论试图对人类需要问题进行说明,但却因为脱离对具体社会形态的考察,只是将“需要”概念理解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性概念。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欲望永无止境的现实悖论,只有充分考虑人类需要的主客体纬度,将地球供养能力的极限问题与以欲望无法满足和经济无限增长理念为特征的社会实践,纳入统一的考量之中,以“需要的消极理论”的思维原则,才能够全面审视提出某种新替代性架构的可能性。第叁章通过深度解读莱斯有关“易于生存社会”的基本构想,并对这一构想中的自然观念进行了系统反思,来揭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理解。人类社会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势必要突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的需要来理解人类的需要问题,在尊重自然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考察人类满足的来源。将对人类需要的考虑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并不是构造一种新的神秘主义,而是力图建立一个兼收并容的框架,以此避免自然与社会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明自利的思想原则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将人类以外的自然视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开明自利的思想是一种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的理性主义精神,从这一原则来看,对自然的尊重就是保护人类的长远福祉,这就要求肯定自然实体的法律权利,创建一套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法律政策,为合理解决人与环境的争议利益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总之,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从古代思想背景中“尊重自然”的感性之“爱”到现代科技“征服自然”的理性之“恨”,再到新的理性主义主导下的“尊重自然”的理性之“爱”,正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这种联系具体社会形态对人类自然观念的反思,以及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未来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以高强度市场架构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运动的现实批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琼[4](2019)在《威廉·莱斯的需要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应用建构起充沛纷繁的物质世界,莱斯作为物质莽林中的清醒者,批判性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大却永远无法跟上人类需要不断扩张的步伐,至此,个体被其自身的需要所钳制,而挥霍性的商品生产无限扩张则导致自然资源锐减和环境危机深重,由此同构了人类需要的困境与危机。莱斯建构了人类需要理论研究的新框架,即创造性地将人类需要置于具体的社会组织模式中加以考察。为此,莱斯以社会对“交换”的依赖程度为标准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段化为四大阶段(原始采集与狩猎社会、小规模定居社会、大规模定居社会和高集约度社会),并清晰指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处于高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高阶时期,商品(服务)的交换范围和交换速率在此社会架构下不断扩大与攀升,由此,莱斯重点考察了高集约度社会下的人类需要问题。遵循“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莱斯首先“检查”高集约度社会下人类需要的叁重困境(个体层面的需要困境、社会层面的需要困境、自然层面的需要困境)所带来的风险与危机;继而,莱斯紧密围绕“需要与商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诊断”人类需要困境的深层根源。从个体需要角度出发,莱斯批判性地揭示,一方面随着劳动分工细化,个体需要满足所经历的步骤在数量上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需要表达的象征性媒介不断丰富,由此,造成了人类需要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从商品角度出发,莱斯批判性地揭示,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弱化,而丰富的象征性意义被强化、附着于商品之上,由此,商品演化为被预设目标的复杂集合体。基于以上两种分析视角,莱斯结论性地指明,需要和商品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性,由此,需要同商品的互动关系则变得更为复杂交错、变幻莫测,造成了个体的需要本质被错误诠释,以及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可选择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被曲解,在此种情景下,人们难以确定真实需要同商品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致使人们陷入需要永不满足的怪圈。最后,莱斯针对性地“开出药方”,以期通过设计多维的“替代性政策”以制约社会成员的非理性需要并保护自然实体的生存需要,其终极目标旨在建构一个“易于生存的社会”以替代“高集约度社会”。总体而言,莱斯勾勒了一个客观、多维、整体的需要理论图景,为走出人类需要的困境与危机提供了路径与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潘玉龙,陶陶[5](2018)在《消费异化与生态危机——论威廉·莱斯资本主义批判的路径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入手,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在此基础上,一些理论家从意识形态、政治原则、社会伦理、现代性危机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资本主义批判的相关理论。威廉·莱斯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将批判的重点放在消费异化问题上。而且,莱斯不是从社会供给而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商品、需求、满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论证了生态危机爆发的不可避免性,进而过渡到制度批判的层面。这是莱斯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路径,也是其思想的独特性所在。(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吴荣军[6](2018)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生态意蕴——与威廉·莱斯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批判这一流派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因素以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作,与以《满足的限度》为代表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着作,在生态思想方面存在着叁项根本差别: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的理解上,前者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后者以"抽象的人"为立足点;在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解上,前者以"生产关系"为立足点,后者以"需要结构"为立足点;在对生态危机消除方案的理解上,前者以"社会变革"为立足点,后者以"伦理呼吁"为立足点。(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艳红[7](2018)在《威廉·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指出生态危机最深层的认识论的根源是"控制自然"的观念。通过对"控制自然"观念进行反思之后,提出解决生态危机不仅需要意识形态的改变,还需要制度的解放为重新构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保证。(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0期)

