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山民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月儿落西下,巴山背二哥,薅秧歌,二歌,打夯歌,传承保护,山歌,打杵,衬词,民间歌手
巴山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彬[1](2019)在《通江民歌:演绎巴山风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十里坪》不止十里长,《月儿落西下》总落不下心坎坎,《巴山梨园民歌》原汁原味……一首首巴山情歌、一声声撼山号子,是巴山人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爱情婚姻的载体,表达了通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诠释着厚重的巴人文化。近日,到通江县文化馆采访,(本文来源于《巴中日报》期刊2019-10-13)
刘高扬[2](2019)在《巴山民歌红色元素探究及其价值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随着国家对"家文化""红文化"的不断重视,学术界对巴文化中的巴山民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但其研究重点主要还是在巴山民歌的内部音乐特征上,而对其红色元素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以巴山民歌中红色元素为研究对象,论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红色元素在巴山民歌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编写"红色"音乐教材,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本土红色音乐文化品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动议。(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7期)
林少杰[3](2019)在《巴山民歌文化传承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山民歌产生于巴山地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巴山地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歌唱、赞美与颂扬。我们在对巴山民歌文化开展传承工作时,需要明确巴山民歌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曲调类别以及表演特征,在传承过程将巴山民歌文化所具备的艺术性与独创性凸显出来。为此,本文对巴山民歌文化传承工作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5期)
林少杰[4](2019)在《达州市巴山民歌文化传承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引入了更多的全新文化,对传统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性。达州市作为四川省的东部开发大门,是四川省在发展中,实现对外开放的必经之地。其作为具有多年文化历史的城区,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对本地区的文化保护十分重要。民歌作为达州文化代表之一,其在表达过程中,是集民俗文化、历史政治与经济发展于一体,最终所形成的内容在表达民歌魅力的同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十分丰富,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开发性,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达州市巴山地区的民歌文化进行分析,以此对其传承与保护等工作的实施展开研究,实现对达州市巴山民歌文化的更好弘扬。(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4期)
群岩[5](2019)在《巴山深处百灵鸟 民歌唱得世人闻——记陕南民歌优秀演唱者彭光琴》一文中研究指出"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呦唱的这样好,唱的奴家脚扒手软手软脚扒脚扒手软手软脚扒……"这是一首陕南民歌,歌名叫《郎在对门唱山歌》,这首(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浩[6](2018)在《论巴山民歌衬词、衬腔的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山民歌具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格,其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成为当下大力挖掘其艺术魅力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衬词衬腔为巴山民歌的风格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丰富多样的的衬词源自具有强烈地域性的巴山方言,幽默风趣的衬词完美的塑造了歌词的形象,朴素慧珍的歌词与衬词的完美结合充满艺术性的展现了巴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朴实而又灵活的衬腔为音乐精巧的表达做了坚实的铺垫和烘托。(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07期)
夏铭锺[7](2017)在《千里巴山百花开 民族之声入梦来——浅谈巴山民歌之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山民歌,是大巴山区人民独特的生活写照和生产总结。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时,大巴山人民便有"隔山对歌"之风习,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山歌嘹亮、引人入胜,直至现今,此风更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7年17期)
褚会文[8](2016)在《从巴山背二歌的改编看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背二歌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从背二歌的改编曲中看出把传统民歌加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给予新的演绎,可以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新颖的艺术载体来再现传统民歌的精髓,这对于民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15期)
王帮斌[9](2016)在《巴山深处民歌风——镇巴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文化摆在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位置,按照"叁乡"文化(红色文化、苗族文化、民歌文化)体系定位,紧扣繁荣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硬件、促软件,抓重点、创特色,文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镇巴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镇巴文化"这一品牌中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和对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4期)
杨涵宇,王莉[10](2016)在《民歌与民俗之关系探究——议巴山民歌的艺术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山文化以及独特的民俗特色深深地影响着巴山民歌的发展,巴山民歌倚靠巴中本土歌曲,在源源不断发展的同时,时时也反映出来本土的民俗风格及人文特征。本文在分析民俗与民歌关系的前提下,探讨巴山民歌的地域形成原因、文学、语言以及曲式结构等艺术特点。(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6年05期)
巴山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随着国家对"家文化""红文化"的不断重视,学术界对巴文化中的巴山民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但其研究重点主要还是在巴山民歌的内部音乐特征上,而对其红色元素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以巴山民歌中红色元素为研究对象,论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红色元素在巴山民歌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编写"红色"音乐教材,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本土红色音乐文化品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动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山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彬.通江民歌:演绎巴山风情[N].巴中日报.2019
[2].刘高扬.巴山民歌红色元素探究及其价值利用[J].四川戏剧.2019
[3].林少杰.巴山民歌文化传承和研究[J].明日风尚.2019
[4].林少杰.达州市巴山民歌文化传承与研究[J].明日风尚.2019
[5].群岩.巴山深处百灵鸟民歌唱得世人闻——记陕南民歌优秀演唱者彭光琴[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9
[6].张浩.论巴山民歌衬词、衬腔的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8
[7].夏铭锺.千里巴山百花开民族之声入梦来——浅谈巴山民歌之特点[J].戏剧之家.2017
[8].褚会文.从巴山背二歌的改编看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J].明日风尚.2016
[9].王帮斌.巴山深处民歌风——镇巴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综述[J].大众文艺.2016
[10].杨涵宇,王莉.民歌与民俗之关系探究——议巴山民歌的艺术特点[J].艺术品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