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圣[1](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王翠[2](2020)在《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理论与智能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高新技术是指以农业应用为主体,具备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的条件,能带来经济的高增长率,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具有先导性的新兴技术群。技术的智能评价是指技术评价的智能化,具体的含义是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技术评价的各个环节,推进评价技术、方法及手段创新,以技术支撑评价智能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国家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推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了技术储备,如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风险分析等方面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实用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保证和监督技术的质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评价过程中,评价报告内容较多、专业性强,其撰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完成评价报告的线上自动生成,将大大提升技术评价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智能方法,运用了文献调研法、指标体系法、模型分析法、实验仿真验证法、主流技术网站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农业高新技术的综合评价理论和智能化方法应用进行探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定义和分类。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特点,给出农业高新技术的定义;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业叙词表中对农业科学的分类,结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调研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分类。(2)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国内外各项农业技术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选取范围,从农业高新技术本身的特点、利益相关方的评价需求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这三个方面入手,筛选了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指标,并给出了指标的量化处理方法。(3)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智能综合评价模型。选取合理的技术样本,邀请专家依据评价指标对农业高新技术打分作为样本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智能评价模型。将该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使用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BP神经网络具备较好的评价效果的结论。(4)构建了技术评价报告自动生成模型。把评价报告中的文本分为“技术文本”和“评价文本”两个部分。生成过程分别采用抽取式自动文摘技术和模板生成的方式,提升了评价报告的可读性,有助于更加客观高效地进行评价结果的汇总分析工作。(5)设计开发了智能综合评价原型系统。系统包含智能综合评价和评价报告生成两大部分,从技术的选择、专家的推送,技术智能综合评价到评价报告的自动生成,完全实行线上的操作,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特点、产业化条件以及利益相关方的评价需求,创建了包括技术优势、市场前景等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的数据采集依据。第二,以机器学习理论为基础,将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转换为机器学习中的多分类问题,运用BP神经网络训练模型来拟合评价指标和技术类型的非线性关系,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的初始权重,提升模型预测的准确率。第三,实现了评价报告的自动生成,构建BERT-MMR组合模型进行“技术文本”的自动摘要,解决了传统TextRank算法摘要生成多样性不足的问题。
张诗乔[3](2019)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文中认为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加速推荐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河南开展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农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搜集整理的数据,分别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分析,找到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对应的园区管委会人数、政府投入、研发投入、社会投入、示范面积、园区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土地出产率、园区内就业人数、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45个三级指标。本文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求出指标的权重。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园区的目标层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园区的得分排序。针对2016年和2017年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了两年的数据后,本文认为,联合管理模式优于政府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从综合得分排名上看,郑州和周口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较好,主要原因是两个园区各个发展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且着重科技投入。驻马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为投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濮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放缓,由于其为工业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其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则在降低,造成了排名的大幅下降。总体来看,各个园区在投入方面有所增加,表明政府和社会都注意到了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性。但在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四个方面各个园区发展较为不均衡,下一步应针对这四个方面重点进行提升。
陈丹[4](2019)在《创新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资料上的消费投入越来越多,这推动了旅游业的速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因其独特性,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业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态,通过与旅游结合,能有效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园区旅游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创新的视角对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进行研究,符合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创新视野下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进行研究,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新农村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园区旅游的内涵、功能、类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创新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水平、资金、产业附加值、创新化程度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与经济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以及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的发展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次,通过对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相关的经典案例,即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北大荒现代农业园进行分析,再结合农业产业园旅游的综合性、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创新的视角提出在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中应坚持创新因“文”制宜、以“情”为线、“内外兼修”的原则以及坚持“农”味创意化的原则;最后,提出创新视野下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要采取创新“农业+”、创新“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式,实现活化发展,在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对策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以“三生系统”为底色的多元化发展和加快产业创新,加大产业植入,以及采取以“特”先行,实现品牌创新等开发策略,力求对创新视野下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研究做一个相对完整的阐述。
王玉珂,门玉英,向军,程斌,张玉佳[5](2014)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介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研究意义,明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包含的领域,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特征以及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构建现状、研究方法和构架进行阐述;总结国际上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成功经验,指出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政策研究方向。