穆斐,陈旻,王欢[8](2018)在《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启示——基于异化消费理论看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在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批判的过程中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因异化消费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消除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的未来易于生存的理想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在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新时代下,中国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为指导,批判吸收威廉?莱斯异化消费理论所包含的生产消费观等观点,这对于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祝玲玲,艾志强[9](2018)在《威廉·莱斯的技术生态转向理论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积极应对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尽可能消除技术非理性运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倡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其中,威廉·莱斯的技术理论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技术生态化转向的思想。因此,系统地探究其相关思想,对于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7期)

梁博[10](2018)在《威廉·莱斯的需要—消费异化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莱斯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异化的视角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消费观,首先对需要-消费异化现象做出了多维审视。在个人维度,存在个人对商品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商品使用对人造成生理与心理损害风险、因时间不充分使选择质量下降、个人欲望目标不明确等几方面困境;广泛参与消费活动是个人无止境需要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维度,高强度市场架构借助广告媒介引导和控制人的需要-消费向度,在商品丰裕社会里使人们似乎感到免于匮乏的威胁;事实上它并非在消灭匮乏,而是在不停制造新匮乏。在自然维度,人类控制自然的世俗过程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双面特征;控制自然本应作为手段而达到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但在人的需要-消费观念异化了的社会里,控制自然本身成了目的而非手段。其次,本文对现代商品拜物式需要-消费异化与人的幸福观,以及需要-消费异化导致的生态困境进行了深层透视。消费者对商品特性有即时兴趣,而对商品本身却只有衍生兴趣。现代社会消费至上的价值倾向把消费者引向对物的崇拜,商品拜物现象正是异化在消费领域的呈现;人们误以为消费就等于幸福。然而幸福与消费之间没有必然相关性,幸福与否在于个人自我满足的限度。需要-消费异化促使人对自然世界的剥削加剧。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产生人对自然环境的双重依赖:依赖自然资源取得生活和生产资料;依赖自然循环能力分解生活生产废弃物。这也意味着人类会面临双重生态困境威胁:囿于资源有限性造成的困境;囿于生态圈吸纳能力有限性造成的困境。此双重困境导致了将来可能发生全球生态系统崩溃的可能。再次,莱斯对需要-消费异化的考察目的在于探究一种联系了人类以外自然需要的兼收并容的替代性社会架构选择,一种易于生存的社会形式。其着力点是要人们跳出单一消费式满足的异态窠臼,改变以癫狂消费衡量人满足程度的异化怪象,使人们在创造性生产活动中获得满足。重新理解“控制自然”的观念,联系人类以外的自然需要给非人类自然予伦理观照,把非人类自然需要与人类的需要和利益相协调。最后,莱斯的需要-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和昭示了新方向。莱斯批判的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对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类似情况有着同等规束作用,更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类建构合理的需要-消费观将具有观念的指导意义与现实的借鉴价值。这不仅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上的生态化倾斜,消费需求上的生态化转向,还应表现为人们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生态化重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威廉莱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满足的限度》一书中,威廉·莱斯通过分析技术、商品、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当代社会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认识。他通过重建人的需要理论,明确提出了人的满足应当根植于生产活动中,而不应建立在消费活动中的论断,进而提出了用"易于生存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其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其现实价值在于反对物质主义幸福观,坚持劳动幸福观。其理论既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理论特质和理论个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威廉莱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凡.现代性视野下对威廉·莱斯生态观的再解释[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2].王雨辰,周宜.商品、需要、满足与易于生存社会的重建——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的文本学解读[J].云梦学刊.2019

[3].祁松林.走向生态正义的自然概念和需要概念[D].吉林大学.2019

[4].陈琼.威廉·莱斯的需要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9

[5].潘玉龙,陶陶.消费异化与生态危机——论威廉·莱斯资本主义批判的路径与方法[J].大理大学学报.2018

[6].吴荣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生态意蕴——与威廉·莱斯的比较分析[J].江海学刊.2018

[7].艳红.威廉·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解读[J].青年与社会.2018

[8].穆斐,陈旻,王欢.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启示——基于异化消费理论看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祝玲玲,艾志强.威廉·莱斯的技术生态转向理论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8

[10].梁博.威廉·莱斯的需要—消费异化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  

威廉莱斯论文-张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