周武治[6](2013)在《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湖南省作为全国的“鱼米之乡”,农业一直以来就是湖南省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整体经济的不断优化升级,科技在农业行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但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拥有高投入、高风险性而且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基础更加薄弱,融资相对而言更加困难,阻碍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活动催生的产物,是一种专门支持创业活动的投融资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使得风险投资在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比较研究等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把风险投资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确保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可行性;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现在湖南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风险投资的整个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从之进一步得出湖南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优势以及劣势;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在吸取国内外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湖南省现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范龙昌[7](2013)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使得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更具有时代紧迫感。本文以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在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建议。第一、论文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定义,对其特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第二、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有利于实现科学、客观的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第三、为了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建立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四、本文以海利集团作为案例,对其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对其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本身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胡晓宇,何平均,杨璐嘉[8](2012)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风险投资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动力。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进行了SWOT分析,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解决对策,引入四种战略。旨在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更好地发挥风险投资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
陈红英[9](2010)在《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现已成为了全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全世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也好,发到国家也好,都在致力于将高新技术成果逐步扩散、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去,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集约农业上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相比,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还比较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农业高新技术园。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园这一载体,有效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在对农业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对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并对湖南望城农业科技园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农业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基于上述思路,进行如下研究:(1)总结农业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意义。(2)提出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五种组织模式。包括“专家+农户”模式、“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模式、“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专家1市场+农户”模式以及“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分析了各种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及适用情况。(3)以湖南望城农业科技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望城农业园通过采用“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和“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促使农业园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4)当然,我国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力量不足,项目的选择不恰当,信息网络不健全,园区农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制度创新滞后等等,都需要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最终要实现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增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王荣[10](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二、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数据来源 |
1.8 创新点 |
1.9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理论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
2.2.4 创新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
4.2.1 理论与方法 |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3 实证案例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
5.1.4 案例分析 |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
5.3.1 研究方法 |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理论与智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相关研究 |
1.2.2 自然语言生成研究进展 |
1.2.3 评价报告自动生成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
2.1 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 |
2.1.1 农业高新技术的界定 |
2.1.2 农业高新技术分类标准 |
2.1.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2.2 智能评价模型构建理论和技术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2.2.3 Tensor Flow深度学习框架 |
2.2.4 神经网络在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2.3 文本自动摘要生成理论和相关技术 |
2.3.1 文本自动摘要生成概述 |
2.3.2 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
2.3.3 抽取式自动摘要算法 |
2.3.4 文本摘要的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农业高新技术特点分析 |
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件 |
3.3 农业高新技术评价需求分析 |
3.4 农业高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3.4.1 评价指标内容 |
3.4.2 技术评分表设计 |
3.4.3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智能方法应用 |
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构建 |
4.1.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流程 |
4.1.2 训练样本的选取和预处理 |
4.1.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训练 |
4.1.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估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实证 |
4.2.1 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4.2.2 模型的训练 |
4.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优化 |
4.2.4 实验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价报告自动生成模型构建 |
5.1 评价报告自动生成模型构建思路 |
5.2 “技术文本”生成模型 |
5.2.1 构建W2V-TK文本自动摘要模型 |
5.2.2 构建BERT-MMR文本自动摘要模型 |
5.2.3 模型的实验与对比 |
5.3 “评价文本”生成模型 |
5.3.1 模板设计 |
5.3.2 专家权重模型 |
5.3.3 专家评分模型 |
5.3.4 “评价文本”生成 |
5.4 总报告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智能综合评价原型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2 系统功能设计 |
6.2.1 信息采集模块 |
6.2.2 专家推送模块 |
6.2.3 技术智能评价模块 |
6.2.4 评价报告自动生成模块 |
6.3 系统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搜集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6.2 本文的不足 |
2 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溯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科技园区 |
2.1.2 农业科技园区 |
2.2 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理论和评述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4 农业科技园发展理论评述 |
3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及运行机制 |
3.1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 |
3.1.1 政府管理模式 |
3.1.2 企业管理模式 |
3.1.3 联合管理模式 |
3.2 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 |
3.2.1 资金筹措机制 |
3.2.2 土地流转机制 |
3.2.3 人才利用机制 |
3.2.4 科技支撑机制 |
3.2.5 辐射带动机制 |
4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
4.1 政府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
4.1.1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
4.1.2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
4.1.3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
4.2 企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
4.2.1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
4.2.2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
4.2.3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
4.3 联合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
4.3.1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
4.3.2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
4.3.3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
5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1 系统性原则 |
5.2.2 逻辑性原则 |
5.2.3 导向性原则 |
5.2.4 实用性原则 |
5.2.5 易操作性原则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指标的选取依据 |
5.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3 评价指标的释意 |
5.3.4 评价方法及步骤 |
6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评价与分析 |
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6.2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 |
6.2.1 数据的检验 |
6.2.2 变异系数的计算 |
6.2.3 权重的确定 |
6.3 园区管理模式评价 |
6.3.1 园区综合评价 |
6.3.2 政府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
6.3.3 企业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
6.3.4 联合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
6.4 结论分析 |
6.4.1 园区综合分析 |
6.4.2 科技效益分析 |
6.4.3 经济效益分析 |
6.4.4 社会效益分析 |
7 问题与建议 |
7.1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
7.1.1 资金投入不足 |
7.1.2 规划设计不合理 |
7.1.3 区域带动能力不足 |
7.1.4 科研水平较低 |
7.1.5 人才匮乏 |
7.1.6 管理运营体系僵化 |
7.1.7 配套政策不足 |
7.2 建议 |
7.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
7.2.2 提高产业化发展力度,促进园区内“三产融合”发展 |
7.2.3 健全园区推广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7.2.4 加强园区规划设计,确保发展方向正确 |
7.2.5 健全园区组织体系,完善园区管理制度 |
7.2.6 制定人才培养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体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表一: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专家赋权表 |
附表二: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调查问卷表 |
(4)创新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 |
1.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的相关理论 |
2.1 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
2.1.1 概念 |
2.1.2 特征 |
2.1.3 内涵 |
2.2 农业产业园区的内涵及类型 |
2.2.1 内涵 |
2.2.2 类型 |
2.3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的概念及功能 |
2.3.1 概念 |
2.3.2 生态环保功能 |
2.3.3 经济功能 |
2.3.4 娱乐休闲功能 |
2.3.5 教育文化功能 |
2.4 基础理论 |
2.4.1 创新理论 |
2.4.2 农业区位理论 |
2.4.3 .生态农业理论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5 产业融合理论 |
2.4.6 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三章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现状 |
3.1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概况 |
3.2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的主要特性 |
3.2.1 景观的多样性 |
3.2.2 开发的综合性 |
3.2.3 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性 |
3.3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缺乏活力 |
3.3.2 资金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 |
3.3.3 附加值低,产业经营化程度不高 |
3.3.4 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新 |
3.4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问题的原因剖析 |
3.4.1 定位模糊,缺乏观念创新 |
3.4.2 缺少经济支撑 |
3.4.3 缺乏创新型人才 |
第四章 国内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经典案例分析 |
4.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4.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概况 |
4.1.2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旅游开发的创新点 |
4.2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
4.2.1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概况 |
4.2.2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旅游开发的创新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创新路径及对策 |
5.1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创新原则 |
5.1.1 “农”味创意化的原则 |
5.1.2 创新因“文”制宜的原则 |
5.1.3 创新以“情”为线的原则 |
5.1.4 创新“内外兼修”的原则 |
5.2 农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创新路径 |
5.2.1 创新“农业+”的发展方式 |
5.2.2 创新“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式 |
5.2.3 创新“活化”发展方式 |
5.3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创新对策 |
5.3.1 创新以“三生系统”为底色的多元化发展 |
5.3.2 加快产业创新,加大产业植入 |
5.3.3 以“特”先行,实现品牌创新 |
5.3.4 创新“宏微并济”的发展策略 |
5.4 创新理论在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理论基础 |
1. 1 产业链发展起源 |
1.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内涵 |
1.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1. 4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重要意义 |
1. 4. 1 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理论体系的完善 |
1. 4. 2 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2. 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2. 2 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2. 3 国内不同地区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3. 1 东部地区 |
2. 3. 2 中部地区 |
2. 3. 3 西部地区 |
3 结论 |
(6)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
1.3.1 文章研究思路 |
1.3.2 文章结构 |
1.4 文章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2 风险投资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概述 |
2.1 风险投资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投资的含义 |
2.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介绍 |
2.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概念 |
2.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
2.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 |
2.3.1 风险投资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成熟 |
2.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成熟 |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在湖南农村的运行环境 |
3.1 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风险投资在湖南农村面临的环境 |
3.1.1 湖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为风险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2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
3.1.3 文化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创新精神 |
3.1.4 金融业不断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资本来源和撤资退出途径 |
3.2 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风险投资在湖南农村面临的环境 |
3.2.1 高新技术的发展是风险投资的推动力 |
3.2.2 综合的人才为风险投资提供优秀的主体 |
3.2.3 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投资最好的客体 |
4 湖南风险投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
4.1 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还不成熟 |
4.1.1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缺乏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产出 |
4.1.2 农业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多元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主体 |
4.2 缺乏成熟的农业技术市场,风险投资效率不高 |
4.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风险控制和规避机制不完善 |
4.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
4.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还不完善 |
4.6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
4.7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还有待加强 |
4.8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人才较为缺乏 |
5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 |
5.1 美国的经验介绍 |
5.1.1 官助民营的发展模式 |
5.1.2 科技和人才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 |
5.1.3 资本市场已比较成熟 |
5.1.4 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创新 |
5.1.5 资金来源非常广泛 |
5.2 日本的经验介绍 |
5.3 台湾的经验介绍 |
5.3.1 台湾的投资公司基本都是股份制公司 |
5.3.2 台湾当局为风险投资设立专门的基金 |
5.3.3 大力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 |
5.3.4 台湾设立了 OTC市场和第二类股票市场 |
5.3.5 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人才 |
6 湖南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策略 |
6.1 加大力度发展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
6.1.1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与产业化 |
6.1.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6.1.3 大力发展湖南省农业高新产业园区 |
6.2 完善农技市场,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
6.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健全风险规避机制 |
6.3.1 政府给予税收优惠 |
6.3.2 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信用担保 |
6.5 增加风险投资资本的来源渠道 |
6.5.1 加强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
6.5.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积极性 |
6.5.3 建立专门的天使投资基金 |
6.5.4 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
6.5.5 引用外资扩大资金来源 |
6.6 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
6.6.1 “二板市场”上市 |
6.6.2 股权转让 |
6.6.3 向特定对象出售 |
6.7 完善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建设 |
6.7.1 规范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法律 |
6.7.2 加强落实知识产权法规 |
6.7.3 有关主体要不断加强对风险投资业的监督管理 |
6.8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 |
6.9 加强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
2.2 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的评价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 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
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特征及其认定 |
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的逻辑及论文结构 |
5.1 论文的逻辑思路 |
5.2 论文的结构 |
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1 企业发展理论 |
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1.3 高新技术发展理论 |
2 产业集聚理论 |
2.1 理论概述 |
2.2 产业集聚几个相关理论 |
3 技术创新理论 |
3.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3.2 创新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分析 |
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1.1 理论概述 |
1.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要素介绍 |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分析 |
2.1 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2.2 环境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2.3 资本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2.4 市场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作用分析 |
3.1 农业科技园的博弈分析 |
3.2 农业科技产学研分析 |
3.3 农业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 |
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的意义 |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2.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步骤 |
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构建 |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
4.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数据获取及规范化处理 |
4.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及评价 |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实评判 |
1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其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现状 |
1.2 农业生物技术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
1.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与跨国公司的比较 |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因素发展现状分析 |
2.1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进展现状 |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2.3 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发展现状 |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 |
3.2 科研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
3.3 科研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 |
3.4 融资渠道少,缺乏发展资金 |
3.5 社会服务环境较差 |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
1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1.1 美国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1.2 日本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1.3 欧盟各国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2 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3 我国台湾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4.1 制定发展战略,从宏观上确定发展方向 |
4.2 政府主拨农业科研经费 |
4.3 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
4.4 实行对企业的减免税政策 |
4.5 提倡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4.6 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 |
4.7 明确企业的责任 |
4.8 营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4.9 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
1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 |
1.1 财政支持体系 |
1.2 税收支持体系 |
2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
2.1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投资的政策导向作用 |
2.2 完善金融信贷支持体制 |
2.3 加速发展风险投资 |
2.4 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
3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体系 |
3.1 调整和完善政府科技计划 |
3.2 加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 |
3.3 建立和完善孵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目的的科技园区建设 |
3.4 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 |
4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 |
5 加强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顶层设计 |
6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发展策略 |
7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 |
8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
9 加快产学研合作研究 |
第八章 案例分析 |
1 企业现状 |
1.1 企业概况 |
1.2 经营状况 |
2 发展环境分析 |
2.1 国际环境分析 |
2.2 国内环境 |
3 企业行业地位及竞争能力分析 |
3.1 行业地位 |
3.2 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
4 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企业产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尚需创新 |
4.2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
4.3 人才结构和人才层次不合理 |
4.4 环境保护及生产安全问题须高度重视 |
5 企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
5.1 总体发展策略 |
5.2 具体实施战略 |
6 企业发展的启示 |
6.1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多渠道的激励措施 |
6.2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及布局 |
6.3 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
6.4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6.5 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增强资金投入保障 |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SWOT分析 |
1.1 主要优势 |
1.1.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回报性, 有利于吸引风险资金。 |
1.1.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
1.1.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迅速发展, 有充足的项目可供风险资本选择。 |
1.2 主要劣势 |
1.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高风险性。 |
1.3 主要机会 |
1.3.1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创业板市场的建立。 |
1.3.2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
1.3.3 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 |
1.4 主要威胁 |
1.4.1 风险资金规模不足,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
1.4.2 国外成熟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冲击着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SWOT战略及对策分析 |
2.1 优势———机会 (SO) 战略, 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 |
2.2 弱点———机会 (WO) 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 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 |
2.3 优势———威胁 (ST) 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 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 |
2.4 弱点———威胁 (WT) 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 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 |
3 简要结论 |
(9)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快速发展 |
1.1.2 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
1.1.3 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内容概要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4.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类型和特征 |
2.1.1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
2.1.2 农业科技园的类型 |
2.1.3 农业科技园的特征 |
2.2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和分类 |
2.2.1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 |
2.2.2 农业高新技术的分类 |
2.3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
2.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
2.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对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
3.1 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及实现条件 |
3.1.1 农业科技园的主要功能 |
3.1.2 农业高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
3.1.3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条件 |
3.2 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
3.2.1 农业科技园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点 |
3.2.2 农业科技园是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
3.2.3 农业科技园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
3.2.4 农业科技园发展是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
第四章 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 |
4.1 "EAF"组织模式 |
4.1.1 "EA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
4.1.2 "EA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
4.1.3 "EA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
4.2 "EAIOF"组织模式 |
4.2.1 "EAIO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
4.2.2 "EAIOF"组织模式的特征 |
4.2.3 "EAIO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
4.3 "ELEF"组织模式 |
4.3.1 "ELE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
4.3.2 "ELE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
4.3.3 "ELE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
4.4 "EMF"组织模式 |
4.4.1 "EM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
4.4.2 "EM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
4.4.3 "EMF"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 "EEBF"组织模式 |
4.5.1 "EEBF"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 |
4.5.2 "EEB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
4.5.3 "EEB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
4.6 组织模式对比分析 |
第五章 湖南望城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证分析 |
5.1 望城农业科技园基本情况介绍 |
5.2 望城农业科技园综合效益分析 |
5.2.1 园区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7措 |
5.2.2 园区经济效益 |
5.2.3 园区社会效益 |
5.2.4 园区生态效益 |
5.3 望城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分析 |
5.3.1 采用"ELEF"组织模式即"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
5.3.2 采用"EEBF"组织模式即"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 |
5.4 望城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突出成效和经验 |
5.4.1 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鲜明 |
5.4.2 农业科技园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
5.4.3 农业科技园企业孵化能力不断增强 |
5.4.4 农业科技园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夯实 |
5.5 望城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建议 |
第六章 我国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6.1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力量不足 |
6.2 农业科技园对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选择不恰当 |
6.3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 |
6.4 辐射区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环境欠佳 |
6.5 忽视了农业科技园农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
6.6 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制度创新滞后 |
第七章 加快我国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
7.1 加强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的力量 |
7.2 控制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选择 |
7.3 完善农业科技园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 |
7.4 优化辐射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
7.5 重视农业科技园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
7.6 加大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评价理论与智能方法研究[D]. 王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D]. 张诗乔.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创新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路径及对策研究[D]. 陈丹.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J]. 王玉珂,门玉英,向军,程斌,张玉佳. 科技管理研究, 2014(09)
- [6]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周武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7]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D]. 范龙昌.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J]. 胡晓宇,何平均,杨璐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06)
- [9]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D]. 陈红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